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老婆孩子热炕头 第81章

作者:从前慢

  有意思,真有意思……

  “走吧,去王府井逛逛。”

  萧远搂着媳妇,笑呵呵道:“咱俩结婚也有段日子了,连王府井都没逛过算什么事?”

  李英也心动,点头道:“嗯,那咱就去逛逛。”

  说完一扯他胳膊,“你可不能乱花钱啊!”

  杨建国点头,“指定不能。”

  去王府井得过两条胡同,一条叫无量大人胡同,一条叫金鱼胡同。

  从无量大人胡同朝北望,能看见一座白色西式楼房的顶层平台。

  是梅先生住过的宅子,如今已是物是人非。

  金鱼胡同原先是相府,光花园就占了胡同北侧三分之二的面积。

  现在,也已面目全非。

  不过,打哪儿过都少不了如今的特色。

  便道!

  可不是方便的便,而是‘方便’的便。

  紧贴着高墙下,尺宽的便道,还没离近就闻见味儿了。

  加快蹬车的速度,两人嬉笑着穿过胡同。

  一出来,街上立马的热闹起来。

  吉祥戏院、东来顺、五芳斋、天义顺酱园,四联理发店。

  当然,还有谁也少不了要多看两眼的王府井百货大楼。

  灰扑扑的大楼,上面全是小窗户。

  瞅着就让人倍感亲切,脚下不由自主的就往那走。

  先在大楼附近的停车点把车放好,锁上。

  再回来给人看车的大妈交6分钱。

  一次,一辆车,临时寄存3分。

  在四九城里,走到哪儿都是这价,王府井也不比其它地方贵。

  “走,咱进去看看。”

  门口是人潮汹涌,进进出出的全都是人。

  男人们穿的都差不多,大多是工装。

  这年月,穿工装就是名牌。

  比工装更有面儿的,也就中山装了。

  女的就各有特色,有穿工装的,有穿花格衬衫的,也有穿碎花长裙、旗袍的。

  这些个可了不得,走哪儿都得让人多看两眼。

  那长裙上的小花儿,真艳!

  进了百货大楼里头,眼就花了。

  卖家具的、镜子的、衣服的、手表的、围巾、真丝睡衣、旗袍、电器……

  凡是你能想得到、想不到的,在这儿都有。

  英子挽着他的胳膊,喜滋滋的这儿看看,那儿瞅瞅。

  走到日用百货,脚底停下了。

  “建国,咱给家里买个蒸锅吧?”

  银灿灿,亮闪闪的崭新蒸锅,李英看的欢喜。

  杨建国工作忙,总是晚回来。

  英子就想要是有个这样的蒸锅,到时候把这锅往炉子上一坐。

  饭给放锅里温着,等他回来也热乎!

  再一个,有它就不用一直烧着灶头了。

  那屋里炉子也烧,灶头也烧,太浪费了。

  “行,买个。”

  这些个锅碗瓢盆的票,杨建国还是有的。

  不是签到来的,也不是他自个儿的。

  是家里头留下来的。

  每年,日用、生活品这些。

  城市居民和职工都是有配额的。

  发放的票据可以用来购买、置换。

  有些家里换了,有些存着。

  也有些拿出去到集市、黑市倒腾换俩钱儿。

  杨建国手里的,是前头家里攒下来的。

  原本打算给他结婚用,现在倒是真用上了。

  看他手里头有票,英子这才往柜台前走。

  “同志,那个我看下。”

  挤开人群,柜台前英子伸手指着自己看上的蒸锅。

  售货员板着脸,把东西端上柜台。

  掀开锅盖,拿下笼屉,取出下面的篦子,然后把内壁朝外扬让你看两眼。

  篦子放回去,放上笼屉,扣上盖,完事!

  这就叫一个看的流程,自个儿不兴动手。

  目测,内径有个二十五六厘米的样子。

  两层,带一笼屉,四五口的够用了。

  结了婚,俩人买东西就得考虑以后。

  有了孩子也能用,那才不叫浪费。

  李英看了眼杨建国,等他点头这才问道:“同志,这锅多少钱?”

  “十块零四毛,铝的,25cm,有票吗?”

  从杨建国手里接过票,李英递到对方面前回着:“有票,有票,我想再看看。”

  有了票,又想买。

  这下上手好好看两眼,就没什么问题了。

  不过,也得小心着点。

  摔了、磕了的。

  甭管想没想好,就你得了!

  “建国,你看,怎么样?”

  把锅拆开了,拿着内壁摸了摸,滑溜溜的真好。

  李英喜欢,杨建国自然是没意思:“就这个,我们要了。”

  十块零四毛,外加一张票。

  这口锅就是他们家的了,也没东西包着,绳儿一扎拎着就成。

  杨建国提着锅,李英挽着他,俩人继续往前逛。

  到前头,杨建国瞅见家手工旗袍店。

  门正中开着,后头是一屏风,两侧是通体的玻璃大展柜。

  里头左右各挂着两件旗袍,色彩不同,款式各异。

  看英子驻足瞅着展柜里的旗袍,满眼的喜欢,杨建国拉着她就往里走。

  “建国,建国……”要进门的当口,英子给他拉住了。

  摇着头直说:“咱不买这个,太贵了。”

  “再说,我也没地方穿。”

  “你要想给我买,咱到前头看看,我看那棉衣就挺好的。”

  杨建国钉在原地,回头瞅着她直笑:“行,你别拉了,咱进去瞅瞅行不?”

  “不行不行。”英子还不了解他嘛!

  进去了,出来手里肯定得拎点东西,那可不成。

  手工旗袍太贵了,真不是一般人买得起的。

  一件旗袍,起步就得二三十块。

  这一口全家吃饭的锅,才几个钱?

  就这锅,要不是念着给杨建国温饭,她都未必舍得。

  寻常一口铁锅,好点的也就三五块钱。

  十块零四毛,购买两三口的。

  而且,那可还得要票。

  咱哪有绸缎、棉麻票啊?

  让英子这么一提醒,杨建国还真愣住了。

  他倒是忘了这茬,自个儿还真没绸缎、棉麻票。

  在仓库里看了眼,回过神问道:“真丝成吗?”

  这下轮到英子傻眼了。

  真丝成吗?太成了。

  价格也真成,要你个百十块的也不多!

  看她愣着,杨建国一挣,麻溜进了旗袍店。

  等英子再想叫,人已经绕到屏风后头。

  又喜又恼的跺了跺脚,甩着胳膊跟了进去。

  绕过屏风,外头菜市儿一样的吵嚷声小了。

  穿着长褂的裁缝迎客,给介绍店里情况。

  这服务态度,甩了外头几十条街。

  地儿不大,七八平米。

  弧形环绕,分隔开的墙柜里挂着各式料子:“咱们这儿的料子是最全的,您只管看……”

  半弧中间儿摆着两把椅子,下头有脚踏。

  再扭过身,发现屏风背面是一整张大镜子。

  人在里头映的是清清楚楚,一点不差。

  英子听人师傅说的,有点不好意思,赶了两脚到杨建国跟前。

  拉了拉他的袖子,“咱赶紧走吧,我真不要。”

  “那不行,你看这真丝的料子多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