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纯洁如我
失去了“魔法”意味着这个平行空间失去了可能存在的前进方向,而作为林轶探索魔法概念的第一个站点,如果就这么放弃了又太过于可惜,最终在结合主神与林轶自身探索后出现的就是这个计划了。
“在这个不存在根源的世界制造出新的‘根源’,若是不存在着‘魔法’,那么就将‘根源’当做这个世界的“第一法”。”
十号世界平行空间,冬木市。
柳洞寺废墟中心。
由复数英灵消亡而反馈的魔力以最原始的形态出现在半空,本能的想要向更辽阔的地方扩散时却因为受到这个由地面联通到天际——血色魔方所在的法阵限制无从逃脱,理所当然,在连着抑制力都已经放弃这个世界的现在也没有什么搅乱者出现,最终这些魔力只得底下的操控者手中不断压缩凝聚。
在达到某种程度后,总数庞大的魔力自动形成一个模糊的人形轮廓,似乎是想要阻止即将发生的事情,却在注意到不远处的伊莉雅存在后稍稍迟疑——也正是这份迟疑,葬送掉她最后反抗的机会。
“愿望是,重构‘根源’。”
——根植于圣杯最底层的程序里面,“实现愿望”是必须最优先达成的机制,随着这个平淡的声音反馈到圣杯底部,不仅仅是被拘束在法阵中的庞大魔力,连着整个世界的“活性”都发生剧变。
同一时刻,每一个没有签订主神契约成为轮回者的魔术师都感受到了这份来自于“根源”的异变,他们下意识的向着同一个方向眺望,但狭隘的视界却阻挡了真相的所在,即便是想要赶过去也会被中途无数“恶魔”截获残杀。
直到这悠关着所有魔术师存亡的“根源”重构完成,甚至连一个切身相关的联系者都没能目睹现场,强行要找到的话也许两位曾经身为魔术师,现在却化身根源衍生物的英灵勉强算得上?
然而,即便以已经化为英灵之身的存在,在亲眼目睹到这超乎理解的一幕是依旧下意识的屏住呼吸,直到那小小的“球体”从半空坠落,落入底下早已经摊开的掌心之中。
“这……就是……”
宛若陷入梦境般的呓语,名为伊莉雅的少女视线从“它”确实诞生在现实一侧后就没有哪一刻离开过,林轶能够感受得到,这决然不是人类对于追求之物的渴望,而是远远的超乎——就如同病毒对于基因最本源的冲动与欲望一样,只要是诞生自这个世界的生命就不可能抑制住这种冲动,而是会不计一切代价的尝试得到它。
若不是早已经预想到这种状况夺取了两位英灵的魔力,恐怕现在林轶就不得不面对一些麻烦状况了。
“……这倒是有趣。”
扫了一样两位英灵的异常反应后,林轶眯起右眼将这枚小小的“球体”对准半空猩红色魔方所在,停留在仅能够捕捉到事物的右眼上方。
表面看起来通体漆黑的物质实际上是由数不胜数的实质符文所构成,根据主神的计算这个直径24.0mm的球体内包含了10的23次方个魔术符文,也就是这些符文构成这整个平行世界所有魔术——以及唯一一个魔法体系。
为此,这个球体拥有着与其相适应的一个称呼:根源。
根源到底什么?
这问题从来没有人能够说清楚,有的人说它是“海”,辽阔到漫无止境的所在,所以称其为“根源之海”;而有的人认为它是一个具备意识的生命,拥有着永无止境的寿命与魔法知识……
但就实质上而言,这种种的认知间并不存在区别。
根源只会是根源,任何认知都无法改变它本身就是一个“存储量无限”的非现实载体,将它所包含的所有信息罗列开来那确实是“海洋”,但又有谁规定了魔法,规定了根源就只能是以“海洋”的形式呈现的呢?
与其说它是“海洋”,倒不如说是那些认知到它存在的人将它认为是“海洋”才对。他们的认知导致了本身并不具备确切形态的“魔法”拥有了具体形态,正如——
魔法师们认为火元素凝聚会引起燃烧,于是“火球术”诞生;
魔法师们认为冰元素凝聚会冻结万物,于是“冰冻术”诞生;
魔法师们认为土元素震荡会引发震动,于是“地震术”诞生……
以此推彼,十号世界的魔术与魔法也是如此,并非人类发现了它们的存在,而是人们认为它存在它才会存在。
“魔法的奥秘与科技的真理截然不同,如果说科技是从探索开始得到认知,然后再将这份认知衍生应用到现实里,那么魔法却是一个完全相反的过程,人们只有先发现并应用才能够确认‘魔法’的存在,从而赋予它具体的形态认知。”
眯起的右眼注视着代表着“魔法”本身的球体,某种明悟在心底滋生,驱使着林轶一点将它向着脸部的左侧倾斜——
“科学遵从客观,真理不容违背;而魔法遵从主观,决定其自身拥有奥秘的只有拥有着主观的认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