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第61章

作者:花雪飘飘飞

  区分敌友的方法千千万,何必议论一个称呼?

  但,相比起兖王、邕王而言,私德有亏的赵宗全,竟然还行?

  起码不是暴君!

  江昭摇了摇头,都是什么歪瓜裂枣?

  只能说,这一代的皇位继承人,真是太过差劲!

  要真论哪一位稍好一点,估计也就是赵宗全的儿子赵策英。

  好歹也算是有些气魄,胸怀大志。

  堪称弱化再弱化版本的武帝。

  饶是如此,也算得上是个明君了。

  江昭一叹,执笔书曰:

  “臣江昭诚惶诚恐,谨昧死以闻。陛下春秋已高,社稷至重,然储嗣未立,天下惶惶。

  昔者,周公营洛邑,首重继统;汉武定鼎时,亦谋储君,此皆为宗庙长久计也。

  今宗室不乏有贤名者,暗争储位。若明立其一,则宗室相争,恐酿萧墙之祸;若久不决断,又恐朝局纷扰,人心浮动。

  臣闻古之圣君,立嗣之道,贵在权衡至公,而防微杜渐。臣不揣冒昧,恳请陛下行秘密立储之制。

  陛下可于宗室之中,择贤德兼备者入京,考察数年,取诏书为二,书储君之名,一置内廷,一藏于身。待天命有归之日,或可托孤文武大臣,启封昭示天下。储君之外,余者皆封以官爵。

  若官家诞有皇子,则取出诏书销毁,立储之事作废。

  如此,则既免储位相争之患,又保社稷传承之安。昔周勃安刘,霍光辅政,皆赖预立之策。今行此法,上可告慰宗庙,下可安抚黎民,实乃万世之利也。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昧死以闻。伏乞陛下圣鉴。”

  一封奏疏作好,江昭直奔韩府而去。

  这种东西,还是得找大佬把把关。

第59章 上架感言

  读者老爷们,小的错了,小的不敢水了!磕头(砰砰砰!)

  熬了十七万字,总算是要上架了!

  首先,非常感谢编辑桔子小姐姐,真的非常温柔非常贴心的!

  忠!诚!

  那么,一本书一旦一上架,就涉及到了审判环节。

  说实话,我前一张确实有不小的槽点,水了一点,非常抱歉!

  以后,这种情况不会有了的,放心放心。

  然后的话,就是上架以后的更新。

  为表歉意,上架第一天估计是五六张这样子。

  往后的话,作者也会尽量保持三张的更新(真的极限了,屑作者是物理学的学生,涉及到实验这种贼烦的东西)。

  欠大家的三张,也肯定会还的。

  再跪!

  明天十二点上架,求首订!

  爱你们,么么哒!

  Orz!

第60章 上奏疏!

  韩府,书房。

  檀香袅袅。

  书案,韩章手持一份内阁政令,沉心思虑。

  江昭入内,恭谨行了一礼:“老师!”

  韩章有些意外的抬头,罢了罢手:“昭儿,坐吧。”

  江昭点头,沉稳坐下。

  余光望见这一幕,韩章放下了手中政令。

  过往,江昭特意来书房,要么是自便找书观读,要么是临摹练字。

  如今,既然一副沉稳郑重的样子,又没有读书、练字的迹象,定然是有事情要说。

  韩章习惯性的抚须,出声问道:“昭儿,怎么了?”

  江昭起身,走了过去,从袖中掏出方才书写好的奏疏,传了过去:“老师,不知这个立储法子如何?”

  立储法子?

  “这就是昭儿此前说的‘鱼与熊掌兼得’之法?”韩章接过奏疏,好奇问道。

  江昭点头:“正是。”

  韩章心头一下子就有了兴致,默默观望起来。

  秘密立储之法?

  奏疏并不长。

  除了前几句近乎模板的话,以及阐述立储的必要性以外,真正的核心内容就几句话而已。

  韩章读完,不免起身走动,沉吟起来。

  秘密立储,两份诏书,一置内廷,一藏于身。

  如此一来,客观事实上,的确是有了“正统”,文武百官的担忧也就消弭。

  而对于官家而言,立储人选不公开,几位宗室定然相互疑虑,君权也就有了保障。

  最重要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托孤”这一环节,更是可以保障老一代臣子的利益。

  半响,韩章点头唏嘘道:“妙,妙啊!”

  让君臣双方都受益,这种法子可真是少见。

  当然,君臣都受益,那肯定还有受损的人。

  受损之人,无疑就是兖王、邕王两位呼声最高的王爷。

  本来,立储几乎就局限于兖王、邕王两人。

  这秘密立储法一出,可挑选几位宗室入京考察,两王可就不再是唯一人选。

  托孤大臣,注定是权势最顶级的臣子。

  托孤大臣的存在,又一次降低了成为皇储的“势力要求”,反而更为注重皇储的个人能力。

  起码,登基以后,你得有本事从几位托孤大臣手中过渡权势。

  这个法子,有意思!

  “这个法子,老夫记得古籍上有些相似的雏形。”韩章双手背负,回忆起来。

  历史太长的好处,就是无论事态怎么发展,都能找到借鉴的地方。

  “汉时,巫蛊之祸,武帝立刘弗陵,并未公开立储。”江昭几乎读遍了藏书阁典籍,出声插话道。

  汉武帝时期,太子刘倨因“巫蛊之祸”自杀,须得重新选储。

  幼子刘弗陵,性子聪慧,受到武帝属意。

  不过,刘弗陵生母钩弋夫人夫人年轻,算是“主少母壮”。

  汉制为两宫制,又受孝道影响。

  一旦刘弗陵登基,钩弋夫人定然垂帘听政,仗着孝道怕是得压着幼帝一辈子。

  汉武帝的祖母窦太后、母亲王太后,都先后以皇太后的身份欺压过他,是以武帝有了心理阴影。

  也因此,武帝果断“去母留子”,赐死钩弋夫人。

  并且,长久未宣布储君人选。

  直到临终之际,通过作画“周公辅佐成王图”,暗示刘弗陵应为储君,并托孤霍光辅政。

  这算是最类似“秘密立储法”的做法。

  往后一点,波斯传承时用过此法,并且是彻彻底底的秘密立储法。

  《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八·西戎》记载:波斯王初即位,密选诸子中才堪承统者,书其名字,封而藏之。王死后,大臣与王子共发封而视之,奉所书名者为主焉。

  不过,波斯蛮夷之地,不受中原认可。

  说秘密立储法源于“波斯”,文人清流定然不认可。

  过往,定然也有臣子读过旧唐书,却无一人提出秘密立储法。

  其中,多半就是中原正统的自傲作祟,不屑使用波斯小国的法子。

  如今,说是“汉武帝”首创雏形,却又是不同的结果。

  再往后,就得是金世宗治政、清时秘密立储。

  然而,金朝和清朝都还没建立。

  江昭此法,一旦施用出来,就是“汉武帝”首创雏形,而他发扬光大。

  经江昭一提醒,韩章恍然。

  武帝暗示立储与秘密立储法的确是非常相像。

  只是,这一次是以制度性的东西提了出来。

  “如此,你且入宫,呈上奏疏。”韩章大手一挥,手中奏疏还了过去。

  一方面,他并非是与弟子抢功的人。

  另一方面,作为江昭的老师,这封奏折呈上去,官家一定会记他这个老师一份功劳。

  这就跟儿子特别成器,往往会追封父亲、祖父的功绩一样。

  生了这个人,你就是有大功绩!

  同样,这立储之法的意义实在太大,一旦江昭解决了困扰官家近十年的难题。

  作为老师,韩章教出了个好弟子,也是大功一件!

  对于韩章而言,这份奏疏来得非常及时。

  富大相公拉着龙袍劝谏官家立嗣,注定是得退下去。

  百官之首的官位,迟早空缺出来。

  本来,他就有不小的把握争一争宰辅大相公的位子。

  如今,此奏疏一出。

  宰辅大相公之位,无异于囊中之物。

  一念至此,韩章双手背负,举止间都有了种莫大气魄。

  他自觉有肩负两京一十三省的觉悟!

  御书房。

  官家赵祯手持书卷,却怎么也读不下去。

  起身走了两步,又想坐下。

  方才坐下,心浮气躁,又欲起身走动。

  走也不是,坐也不是,实在坐立难安。

  君臣失和,涉及的影响实在太大。

  就连江山社稷的运转,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