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金老五
“哎,还有两次召唤机会,希望不要再召唤出秦桧这样的人物吧”,刘韬默默叹了一口气。
纪晓岚,和珅,刘罗锅,李太白,公孙大娘,司马迁,卓文君,张仲坚,陆羽,秦桧,一共十个人。
再召唤两次,扶苏就不打算再召唤了。
“开始”,扶苏点了点头,祈求能够召唤出来猛人。
随着刘韬的动作,一个人物再一次被召唤出来。
“老公,是王安石”,刘韬看着手中的召唤卡片,眼睛一亮。
王安石他知道,中学的时候,历史课本上有他的名字,最为出名的就是“王安石变法”。
北宋建国之后,为了防止地方割据,收归行政权、财权、军权,集中中央,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维护中央集权;政治上实行文人治国,军事上奉行守内虚外。
最为有名的事件就是——“杯酒释兵权”。
这是赵匡胤的杰作。
在宋朝初年的时候,为了削弱官员的权力,当时实行的是一职多官,可惜的是,弊端太大,而且弊大于利,朝廷关于官员致仕的诏令日见增多,至宋仁宗时,更是三令五申。
而且因为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很多官员多贪恋权位,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这就是所谓的“冗员”。
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实行“养兵”之策,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同时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实行“更戍法”,使得兵将不相习,兵士虽多但不精,对外作战时处于不利地位,这就是“冗兵”。
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形成了“冗费”。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宋神宗即位后,大宋王朝虽然表面上一派繁荣,其实内部已经蕴涵着深刻的矛盾和问题。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批农民丧失土地,兼之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出现了立国以来少有的财政赤字,“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
一切一切的原因,导致了“王安石变法”的产生。
当然,自古变法就没有顺利的。
所以王安石的变法,也充满了动荡。
在宋仁宗时期,王安石便明白了朝廷体制的弊端,所以进京述职,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请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
可惜的是,因为当时的政策和体制已经深入民心,所以并没有被仁宗采纳。
直到后来,宋仁宗逝世,宋神宗继位之后,这种情况才有了改变。
第898章 王安石变法 未来铺垫
宋神宗在没有成为皇帝之前,就听说过王安石的大名,后来宋神宗即位后,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所以将王安石从地方召集到中央,将其封为——翰林学士兼侍讲,非常信任和器重王安石。
四月,王安石再次提出全面改革的想法,指出“治国之道,首先要效法先代,革新现有法度”,并勉励神宗效法尧舜,简明法制。
王安石随后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指出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神宗采纳王安石的相关主张,并要求其尽心辅佐。
次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同年四月,遣人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九月,立青苗法;十一月,颁农田水利条约。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然而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
法令颁行不足一年,围绕变法,拥护与反对两派就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及斗争。
最终,经过一系列的原因,王安石变法失败。
上一篇:僵尸之邪恶道士
下一篇:喜欢本太一的居然只有你六翅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