大宋:开局忽悠千古第一才女 第628章

作者:大唐二五仔

这么一起恶性事件的幸存者,也就变得非同小可,很有可能牵连极深。

按照一般的商人的习惯,不去惹麻烦,遇到这种事情有多远躲多远。

但是对于镖局的人来说却不是如此,他们都知道镖局的幕后大老板是谁,所以遇到这种事情全部都是积极的配合工作,主动上前。

这些镖师与商队的关系出于平等,只要保护好商队的安全即可,其他的商队无权干涉。

镖师要报官,商队的头领不管多怕麻烦,也只能硬着头皮把人送回来。

杨易到的时候,看见角落里一个裹着旧布棉袍的男子坐在那里,这衣服是从一个捕快手里找来的,非常破,也不合身。

但是那男子仍然笔直的挺着腰板正襟危坐,仿佛是在书房里读书。

听到门响之后,回头看了一眼,见到杨易进来,他立刻站起行礼跪拜。

杨易看着他,“你就是张叔夜?真州人?坐下说话吧?虽然此事不在江宁发生,但是终究是大宋的黎民百姓,在自己的土地之上受到如此对待,我们这些人心中有愧,你放心,我一定不会让这些人枉死,这件事一定会查个水落石出,还你一个公道,在这里,没有人能伤你一根毫毛,你可以把你的冤屈如实对我讲,本王为你做主。”

   “王爷说的不错,草民正是张叔夜。”这书生声音嘶哑,有气无力。

杨易也不觉得奇怪,身边一百多人被杀的杀,抢的抢,其中还包括他的亲人,不管是悲伤还是恐惧,声音都不可能保证正常的话音。

事实上,他能现在正常的回答杨易的问题已经是心志坚定。

当然,杨易的态度也非常重要,等到他坐下。

杨易才发现这人应该是比较瘦的那种,这件破棉袄几乎把他包起来了。

这衣服还有一股子酸臭味道,让杨易眉头直皱。

事实上,对于一个陌生人,那些衙役能丢出一件棉袄出来已经是发了善心。

杨易道:“下面的人不会做事,你不要见怪,等会本官就去安排人,给你找一件新的衣服,这段时间,你就住在衙门里,需要什么尽管说,自会有人给你安排。”

“多谢王爷!”张叔夜哽咽道,“草民只想要把乡亲们的尸体收敛起来,还有我爹……”

杨易知道此时无论说什么安慰的话也没有作用,只有点点头。

过了片刻,张叔夜道:“这次和我们一起来江宁的都是我们这个庄子的乡亲,那些叔伯兄弟遇害,还有些姐妹被人掳掠了去,草民恳请王爷能做主,设法把她们救回去,如果可以的话,给她们安排一条活路。”

杨易沉声道:“我尽力而为,你们从真州而来现在要去哪?”

张叔夜道:“草民等人就是要来江宁!”

“为什么?”杨易眉头一皱。

张叔夜猛地跪下,从怀里掏出一叠纸,他将这些纸高高举起,沉声道:“王爷,这是我们张庄以及淮上三百户灶户联名上告的状纸,放眼真州竟无一人敢接,无一官敢问,只能求王爷替我们做主啊!我们庄子数百人命也是死在这份状纸上,求王爷明察!”

杨易接过纸,印入眼帘不是文字,而是一枚枚触目惊心的血色手印!

在每一张纸上都写满了名字,名字上就是血色印记,对这个时代而言,这种签名加上按手印的方式,就是最所能做的极致,不亚于指着老天爷发誓。

这些纸能证明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属实,没有虚假,这里面的一些名字,已经消失在人世间。

饶是杨易如今的体质,身兼数门经典,一身劲力有成,这一叠状纸的分量也压得他手臂发麻,乃至于肩头都感觉沉甸甸的。

他虽然势大,但是为官最忌逾权,在江南他可以为所欲为,无人敢言。

但是若是要将手伸到江南路以外,就不大合适了,他可以将状纸转交给京师,但是有人以生命作为代价把纸送到自己的手上,杨易没有办法这么心安理得的将状纸推卸,然后从容的过自己的奢华生活。

第0633章 要我为你们出头,还不说实话?

杨易低着头看着最上面的一张状纸,“孟万宏。”

他眉毛挑了挑,这个名字他好像略有耳闻,这位孟万宏如果他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号称“落地财神”的那个。

孟万宏是真州的盐商,盐作为刚需品,在封建王朝始终是最暴利的行业。

区别在于这个利润要么被朝廷控制,要么在那些手段通天的盐商手里,然后被朝廷抽税。

食盐交易介乎两种之间,从开国施行的政策就是利益上的交换。

虽然从表面上来看朝廷允许盐商自己卖盐,朝廷没有直接控制,但是实际上,从盐商支盐到盐商卖烟全部都在朝廷的控制范围之内,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很少。

商人一方面要承担运输的重担,另一方面换回来的盐引也未必真能赚到钱,能不能买到盐那是另外一回事。

宋朝到现在一直把盐引作为一种福利发放在朝廷里的勋贵以及亲王宗室,又或者是宫中得宠的太监。

那些权贵虽然自己不会出去,但是可以派出自己的代表,比如下人管家之类的,拿了盐引去贩盐。

他们获取的盐引往往是计划之外的增发盐引,不在每年的正引范围之内,但是支盐的时候又享受优先权,一般的商人跟他们根本没有竞争力。

在过去,淮北盐在大宋算是质量较为上乘的食盐,价格也是最高,现在虽然在杨易的平衡之下,各地的盐没有那么夸张,但是江南的商人还是认准淮北盐。

淮北盐的产量很低,能有机会下手的人不多,所有人都在等,正常的支盐流程是按照输送粮草的先后顺序在盐运衙门排队,按照先来后到支盐……

但是勋贵和亲王乃至一些大太监则是不在此内,随到随支,并且是超额支盐。

超出一倍的额度那都不叫事,像是皇亲国戚,如杨易这样的,若是想要支盐,所有人都得靠边站,根本不需要考虑盐引数字是个什么东西。

而且,一般的商人销盐必须遵守自己的行盐区,勋贵这些关系户则是想卖到哪里就卖到哪里,根本没有人能管,所以正常商人对上这种非正常的商人,竞争结果只能是一败涂地。

更荒唐的甚至还有爷爷辈送粮到边关,孙子辈还没有领到盐的情况发生。

到了如今,朝廷已经渐渐失去了公信力,能够生存下来的盐商没有一个省油的灯。

没有竞争力的早就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剩下的要么是自身在朝内有强力的靠山,要么就是交友广阔,手眼通天,不然根本在跟各个关系户竞争下活不下来。

像是孟万宏他的策略就是高价买引,把那些勋贵太监手里的盐引全部高价买回来。

反正这些贵人不可能自己去受苦受累贩盐,他们想要的不过是金银钱财罢了。

他先把钱直接给他们,这些人也就愿意把盐引卖给他。

除此以为,另一个办法就是借贷,朝中许多勋贵都是他的债主,至于这位赫赫有名的落地财神是不是真的需要借贷,没有人关心。

反正这些债主家里每年都会收到一大笔利息,这白花花的银子却不是假的。

靠着种种手段,孟万宏在真州的盐商中居于首位,行事上难免有些嚣张跋扈,不把律法放在眼里也是正常的。

这些东西杨易能能理解,毕竟在当下的环境就是这样,好人活不下去,能生存下来的就没有一个是白莲花。

但是如果这些状纸属实,孟万宏就难逃一个杀头的结果,孟万宏的财富日益增长,孟家人的行事则是越来越霸道。

豪门恶仆欺压百姓那是寻常可见的事,真州的驻军也是孟万宏出资资助的武装,在真州他几乎是土皇帝,没有什么事情是他不敢做的。

在那里孟万宏一句话比官府还要好使,当初沈崇文再如何富庶,在天子脚下无非是一只养肥的猪,而孟万宏就不同了,盐商的胆子可是比都大,不少盐商就是水匪出身……

孟万宏在真州靠着软硬手段,控制了盐滩上大批的灶户,等于是控制了盐滩的产出。

如果让他把这群灶户全部掌握到手里,两淮的盐产就要被孟万宏操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