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第177章

作者:花雪飘飘飞

  作为臣子,自是悄然退下。

  左、右首席位,皆有一人,都是白发苍苍的样子。

  “也就是说,先帝的庙号、谥号都尚未暂时拟定?”江昭向下望去,平和问道。

  “正是。”左首之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答道:“先帝驾崩不足十日,孙尚书便已称病致仕。因此,庙号、谥号皆是未曾真正暂时拟定。”

  此人,乃是礼部左侍郎胡宿,年逾六十有九。

  其对面坐着的人是礼部右侍郎吴奎,年五十有六。

  江昭了然。

  一位君王,一生有三“号”,庙号、谥号、年号。

  庙号、谥号的拟定,实为评定君王一生功过,不单得小心翼翼的拟定,程序也相对繁琐。

  庙号拟定,往往是礼部的礼官根据先帝的生平功绩,以及宗室地位提出一些建议。

  这些建议,少则囊括五六种选择,多则囊括十余种选择。

  礼官的建议呈递上来,经过礼部几十位红袍大员一齐商议讨论,最终给出三种左右暂时拟定的庙号,于常朝公开,经百官讨论,皇帝给出最终决议。

  这个流程,少则持续月余,多则一年半载。

  谥号拟定,则是要求礼官走遍三司、五监、六部、九寺、翰林院、御史台、谏院等司衙,征求百官意见,五品以上书谥,集思广益,考功拟谥。

  集齐来的谥号,礼部与太常院一齐商议探讨,并给出文书总结,阐述先帝的一生功过,以及定谥的大方向,呈递几种选好的谥号上去。

  一旦钦定了谥号,几位内阁大学士以及礼部尚书、太常寺卿,一齐参与撰写谥号册书,于南郊祭祀苍天,并向上天呈告谥议的内容。

  如此,初步定谥基本结束。

  继任皇帝,往往存在给先帝增谥的情况,可能本来就十个字不到的谥号,愣是增到二三十字都不稀奇。

  其中,庙号与谥号,以庙号为重,要求尽量做到“不虚美、不隐恶”。

  这主要是庙号与谥号重要性的演变问题。

  自商朝始,以庙号为主,仅六人有庙号,太祖商汤、太宗太甲、高宗武丁、世祖盘庚、世宗祖甲、中宗太戊,含金量非常之高。

  商灭周生,以谥号为主,君王人人都有,含金量也还行。

  其后,秦始皇一统天下,不允许臣子私底下议论君王,也就没有庙号、谥号之说。

  秦灭汉生,汉朝君王庙号、谥号并行,以庙号含金量最高,仅七人具有,余下君王仅有谥号。

  汉灭唐生,本来也是延续汉朝的风格,结果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拼命给爷爷“增谥”,谥号长的吓人,就此被玩坏,渐渐成为了纯粹的偏褒义的东西,已经不足以概括君王的一生。

  如此,庙号渐渐重要起来。

  大周一朝,便是以庙号为主,钦定君王功过。

  或许有朝一日,庙号、谥号都会被玩坏,年号取而代之。

  “庙号、谥号的建议都呈上来了多少?”江昭问道。

  近来,他可不是一点半点的忙。

  除了庙号、谥号的拟定,还得关注先帝皇陵的修建情况。

  要是不出意外,日后还涉及新帝生父赵宗全封赏的拟定问题,以及未能继承皇位的四位宗室的封赏拟定,可能还涉及祭祀。

  此外,新帝立皇后、太子,都得祭祀。

  新帝登基,根基不稳,肯定要重开恩科,大概率也是他主持。

  光是粗略一算,估摸着一年半载都是劳碌命。

  新帝要是根基稳固,肯定施展宏图大志,“岁币”、“岁供”的问题,涉及外交,也是他的事情。

  都知道小阁老威风,可小阁老的苦,又有知道呢?

  天生的劳碌命啊!

  如此,江昭自是希望腾出时间尽快解决问题。

  否则就会越堆越多,越来越忙。

  “庙号的建议都已经呈了上来,谥号呈上来不到一半。”礼部左侍郎胡宿答道。

  古往今来,庙号也就几十种,选定起来并不难,且是礼部的礼官呈递建议,流程要简单不少。

  谥号,涉及百官意见,即便重要性不如庙号,但却更繁琐一些。

  “召集郎官以上的人,半个时辰后来一趟吧。”江昭吩咐道:“郎官们的建议且先呈上来。”

  胡宿连忙点头,吩咐下去。

  约莫一炷香,二十余份庙号的建议文书落到江昭手上。

  庙号分祖、宗,先帝自是为“宗”。

  历来庙号,祖一类:太、高、世、中、成。

  宗一类,偏褒义:世、中、高、仁、孝、宣、肃、显。

  宗一类,偏中性或有争议:穆、英、明、代、文、武。

  宗一类,偏贬义:徽、钦、熹、哀、思、顺、质、和。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偏“小众”的庙号,出现频率较少。

  手持文书,依褒贬之分,江昭观望起来。

  “世宗。”

  “显宗。”

  “仁宗。”

  “中宗。”

  “孝宗。”

  “明宗。”

  “文宗。”

  江昭瞥了一眼“文宗”,不免摇头。

  这还真是个小天才!

  文、武二字,作为谥号,自是一等一的好,汉文帝、汉武帝,都是“文”、“武”为谥号。

  可要是以文、武为庙号,那可就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庙号,一般来说都得考虑上一任庙号使用者的水平。

  上一位文宗是唐文宗李昂,“甘露之变”被宦官软禁,水平着实不咋样。

  文宗,文治尚可,国力较弱。

  先帝,评价这么低的吗?

  还特么是实名制!

  半响,二十余位有建议权的礼部官人相继入堂。

  江昭扫视一眼,有不少都是眼熟的人,不免温和一笑:“江某承蒙圣上隆恩,忝任礼部尚书,与诸位共侍礼曹,实乃幸事。”

  “大人过谦!”

  “某定为大人驱使!”

  “定为大人马首是瞻。”

  礼部,作为韩系的大本营,起码有六七成的办事者都是韩章的门生故吏。

  江昭实为韩系毋庸置疑的下一任党魁,就任礼部,自是如鱼得水。

  一时间,尽是“驱使”、“马首是瞻”一类的话。

  江昭平和颔首,拾起手中建议文书,郑重道:“先帝休养生息四十载,而暮年扬鞭,开疆拓土。此等功绩,合该上褒义谥号。”

  一句话,定下了大方向。

  “大人言之有理。”

  附和之声不断。

  以先帝的功绩,都不给个褒义谥号,实在不妥。

  相比起太宗皇帝,先帝未必就差!

  “世、显、仁、高、宣、中、孝。”几个庙号挑出来,江昭望向下方。

  继往开来,开疆拓土,可为世。

  当然,世也有世系转移的意思。

  巩固政权,经营边疆,可为显。

  仁孝治国,政绩上佳,可为孝。

  承平治政,可为宣。

  中兴之主,可为中。

  仁厚治国,可为仁。

  光大基业,可为高。

  “七选三,然后就呈递上去吧。”江昭缓缓道。

  作为首位有开疆拓土的皇帝,不是顶级庙号,都对不起小阁老辛辛苦苦的带飞。

  新帝登基,肯定也倾向于给先帝较为顶级的庙号。

  二十余人,议论起来。

第174章 世宗大饼!

  礼部,尚书署。

  主位,江昭手持文书,向下望去。

  自左右侍郎以下,二十余位礼官,各有说词。

  世、显、仁、高、宣、中、孝。

  七大庙号,都一定程度符合先帝的功绩。

  “仁,有仁厚施政之意。”一人沉吟着,商议道:“以仁为庙号,古时从未有过,且相对偏颇,难以概述先帝一生功绩。这一庙号就去除吧。”

  仁宗,这一庙号无疑是较为符合先帝的施政风格。

  可问题就在于,这种没有先例的庙号,具体档次不太清晰。

  相较之下,还是去除为妙。

  礼部设有仪制清吏司、祠祭清吏司、主客清吏司、精膳清吏司,主官皆为正五品郎中,对外统称礼部郎中,但行使的职权并不一样。

  方才说话之人,正是礼制清吏司郎中。

  余下还有三位礼部郎中,其中一人乃是江昭的岳丈盛纮,为人谨慎,几乎不开口。

  一言既出,不少礼官齐齐点头。

  仁字,的确是不太适合。

  “中、高二字,都留下吧。”江昭插话道。

  中兴之主,可为中。

  光大基业,可为高。

  上乘庙号也有差距,太、世、高、中几字,就是上乘中的上乘。

  其中,太宗庙号,已然为先帝赵光义占据。

  世字,不单有继往开来之意,也有世系转移之意。

  要是真论起来,可能更适合新帝。

  当然,要得到世宗庙号,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