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召唤我啦! 第50章

作者:不是浪迹

  那个男人和拜伦是多年的老友,即使二人早就已经沉迷不同的道路,不再是同路人,但拜伦的骄傲却不允许他背叛老友。

  他的老朋友也很清楚这一点,拜伦是一个视骄傲比生命更重要的男人,不会背叛。

  “但是现在,我已经有了比骄傲更重要的东西。”

  拜伦仰视漆黑的天空,成千上万被狂风裹挟着的雨滴倾泻在他的脸上。

  女儿已经完全复活,没有变成抽芽行尸之类的怪物。

  她今天一直在新奇地试探着各种事物,依然像是一个孩子,一个好奇的小动物,很容易就会惊奇和满足。

  仅仅是和女儿一个白天的相处,拜伦的性格核心就有了转变。

  她突然和自己说,感到学校的图书馆里有熟悉的气息,自己才感到不安,立即赶过来。

  没想到,居然会被神使胁迫出卖自己的朋友。

  其实从一开始他就明白,这是一条真正的不归之路。

  越是拼命挣扎,就越陷越深。

  拜伦轻轻抬起手,早就被吹飞到远处的黑伞转了一个圈,在半空中自动飞回到他的手中。

  他身上的雨水也自动散了开来,原本湿透的衣服转眼间就变得干燥。

  拜伦撑着黑伞,重新回到学校的中心图书馆

  即使已经图书馆的大门已经关闭,但是凡人的物理手段难不倒一位顶级巫师。

  拜伦平静地从墙体中穿梭而过,没有一点迟缓,仿佛这面墙壁只是幻觉,而非实体。

  凡人想要施展无形之术,大多需要一些奇妙的助力。

  超凡者们总结出了五大支柱,想施展无形之术就必须满足至少一个支柱,而越复杂的无形之术需要的支柱就越多。

  五大支柱分别是咒语(祷文、幻乐、契约),器具,祭品(代价),媒介,欲望(愿望)。

  使用神秘遗物的力量,理论上也是通过器具(遗物)和祭品(代价)两大支柱,释放相应的无形之术。

  当然,以上的规则仅限凡人和凡人掌握的力量。

  今晚拜伦施展的无形之术大都很基础,甚至不需要祭品,只需要相应的咒语。

  咒语是文字的力量,未必需要念出就能起效。

  而为了让力量迅速发出,拜伦做了一个痛苦的自我改造——他的每一根骨头都铭刻着古诺兰语写下的咒语,只需要简单的手势就能激活。

  拜伦独自走在黑暗的图书馆内,来到神秘学的书架前,轻轻抽出《静默的语言》。

  他闭上眼睛,女儿的音容笑貌浮现在眼前。

  彻底的下定决心。

  拜伦凝视着书的封面,叹气道:“老朋友,我背叛了你。”

  他用手指轻轻点了一下额头,在指尖亮出一抹银色的光辉。

  接着,拜伦对《静默的语言》吹了一口气息,这本书中突兀地多出了隐藏的一页。

  凡人自然无法窥视,但对于精通无形之术的人,或者世外非凡之物而言,只要通过稍微的灵感就能得到它。

  这一页里记录着拜伦对静谧之语的全部认知,甚至包括降临仪式的举行地点。

  做完一切,拜伦一言不发,沉默许久后转身从书架前离去。

  沉重的脚步声在图书馆里持续响起,离书架越来越远,直至完全消失。

  图书馆内只剩下寂静和黑暗。

第31节 第三十一章 谁能知晓明天

  沈弈好不容易赶上今天的最后一班红色双层巴士。

  公交车上除了沉默的司机,就只有他一个人。

  沈弈向外面看去,天已经黑了,车窗外的房屋和街灯亮了起来。

  贝兰德帝国学院所在的区域,远远比咖啡厅的位置要繁荣,街道上的灯光也更亮些。

  人们过的也更幸福,或许。

  沈弈想把静谧之语的情报透露给防魔局,让他们去上门抓人,制止即将发起的全城献祭。

  虽然不清楚静谧之语的想法,但他们既然要把贝兰德当做祭品,按照书中的说法,静谧之语会在召唤正式开始前杀死所有人。

  沈弈可不想自己死在邪教徒的手里,或者是自己在召唤地点走出来后,看到整座城市堆积如山的尸体。

  正所谓打不过就举报,对于邪教徒也不用讲什么江湖道义。

  既然如此,就只有等乔治或苏翎自己再找上门了,至少在沈弈的记忆里乔治来咖啡厅的次数很频繁。

  沈弈回到咖啡厅后,洗了一个澡,换了一身干净整洁的衣服。

  等到做完一切,天色彻底黑了。

  就在沈弈准备关闭咖啡厅时,见到艾娜小小的身影走了进来,她还是如上次一样,穿着一身精致的天鹅绒黑袍,脖颈上挂着小水晶瓶项坠。

  四个身穿黑袍的男人跟着艾娜从外面走了进来。

  沈弈微微一愣,认得出他们都是混沌余烬教团的教徒。

  第二次被当成灰烬之主召唤时,他见过先是跪了一地,然后又躺了一地的混沌余烬教徒。

  他们的衣服样式都是统一标准样式,绝对不会认错。

  他看得出艾娜一点也不喜欢跟着她的黑袍教徒,他们与其说是护卫,倒不如说是监视者。

  沈弈想的完全没错,四名教徒都是大祭司的亲信,根据他的要求形影不离的保护艾娜。

  一方面大祭司感觉到艾娜愈发的不受管束,必须监视一下。

  另一方面这毕竟是世外之神钦点必须活下去的女孩,万一到处乱走,丢了、死了,教团也就彻底完了。

  艾娜径直走到沈弈身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