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希灵使徒00
李宗棣对于不列颠人居然试图和莱塔尼亚人达成海军军控协定,给双方的造舰竞赛降温这样的想法感到非常的惊奇,毕竟这年头信息传播远没有另一个世界当中便利,很多历史当中发生的隐秘史料都要在很多年以后才会被公开。
所以,老爷子对于不列颠人和莱塔尼亚人在世界大战之前的一些秘闻并不清楚,这当然不奇怪,因为这世上总共也没几个人知道这里面的秘密,李彻也是在另一个世界的互联网上得知的。
不列颠人虽然一向都给人展现出一种“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皇家海军的地位”这样的感觉,为此甚至有过“维多利亚帝国存在的价值就是维护英镑以及她的海军,为了皇家海军维多利亚帝国可以花光国库当中最后一枚英镑”
以及在面对莱塔尼亚人海军法修正案的挑衅的时候,公开在下议院当中高呼“Weneed eight!we need now”,然后一年开工了八条主力舰。
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列颠人做的这一切并不是真的“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皇家海军的地位”,他们要做的只是让其他国家相信他们有这样的决心,他们要维护这种人设。
“爷爷,不列颠人的舰队虽然庞大,但是他们的舰队当中真正的精华其实并不多,他们在爪哇海海战当中击败我们的舰队,基本上就是皇家海军绝大多数的精华了。”
“绝大多数?”
“没错,维多利亚皇家海军处于维持规模的需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海军主力舰的造价压的非常死,所以维多利亚皇家海军长期的舰队质量很成问题,甚至可以说以现在的技术标准来看,皇家海军15寸炮舰之下的主力舰,除了那几条13.5英寸舰炮的战列巡洋舰之外,基本上都是很烂的船。”
虽然实际上李彻对不列颠人的那些343战列舰的思路还是比较认同的,180万英镑一条超无畏舰你还要什么自行车?更重要的是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密集建造了12条,在一战爆发前,用一种几乎突击的方式为皇家海军增加了一大批生力军。
但是政客和律师在某些方面是有特性的,那就是有选择性的春秋笔法,需要吹的时候能把你吹上天顶星,要黑你的时候那自然就直接打入地狱。
既然现在的论点是要论证皇家海军要支持停止造舰竞赛,那这些343BB自然就要被批倒批臭了,不然的话哪来的论据呢?
然后李彻选择性的陈述了一些事实,比如说这些不列颠人的船防护不好了,什么皮带装甲,什么TDS辣鸡,总之一句话,那就是这些船不列颠人现在也很嫌弃。
正常来说,你竟然嫌弃一款装备,那就再搞一套新装备来替换前者,对于一款战列舰不满意,你开工一级新的战列舰然后来替代你不就行了?
但是不列颠人的问题正在于此。
你让不列颠人现在建造12条新船去替换这几条船吗?10年前的时候,一条超无畏也就2万吨出头,但是以现在技术更迭的速度,怎么这一条船也是3万多吨,甚至如果对速度还有点追求的话,那都奔着快4万吨去了。
不列颠人现在别说是造12条这样的新锐了,你给他砍掉一半,6条他现在造起来都麻。
.“无论如何,不列颠人肯定都会在未来提出要搞一个海军条约,用来限制各国的军备,那么与其由不列颠人来提出,不如由我们来提。”
“由我们来提?”
李宗棣摇了摇头:“在此之前,你小子不是还说我们要摆出一副砸了棺材本也要造那些巨剑的态度吗?结果现在又要我们自己来提出搞一个军备竞赛,那我们之前摆出来的那副鱼死网破的态度,西方还能信吗?”
“这两者之间是不冲突的,爷爷。”李彻道:“敌人是否相信我们会造那么多船,并不是取决于我们说了什么,而是取决于我们在造船厂真的在备料,真的在切割钢板!
但是提出这种限制军备的倡议,却是在全世界做出一个表率,向全世界的国家来证明我们才是爱好和平的一方。
这个世界上有些希望借着这场世界大战用债券给维多利亚和高卢为首的欧洲国家带上项圈,一边鼓吹和平,一边在几十年以来不断的发动扩张战争,对占领区的人民进行种族屠杀的国家,他们是没有资格奢谈和平的。”
这次,李宗棣深深的点了点头:“摆出一副高姿态,把我们的对手架在高处,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我有的时候真的想打开你的小脑袋瓜看一看,这些点子你怎么做到一个又一个的往外面冒的。”
这不是我往外冒点子,我只是另一个世界历史的搬运工.jpg
“那你小子觉得,我们应该什么时候打出限制海军军备竞赛的这张牌。”李宗棣问道。
“不能太早,最好是等到我们和联邦人的停战谈判取得了实际进展之后再提,但是也不能太晚,最迟也不宜超过三年时间。”
“这时间有什么讲究吗?”李宗棣有些好奇的问道。
“不能太早没什么好说的,延平的战事还没有结束呢;不能太晚自然是因为我们既然打定了主意要抢在不列颠人前面主动提出举行限制海军军备的谈判,那就不能拖太久,因为不列颠人不会拖太久。”
“不列颠人不会拖太久是什么意思?”
李彻用手比了个三:“如果不列颠人不在三年之内提出要控制军备竞赛,那么到时候最早开工的船都要服役了,不列颠人怎么可能等到联邦人的16寸炮舰,我们的420毫米炮舰成批量服役的时候才提出来要控制军备?”
这下李宗棣听懂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那就是怀孕当中的女人用肚子里面的孩子去要挟男人,这个当然不能拖太久,否则的话,孩子生下来就会少了很多的主动权。
对于接下来必然将会到来的条约时代,李彻是非常非常看重的,因为在此之前自己因为年龄比较小,再加上自家的老本行是陆军的泥腿子,和海军之间就没有什么门路,自然也就没有机会影响海军的建设和发展。
所以直到现在,李彻都对于继承自大明皇家海军的多款主力剑有着很深的怨念,这些船只的设计很多都是能够做得更好的,但是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
就比如定远级战列舰,这条船如果装的是8门15寸炮,那这条船绝对有资格竞选一战最强战列舰的宝座,但可惜的是只有12门330毫米舰炮..........
但是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在未来的条约时代,它可以凭借着在另一个世界获得的宝贵信息和经验,让海军舰队的建设少走不知道多少条弯路。
第169章 我们要放弃什么,我们要争取什么(2)
这个星球上目前海军实力Top3的国家当中有两个都已经在考虑未来战争结束之后,限制海军军备竞赛的相关事宜了,不列颠人呢自然是因为历史的惯性,而大唐这边呢就更多的是得益于李彻这个穿越者了。
因此对于此时的哥伦比亚来说,他们倒是并没有想的那么远,这并不是说联邦的政客没有长远的目光,事实上,以现在的威尔逊总统为代表的这一批联邦政客,不管党派如何,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这一段时间以来,纵观整个哥伦比亚联邦的历史,也是除了富兰克林这种天降伟人之外,哥伦比亚联邦历史上素质最高、也是最有战略眼光的一批政客了。
可以说联邦能够抓住第2次工业革命的机遇,从一个在国际社会上无足轻重的国家,到现在成为国际局势当中举足轻重数一数二的大国,离不开这些顶级政客的一代代的筹谋,从老罗斯福到现在的威尔逊,尽管手段不同,尽管党派有别,但是眼下这个时代的这些政客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这一点和21世纪百鬼横行的联邦政坛是截然不同的。
就比如说在这个时空和另一个时空当中,两个哥伦比亚联邦在不同的国际局势下介入世界大战的理由和动机也都是截然不同的。
在另一个时空当中,威尔逊总统一开始是坚定的孤立主义者,因为一战爆发之后不久那离谱的交战烈度就让联邦的政治精英们认识到了,这将会是一场欧洲老牌强国之间的集体自鲨。
在这种情况下联邦并没有一定要参战的理由,看起来联邦只是像维多利亚和高卢卖商品赚的盆满钵满,但事实上,威尔逊总统的目标从来不只是为了赚一点黄金。
他要窃取的是世界霸权的神器。
尤其是随着第1次世界大战愈演愈烈、短期内没有停止希望的情况下,威尔逊总统更是拿出了和平的大旗,这个在当时最诱人、最普世的观点。
因为对于当时的世界而言,全球化的时代刚刚展开了一丝曙光,但是原本有资格领导全球化的欧洲传统列强,却都要在这场战争当中走向肉体或者是精神上的死亡。
那么有资格接下这昭昭天命的,也就仅剩当时的联邦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兵工厂、一个掌握着欧洲经济命脉的大国、一个距离登上世界霸主的宝座只差一件黄袍的国家。
威尔逊是一个相当有远见的政治家,在另一个世界当中,他提出了没有胜利者的和平,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和平,当然这个没有胜利者并非是将联邦包含在内,准确的说应该被称作“除了联邦之外没有胜利者的和平”。
因为威尔逊总统认为,如果联邦加入战争中的任何一方,都必然会让这一方获得战争的胜利,但问题在于到时候由胜利者强加给失败者的和平,就像是建立在流沙上的大厦,在十几二十年的时间内必将会崩溃。
虽然当时的世界上并不是只有威尔逊预测了“这不是和平,这只是20年的停战”,但是威尔逊在参战之前的种种筹划,都是在为联邦登上世界霸主的宝座而铺路,包括尝试筹划国联、包括一开始恪守孤立,包括参战之后仅一年的时间就动员出了470万以上的军队在最短的时间内协助协约国获得战争的胜利。
当然,维多利亚和高卢这些老牌国家也不是吃素的,联邦后来在国联的问题上被反过来戏耍了一通,所以最终联邦宁可不加入国联也绝不妥协,可以说在另一个时空当中,联邦从触及世界霸主的宝座到完全登上这个宝座,在维多利亚和高卢的拉扯和拖延之下耗费了20多年的时间。
当然这个时候可能就野生的吴彦祖要好奇了,那联邦既然都知道不参战的好处,他们为什么又要参战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联邦最想要的当然是没有胜利者的和平,但是如果联邦不参战的话,这个没有胜利者的和平很可能会包括联邦自己。
因为在当时联邦政治精英的视角看来,莱塔尼亚王国的军威也在一时之间达到了鼎盛,拿破仑都没有征服的乌萨斯已经快倒在莱塔尼亚的铁蹄下,在欧洲大陆上继拿破仑帝国之后又一个前所未有的、横跨西欧中欧和东欧的庞大帝国正在建立起来。
维多利亚和高卢真的能够战胜这样的可怕对手吗?
如果这个时候莱塔尼亚国内真的有有识之士,拿出阿尔萨斯和洛林出来,还给高卢换取和维多利亚和高卢的停战转而去消化那些从乌萨斯人手中获得的膏腴之地,20年之后一个堪比哥伦比亚的恐怖工业大国就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而到时候维多利亚和高卢也将再也无法对抗这个国家。
这对于已经在维多利亚和高卢的身上进行了巨额投资的哥伦比亚联邦来说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所以联邦人才会在乌萨斯战败之后仅仅一个月的时间火速加入战争。
而在这个世界当中,联邦之所以参战更早的原因也是一样的,因为开战之后不久莱塔尼亚的强势表现就让联邦意识到了,协约国是绝对不可能战胜明德同盟的。
如果维多利亚和高卢战败,莱塔尼亚会控制世界岛的西方,明帝国会控制世界岛的东方,双方简直可以并称东西二帝平分天下,到时候对联邦来说什么自由贸易,什么昭昭天命,全都会变成竹篮打水一场空。
所以联邦才会比历史上更早的介入战争,所以联邦才会选择在太平洋上对明帝国发起突袭。
对于威尔逊来说,战争和平都是他所使用的手段,而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哥伦比亚联邦在未来登上至高王座。
可是现在,威尔逊总统心烦意乱的只想尽早结束这一切。
他真的累了。
先是在今年年初在新罗半岛所遭遇的失败,哥伦比亚联邦一下子被俘虏了差不多10万部队,这些官兵的家人们在不断的活动给政府施加压力,他们要求威尔逊总统要想办法救回他们的丈夫和孩子。
如果说一开始的这些内部矛盾还只是疥癣之疾,那么接下来维多利亚和高卢这些盟友对于联邦微妙的态度、在莱塔尼亚战败之后大幅减少的战争支援、就让威尔逊总统感到有些心寒了。
战争初期的时候我们是怎么给你们援助的?给你们贷款,给你们武器,你维多利亚帝国打索姆河战役的支出75%是我们哥伦比亚掏的钱!
但是说这些都没用,威尔逊总统本以为在战争当中作为盟友,维多利亚和高卢会顾及一点颜面,就算他们想要坑自己,怎么也得等战争打完再说吧?但是维多利亚和高卢在莱塔尼亚倒下之后明显就对于接下来对东方那个大国的战争提不起兴趣了。
而就在几天前刚刚结束的巴士海峡海战,更是宣告了联邦尝试南下的战略遭到了全面失败,这几天海军和陆军之间的互相指责和谩骂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而且现在还根本找不到一个为这场失败负责的人。
因为联邦海陆军在对东南亚地区的攻略上,但是真的做到了“所有人在流程上都没有问题,没有人为这场失败负责”这样的神奇局面。
你要处置马吉芬吗?虽然马吉芬在此之前在海军里面并不讨人喜欢,甚至因为他性格的问题有些过于孤僻,但是在巴士海峡海战结束之后,海军上下都承马吉芬的情——因为再打下去的话,谁也不知道还会有多大的损失,也许能够打赢,也许又是一场爪哇海海战的胜利,但是谁能保证自己不会是失败的那一方?
他在场面上和唐军打了一个五五开,把绝大部分的船都带了回来这就很不错了,因为联邦海军很早之前就认为南下作战已经超过了现在联邦军的攻击极限。
你要处置马吉芬,那海军第1个不答应,毕竟在此之前海军已经为了大局牺牲了本森上将,而谁都知道上一次让泗水舰队逃出包围圈,一方面是天气原因,一方面是哥伦比亚联邦这边的情报就没搞好,海军的锅其实只能排到第三。
最终联邦人厚着脸皮宣布自己是这场海战的胜利者,这自然是为了给国内有个交代,但是既然都已经是胜利者了,那怎么能够处罚胜利方的统帅呢?
可是不让马吉芬来背这个锅,难道让潘兴去背?这位在联邦陆军是什么地位?除非这位爷在前线被一发炮弹给炸死了,直接人死茶凉,否则的话借给威尔逊总统一副麦克阿瑟的胆子,他也不敢让潘兴去背这个锅。
而且在这个时候,明眼人都已经能够看得出来,南下攻略已经不可为之,更有眼光的人更是能够看得出来现在重要的不是南线是否能够取得胜利,现在的关键是在于那些已经登上婆罗洲的部队到底能够有多少撤出来。
在国会当中,也有许多议员认为——我们已经获得了整个瀛洲,在这场战争当中已经是赢家了,现在是多赢还是少赢的区别,是该到了要见好就收的地步了。
可问题在于,现在要怎么收?
只要想到要从婆罗洲撤出上百万人,威尔逊总统就觉得头皮发麻。
第170章 翻越山巅
对于威尔逊总统来说,目前最大的坏消息就是他需要想办法撤出在婆罗洲的100多万人,而这对于现在的局势来说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马吉芬手里的联邦海军第三舰队和第七舰队虽然实力犹存,依旧拥有着同大唐皇家海军分庭抗礼的能力,但是缺乏高速舰让联邦海军目前处处处于被动,想要指望海军能够保护陆军全部从婆罗洲撤出,几乎痴心妄想。
毕竟商船这个东西实在是太脆了,民用船只的抗沉性和军舰完全不是一回事,哪怕只是一些驱逐舰冲到商船队当中,都能像黄鼠狼进鸡窝一样在短时间内就造成重大杀伤。
而且对于像这样的撤退行动,联邦人此前才在新罗半岛吃了个大亏,那还只是要撤退10万人,现在需要撤退的人数翻了10倍都不止。
好消息是现在联邦海军在这方面更有经验了,坏消息是业务增长量超过了经验增长的速度。
即便是让在婆罗洲上的联邦军抛弃所有的武器辎重,让所有的运输船只运人,根据现在的估算,以山打根港口的吞吐量即便是在最理想的情况下,最多也只能维持600-700条运输船往来连轴转运的吞吐量。
而这,已经是建立在山打根的港口条件比较好,而联邦军在过去的一年多当中为了支持越来越多的部队进行作战,不断对港口设施进行扩建的结果了。
“我现在需要听的是实话,先生们,我们到底能够从婆罗洲撤出多少部队?”
在椭圆形办公室当中,面对来自威尔逊总统的问题,联邦海军部部长以及陆军部副部长彼此向对方投去了不善的目光之后,作为陆军副部长的霍夫曼做了一个请的手势,而海军部长约瑟夫·西姆斯也只能硬着头皮上前一步回答道:
“总统阁下,我们现在还有充分的时间,目前敌我双方在婆罗洲的战线依旧稳固,情况没有那么恶劣。陆军可以在接下来逐渐交替后撤、缩短战线、把部队逐渐收回婆罗洲的最北端,海军将会竭尽全力在这一段时间保证陆军的物资供应,收缩之后的部队可以按照次序乘坐空船离开婆罗洲。”
“西姆斯部长,您要不要听听你在说什么?什么叫做现在的战线依旧稳固所以情况没有那么恶劣?海军退出战区导致我们丢失制海权之后,原本沿海地区是我军的绝对优势地带,现在这些地方我们只能拱手让人,敌人现在已经开始沿着海岸线展开了进攻,我军的西侧现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而且现在的海军能够保证我们的运输线同时确保撤离船只上面官兵的安全吗?从瀛洲列岛到婆罗洲,以现在标准的运输船常规的12节巡航速度来看,至少需要两天多的时间才能抵达,这一路上无论是敌人的袭击舰,还是他们的潜艇,都会对我们的运输船造成严重的麻烦,海军能够应对这样的挑战吗?”
双方的观点可以说是针锋相对,于是争吵声又开始从椭圆形办公室当中传了出来。
在今天的椭圆形办公室当中,海军部长开口就从陆军的立场上说现在战局依然稳定,而陆军部副部长则直截了当的从海军海运的角度来进行反驳。
这颇有一种罗马教宗不念圣经开始念《钦定旧遗诏圣书》的感觉,威尔逊总统很想说你们两个是不是互相拿错专业剧本了?
但是他知道,现在其实双方都是在互相把责任从自己的身上甩脱掉,海军的意思是你们只要坚定守住我们就有办法,陆军则表示你们海军如果不拿出诚意的话,我们是没办法坚定守住的。
威尔逊总统也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于是他举手打断了双方的争论,然后对西姆斯道:“我们能不能把我们的小伙子们尽量撤出来,这主要还是要看海军的努力,刚才霍夫曼说的有道理,距离是我们最大的敌人,这也是我们之前为什么从釜山能够成功的把部队撤走,但是在元山遭遇了失败的根本原因,现在婆罗洲距离瀛洲要比元山更远,我们的海军能保证航运的安全吗?”
“总统阁下,我们已经从大西洋舰队抽调了70%以上的驱逐舰和巡洋舰,这些作战舰艇将会在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内陆续到位抵达西太战区。”西姆斯立刻回答道:“海军将会一如既往的竭尽所能。”
“呵,竭尽所能。”旁边的霍夫曼发出了一声冷哼,在陆军的角度看来,海军在巴士海峡海战当中没有拼到最后,那就是懦夫的行为!根本就不配说竭尽所能。
但是威尔逊总统知道海军也确实算是竭尽所能了——在不把舰队主力拼光之下的竭尽所能,大西洋舰队七成的驱逐舰和巡洋舰都被调走,可以说大西洋舰队已经快被抽干了,如果不是现在欧战已经结束,这样的调遣根本就是不可能被接受的。
但是要知道,在此之前为了应对敌人的袭击舰队,联邦海军已经从大西洋舰队抽了一部分巡洋舰和驱逐舰了,现在这抽的所谓70%的兵力,已经是之前抽剩下来的了。
榨干了,真的一滴也没有了。
可是有了这些兵力之后,就能够保证航运的安全吗?
威尔逊总统自己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损失是不可能避免的,现在的关键其实在于能够把损失降低到多小的一个比重。
眼见总统阁下对于自己的回答并不是很满意,西姆斯继续补充道:“我们将会吸取在大西洋上的护航经验,在接下来的运输和撤离行动当中,所有的运输船将会以船队的形式出发,海军将会把船队分成编号为B-X的大型船队和S-X的小型船队。
以船队的形式出发,从概率学上就可以降低同敌人的袭击舰和潜艇遭遇的概率,而且我们将会为每一个船队配备强大的护航兵力,大型船队的编队数量将会按照山打根岗的容纳上限来定,主要编入的是1万吨以上的大型船只,小型船队将会以5000吨级的商船为主,他们将会在婆罗洲北部的临时码头停靠装卸,这样我们可以进一步的提高补给和撤退的效率。
得益于马吉芬将军此前对于台岛南部港口的打击,敌人在台岛南部的多个重要港口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将无法为他们的袭击船队和潜艇提供有效的支援,这一段时间将会是我们重要的黄金窗口期。”
能够看得出,虽然现在海陆军之间的关系很紧张,但是海军在这方面也确实已经做到了他们能做到的极限,除非威尔逊总统也用联邦在海外的某个岛去找不列颠人换50条老式驱逐舰之类的方法,否则的话海军现在能做的也就是这些了。
只是椭圆形办公室里的其他几位听完了西姆斯的这番话之后,听到现在还有一个撤离的黄金窗口期,大家也都不禁稍微松了一口气,只是细细回想起来,马吉芬当初也是以保证航运安全的借口要先清理台岛的港口,顺便以此来逼迫没有做好准备的唐军舰队主力来与之交战。
巴士海峡海战最大的意外其实就在于唐军参战的军舰当中,有一些本不该那么早的完成大修,唐军比联邦军所预计的兵力多投入了一个半的战列舰分队,这才是他们的战列舰能够撑到战略巡洋舰队与之汇合的根本原因。
现在看来,是否马吉芬当初已经预料到了可能有这样的意外出现?他当时攻击台岛南部港口的行动,究竟是为了决战?还是为了现在的撤退?
不过,这些问题现在再去考虑已经无用,现在联邦海陆军需要做的,其实就是开头的时候西姆斯和霍夫曼互相给对方上强度说的那些话一样,陆军逐渐收缩战线稳步后撤,海军增强护航保证运输。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那么把大半部队成功的撤出来还是有希望的。
毕竟,相比于另一个时空当中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当时的维多利亚和高卢联军危如累卵的根本原因是地面战场完全被打崩了,当时不列颠三岛上的人都觉得。莱军的装甲部队只要再踩一脚油门就能把海滩上的部队给压死。
而现在,不幸中的万幸是——双方的战线还算稳固,联邦军这边的士气虽然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但是依托阵地防守,交替撤退缩短战线.........总该是没问题的吧?
只是现在虽然没有一个叫爱德华·墨菲的工程师总结出墨菲定律,但是这种事情就像是万有引力一样,牛爵爷没有发现,并不意味着不存在。
就在威尔逊总统决定结束今天这场会议的时候,在他的办公桌上,那部红色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突兀的铃声让办公室里的所有人都眉头一皱。
在场众人的直觉都告诉他们,这电话的另一端传来的肯定不会是什么好消息。
威尔逊总统皱着眉头缓缓的拿起了话筒,接着众人都从威尔逊总统脸上的表情印证了他们此前的直觉。
上一篇:救命,我被病娇舰娘包围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