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终正寝,你跟我说是人生模拟? 第273章

作者:止戈为武

  前者,或许还能勉强应对;但后者......

  以她这多年疏于习练的身手,193想都不用想,绝难与这种江湖一流的顶尖高手相较。

  恐有性命之危!

  对此,两持剑女子却都不敢居功,只道职责所在,神态恭顺。

  甘宝宝见此,也没多说什么。

  几年相处,早知她们的秉性。

  对她那位女婿的命令,可谓奉若神明!

  思及女婿,甘宝宝便想到了女儿。

  说起来......

  她也有挺长一段时间没见着灵儿了。

  何不寻个时间,去临水探望一二?

  与此同时,万劫谷外。

  段延庆用了两个时辰,调运好内息,收敛他想,带着段誉动身前往大理城,准备摊牌交涉,逼迫段正明退位,交出本该属于他的皇位。

  其实,假若一切按照他事前所设想的那样,四大恶人齐聚,兼之有万劫谷势力相助,他不至于行事如此险着。

  但很可惜,现在就他一个孤家寡人。

  想做些什么都不成,无可奈何,只能如此。

  好在,他手中的筹码,足够重要。

  段正明、段正淳两兄弟,如果不想他们这一脉断绝,就该乖乖听从。

  段延庆眼中精光微闪,暗忖:倘若事情顺利也就罢了,若不顺利,哼!我不能如愿,你们也别想好过。

  真惹恼了他,他便在大理天龙寺中,亲自处置这镇南王世子,叫他们追悔莫及!

  段延庆收敛心神,闷头赶赴。

  数日之后,大理城已遥遥在望。

  段延庆并未入城,此时的大理城守卫正四处巡视,他这样双腿有疾的形象,着实显眼得很,只怕刚刚进城,便会立即被段正明所知晓。

  现如今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他需要把状态调整到最佳,才好去应对之后的“硬仗”。

  先前在万劫谷中被围杀,受了不小的伤害,光是赶路这几天,还不能完全恢复。

  或者说,无论内伤外伤,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恢复的。

  他只能尽量调整好。

  段延庆心中有种预感。

  此次,要么一雪前耻,克竟全功;要么就是最后的疯狂。

  大理城中,皇宫殿内。

  保定帝神情凝重地四处踱步。

  吐蕃国师将于三日后拜访天龙寺。

  他听闻此人佛法精湛,武功亦是极为精深,如今拜访,似是来者不善......

  偏这个时候,诸事纷乱。

  誉儿又被四大恶人所掳。

  饶是以保定帝的心境,此时都难免一阵烦闷。

  另外一边,镇南王领着精锐行军终至大理边境,坐镇地方,处理军事要务,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战火。

  大理境内,因起义之事,多有应对的同时,大宋境内,直面起义烽火,更是震动万分。

  一时间,海内鼎沸!

  此时,汴京,皇宫内。

  当今大宋官家,所谓“教主道君皇帝”赵佶,也终于得知了江南暴动的消息。

  看着急报中所记载的消息,赵佶手心微微抖动,脑中只觉嗡嗡作响,一股颤栗般寒意从心中涌现,几乎叫他站立不稳。

  左右太监见到,立即上前扶住。

  砰!

  “刁民!逆贼!”

  赵佶一把挣扎开来,推得面前书卷、奏折都是散落满地,涨红着脸,神情出离地愤怒,几为咬牙切齿,再无原来的儒雅气度。

  骤知那八百里加急的军情急报,赵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他的治理下,盛世一般的大宋境内,竟会出现这样一场有宋立国以来,都前所未有的暴动!

  江南泰半都被卷入叛乱!

  这简直就是...就是欺人太甚!

  这群刁民!这群刁民!他们怎么敢啊!!!

  最让他不能接受的是,这才多久啊,江南泰半之地都被席卷!

  各地官吏、各地的厢军呢?都干什么去了?为何不抵御叛军!?

  哪怕紧闭城门不出,也不至于被攻略至此罢!?

  面对质问,有臣子低声道:“叛军骤然起事,响应者众,势如烈火,各地厢军恐未能反应及时,所以....”

  “废物!”

  赵佶赤红着眼,骂道:“通通都是废物!一群酒囊饭袋!朝廷要他们有何用!?竟被一群泥腿子聚拢攻破!当真...可恨!!”

  这位大宋官家罕见地失态,不仅仅是因为江南各地厢军的战斗力衰弱,也是因各地县城、州府应对叛乱,拉胯到极致的表现。

  他当然不知道江南暴动的具体情况,但光凭着那封八百里急报中所呈现的信息,只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叛乱就几乎要把整个江南掀翻,如此便可想而知。

  说句不好听的,赵佶觉得哪怕放只猪在那些官吏的位置上,可能都比他们有用。

  就没见过这么离谱的!

  赵佶甚至严重怀疑,是不是江南各地世家、豪族,早就有不臣之心。

  或推波助澜,或投降献城,更甚至,直接参与其中......

  不然,实在不能解释这一暴动的恐怖!

  毕竟......

  一群泥腿子,能有多大能耐?

  各地厢军再拉胯,也不至于如此罢。

  赵佶呼吸急促,心中除却满腔的愤怒外,还有着难以抑制地恐慌与惧怕。

  着实是这次叛乱的声势太恐怖了!

  大到可能从江南波及到整个南方,如若不能及时镇压下去,他大宋会不会就此......

  不!

  赵佶悚然一惊,心神大跳,不敢再深想下去。

  看向眼前众臣,急声道:“立即调出禁军,全力南下镇压叛乱!!”

  众臣也知事态危急,不敢耽搁。

  不过朝廷自有一套运行体系,倒也不是说说就能立即出动禁军的。

  而且大军开拔,各种军械、粮食等物资都需事先开始筹集。

  涉及到各个机构,各个方面。

  并非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

  赵佶一通发泄,此时也终于稍稍冷静了些,坐住呆滞了半响,忽而想到什么,取过急报再度细细看了起来,又取过皇城司的调查信件浏览。

  神情逐渐顿住,死死地盯着上面所写的名字。

  “方韩!”

  赵佶咬牙切齿,怒从心头起。

  这个人,他并非没有听说过。

  此前两三年,名声可谓如雷贯耳的那种。

  起初,朝野民间对他的评价,是大贤在野。

  他所撰写的《赤脚行医录》,其内收录了无数救治方法、偏方、土方,行之有效,因而活人无数,可谓之医圣!

  赵佶对于大宋治下,出了这样一位人物,最开始也是颇为高兴的,觉得这是他治理有方的缘故。

  知晓其人医术非常高明,赵佶还想过要把他招进宫中当个御医,为他这位大宋官家调理身体。

  这种好感,一直维持到大约小半个月前。

  因从皇城司那里得到消息:

  江南那边,不知缘何,忽然兴起了种种大逆不道的谶言。

  什么“神农出,圣人王!”

  什么“头上一点,万成天子!”

  又或是暗讽他大宋祖上得位不正的童谣,如此种种,在各地流传,简直骇人听闻!

  赵佶也是在那个瞬间,对方韩这位所谓的在野大贤的观感,直接降到了冰点。

  他不清楚,那些谶言,是否真的意指此人,也不知道,谶言的源头是否此人所为。

  但那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此人必须死!

  这些谶言出现在世上的瞬间,此事便已毋庸置疑!

  作为大宋皇帝,他不允许有任何胆敢染指天命,威胁到皇权的存在。

  哪怕他根本不觉得,也不认为区区一个医者,能有什么能耐去造反。

  但......

  只要出现这种端倪,哪怕只是一丝可能,他都要将其扼杀!

  不然,何以彰显皇权威严、朝廷法度!?

  何以震慑那些野心勃勃之辈!?

  更何况,赵佶在查看相关的调查卷宗时,发现方韩此人在民间朝野中,都拥有着极大的声望。

  这就更加加剧了赵佶心中的忌惮。

  其实,在谶言没有出现之前,赵佶也知道此事,只是那个时候,他并未将之放在心上。

  养望嘛,很正常。

  但此一时,彼一时,在那些谶言出现的瞬间,一切可能存在,乃至不存在的威胁,都会被无限放大。

  赵佶心中忌惮之心越甚,亦越加笃定,要除之而后快。

  哪怕因此而招来一些民间非议、怨言,也再所不惜。

  再者说,他也没想过亲自下场,他是大宋的官家,没必要去做那些丢份的事,只需稍稍暗示一二,朝中自有无数揣摩上意之人,为他冲锋陷阵。

  到时候,把此人杀了了事,哪怕引得民间有一二怨言,也不干他的事,不影响他的英明形象。

  实在不行,就把那些冲锋陷阵之人祭出去,总能平息下来。

  赵佶的算盘打得非常响,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

  小半个月的时间都过去了,朝中竟全然没有丝毫动静。

  是没有人领会到他的意思么?

  不可能,士大夫们从不缺政治敏锐,惯会揣摩上意的人物,他表现得如此厌弃,不可能领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