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豆蔻
当然另一方面卫青的提议,也算是双赢,说到底汉朝本身还是希望边境“开市”,以及再多延续几年的和平。
至于说匈奴答不答应,那就是他们的事儿了。
如果得寸进尺,坚持要汉朝嫁公主,那就没得谈,反正卫青这边肯定没得谈。
倘若匈奴恼羞成怒想打?
那也得等明年开春之后再说,再说了,汉朝早就不是当初建朝初期的汉朝了,没能力打过去,还担心守不下来吗?
在等待匈奴回复的日子里,羽林军休沐的时间终于结束了,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毕业典礼”。
毕业考试已经结束了,东瓯、闽越一战,就是他们的毕业答辩。
不说完美,至少肯定及格了。
普通的将士带兵,不是说杀敌多少,又或者一人一骑冲阵杀敌。
能带好兵,保证手下的士兵在打仗时不散,打仗之余保持高涨士气,随时能够应战,已经属于合格的将士了。
如果还能保障粮草分配,懂得安营扎寨,提高行军速度,已经算是优秀的将士了。基本上没有多年的带兵经验,根本做不到这点。
至于说能征惯战之辈,比如李广这种已经称得上名将了。
李广作为名将,也不完全是后世文人捧出来的,早在汉朝时期,李广就光有声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论》,文帝更是预言过李广日后能做万户侯,不过...显然文帝的相术还是差了不少。
当然也不知道是李广的幸运,还是李广的不幸,后世文人喜欢吹捧他贬低卫青,来抒发内心怀才不遇的苦闷,又跟卫青和霍去病出生在同出一个时代。
结果就是作为一位时代的普通名将,不是被吹上天,就是被踩到地底...
羽林军的九十八名将士,要在未央宫前接受皇帝的检阅,从今天之后,将正式被规划为禁军。
同时到场的还有程不识、李广,以及三公九卿陪同,程不识是长乐宫卫尉,李广现在是未央宫卫尉,禁军暂时交由他们来管理,他们带着手下是来挑人的。
相对而言,卫青的权力全都被罢免了,反而有点类似打酱油的。
虽说快入冬了,但也备不住今天天气好,阳光普照,又赶上最热的时候,穿的又过于隆重,站久了容易出汗。
百无聊赖的卫青跟旁边的仁乙了壶茶水,找了个凉快的地方,坐着看戏。
一些也过来观礼的大臣瞥过来,眼神中流露出羡慕的神色,他们也想跟卫青那样,找个角落看戏。只是没这么胆子,丞相和太尉都在太阳底下享受日光浴呢,自己跑到凉快的地方享福,是嫌官做腻味了吗?
坐在角落里的卫青,看着一名名羽林军对刘彻效忠,随后两位卫尉带着幕僚开始网罗人才。
以往进禁军都是挤破了脑袋,你争我夺的,至于能不能混个好位置,就属于听天由命了,根本不敢过多奢望。
但这次情况有点不对劲,除了李当户这种,铁定跟着他爹走没跑的以外,剩下的都跟柱子一样,杵在原地等着两边卫尉开条件。
条件差了,根本网罗不到人。
李广和程不识是有竞争关系的,确切的说汉朝的每位将帅之间,都有激烈的竞争关系。
并不是打仗前,什么都不管,等打仗的时候,只要让陛下这些将士调到自己麾下就行。
这样做一来很难服众,二来上下难做到一心,备不住在背后整出些幺蛾子来,最后甚至直接抗旨不遵、罢官归乡的都有。
再说了,就拿李广来说,等前线再有战事,李广的职位从未央宫卫尉掉到边境做太守,如果手里有嫡系,可以直接跟陛下请求,将这些亲信任调过去。
但要是申请任调程不识的嫡系,先别问皇帝那边答不答应,反正程不识肯定会当场翻脸!
所以为了将人才笼络到自己麾下,在亲自下场考核的同时,各种权限内能许诺的条件,都不要钱的往外撒。
没让卫青等多久,曹英就脱掉甲胄走了过来,优哉游哉的抄卫青这阴凉角落走过来,过来的时候,还顺便让旁边的宦官再多提一壶茶水来。
接过卫青递来的茶壶,见已经晾凉了,对着嘴咕咚咕咚灌了几大口说:“原本我以为走个排场就结束了,没想到这么多事儿,照这架势来看,估摸着天黑都不见得能结束。”
曹英根本就没打算进禁军,他现在已经是平阳侯了,再进禁军从中低层做起不合适。做禁军不就是为了做官,然后立功最后封侯嘛,现在曹英已经继承了侯爵,何必舍近求远?
再说了现在如果要捞军功的话,有大腿抱,何必从底层一点点的往上爬?
卫青都懒得骂是曹英,把茶壶一把夺过来说:“站着说话不腰疼,你不在乎禁军的官职,不代表别人不在乎,羽林军里面可有不少庶出,甚至还有遗孤,禁军对于他们来说,是封侯拜将的康庄大道。”
“嘿嘿嘿,只是感慨下而已,我不也希望兄弟们能有个好前程。”曹英得了便宜还卖乖,他是打定主意了,以后卫青要是不带兵,自己就在家里享清福。
当然哪天卫青要是突然又被任命带兵打仗了,这功劳该恰还是要恰的,功劳不嫌多。
“卫尉考的你们什么?”
曹英扭头看了眼羽林军的那些人:“估计也就是算学,地理,行军,布阵之类的,反而比想象中的要简单。我也没打算加入禁军,就没有太注意。”
“果然都是在挑能带兵的,看来两位卫尉也已经闻到了汉朝匈奴必有一战的味道。”
禁军平日里留守在长安,除非是匈奴打到长安,又或者出现内乱,否则基本不会去前线。
算学、地理这些属于带兵的基础能力,如果留在长安肯定用不到。李广和程不识专门挑这样的人才,显然是为了之后打算。
“唉,匈奴不除,睡觉都睡不安生,卫青你说,这仗到底什么时候才会打?五年?十年?二十年?”
“至少五年吧。”卫青估算了下,打匈奴至少等骑兵形成战斗力,汉朝骑兵应该说从两年前开始正式训练。不过现在还在初步阶段,想要形成足够的战斗力,还得需要战争的洗礼才行。
曹英听卫青分析完,感叹说:“五年啊,到那时候,我都有娃了。罢了,当爹的就多操劳些,到时候给娃也挣得爵位。对了卫青,咱俩要不先给孩子订门婚事如何?”
“如果我家是儿子,就答应你。”
“好好好,这可是你说的!哎...等等,那我家娃要是小子,你家娃是女儿呢?”
卫青鄙夷的瞥了他一眼说:“我家的女儿婚姻自由。”
“不是...凭什么啊!”
卫青理直气壮的说:“就凭那是我亲女儿。”
曹英:“....”
俩人闲聊的时候,夏侯晔和李当户走过来了,事实上他俩根本没考试,李当户就不用说了。
夏侯晔是程不识最欣赏的那类武将,甚至暗示过,如果夏侯晔肯来的话,打算将他当自己的“继承人”培养。
曹英看到李当户想伸手,赶忙将刚才宦官送过来的茶壶,拎到自各这边说:“茶水自己跟宦官要,这壶是我的。”
“渴死了,就喝一口润润嗓子,待会还得回去呢。”李当户可不敢学卫青和曹英,他少说还得在禁军混几年呢,肯定要老实点。
“行吧,就一口...”说着把茶壶递给李当户,就看到李当户接过来对嘴,如牛饮一样,一口气喝掉了大半壶。
“入娘的,你特么就不知道给夏侯晔留点!”
“嘿嘿,不是渴了嘛,要不你在跟宦官要一壶?”李当户说着把茶壶递给夏侯晔,夏侯晔也在乎,一口气把剩下的凉茶都饮尽。
“滚滚滚,让卫青要,我面子没那么大。”
曹英说话的时候,旁边宦官一脸献媚的拎着一壶泡好的茶水走过来说:“冠军侯辛苦了,陛下特意命奴婢为您准备了上好的茶水。”
曹英:....
李当户:....
夏侯晔:....
“放着吧。”卫青说着抬头示意俩人说正事:“捞了个什么官职?”
李当户满足的笑道:“都尉,夏侯晔也差不多。再高就是校尉了,我俩军功够了,就是资历尚浅,估摸着还得熬两年才行。”
第十九章:毕业礼(下)
校尉在上面,就是中郎将这级别的将军了。
像卫青之前援救东瓯国时,最开始任职的就是中郎将,后面打闽越则被封为正式的将军。
说到底还是羽林军的平均年纪太小了,像校尉这种职位,怎么也得结发及冠再说。
“还行。”卫青点点头。
汉朝举贤不避亲,这要搁宋朝,为了避嫌,哪怕能力足够,也得压一压,这种事儿在科举里面更是屡见不鲜。
科举阅卷的时候,主考官如果发现自家的学生凭实力拔得头筹,也要安排个第三、第四,就是为了所谓的名誉。
宋朝的经济和文化无疑是璀璨的,但许多畸形规矩,却让人从生理到心理感到厌恶。
“估摸着最近两年,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战时,趁着这段时间,好好磨炼下心性吧。”
话是这样说,可卫青又想起了一个潜在的威胁,韩信!
按照许负的推测,韩信起兵伐汉,应该就在这两年内了,到时候该如何避免这场祸端,还得从长计议。
只能说,最好不要打起来,真兵戈相见的话,对于汉朝的百姓而言,无疑是场灾祸。
如果可以,卫青更希望韩信带鬼兵征讨匈奴将功赎罪,这样刘彻也有充足的理由,再封他为王。只是...厉鬼只有战斗的欲望,是一个毫无感情的战争机器,所以卫青也只是想想而已,并不敢过多奢望。
“卫青。”
走神的卫青扭头看向夏侯晔:“啊...怎么了?”
夏侯晔有些惭愧的说:“羽林军中,其实还有几个人不想加入禁军,也打算效仿林仲和张季去做你的家臣,之前跟我商量来的,是我自作主张,让他们老老实实的进入禁军。”
李当户看夏侯晔竟然把这事儿捅出来了,也不好意思再隐瞒:“其实也有人跟我商量过,我也没答应。”
俩人说的羽林军,都是出自遗孤营,出身勋贵营的羽林军,不可能做别人的家臣,他们的身份也不允许。
曹英听完眨了眨眼,明明是我跟卫青关系最好啊!怎么完全不知道还有这事儿?
他愣了几秒无语的摊开双手说:“为什么从来没人跟我商量啊?”
李当户鄙夷的瞥了眼曹英问:“跟你商量的话,你会怎么说?”
“我肯定同意啊。”曹英想都没想便脱口而出,他是无脑挺卫青的,这种对卫青而言的大好事儿,当然支持了,还有别的说法吗?
卫青知道这话题不能深聊,聊多了,容易伤感情。
“还是加入禁军的好,林仲和张季情况比较特殊,除了他俩外,我也不打算再养家臣、宾客了。”
林仲就不说了,名为主臣,事实上是卫青的学生,古代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深如父子。张季不仅一心报恩,更占了个早字,早在羽林军还没建立的时候,就忠于卫青了。
也正因如此,卫青从始至终就把他们当家人看待,至于其他人投靠的话,错失了良机,就真的只能做家臣了。
李当户和夏侯晔对视一眼后,轻叹了声,拍了拍曹英的肩膀,也不再提及此事。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未来考虑。
在卫青这边感慨春秋时,李广和程不识则已经挑花了眼。
李广对羽林军的水平是有一定了解的,毕竟他儿子每次休沐都会回家,回家的时候总要顺带接收下考核。知道儿子在羽林军进步飞速,哪怕算不上名将级别,但个远胜那些初入军阵的将士们。
只是没想到,羽林军的其他人虽说比自家儿子差点,但也没有说差到哪里去,这已经远远超出他的预期。
至于程不识...他上次跟羽林军接触,还是匈奴进攻长安的时候,这一眨眼两年过去了,羽林军的水平早就今非昔比。
拎过来考核的时候,发现一个个对答如流,如果说只是纸上谈兵也就罢了,但这些人都是有能拿得出手的功绩的,哪怕不算出兵闽越国,当初也是屡次参加平叛,从未出过任何差错。
其中最大的惊喜,无疑是萧白了,可惜萧白没有加入禁军,而是被治粟内史给抢走了。气的程不识和李广牙痒痒,有他什么事儿啊!
之前刘彻听从卫青的建议,小规模的开展了“科举”,主要是从中层贵族阶级挑选人才。
这些人才主要是为外朝官,或是地方官员准备的,效果不错,治粟内史也挑了几个去。原本他今天过来,是因为陛下对羽林军非常重视,三公都来了,九卿自然也要过来站个街。
某种意义说,羽林军也算是刘彻的第一批学生,虽然教他们的是卫青。
话又说回来,非要一口咬定只有师生之名,无师生之实,不能算师生,那师母总是货真价实吧?
不管怎么说,哪怕是为了日后,将朝廷里插满了自己的人,毕业礼的排场肯定也是要拉满的。也算是给那些重臣们看,告诉他们羽林军是朕的人,有朕罩着,谁如果故意穿小鞋,别怪朕给你们穿小鞋。
考核起初还有条不紊的进行,到了萧白的时候,萧白对后勤方面应对自如,尤其是算学方面,即便在博士中,也没有哪个比他更优秀。
除此之外对管理漕运和调拨物资的章程,也是运用的炉火纯青,之前治粟内史从“科举”中招的那几位,只能说是可造之材,而萧白是可用之大才!
相比而言,简直是腐草之萤辉比天空之皓月,根本不在一个档次的。
就在李广和程不识争抢的时候,治粟内史突然杀了两个人一个措手不及。
这到不难理解,虽说也都是考核上来的人,但大多数所谓的人才,学的一些杂文,又或者各种显学。
可用之才,几乎都是有家族传承的,比如司马迁与司马谈,自幼受熏陶,对父亲的官职还算了解,这样日后工作的时候,就能接替父亲的岗位。
曹英看着未央宫前热闹的场面,忍不住揶揄说:“嘿,你们看到了嘛,那些人为了争萧白,差点动起手来,就不知道真打起来,两位卫尉是不是内史的对手。”
旁边的夏侯晔摇摇头说:“我看悬,从前几任开始,治粟内史都是硬茬子,动起手来一些老将都不是对手。”
李当户咧了咧嘴的说:“那没的说,治粟内史干的就是得罪人的差事,手底下怎么可能没有点本事。”
打仗要钱,赈灾要钱,修个亭子也要钱,钱从哪里来,不都是从国库里面拿嘛。如果谁要钱都给,那国库里面有多少钱,都不够挥霍的。
谁出面拒绝?
那肯定不能使皇帝,皇帝心怀天下,这些官员提出请求拨款的理由又高大上,如果拒绝了必然会有人出来喷皇帝昏庸无道。
这时候治粟内史就得出面了,这锅他得背!
再说治粟内史的地位,取决于国库剩余的多少。
上一篇:都市:公益奖励十个亿
下一篇:万界登录之唯一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