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红警无敌 第566章

作者:一条咸鱼

很多苏俄的前身,沙皇俄国在满清时期侵占华夏一百五十三万国土的历史再次被翻出来,引起了国内的轩然大波。

一时间苏国成为了仅次于日国的最受华夏人厌恶的国家。

0 …求鲜花· …

在中苏关系不断恶化的同时,国内的反苏情绪日渐高涨,战争和收复失地的声音也从四面八方向首都北京汇聚。

2月22日,华夏国防军特别骑兵集群和苏军外蒙特别集团军以及第五集团军的支援部队围绕着乌兰巴托展开的残酷会战进入僵持阶段。

同日,在曼德勒戈壁战役中被俘的外蒙伪军领导人,外蒙分裂分子乔巴山,以及诸多外蒙叛军将领被押送到了北京,他们将遭到华夏最高法院的审判,然后处以极刑。

与乔巴山一同被送到北京的,还有在温都尔汗战役中俘虏的苏军高级将领,其中最高将领为苏军驻外蒙集团军副总司令,第十七骑兵师师长,谢米奥洛夫中将也被被俘并送到了北京,暂时看押起来,准备在战后进行审判。

0 0 ……

然而苏国驻华大使马尔科维奇却强硬要求华夏政府将这些被俘军官送会苏国。

此事件上报到薛霖桌上后,薛霖直接签署了驱逐令,驱逐了包括马尔科维奇在内的十五名苏国驻华外交官,勒令他们48小时内离开华夏境内,苏国驻华大使馆只留下了几名参赞人员用于外交照会。

遭到驱逐之后的马尔科维奇勃然大怒,却无可奈何,只能在华夏警卫们的监督下收拾东西前往天津坐船离开华夏。

2月23日,在克林姆林宫内,收到外交官被驱逐的消息后,斯大林反而非常冷静,下令驱逐了华夏驻苏俄大使颜惠庆在内的三十名外交官员,只保留三名参赞和秘书用于外交照会。

似乎斯大林是想以两倍的驱逐人数展现苏俄的坚决态度。

然而外交部长李维诺夫却有些为难地小声告诉斯大林,华夏驻苏俄的外交人员加起来只有十名,让斯大林的脸色顿时青了起来。.

第849章:车厢里的民意

1935年2月23日,在华夏驱逐苏俄驻华外交官15人十五小时后,苏俄宣布驱逐华夏驻苏外交官8人,只留下了一名参赞和一名秘书以做外交照会。

两国开始进行外交官驱逐,已经是非常严重的外交事件,甚至可以说是即将正式宣战的前兆了!列强国家们在华夏的外交官们纷纷忙碌起来,试探起华夏的态度,而苏俄方面,此时正在被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封锁的苏俄很少有各个国家的外交官常驻,即使英、法、美等国承认了苏俄政权也是一样的处理方式。

在得到苏国宣布驱逐华夏外交官后,薛霖以国防军总司令和华夏国务院总理的身份联合大总统林森、外交部长顾维钧等人宣布向苏俄下达最后通牒,要求苏俄军队七天内退出华夏境内,否则将以武力方式对苏“二四三”俄入侵军队进行驱逐!

最后通牒的下达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战争的阴云已经开始在远东弥漫起来,中苏两国长达七千多公里的漫长边境线上,数以百万的军队被调动起来进入了最后的战争准备。

2月25日清晨,薛霖在琼华岛会见了大总统林森、副总统唐绍仪以及国务院副总理李渡三人。

借着早餐的时间,四人就一会儿的国民议会上发起对苏正式宣战的议案具体细节进行商议。

不同于日国对华夏制造的各种摩擦事件和对夏威夷的偷袭战,正常情况下两个国家进入军事摩擦后都会做好最坏的战争准备,当年引发一战的萨拉热窝事件也是在发生一个月后,奥匈帝国才向塞尔维亚正式宣战,引爆了一战。

像满清那种在藩属国问题和其他国家发生冲突后没有一丝战争准备的鱼唇行为基本都属于智障操作。

虽然在战争没有正式爆发前,两国都还有协商的可能,但对于华夏和苏俄这两个已经在外蒙大打出手的国家来说,却没有协商的可能。

斯大林很看重土地,薛霖又何尝不是呢?

“虽然民党高层已经统一了声音,但到时候在议会上发起战争投票的时候,我很担心有一些民党和自由党派的议员提出反对和异议。”餐桌上,林森表示了一些担忧。

虽然他知道薛霖的复兴党掌控的上议院绝对会百分百支持发动战争,但若是下层议员的反对声太多了,林森担忧会影响国内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议会制度。

“而且民众们对战争的情绪,我们还需要详细的调查结果。”唐绍仪用丝帕擦着嘴角的食物残渣,开口对薛霖说道:“战端一开,可就不是轻易能停下来的了,所以战前的事情要准备充足。”

对于两人表现出来的担忧,薛霖其实也很理解,毕竟自鸦片战争以来,华夏对外战争还从未赢过,九一八战争也只是将日国驱逐出了国土。

现在一下子即将与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曾经的列强国家开战,可想而知政府的压力,特别是这两位正副总统的压力。

其实薛霖又何尝不是呢?

“想了解民众的声音,最好的办法就是到民众中去走一走。”吃完早饭的薛霖放下筷子,用丝帕擦了擦嘴角,对三人邀请道:“一会儿我们坐电车去议会大厦吧,近距离听一听民众们对战争的声音。”

林森三人都没想到薛霖提出了这样一个‘微服私访’的邀请,略感意外的同时也产生了好奇和新颖的意思。

四人都是放得下身段的人,简单商议过后,便轻装打扮,只带了几名便衣警卫和秘书,从琼华岛后门而出。

一群人在一个站台上成功登上了电车车厢,此时已经是九点了,起早贪黑的华夏人往往都上班很早,此时的车厢里虽然也坐了不少人,却还有些空位,并不显得拥挤。

几名便衣护卫将薛霖四人隐隐护在中心,想给四人找到座位。

车厢里的人们或看报或思索着今天的工作,从年轻人到老人都有,甚至还有一个似乎迟到的学生焦急地看着窗外,全然没有注意到这个国家的总统和总理都来到了这节小小的车厢里。

“有人能借个火吗?”薛霖温润的声音响起,引起了车厢里人们的注意。

一身黑外套戴着黑色爵士帽的薛霖扬了扬手中的香烟。

惊呼声从一个乘客口中发出,随后其他乘客也认出了薛霖,虽然他的面貌和报纸上的黑白照片有些出入,但那独特的气质和声音却让人无法忘记。

“我,我这里!”一位看报的中年乘客放下手中的报纸,起身挥舞起手中的火柴盒。

“谢谢。”薛霖走过去道谢的同时接过了火柴盒,抽出一根火柴,给自己点燃了一支烟0 …

抬起头时,才发现所有人都好奇地往了过来,包括在前车厢坐下的的林森、唐绍仪三人。

“看来大家都认出我了。”薛霖环顾一圈,露出笑容,将火柴盒还给刚才的中年乘客,对他道:“我是薛霖,很高兴认识你。”

“我叫彭勇,很高兴认识总理!”名叫彭勇的中年乘客激动地快语无伦次了,并主让出了作为。

被乘客们簇拥在中间的薛霖坐下后开始和车厢内的乘客们相互介绍,温和亲切地犹如邻家哥哥般,点燃了车厢的氛围。

林森和唐绍仪、李渡等人也是一身便衣打扮,好奇地看着薛霖,很意外这个手握国家大权的年轻人很娴熟轻松地与陌生的乘客们打成一片。

“如果苏国入侵华夏,或日国入侵华夏,亦如九一八事变,践踏了我们的国土,杀害我们的百姓,应该怎么办?”气氛点燃后,薛霖向车厢里的乘客们询问道:“我想听听你们最真实的声音。”

“开战!”刚才借给薛霖火柴盒的中年人毫不犹豫道。

“把他们撵出去!”一名抱着孩子的妇人说道。

“我会参军,然后把他们赶出去!”那名迟到的学生趴在薛霖的座椅上,满脸的崇拜:“就像你在东三省对入侵者做的那样!”

车厢里起此彼伏的响起了战斗的声音,二十几个人,没有一个选择其他,这让林森和唐绍仪非常惊讶和1.1震撼,这些民众们只是普通人,从老人到孩子再到学生都有,然而却无一例外的选择了战斗!

然而薛霖却早就料想到了,他继续问道:“如果在付出代价的情况下可以和谈,该如何选择?”

“绝不和谈!”一个杵着拐杖的老人使劲地将拐杖杵在车厢地板上,愤愤道。

“绝不和谈!”妇人坚定地目光望向薛霖。

“绝不和谈!”趴在薛霖座椅上的学生高声呐喊。

拒绝和谈的声音在车厢内回荡,渐渐汇成统一的口号,似乎要将华夏近百年来受到的屈辱彻底碾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