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红警无敌 第148章

作者:一条咸鱼

工程师:是指在工程学其中一个方面持有专业性学位和工作经验的人士,他们可从事工程系统操作、设计、管理、评估等工作。

指挥官阁下可通过红警系(李吗好)统招募各种工程师,如飞机维修工程师、地质工程师、选矿工程师、测量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可有效帮助指挥官阁下管理管理您的势力。

“啧啧啧,还真是不错的啊,正好最近人才特别缺啊!”薛霖猛拍一下桌子,有些欣喜道。

这些工程师不仅可以帮助他管理各种重要的重工业集团,比如炼钢厂、造船厂,还可以带学生,带出一些普通人学生,要知道工程师可是每一个都有着专业性学位的人才,对于这个时代的华夏来说,这些人才也是最缺的!

正好新建设的奉天航空工业集团、大连造船厂,还有正在准备中的东北铁路扩建计划,到处都在缺人才,而薛霖完全可以招募数百上千的工程师让他们进入这些重要部门,可以很有效的加快工业建设!。

第180章:杨老汉见闻【一更求全定】

清晨,一列载满了人的蒸汽火车顺着京奉铁路从辽西走廊北方,车窗前簇拥了无数百姓的脑袋,他们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这个陌生的地方。

杨秋生迷迷糊糊的被人吵醒,才发现车厢内的人都趴到窗户去探出脑袋围观这个宣传只要来就有田有地的东北。

“有什么好看的,东北的天冷得要死。”杨秋生嘟了嘟嘴,脑袋却忽然被人狠狠打了一下。

他惊呼一声,抱着脑袋幽怨的转过头,只见自己的老爹杨老汉怒叱道:“看什么?当然是看田地啊!”

说着,瘦瘦巴巴做了一辈子农民最后一块土地都因为还不起欠债被地主没收,不得不带着两个儿子往东北跑的杨老汉手里拿着一根旱烟指着窗外道:“看见没!肥沃得发黑的土地啊!多好的田啊!稍微耕犁就可以弄出好多好田地!”

憨厚的老大杨春生也凑了过来:“阿爹,东北真的发土地啊?”

杨老汉瞪了大儿子一眼:“人家薛大帅可是让那些天下文人给他宣传过的,就是因为土地太多了,人家种不过来,才要招募农民的!”

203二儿子杨秋生撇了撇嘴,从纤薄的衣裳口袋里拿出皱巴巴的报纸。

只见上面正版刊登着一则招募告示,是因为东三省经过战乱后很多土地变成了无主之地,日侨的土地还有在辽东半岛的那快殖民地也收回来了,手里有了很多土地的北方政府已经开始在进行土地重整了。

因为东北地广人稀,开发也才不到百年,又经历的数次大战,地主很少,薛大帅可以说是目前东北最大的地主了,毕竟整个东北都是人家薛大帅的嘛。

“阿爹。”上过几天私塾的杨秋生指着报纸对杨老汉道:“报纸上面说黑龙江以北的三江平原有一大片土地要开发,至少几千万亩地,我们去三江平原还是去辽东那快从日人手里抢过来的土地?”

杨老汉点上旱烟,思索一阵,说道:“越往北越冷,而且东北这土地一年只能播种一次,那地方要开垦也费劲儿,还是就在南部吧。”

火车缓缓在锦州车站停下,杨老汉带着两个儿子拿上仅有的随身衣物行礼,下了火车,在迷茫中,听着火(biei)车站喊的各种招人的口号,来到了火车站外侧竖立着招农牌子的登记点。

几个桌子前已经排起了长队,杨老汉直接让儿子们一人排一条。

等到最快的杨秋生最先排到了登记点时,杨老汉带着大儿子也过来了。

工作人员给杨老汉一家登记造册户口,随后直接将他们安排到了辽东半岛南侧平原,也就是以前日人抢占的关东州殖民地。

那里的三十多万日人全部清理了出来,腾出了一大片土地。

等级好了后被发了一块铁牌,杨老汉死死拿着这个编号71927号的铁牌,据说这是目前他们登记的移民户口,也就是说,已经有七万多户人家移民到了东北,而且数字还在增长。

随后杨老汉一家在政府农业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登上了前往辽东半岛的火车,他们将先到奉天,然后从奉天南下辽东半岛,大概要三天的时间。

四天后,杨老汉一家被分配到了辽东半岛南侧平原的杨家镇。

田野间,杨老汉看着工作人员拿着田亩册子,带着杨老汉一家在分配给他们一家的十二亩良田走了一圈,看着黑乎乎的土地,杨老汉这个做了大半辈子的农民欣喜得直搓手。

因为杨老汉一家都是壮年劳动力,所以总共分配到了十二亩田地,还有一栋就在田边的两间房宅子。

不会写自己名字的杨老汉作为一家之主,也是登记造册的户主,用最古老的方法,将大拇指在红泥里搅拌一下,然后在写着杨老汉一家名字的田契和房契、地契合同上按下了手印。

“好了,杨老汉,这十二亩田只要耕满五年,以后世世代代就是你们家的了。”工作人员将田契交给了杨老汉。

杨老汉小心翼翼犹如朝圣般将田契贴身放好,大儿子杨春生看着这么大一片土地,也是激动不已。

一亩田一个季度的亩产是100斤粮食出头,两亩地就可以养活一个成年人,而他们家分到了十二亩地,杨老汉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开始春耕了。

工作人员笑着对杨老汉一家解说道:“老汉啊,这土地是禁止私人买卖的,如果要买卖,得到专门的土地交易局。”

“这么好的田,谁傻了会卖啊?!”杨老汉不解道。

工作人员笑了笑:“四月初就可以开始耕种了,你们需要多少贷款?”

“贷款?”杨老汉和他的两个儿子茫然了。

工作人员耐心解释道:“土地是免费分给你们的,但是田契合同上写清楚了你要耕种满五年才属于你,而且我见你们也没有带其他耕种工具,不过没关系,政府提供种子和工具,还有化肥,不过不是免费的,你们家租借这些工具的话可以用地里产出的粮食还。”

“也不多,我算算,要是春耕的时候租借一头牛,然后配套的农具,以及第一季收粮前的口粮,家里的锅、油盐、被褥等,需要20华元,按照现在的1华元20斤的粮价,就是400斤粮食,你可以选择三年还或者五年还,每年只需要还100斤粮食,越早还清的话,这些田就可以提前属于你。”

杨老汉目瞪口呆,完全没听懂,二儿子杨秋生小声解释道:“阿爹,我们可就带着两个银元来闯东北,都花完了,什么都没有了,难道用手耕地啊?我们家三个劳动力,再加上阿爹你种田的能力,这十二亩田一年收个千五百斤粮食还是可以的!除了留下七百多斤粮食做口粮,赋税也只需要交十税一的田税,剩下六七百斤粮食还能卖30华元呢!”

经过这么一算,好像还是很赚的啊,比在南方的时候承包地主的三十亩田还赚啊!要知道民国的时候,田税和地租以及其他赋税摊派下来,最轻松的时候也有十税三的高额负担!

杨老汉摸了摸脑袋,奇怪道:“怎么感觉像是站了官家的便宜?”

随后反应过来自己身旁可还站着官家的人呢!顿时捂住了嘴。

工作人员笑了笑:“没事儿,老汉啊,薛大帅就是给咱们华夏百姓牟利的,这么多田,薛大帅可种不过来,你们种的粮食越多,薛大帅收上来的田税才越多嘛,不是吗?”

PS:求鲜花和评价票!。

第181章:当兵免税【二更求全定!】

此时,已经是三月中旬,东北大地的皑皑白雪渐渐化开,露出了富饶的黑土地,马上就是东北一年一度的春耕时节了,杨老汉一家也开始忙碌起来。

为了在第一次耕种前掌握好自家田地的情况,还有东北这款陌生地界的风向,日晒程度,河流的水浇灌土地等情况,杨老汉带着两个儿子们开始忙碌起来,用租借的农具开始给田地翻翻土,跑到老远的蓄水池查看灌溉设施的情况。

最后杨老汉在晚上吃饭的时候,欣喜的跟两个儿子说:“这里的土地肥得能捏出油来!镇子里还在主持春耕前的水利灌溉设施维修扩建,春生、秋生,明天你们俩去镇子里报道,去修水渠。”

“啊?”杨家两个儿子都停下了手里的饭碗,看向老爹,老大杨春生憨厚的摸了摸脑袋,不解道:“阿爹,我们走了,那你一个人翻得过来那么多土地吗?”

杨老汉见儿子质疑自己,当头就~是一筷子打上去。

“哎哟!”杨春生委屈的揉着被打的地方,怯怯的看着爹-。

老二杨秋生则是知趣的闭上了嘴,静静的听老爹的话:“老子当年在河南种二十亩地的时候,你们还在吃奶呢!现在就开始怀疑老爹的能力了?告诉你们,除了去维修水利灌溉有工钱拿,还可以管饭,能剩下不少粮食,还能看看官家把水渠往那边修,那边先灌溉之类的,记得每天回来跟我说清楚!”

“哦!”杨秋生就知道自己老爹不会那么简单的让两个重要劳动力去免费干活什么的,原来不仅管饭,还有工钱可以拿啊。

接下来的日子里,杨秋生每天跟大哥杨春生一起去镇子里干活,维修水利灌溉设施期间,杨秋生认识了不少人,基本都是从南方逃荒逃难过来的,甚至很多人比他们家还惨,就一个光杆打着一张草席就踏上了来东北的路。

当然拖家带口的也有不少。

站在田埂上,看着水渠工地上忙碌的人,杨秋生心里微微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