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枚有趣的土豆
其实他们身上的礼服都不合身,是租来的廉价货。
他实在没钱去定做了。
“走吧,就要轮到我们了。”
拉文望着璀璨的闪光灯海,声音有些发抖地说。
第324章 记者
肯尼斯混身都在颤抖。
不是因为激动,单纯是因为又冷又累,靠发抖取暖。
看起来不太保暖的外套胸口,印着《日光报》的标志。
取日光之下,一切新闻无处遁形之意。
这是一家娱乐新闻报纸,主打各种明星的花边消息,偶尔有点正经内容。
肯尼斯是这家小报的记者,兼编辑,兼老板,兼杂工。
好吧,他们报纸一共五名员工,包括一位保洁阿姨,是他妈妈,还有一个实习生。
没办法,创业就是这么艰难。
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他们的报纸每周发行量还是突破一万份。
对于这个成绩他很自豪。
不过距离他的梦想还很遥远,他想要把自己的报纸从周报变成日报,每日发行可以超过百万份。
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现在他还没凑出下周报纸的内容,全部希望都寄予魔影节。
魔影节上确实不缺内容,但是缺少专门由他来报道的内容。
正纠结着该怎么找些独家报道,附近的同行们又像一群闻到血腥味的食人鱼,游动到警戒线前。
看来又有名气不小的明星上红毯了。
肯尼斯对于这种采访不太感兴趣,这种内容他没办法比那些资深同行们写得更好。
明星闹绯闻该怎么写他倒是很有经验。
虽然不准备去抢这一位的热点,但他不介意去听一听。
远远看见走上红毯的这一位,是近期当红的女明星,因为出演一部爆款魔影的女主角一举成名。
演技一般,相貌优越,气质出众,身材还很完美。
从业这几年,肯尼斯算是明白了,演技就不是演员成名的主要指标。
她面对无数记者,正在侃侃而谈她这身礼服的设计。
一身由回收的废旧纸壳垃圾,清洁消杀打成纸浆,再做成的衣服。
一件完全没有弹性,穿上就弯不了腰的奇怪衣服。
表达了她呼吁人们爱护环境的美好愿景。
因为大城市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的关系,环保成了当下热门词汇。
每个明星都得在镜头前扯上两句,这样粉丝们就会感叹他们的偶像可真是个好人。
“嘁——”
肯尼斯不屑地啐了一口,不是说明星不能谈环保,确实有以身作则的好演员,比如劳尔先生,至于眼前这位演员,肯定没资格。
在她刚走红的时候,肯尼斯追踪过一段时间,铺张浪费就是她的生活常态。
现在到站在镜头前大谈环保了。
从这个角度看,演技也没那么一般。
至少睁眼说瞎话的水平不低。
跟在她后面上红毯的,是一个没听说过的剧组,走在最前面的男人稍微有点眼熟,应该在哪部魔影里露过脸,肯尼斯一时间没能想起来。
他起初怀疑这不是个正经剧组,也许是来蹭热度的网红。
连穿的礼服都不合身,多半是在哪租的廉价套装。
合不合身是判断服装等级的重要因素。
这里指的不是简单的大小合适,而是衣服的各个细节是否都贴合穿着者的体态特征。
通常只有专门定做的服装,才能达到完全贴合的水平。
比如上一位女星的纸壳子长裙,明明是纸浆做的,却完美衬托出身体曲线。
确实有两把刷子。
噱头,立意,美观度,全占了。
活该她红。
而眼前这个剧组,好吧,可能连网红都不是,网红来蹭红毯,怎么也得把形象给收拾利索。
这里可没有oversize的说法。
可能就是个没钱的贫穷剧组,指望着这次魔影节上能有投资人看中,发行他们的作品。
极大概率上讲,这种剧组没什么好报道的东西,但肯尼斯还是拿着录音器过去了。
小人物更容易口无遮拦,说出些很“爆”的话,不算正经内容,可以当噱头用。
然而有人比他动作更快,率先抢到第一个采访的机会。
媒体行业的竞争就是这么直接。
记者必须要快。
“拉文先生,请问你来参加这次魔影节,是携带了新作品吗?”
拉文先生?
听到同行的提问,肯尼斯觉得这个名字有点熟悉。
谁来着?
“是的,我带来了一部新片《旧衣服》,是关于奥古斯坦城的故事。”
“你在拍摄这部影片的时候获得卓戈先生的帮助了吗?”
“是的,卓戈先生为我的剧本提供了很宝贵的建议,对此我非常感激,但这部作品还是主要由我与奥古斯坦同胞们完成。”
听着他们的一问一答,肯尼斯想起来了,沉默的羔羊里那个奥古斯坦演员。
就演过一部片子,之后是高强度地接各种广告,又在某天突然销声匿迹了。
算是个好演员。
“那你在沉默的羔羊剧组中认识的朋友们来你的新片里客串了吗?”
正在采访的记者显然并不在意拉文的新片怎么样,不停地把话题往沉默的羔羊上引。
在记者看来,史达琳,劳尔,卓戈,这些才是流量的宠儿,顶流中的顶流,能套到一点关于他们的新消息都是赚到。
至于拉文,不重要。
拉文的表情很为难,努力地想把话题拉回到他的魔影上。
可论嘴皮子,演员怎么说得过记者呢。
肯尼斯看在眼里,不由得在心中暗骂,真没礼貌。
摆明了不把拉文当个人物。
媒体,或者说娱乐媒体,就是这么一个行业,没有流量就什么都不是。
功利是刻在骨子里的。
肯尼斯有点同情拉文,那么努力地想介绍自己的作品,却没人在意。
同情之外还有些生气。
他们也是一家没人在意的小报社。
路边报社配路边剧组,正合适。
肯尼斯打定主意,要为拉文的作品好好宣传一下。
虽然《日光报》只有一万多读者,总比没有强不是。
前面的记者离开,拉文垂头丧气。
正在这时,肯尼斯整理下衣服,打起精神走上前。
“您好,我是来自《日光报》的记者肯尼斯,我对您的新魔影非常感兴趣,能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吗?这部魔影是否表达了一些您对故乡的一切期望。”
听到肯尼斯的提问,拉文惊喜地抬起头,“可以,当然可以。”
因为没有其他媒体的记者来凑热闹,接下来完全是肯尼斯的独家时段。
采访一直持续到工作人员来催促拉文赶紧入场。
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呼!”
肯尼斯呼了口气,拉文应该是没有太多面对采访的经验,而且非常诚实。
简单的采访中,已经把整部魔影的剧情快给交代完了。
临走还送给他一张试映的票,邀请他明天去看。
说实话,是个还不错的故事。
有些导演,为了追求独特,艺术什么的,最基础的故事却没讲好,最后拍出些观众完全看不明白的东西。
拉文至少有个正经剧情。
肯尼斯决定去看看,如果真是部好片,虽然期望不大,但万一呢。
日光报的独家内容就有了。
次日。
肯尼斯从酒店的床上爬起来。
今天的行程,先去看拉文的试映,然后去看卓戈集团新推出的巨幕影院,说是什么更大的银幕,更高的分辨率,更极致的观影体验。
下午是体感魔影,据说影厅里的座椅可以根据影片移动,还有触觉味觉多重感官体验什么的。
晚上继续看其他新片的试映。
工作量满满的一天。
看魔影可能是享受,但硬看一天魔影就没有享受可言了。
一杯浓缩咖啡下肚,肯尼斯前往魔影节场地。
精神并不是很充沛,昨晚熬夜整理完拉文的采访内容,又查了很多关于他的资料。
了解了拉文在难民营的事,并准备好如果有机会再次采访的话要问的问题。
可惜明星做慈善的故事,没那么受欢迎。
顶着困意来到试映厅,肯尼斯懵了。
为啥会有这么多人?
影厅外排起长队,不少是他的媒体同行。
肯尼斯揉揉眼睛,仔细看了眼贴在墙上的海报。
没错,是拉文的魔影啊。
什么情况?自己盯上的小众作品,要变成抢手货了?
他立马拉住一个还算熟悉的同行,问道:“为什么这么多人来看这部魔影?”
“你还不知道?卓戈也要来看,我要去抢票了。”
卓戈要来看?
上一篇:宿敌是不可以变成妻子的
下一篇:诸天游戏,从鬼灭开始的封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