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漫世界中的弑神者 第945章

作者:搞基能手

  同样是必杀。

  就在冷热交替而释放的能量,朝着维拉狠狠撞过去的时候,一阵剑影挡在了她的面前,蕾蒂西亚的灵格光辉,拦截了麦克斯韦的一击。

  虚空中传来轰然的炸响,层层叠叠的扭曲波纹在撞击之下飞溅出来,吹起无数飞沙走石。

  见到攻击被挡下,麦克斯韦看到蕾蒂西亚的时候,为少女的美丽和武力惊艳了一下。

  不过已经满脑子都是维拉的他。

  “人多欺负人少呢,不过除了维拉,其他人就别留下好了。”

  麦克斯韦打了一下像只,打开了螺旋状的境界门。

  火热与冰封交替吹过,从境界门中出现了源源不断的,具备少女外形的人偶,只是眨眼间就超过数十之多。

  人偶们全部都是女性,澄清透明的眼睛与随风飘扬的白金色发丝,其中感觉不到生气,但却具备相当强烈的热度。

  “起舞吧,我可爱的跳舞人偶们。”

  为了弥补自身的脆弱,从而制造出人偶的麦克斯韦命令道。

  而被召唤来的人偶们在同一时间冲了上去,四肢关节各处隐藏着锋锐的利刃。

  虽说不是很强,但胜在数量极多。

  哪怕蕾蒂西亚和维拉打败十个,就会瞬间出现二十个之多,源源不绝。

  人海战术让她们疲于招架,再这样下去,落败也是在所难免。

  “全力出手。”

  蕾蒂西亚与维拉对视一眼。

  随后,几乎在同一时间同样出手,愚者的劫火让天地的大气升温,席卷了方圆数百米的距离,而蕾蒂西亚则呼唤出部分太阳主权的恩惠,像是一颗太阳落下,要摧毁大地。

  庞大的力量,让大气都产生了扭曲,让一旁被保护好好的拉米娅看得心惊肉跳。

  两名四位数的压迫,就算麦克斯韦是四位数的魔王,也够他喝一壶了。

  然而,当两女看到从烟尘中,无伤而出的麦克斯韦时,蕾蒂西亚还是难以置信。

  这家伙难道是打不死的吗?

第0140章 头顶绿油油的

  原来的麦克斯韦远远没有四位数的实力,但是在某一刻夺取了平行世界中二一二零年出现的历史转换器——完成型“第三永久机关”的灵格,一举从弱小的下级亡灵,一跃成为四位数的魔王。

  他的强大并不依托于“概念”的性质,而是能够源源不断提供能源,且不会损耗的“第三类永动机”。

  这也是为什么麦克斯韦遭受重创,哪怕身体连同大脑都被烧毁后还能复活的根本原因。

  所以,想要打败麦克斯韦的话,就需要理解什么是“第三类永动机”。

  而在这之前,还需要麦克斯韦妖的本质。

  麦克斯韦妖是物理学中假象出的妖,是创造者为了证明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可能性而设想出的虚构产物。

  也就是为了攻克“第二类永动机”而诞生出的理论。

  但是随着时间和学术的发展,麦克斯韦妖被推翻,最终成为了被科学否认的理论。

  然后,从这一理论中诞生出的恶魔麦克斯韦,误打误撞在某一个平行世界中,因为自身特性而获取了“第三类永动机”的灵格。

  一夜之间从无名的小恶魔,成长为人类最终试炼。

  至于为什么一个永动机会被评价为人类最终试炼,其实也很好理解。

  第三类永动机的理论是再构建一个封闭的生物圈,然后里面消耗的能量要自己提供,不需要外界的任何支持,实现物质的自循环,从而达到永久运作的目的。

  这是一个很好的构想。

  人类史的发展需要能源的不断支持,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运用,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第三次则是原子能的诞生。

  核心就是能源。

  而第三类永动机设想的自给自足的永动能源,就很好的说明了一切。

  人类如果无法做到能源供给,自给自足的话,人类史也必将会迎来衰落。

  这就是人类最终试炼的诞生。

  无法跨越就会成为试炼,引导人类走向终末。

  如果硬要从多个人类最终试炼中做对比的话,第三类永动机关的威胁要远比其他试炼更大。

  因为能源危机就摆在那,即便最后有着化身的魔王不主动出击,人类史依旧要迈过这个坎儿。

  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人类现有的能源消耗殆尽时就会落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无法被消灭的。

  而凌云之所以对他感兴趣,是因为能量运行,中间却没有损耗的规则。

  如果能够将其提炼,并容纳给自身使用的话,对于实力的提升绝对是毋庸置疑的。

  麦克斯韦只是得到了灵格,就来到了四位数。

  要是第三类永久机关诞生出意志的话,绝对要凌驾于正在箱庭西区肆虐的反乌托邦魔王。

  三位数起步,甚至二位数。

  另一边,在蕾蒂西亚与维拉与麦克斯韦陷入胶着之势的时候,察觉到异状的黑发青年也来到此处。

  不容忽视的存在感彰显着凌云的身影,尤其是落在维拉面前的形象,在麦克斯韦眼中更是碍眼。

  “没什么事吧?”

  他轻声问道。

  “没有,一个小小魔王都能让您出动,是我的失误。”

  蕾蒂西亚叹了口气。

  “不过那名魔王的能力太过诡异,无论我们怎么消耗就是不死,而且力量也没有减少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