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第3章

作者:花雪飘飘飞

  直到

  “嘉彦,可有客人来访?”

  老者话音铿锵有力,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韩嘉彦一惊,连忙往府内走了两步,说道:“江大郎欲拜父亲为师,三次拜访,为防打扰,他却是不肯入室,恭谨立于雪中,已是许久。”

  “嗯?”韩章似乎有些意外:“何不早报?”

  说着,他手持竹简,大步走出。

  其人一眼看去,身形肖瘦,容貌甚伟,袖袍随风而起,一举一动尽是威严,又不失温和仁意,尽显“气质”二字。

  韩章走上前,伸手扶人。

  “大郎,下雪天寒,为何不进门休息,烤火取暖?”

  江昭一脸的惊喜,躬身道:“拜见世伯。”

  “江昭久仰世伯才学,希冀拜师,已是三次叨扰,古有言再一再二不再三,实在是无颜进门,请世伯见谅。”

  “大郎求学之心,实在是令人惊叹!”韩章一副感动的样子。

  “世伯。”江昭作势,就要下拜。

  怎料,韩章却是将他扶住,不让下拜。

  江昭一怔,身子微颤。

  他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往后瞧了一眼,眼眶红润起来:“世伯,可是不打算收我?”

  话音未落,人群躁动。

  韩章出来迎人,本以为佳话将成,谁曾想竟然不能成?

  但凡是个人都看得出来,江昭很急。

  一向有君子风范的他,急的快要哭出来了。

  “大郎才思敏捷,十岁就是秀才,未来考上举子,进士及第,庶吉士,都是毋庸置疑的事情。韩某贬谪之身,若是大郎拜我为师,怕是有可能受到牵连,不太值当。”

  韩章一脸迟疑,欷歔的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他也很想收江昭这个神童为徒,可正是因此,他就更不能收江昭为徒。

  一时间,人人叹息。

  徒弟有徒弟的样子,师父也有师父的样子。

  可惜

  不少人都以为事情要到此结束,怎料江昭竟是连连摇头,猛然下拜。

  他一脸的认真:“请先生收我!”

  “大郎何苦自毁前程?”韩章心神震荡,指尖发颤。

  江昭眼眶通红:“自古拜师,从来都是因为纯粹的学问。若是可学得真知识,哪怕仕途坎坷,又有何惧?”

  白雪覆地,江昭叩拜,人人惊叹。

  “虔诚求学,有古君子风范。”

  “小乙是神童,早已知晓韩大人的窘境,却选择毫无顾虑的拜师。他拜的不单单是恩师,更是纯粹的学问知识。”

  “说的好啊,拜纯粹的学问知识。”

  “三顾韩门,但愿能成吧!这样的求学态度,实在是少见了啊!”

  韩章一怔,眼眶通红:“大郎,不介意老夫贬谪之身?”

  “江昭拜师,一向都是敬重先生为人,钦佩先生才学。仕途官场之事,昭并不在意。”江昭一脸的真诚。

  韩章扶人的手一颤,深受感动,眼眶不禁泛起泪水。

  “好好好!”

  一连三个好,尽是心中感动。

  “好孩子,快起来。”韩章伸手扶人:“走,入府。”

  两人一齐,手牵着手,江昭落后半步,相伴而进。

  好一对良师佳徒!

  韩嘉彦适时往前一步,招呼小厮抬起束脩六礼。

  “好,好啊!”

  好事将成,就连不识字的老农都不禁叫了声好。

  冬雪飘落,火堆燃烧,师徒携手,氛围感拉满。

  这一来,不少人连忙出声应和,一声声叫好称赞,连绵不断。

  同时,韩嘉彦也连忙招待瞧热闹的人,一齐入内。

  佳话已成,人人喜笑颜开。

  有老农伸手插雪,心头大惊,仰首道:“三顾韩门,雪深一尺而立于门前求学,心诚至此,怪不得江大郎可拜得良师啊!”

  “是啊!”有老农大声附和了一句。

  这一来,又引得不少人惊叹,连忙伸手拭雪。

  有文人来了雅兴,叫道:“奴儿,抬来桌椅,赵某要为江大郎作画,见证一段佳话。”

  宣纸铺开,几笔就勾勒出《立雪图》雏形。

  有文人来了雅兴,干脆探讨起来,竟是作起了诗。

  不出一炷香,已有几十首立雪诗作。

  有文人来了雅兴,干脆写起了文章,要记载这一不凡之事。

  人人惊叹,争相赞颂。

  上呈束脩六礼,以正衣冠,祭拜孔圣,行拜师礼,敬茶呈帖,训话告诫,一气呵成,千人见证。

  不少人船商到处跑,鲜少真正的见证佳话,如今难得一遇,直言要传颂师徒之名,引为求学佳话。

  千人见证,自是免不了要摆些席面,沿途成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常。

第4章 圣人的书,若是办事,则百无一用!

  韩府,书房。

  炭火旺烧,茶炉飘香。

  韩章一手压着纸,执笔书信。

  江昭手执书卷,端坐火炉边,拍了拍袖袍,凝视书卷,不时翻阅,云卷云舒。

  师徒二人,甚是和谐。

  一封信写完,韩章呼了口气:“相比起嘉彦,昭儿倒是更适合仕林宦海。这样的养望方法,可谓青出于蓝胜于蓝。”

  谈话间,有着些许欣慰之意。

  他有三子,大郎二郎皆因父辈功绩而荫封为官,整日沉迷于父辈荣光,要么吟诗作赋,要么迷恋花街柳巷。

  三郎嘉彦倒是读书成器,新岁过后就要第二次参加春闱大试,不出意外应该是可以考得进士功名。

  但,三郎太过于守成稳势,临机应变不足。

  这样的性格,适合干实事,适合治理一方,唯独不适合政斗!

  偏偏庙堂之上,无时无刻都有弹劾攻讦,无时无刻都有派系政斗。

  无政斗则无权,这是硬伤!

  不擅长政斗,没有政斗天赋,什么都白搭。

  当然,这种干实事的性格要是有个政斗贼猛的大佬撑腰扛着,悉心治理天下,说不定也是天下名臣。

  读书成器的儿子不擅长政斗,仅是守成之姿,也就意味着几个儿子都难以达到父辈的水平,无法成为真正的擎天柱。

  好在,儿子不成器,弟子成器也是一样的效果。

  “仕林养望,无奈之举而已。”江昭坐正身子,谦逊一笑:“文人历来擅养望吹捧,弟子若不另辟蹊径,恐怕很难脱颖而出。”

  “有什么感受?”韩章问道。

  江昭轻轻放下手中书卷,沉吟了一会儿,叹道:“圣人的书,适合看。若是办事,真是百无一用。”

  以前他只是知道这么一句话,如今却是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毕竟,谁敢想这样浩浩荡荡的佳话,竟是演出来的呢?

  没错,演的!

  事实上,江昭早已拜师成功,只是隐而不宣而已。

  须知,自从韩章抵达扬州的那一天起,他就已经主动向韩章求教学问。

  彼时,他仅是个六岁的稚童而已。

  也就是说,韩章几乎是一点一点的看着他长大。

  六年求教,两人早已有师徒之实,无非是没有师徒之名。

  区区拜师,提一嘴的事情而已,根本不是难题。

  特意演一场,却是为了养望。

  声望,一向都是仕林无声的支柱。

  无论是文人,亦或是仕人,都趋之若鹜。

  声望高者,简拔官吏之时,哪怕政绩不是特别好,也会是优先上位的那一批。

  一如“砸缸救友”的司马光,政坛新秀,声名斐然,自从二十岁考得进士功名以来,并没有什么斐然的政绩,简拔之时却从未落下,为官不足十年已是从五品的京官,若是外放便是正五品红袍,前途不可限量。

  一如韩章,“一书奏罢四宰执”、“韩、范齐名”,两个佳话让他仕途无比通畅,三十七岁就干到了内阁大学士的位置。

  所谓的德高望重,往往也是“声望”的杰作。

  因此,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江昭筹谋良久。

  本来,他是有些偏向于“卧冰求鲤”、“怀橘遗亲”这样的经过大浪淘沙,传播千年的经典【纯孝】典故。

  简单,且非常容易操作。

  不过,经过深思熟虑,他还是选择了放弃。

  二十四孝大多数都是三国两晋时期的东西,人人知晓的典故,哪怕经过一些改进,也很难让人满意,达不到想要的传播效果。

  古时二十四孝的三观也不太符合如今的社会风气,要是处理不好,甚至容易东施效颦,引得群嘲,一蹶不振,风险太高。

  最重要的是,他有了更好的选择。

  韩门立雪!

  相比起有些过时的二十四【纯孝】典故,【韩门立雪】佳话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作为有关于尊师重道、诚心求学的佳话,非常适合文风鼎盛的时代。

  纯粹的“原创”剧本,更是不可能存在群嘲事件,几乎不存在风险,顶天就是达不到传播效果而已。

  当然,纯粹的“原创”剧本,优点不少,难点也不少。

  特别是传播方面,原创剧本的热度先天就不如经典剧本,蹭不了什么热度。

  要想一炮而红,最好的方法就是要以主人公的关注度带动剧本的关注度,等到剧本成了佳话,传扬广泛,再来反哺主人。

  要么剧本热度高,走经典剧本翻红路线;要么主人公热度高,走流量带动佳话、再造经典的路线,怎么着也得二占其一。

  不巧,江昭和韩章,两人身上关注度都非常高。

  幼年的江昭,因学业之事,已有神童名声,江氏一族盘踞淮南,人脉不浅,经过刻意传扬,更是有了【淮南麒麟】的雅称,扬名三州。

  有此基础,再继续传扬名声,难度无疑低上不少。

  韩章就更是不用多说。

  从一品的京官贬谪,虎落平阳,不少人想知道结局究竟如何,关注度可谓是只多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