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海烽烟 第84章

作者:希灵使徒00

  “最先进的战术也不是没有弱点的,突击队战术不是什么天下无敌的神药,虽然看起来取得了很多战果,但实际上突击队战术当然也有弱点。”

  挥了挥手让周围的人先退下,随后老爷子陪着李彻一边走一边道:“我们的突击队战术和莱军的风暴突击队战术,虽然有一些细节上的区别,但是这两种突击队战术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在空间上拉长攻击纵队,增加空间范围内的攻击时长和攻击频率。”

  “攻击时长和攻击频率?”

  “你想一想在突击队战术诞生之前,我们在陆地上主要的对手是谁?再想一想我们那个时候主要对手的特性。”

  “老毛子?”李彻对于自己爷爷问的这个问题前半节他当然能够脱口而出,可是后面要总结乌萨斯军队的特性?这能有什么特性?

  特别擅长提兵上洛算不算?

  “乌萨斯军队虽然以前有欧洲压路机、欧洲宪兵等一系列的荣誉称呼,但实际上乌萨斯军队的士兵素质并不是很好,而且他们的装备相对来说也较老一些,哪怕到今天也是一样,在这次世界大战当中,他们的基层步兵普遍十分缺乏中等距离的重火力.........”

  李宗棣此时此刻表现的就像是一个老师一样,虽然实际上李彻可能并不需要这方面的知识——因为他以后根本用不上,没有人会认为皇太孙有可能会指挥陆军的部队作战,你要说未来只会海军打仗还有点可能,指挥陆军作战的可能实在是太小了,可是很显然李宗棣现在说的很起劲。

  李彻这边听着听着却发现,这突击队战术和另一个时空当中,人民军队所特有的三三制战术实在是有太多的共同点了。

  虽然说三三式战术如果从源头上发掘的话,确实也算是起源于风暴突击队,东方的那支人民军队称得上是风暴突击队战术的最后精神继承者,而三三制战术和现在唐军所采取的5人制突击队战术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妙。

  双方所针对的对手,无论是这个时空的乌萨斯军还是另一个时空当中的日军和国军,他们的基层步兵所具备的普遍特点是相较于欧洲一线陆军而言,十分缺乏中等距离的重火力——这里的重火力指的是步兵所配备的重机枪、机关炮、迫击炮等有效杀伤范围数百到一千多米的直接一线支援火力,因而想要在进攻的同时减少伤亡,就需要想办法。

  而无论是这个时空当中的乌萨斯军,还是另一个世界当中的小日子和光头军,另一特点就是“精锐力量规模有限”,乌萨斯军和光头军就不用说了,前者的绰号是灰色牲口,而后者连灰色牲口都不如,至于小日子当中的老鬼子确实精锐,但是老鬼子的数量很快就在扩军当中被大幅度稀释了。

  在这样的敌人面前,33制和突击队战术最大的好处就是通过拉长攻击纵队的方式,延长中等距离散兵对射的阶段,能让敌人的精锐守备力量变得疲乏(而三三制稀疏的人数还能在这一阶段减少伤亡)和有限的重火力点暴露出来,随后通过步兵和后方支援炮兵的精确配合将这些火力点一一敲掉。(如果是33制的话,往往会依靠自己的手榴弹掷弹筒,或者是伴随着迫击炮小组来解决)

  在敌方重火力匮乏的情况下实现中距离散兵对射+短促突击自由变换。一旦敌人的精锐守备力量变得疲弱,重火力被清除,就能够迅速发动集群冲击,在打开一线防御后迅速向二三线冲击。

  “.........虽然我们的突击队战术在对哥伦比亚军前面几次交战当中都展现出了不错的战果,但那毕竟是建立在哥伦比亚军绝大部分的参战部队根本不熟悉我们突击队战术的基础上所取得的。”

  “就像是初见杀?”

  李宗棣沉默了片刻:“你小子总是能够蹦出一些很奇怪但是有意外贴切的词,是这么个意思,不过这一阵子哥伦比亚人已经找到了一些应对我们突击队战术的方法。”

  “找到了应对我们突击队战术的方法?”

  李彻不是不相信自己爷爷,是他有些不太相信哥伦比亚军,因为在他的刻板印象当中,哥伦比亚军是一支相当保守和死板的部队,他们这么快就能够找到应对之法?”

  李宗棣点了点头:“那位潘兴将军还是有些本事的,他其实只是拿出了一个最简单的方法——用自动武器和刺刀来应对。”

  对于陆军的了解并不是很多的李彻有些不太理解,用自动武器和刺刀就能够应对?可是他记得另一个世界当中的朝鲜战争里,一二次战役当中的哥伦比亚军也不缺乏自动武器,更不缺乏刺刀啊,不照样被打的人仰马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惯性,作为很多时候在另一个世界成长的李彻,他某种程度上也确实对于突击队战术以及三三制战术有一种特殊的滤镜和过高的期望。

  说白了,无论是风暴突击队还是33制,都只是一种步兵战术而已。

  “突击队战术和三三制的最大的缺点其实恰恰来自于这种战术自己的优点——就是为了避免在火力侦察和散兵对射阶段减少伤亡,有意识的增加了攻击宽度和纵深,进而分散了兵力。

  这也就意味着一旦打开一个缺口,很难在最小时间内涌入最多的兵力。虽然我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已经给5人战斗小组武装到了牙齿,无论是远超其他正常部队的自动武器的比例,还是大量的手榴弹,都是为了弥补这种兵力上的不足,但绝对值不够就是不够。

  潘兴发现了我们的这个问题,当然他可能也是从欧洲的战场上本来就总结了一些经验,因此他把手头上最精锐最能打也最敢打的部队部署在防线最前端,并且给这些部队加强了自动武器的比例,而且其中还不乏有一些敢于刺刀见红的红脖子部队。

  在我们的突击队打开缺口的情况下,哥伦比亚军就会集中部队进行反冲击,前线已经汇报我们这一阵子的进攻经常像这样被堵回去,他们有的时候甚至会主动投入二三线的部队也加入这种反冲锋,可以说卓有成效。”

  李彻这也想到了在另一个世界当中某乎平台上有人对光头部队的点评——光头部队非常喜欢阵地绞肉机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野战拼不动,情报睁眼瞎,士兵战斗热情不高,战术灵活度不够,但好歹还有一部分素质和士气基本合格的军队。

  因此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用预设阵地以伤换伤的方式来造成比较大的杀伤。毕竟自己总人数更多,只要伤亡比能接受,像这样用人命换人命也不吃亏。

  无论是突击队战术还是三三制,在打原本的预想假想敌的情况下,这个弱点暴露的还不够明显,但是到了对上哥伦比亚军的时候,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这哥伦比亚军打仗虽然呆,虽然你可以嘲讽他是光头部队的plus版本,但是哥伦比亚军的火力是真的足,部队的厚度那是真的厚啊!

  “哥伦比亚军的中距离火力远远超过了我们此前所遭遇的任何对手,虽然哥伦比亚军现在使用的自动火器当中有很多是像高卢的绍沙轻机枪这样的性能不是很优秀的枪械,但是自动武器就是自动武器,哥伦比亚军能够投入的自动武器的比重很大,在进攻哥伦比亚军现在所设置的防线的时候,我们的突击队已经发现在中距离散兵的对射上,我们已经占不到便宜了,甚至有时候还会完全落入下风。”

  可能是想到了那些自己亲手带起来的部队在进攻当中所付出的代价,李宗棣的脸上也浮现出了一丝不忍。

  “也就是说哥伦比亚军现在已经一定程度上找到了克制我们突击队战术的方法...........”李彻的眉头也皱了起来:“那也就是说,短期内他们在陆地上的压力不会更大,我们就没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吗?

  我是说除了等更多的大炮到位之外的其他方法,就在未来几天之内,最好就能够实施下去,我们可能需要陆军在地面上给哥伦比亚军造成更大压力,这样才能够让联邦海军更容易踏入我们的陷阱。”

第191章 人海战术

  李彻对李宗棣提出的问题,老爷子并没有当场回答,只是笑着又拍了拍他的肩膀让他过两天再看。

  两天后,就在舰队准备出发的前一天,李彻在报纸上看到了刊登的新闻——以38式为首的部队成功地突破了哥伦比亚军第7步兵师的防线,逼迫美第7步兵师后撤到了处在他们后方的第十五师的防线上才稳下阵脚,在哥伦比亚军整条战线上打出了一个明显的突出部。

  只是这一次,打破哥伦比亚军防线的战术关键却着实有些出乎李彻的意料,因为这一次第38步兵师采取了一种相当“复古”而且听起来似乎很愚蠢的战术。

  人海战术。

  这个词听起来就仿佛充满了贬义,尤其是在这次世界大战当中,在凡尔登和索姆河这一系列的战役里,英法德交战双方指挥官罔顾士兵们的生命所强行组织的大规模步兵集群冲锋,在密集的机枪火力面前遭到了沉重的损失,人海战术这个词几乎和送人头联系在一起。

  李彻也确实在另一个世界当中,关于朝鲜战争的很多影视作品当中,能够看到弹幕当中有许多网友点评很多导演战争场面拍的一塌糊涂,志愿军当年的三三制呢?你怎么全都拍成人海冲锋了?你这拍的是志愿军吗?

  志愿军哪有用人海冲锋的?!

  这些网友的批评只能说他们说对了一半,首先就是绝大多数拍摄这些题材作品的导演确实是吃奥利给长大的,拍摄的内容、尤其在很多军事细节问题上拍的问题多多,但有一点——志愿军并不是没有进行过人海冲锋。

  在某些情况下,志愿军同样也是会选择使用人海战术进行冲锋的,就比如这一次唐军中原属于前明军卫所军精锐的38步兵师,他们这一次就摒弃了曾经的突击队战术,选择了用人海冲锋来解决问题。

  当然了,人海冲锋和人海冲锋之间的区别也是很大的,就像60吨重电传动扛88炮的是保时捷,两吨重碳纤维外壳的也是保时捷。

  在另一个世界的志愿军在通过和哥伦比亚军的对抗当中,逐步发现了哥伦比亚军的特点——由于小陆军的传统,哥伦比亚军基本上没有认真总结二战的步兵战术经验,在裁撤了大批陆军之后基本上没留下多少老兵,也没有保留欧战战场上的高密度全自动火器。

  这就意味着如果我军能有效集中冲锋枪这样的自动火器再加上刺刀和勇气,就能在步兵近战中夺取火力优势。

  尽管在远程对射当中打不过哥伦比亚军,中距离对射也会被加兰德压制,但是近距离对射和肉搏有戏,因为哥伦比亚军编制死板,大八粒这种东西即便普遍配发,也顶不住50米以内距离上专门加强过的大量冲锋枪射手。

  所以我军的很多兵团在接触哥伦比亚军之后就迅速采用了新的战术,全军隐蔽的潜伏到敌人防线近距离处,能摸到多近的距离,就摸到多近的距离,甚至近到能够听到敌人说话的声音。

  战斗开始之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动排山倒海的冲锋,通过近距离密集火力射击,在敌人中远程火力反应过来之前直接打掉哥伦比亚军的近战火力点然后和哥伦比亚军绞在一起,逼迫其中远程火力无法发挥优势。

  而这样的好处还有一个,就是一旦打开缺口,就能迅速向敌人二三线阵地投放大量兵力,在敌人中等距离的支援武器发射或转移之前将其歼灭。

  所以人海冲锋在特定情况下妥善运用的话,是可以发挥出有效作用的,在合适的地方,合适的地点使用,哪怕看起来很复古和落伍的战术,往往也能够取得极佳的效果。

  而这一次负责进攻的38师,便是趁着夜色采取了类似的战术。

  李彻甚至能够通过战报上的文字想象到战场上的哥伦比亚军遭遇了怎样的进攻,他仿佛看到自己就是一名哥伦比亚军的普通大头兵。而负责进攻的唐军趁着夜色摸到了距离阵地前百米甚至是不到百米的距离。

  原本这安静的一夜就会像这样过去,可是在拂晓间突然就有信号弹腾空而起,紧接着伴随着冲击灵魂的冲锋号响起,铺天盖地的东方版“暴风突击队”拿着轻机枪、冲锋枪和手榴弹开始进攻。

  几十米的距离对不到20秒他们就加速奔跑能蜂拥进入哥伦比亚军的阵地,而在20秒内,早就已经运动到前沿的81毫米迫击炮会用最大射速所发射出的迫击炮弹雨扫掉一切在侦查作战中暴露出来的重机枪掩体。

  在你能够撸多快就能打多快的迫击炮弹雨当中,此刻仿佛只能蜷缩在战壕内,头上是成千上万颗手榴弹。哥伦比亚军这个时候所有的一线火力点全会被对方的重机枪、迫击炮压制住,面对即将进入战壕和你进行肉搏的唐军,此时此刻一名普通哥伦比亚军士兵能做的只有用手头的半自动步枪去在近距离肉搏战中对抗成百上千的冲锋枪与轻机枪。

  你后方操控老干妈和山炮的枪炮连的射手以及炮手甚至在20秒钟内还来不及把炮弹上膛,更远处操控更加沉重火炮的炮兵甚至还来不及把十几甚至是几十公斤的炮弹,从弹药箱当中搬出来。

  此时此刻,如果有士兵的士气没有崩溃,甚至敢于反突击,那么他就已经有资格获得一份勋章了,只不过在这个时候,又有多少哥伦比亚军士兵能够并且敢于迎着仿佛洪水一般冲上来的人流浪潮而上呢?

  可以想象得到,在此前一连串的进攻当中,唐军已经摸清了哥伦比亚军一线火力支点的具体情况,那些重机枪的射击阵地会遭到重点关照,后方的迫击炮和大口径重机枪的阵地也会遭到炮兵压制。

  因此在战斗一开始的时候,哥伦比亚军有的战线上一上来就被唐军敲掉所有机枪、迫击炮等火力支点,然后就被拿着冲锋枪和轻机枪的唐军铺天盖地的冲锋淹没了,后方炮兵还没回过神来,就发现战线已经崩溃了。

  虽然这一切看着简单,虽然在发起进攻的阶段,确实是朴实无华的人海冲锋,但是李彻能够看出这背后的准备有多么的充足——

  前期的侦查需要敲定前线敌人绝大部分的火力点,伴随着炮兵要提前完成测距和测绘,力求一开始就敲掉敌人,绝大多数的支援火力。

  参与进攻的部队需要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悄悄潜伏到距离敌人的阵地只有百米的距离上,那么多人在夜间进行这样隐蔽的行动,对于参战部队的素质要求是极高的,没有铁一般的纪律是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的。

  另外就是在开始进攻之后,己方步兵和炮兵之间需要不断的变换着配合方式,对于布炮协同的要求也可以说是达到了这个时代的顶级。

  说到底,对于整个进攻环节来说,人海战术反倒是这其中相对最不重要的一个部分了,只不过看起来最瞩目。

  这一次的进攻除了获得一个突出部以外,也迫使哥伦比亚军更早的放弃他们的一线阵地,在整条战线上哥伦比亚军开始逐步向后撤向二线阵地——哥伦比亚人在婆罗洲的最北端这小小的半岛上拉出了四五道预设的防线,而且却随着前面防线被突破,后面还能继续构建防线。

  打开这第1道防线,倒并不是说就能够让整个联邦远征军的防御崩溃和瓦解,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会大大压缩他们的生存压力。

  人在越是局促的地方就会越发的暴躁,一块地皮上的人越多,火星味也就越浓烈。

  -------------------------------------

  这确实是李彻所需要的给哥伦比亚军上强度上压力,果然在他看到战报的当天下午,本来都已经躺在病床上的潘兴强忍的不适爬了起来,一方面组织部队先稳固下来进行抵抗,另一方面他再次发送了一份措辞严厉的电报,要求马吉芬尽快组织新一批的运输船队出发。

  在战后,有部分资料获得了解密,据说当时的马吉芬在收到这份电报之后忍不住口吐芬芳。

  也不怪这位联邦海军的老将如此的失态,因为原本这个时候运输团队都已经组织完毕了,马上就能够准备起航了,就算没有这份该死的电报,最快明天,最迟后天,运输团队肯定会出发的。

  可是这份该死的电报直接询问运输团队有没有出发,仗打到现在,任何一个有脑子的指挥官,就不应该完全100%相信自己的无线电报的密码,在正常情况下(指没有获得密码本之类的情况)双方之间的无线电报绝对保密的概率很小很小。

  虽然双方正常情况下轻松的破译对方的电报详细内容也不太可能,但是电报当中的一些常用词,因为被提及的频率比较高,所以还是能够破译出来的。

  在马吉芬看来,敌人很可能会根据潘兴所发的这份电报来判断出他们马上有一批运输船队要出发,就因为这份电报,在整个西太活动的敌军破交舰队,说不定都会试图来这里分一杯羹。

  只要想到这样的情况,马吉芬就觉得头大。

  有些人是不是觉得海军派出战列舰来进行护航,所以护航船队就一定安全了?

  那些护航的战列舰队固然是哥伦比亚军现在海上运输线安全的定海神针,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战列舰可以随时随地的保护整个运输船队的绝对安全,尤其是对这些速度比较慢的民用运输船来说,从瀛洲南部出发到抵达婆罗洲需要在海上飘两天两夜,

  白天的时候还好说,在哥伦比亚军战列舰的14英寸舰炮和12英寸舰炮的威胁之下,别说是那些来执行破交任务的唐军末代装甲巡洋舰了,就算是派出战列巡洋舰来进行破交,也不可能能奈何得了这些盔坚甲利的哥伦比亚军战列舰。

  可是太阳总是会落山的吧?

  夜幕总是会来临的吧?

  等到夜幕降临的时候,那些不起眼的潜艇甚至会上浮到水面状态进行作战,在夜间有限的能见度下,潜艇上那矮小的指挥塔实在是难以引起注意,撒出去去抓潜艇的驱逐舰就像是滴进海绵里的水一样,你能看到他们整夜都在奔波,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战果,可是发动攻击的潜艇就是不见少。

  可是现在一切都已经木已成舟,马吉芬现在能做的,也就是尽量完善护航舰队,赞格威尔中将前几天的要求现在不仅得到了满足,甚至还获得了额外的巡洋舰和驱逐舰。

  只不过这一次,最后补进来的这一批巡洋舰和驱逐舰马吉芬并没有选择那些经过了反潜火力强化改造的舰艇,相反,他选择了那些更适合进行雷击和炮战的舰艇。

  在哥伦比亚军运输船队出发的前一天,两条龙渊级战列舰也在这天早晨驶出了港口,对外宣称是这两条战列舰要进行海试工作,实际上这两条战列舰在出海之后,很快就选择沿着海岸线一路南下,他们教会在东海河真正执行这次作战任务的海军舰队会合。

  现在的大唐皇家海军还能够参战的、没有受到太多损伤的主力舰还有7艘,然而这七条船当中,只有一条定远级战列舰和一条海圻级战列巡洋舰是超无畏——其他所有的超无畏舰现在都有不同程度的需要回到船厂进行维修的伤势,而剩下的5条无畏舰当中,更是包括最老的两条无畏舰之一,已经沉默的宁海号的“姐姐”。

  这条老式战列舰的速度最高也只能勉强达到20节,正因为如此,这条老船甚至都没有参加巴士海峡海战,所以现在这条老灯的状态倒是非常不错,跃跃欲试的准备用自己那有些过时的280毫米45倍舰炮在哥伦比亚人的运输团队当中大杀四方。

  可以说这样一支舰队,如果硬碰硬的对上哥伦比亚军护航舰队的话,孰胜孰败还真的不太好说。

  不过好在,这一次这些老弱病残的老虎们,获得了两条真龙来给他们撑腰。

第192章 “奶龙”和那些过去的故事

  “司令官上舰桥!”

  伴随着航海舰桥内的值更官的朗声宣告,裹着大衣的杨雨臣端着自己泡好的一杯热茶,悠哉悠哉的来到了龙渊号战列舰的舰桥上。

  而作为龙渊号战列舰代理舰长的凌笑在听到值更官的话之后,连忙放下了自己手上的望远镜,立刻转过身来快步走到杨雨臣的身旁,立正敬礼之后有些关切的道:“元帅,您怎么不在船舱里面多休息一会儿?”

  杨雨臣在巴士海峡海战之后获得晋升元帅军衔,一般来说,按照海军一直以来的传统,元帅一般就不会再亲自带船出征了,毕竟在过去大明皇家海军的时期,帝国海军有的是高级军官,海军当中的俊才如过江之鲤,获得晋升元帅的机会之后也算是功成名就了,无论是出于对元帅本人的保护,还是说给后来人提供一些机会,通常来说元帅都是在后方坐镇指挥的。

  就是那种东方传统思维下最为向往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那种感觉。

  不过现在.........首先,两条龙渊现在的状况都相当的特殊,对于这两条聚集了海军上下不知道多少人厚望、历经波折之后才最终完成建造的主力舰,如果是在状态完备的情况下和敌人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海战,到时候无论是什么样的结果,起码大家都能够坦然接受。

  可是这样两条宝贵的主力舰如果以现在这种难称完备的状态出现了什么意外的话,那恐怕萨鼎铭真的能够拿头去撞墙。

  为了确保这两条宝贵的主力舰能够安安全全顺顺利利的完成这次特殊的作战任务,于是杨雨臣也成为了中国海军这么多年以来少有的以海军元帅军衔出征的高级将领。

  至于为什么选择杨雨臣,那自然是因为要给海军这两把新锐的长剑选择一位最高明的刺客。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开战之初的时候负责指挥海军的第二快速舰队,带领海军最老、防护最差的几条早期的战列巡洋舰在海上东征北讨,从开战以来几乎打满全场,参加了海军几乎所有的大规模海战,在取得颇多斩获的同时自身无一损失。

  杨雨臣的指挥能力是得到海军上下一致认可的,一直以来他都用几乎最差的装备发挥出几乎最好的效果,就像是手持一柄脆弱但是锋利的长剑,你作为他的敌人,明明知道手上的重剑只需要结结实实的砍在他的剑刃上就能把这柄长剑砍断,但是在他高超的剑法和灵活的身法下,你要么碰不到他,要么就只能被他的剑招带着走。

  再也没有人能够比杨雨臣更能够确保把这两条船带出去再成功带回来的了。

  对于这样一在海军无论是资历、军衔、荣誉等各方面都已经几乎到顶的大佬,凌笑虽然是现在海军当中炙手可热的“太孙党”成员之一,可是在面对杨雨臣的时候那是半点架子都不敢摆的。

  开玩笑!就是李彻在这,甚至是李宗棣在这,也照样得给杨雨臣面子,毕竟人家现在已经几乎到了封无可封赏无可赏的程度了,作为一名海军的将领也没有什么造反谋逆的机会,在体制内的人都知道有句话说的好——只要你不谋求晋升,那你就是副处!

  杨雨臣对凌笑的关切确是摇了摇头:“出发之前你专门让人把我的房间给装修好了?我看有些军官的住处几乎就是毛坯房,里面除了休息的床位之外甚至连柜子都没有打好,我的屋子倒是弄得尽善尽美。”

  凌笑立刻以为杨雨臣这是对这种区别对待感到不悦了,他立刻道:“元帅的高风亮节令我被感叹,只是属下也是考虑到元帅您现在毕竟年事已高,我们只是希望元帅能够休息好,毕竟您保持精力充沛对我们.........”

  “你休要在这拍老夫的马屁。”杨雨臣抿了一口热茶,然后随口吐出了两片茶叶:“什么高风亮节?那屋子里面的油漆都没有干透,我刚进去那油漆味都快把我给冲出来了,你们这都办的是什么事儿?那间舱室归你了,回头把你小子的舱室留给我。

  还有,什么年事已高?我今年才六十有五,算命的告诉我至少还有30年好活,现在下水泅渡10公里也不在话下,用得着你们来体恤老夫?”

  凌笑有些傻眼,不过反应过来之后他立刻点头称是,这老登现在举国上下也没几个人能管,现在在船上那更是一个祖宗。

  杨雨臣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他端着杯子一直来到了航海舰桥面向正前方的观察窗后方,从这个角度向前看去,映入眼帘的是两座威武雄壮的420毫米45倍径主炮炮塔,炮塔表面和舰体侧面以及上层建筑在下水的时候就已经刷上了海军战时现在最新的蓝灰相间的割裂迷彩。

  世界大战期间,各国海军都采用了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迷彩涂装,有的涂装是为了干扰合像式测距仪,有的涂装则是为了和环境融为一体,现在龙渊号所采用的这种新式割裂迷彩便是后者。

  相较于船体两侧以及上层建筑,甲板上铺的木材看起来颜色倒是有些略偏向朱红,给人多少感觉有那么一些另一个世界当中冷战毛子红海军的感觉。

  如刀刃一般的舰艏将海面如同绸缎一般劈开,海风裹挟着浪花翻卷上来,仿佛是妈祖用轻纱擦过孩子的脸颊。

  “在登上船之前,我听闻造船厂里设计局的设计师对我说,任何人感受着这快4万吨的钢铁巨兽在海上劈波斩浪的姿态,都会难以抑制自己心里的激动,这是现在全世界最强大的战列舰,没有之一。”

  凌笑来到了杨雨臣的身边,双手扶在窗前,他看着眼前的景色,他仿佛是在自言自语,又仿佛是在同自己身边的元帅,如同晚辈和长辈那样随意唠嗑。

  而老元帅则深深地吸了口气,随后缓缓的将浊气吐出:“是啊,我们现在确实拥有了全世界最强大的战列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