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第63章

作者:花雪飘飘飞

  “如此一来,岂非只有宗室、太子之分,而无皇子?”刑部尚书欧阳修问了一句。

  说着,他望向江昭。

  过往的立嗣流程,一向是宗室过继为皇子,皇子再立为储君。

  这也是一贯的立储流程。

  “正是。”江昭点头。

  欧阳修了然,闭目思量。

  “可不立皇子、太子,则无东宫班底,择一宗室仓促承继大宝,怎能服众?”礼部尚书王尧臣适时问道。

  作为正二品官员,内阁大学士以下顶点的存在,他绝对是反应最厉害的官员之一。

  说是疑问,实则不如说是在给江昭递话,让他说出这个制度对于文人的一些好处。

  “官家若有意立嗣,自会择选文武托孤大臣。届时,有德高望重者支撑新帝治政,组为新君班底,自可服众。”

  江昭的回答,让不少反应稍慢的文官都眼前一亮。

  托孤文武大臣!

  这意味着什么,实在不难想象。

  这对于臣子而言,绝对是一件好事!

  自古及今,都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说法。

  有着托孤之举,新帝上位,老臣断然不会失势,而是趋向于慢慢的过渡官员班子。

  几位内阁大学士相视一眼,心中已经有了定论。

  如今,两王相争,拉拢的官员其实都还相对集中于三品以下的官员。

  三品以上官员,尚且少有站队的人。

  一旦有了这个制度,皇帝定然得临终托孤,以保证他钦定的正统得以上位。

  自古以来,臣子为何站队?

  为的就是新帝上位以后,不失去权势。

  有此托孤之法,六位内阁大学士已经无须下场!

  党魁不下场,其余三品大员自然也无须下场。

  有了这两个问题,几乎所有的大臣心中都有了决意。

  “若储君不显,诸王各怀异心,朝臣如何自处?恐酿成党争祸国!”有性子一向谨小慎微的官员问了一句。

  这些官员,性格相对稳一点,做事也更多考量后果。

  江昭从容解答:“汴京东郊,英国公掌十万大军,自可维护正统。”

  那位紫袍大员点了点头。

  谁都知道英国公掌握兵权,但凡有正统,宫变贼子就几乎不可能成功。

  十万禁军,那可不是开玩笑的!

  “此法新创,可有先例?”有官员问道。

  江昭举目望去:“汉武帝巫蛊之祸,立幼子刘弗陵,隐而不宣,临终托孤。”

  几个问题一问,臣子心中都有了一定的决断。

  “诸位爱卿,怎么看?”赵祯起身走了两步,缓缓问道。

  从江昭这份立储之法呈奏上来的那一刻,这位年迈的老皇帝就已经又有了安全感,再也没有坐立不安。

  “老臣以为,可!”韩章躬身,率先支持。

  废话,这可是天大的功劳!

  这件功劳,一旦实行得好,足以让爱徒史书留名。

  甚至,完全可以说这种处理方法是“皇帝无子,如何立储”的典范。

  就连他这个老师,也将为之受益。

  如今,富大相公注定退位。

  本来,官家就相对看好他一些。

  要是有人还想要竞争,那就未免得再来一场政斗。

  如今,有此立储之法一份,他已经从容脱颖而出。

  好徒弟啊!

  “臣以为此法甚好。”王尧臣、张方平等六七位韩系紫袍大员相继点头认可。

  老大都发话了,底下人跟着就行。

  更何况,他们也不是傻子,自然知道这个特殊的时间段,出现这么一份立储之法,究竟意味着什么样的好处!

  老大,要登顶了!

  “不差。”富弼大相公双目微睁,点了点头。

  作为无子之人,他一心想的都是怎样不出差错,确保身后之名。

  如今,有此一法,他的名声算是彻底保住。

  起码,史书上记载的“拉龙袍”一事,绝对会偏向于赞扬他的气节。

  这个法子,甚好!

  “臣以为,此法不差。”内阁大学士王钦若心中暗叹。

  这宰辅大相公之位,怕是与他无缘。

  同样的,申阁老、庞阁老、文阁老也相继表示认可,心中也都是差不多的一叹。

  都已经走到了位列台阁的地步,过些日子百官之首的位子就要空缺,任谁心里都得有点想法。

  本来韩章就占了年轻的优势。

  这一次,又受益于他徒弟的一封立储之法,怕是早就已经稳了。

  几位阁老心中都有些遗憾。

  为啥我就没有这种徒弟呢?

  要是算上贺表那一次,这已经是两次强行带飞了啊!

  可惜!

  几位内阁大学士相继表态,其余官员也一一表态,表示认可。

  “好!”赵祯少有的心头一松,朗声一笑。

  这一法,实在是解决了他的大难题!

  “江卿,依你之见,该如何实行此法?”

  赵祯毫不掩饰欣赏之意,望向御书房内唯一的五品小官。

  “臣以为,或可召集官家心有瞩目的宗室,少则三五人,多则七八余人,一齐祭祀,行过继宗室的流程,并特制诏书两份,示于文武百官。

  其后,官家可考察宗室几年,选出优异者书其名。一份悬于‘文德殿’匾额之后,一份则是由官家藏身。”

  江昭斟酌话语,从容道:“何时立储,立储于谁,皆归于官家暗中朱笔一挥。”

  天下万千宗室,就只有名单上的那几人有资格成为“正统”,这也就斩掉了其余宗室的野心。

  余下的几位宗室,提前走完一些流程,官家选出其一,朱笔一挥,就是储君。

  “好!”赵祯非常满意。

  这种立储方法,哪怕知道兖王与邕王已经斗起来,也不妨碍他非常有安全感。

  况且,两王的权力才多大一点?

  不足为惧!

  “着令,召赵允启(兖王)、赵允元(邕王)、赵允初、赵宗全、赵宗谔、赵从式六位宗室,入京!”

  这些日子,臣子一直劝谏立嗣,而究竟立谁,哪些宗室适合,赵祯心中早就翻了个遍。

  赵宗全?

  江昭微微抬眉,也不意外。

  赵宗全是太祖一脉的人物。

  自太祖与太宗上演“烛光斧影”的佳话以来,皇位就一向是太宗一脉继承。

  太祖一脉与太宗一脉,恩怨掺杂不清,官家估计早就有意缓和一二。

  特意选他出来,也不奇怪。

  况且,从本来的剧情线上,官家遭逢宫变,首先就是让赵宗全入京救驾,就可知晓赵宗全在他心中绝对有不低的地位。

  绝大多数臣子可能都认为赵宗全无望登基。

  毕竟,但凡是个正常皇帝,就不可能让太祖一脉的人登基。

  殊不知,赵祯也不是正常的皇帝。

  一个无子的皇帝,哪里还会管什么太祖一脉,太宗一脉?

  不过,就是不清楚这一次通过秘密立储法,赵宗全能否登基?

  江昭暗自摇头,眉头舒展起来。

  无碍!

  过些日子,他的老师韩章就是宰辅大相公!

  相比起武将“打天下式”的从龙,文官的从龙更多是体现在助力新帝掌权。

  而新帝但凡要掌权,就不可能绕开百官之首!

  从龙,从谁的龙不是龙?

  只要从的是龙就行,无须管谁是龙!

  这个从龙之功,不管是谁上位,他们师徒二人都拿定了!

  江昭长舒一口气,观望起来。

  赵祯钦点的六位宗室,兖王与邕王不必多说,绝对的热门登基人物。

  赵允初,则是太宗皇帝之孙,任汝州团练使。

  其父荆王赵元俨,曾是少有的实权皇族,甚至曾追赠天策上将军。

  民间所谓的“八贤王”,说的就是他。

  早期太后垂帘听政,官家与太后有过一段时间斗法,赵允初入过皇宫,成为过替补嗣君。

  这位曾经是与官家争位的人物。

  无论是从亲缘血脉上,亦或是资历上,这位都是一等一的存在。

  当然,这位也面临与官家一样的处境。

  无子!

  余下的两位,赵宗谔是太宗皇帝曾孙,信安郡王之子,也是与官家血脉关系非常近的宗室,时任睦州防御使,素有贤名。

  赵从式是官家的堂弟,曾任保康军节度使,素有强干之名。

  六位宗室,最受人瞩目的无疑是兖王、邕王两人。

  其余的宗室,都大差不差,落后兖王、邕王两人不止一个档次。

  赵祯钦点道:“礼部、宗正寺、侍读学士,一齐负责迎宗室入京事宜,最近拟诏的事情,就由翰林学士暂且承担。”

  江昭任职翰林侍读学士,领翰林知诰制,负责拟旨。

  这次要负责迎宗室,拟旨的事情自然得有人代劳。

  礼部尚书、宗正寺卿、江昭、海承晏几人齐齐行礼:“臣遵旨。”

  赵祯少有的含笑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