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红警无敌 第168章

作者:一条咸鱼

曲阜大火还在调查,但聪明人不难猜到事件的真相。

他们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这个国家,奉献给了四万万国民,薛霖绝不会眼睁睁看着他们的鲜血白流!

再次睁开眼帘,薛霖的双眼中充满了杀意。

唐绍仪要先坐飞机去南京一趟,端木宇三天内就能选定好陪审团,乘坐飞机到济南再到曲阜,薛霖直起身子对身后的秘书长苏秉文道:“通知薛思和陈震来见我。”

“是!总理!”苏秉文立正躬身,随后退出了办公室。

很快,一脸冰霜的薛思和一张死人了的陈震来到了薛霖背后,薛霖让两人坐下后,薛思将早已准备好的一份文件递给了薛霖。

后者打开这份厚厚的文件,缓缓翻阅起来,只是每翻阅一篇,眉头就会深深的皱一下,翻到一半后薛霖直接将文件扔在了桌子上。

“哼,这些该死的士绅!”薛霖重重哼了一声,颇感疲惫,单手撑着额头,思索起来。

这些文件都是山东,特别是曲阜的一些地主士绅们的恶行,事件发酵的一个星期以来,薛霖就在让情报部搜集这些证据,什么强取豪夺啊,逼良为娼啊,让还不起债的农户卖儿卖女,甚至淫人妻女之类的,数不胜数!

从后世那个和谐社会来的薛霖忍不住在想,这真的是华夏社会吗?仅仅百年不到,变化这么大!在后世的他根本无法想象这个时代那些地主士绅们的恶行!

甚至已经成为了整个阶级的普遍现象。

好的地主士绅有没有?

有!

他们出资修桥修路,建设学堂教化乡里,是不少。

但这些功绩也无法隐藏他们所犯下的罪恶!

薛霖向来是赏罚分明,这些作恶的人自然要受到应有的惩罚,而那些没有太大恶行,乐善好施的地主士绅,薛霖也会拉他们一把。

目前北方在不断建设工业化,到处都需要资金,感觉就像是八十年代的华夏改革之初一样,对于这些有资本的地主士绅来说,到处都是机遇,能不能抓住就看他们自己的了。

“情报部在曲阜的人,不,整个山东都给我动起来!等候我的命令!”

“是!薛帅!”薛思立正敬礼,宛如薛霖在黑暗中的臂膀。

“陈震,部队整编的怎么样了?”吩咐完了情报部后,薛霖看向了自己的大参谋长……

“已经全部整编完毕,华北可动用的部队有驻扎在山东的第四师、第十六师,驻扎在河北的第九师、第十师、第十一师,驻扎在山西的第十二师、第十四师、第十五师!以及国民警卫队十二个旅!总兵力四十五万!”

随着时间进入九月,镇北军的整编工作也全部完成了,北方战争中收编的九个师大部分部署在了华北一带,此次能动用的也多是这些部队,除了刚完成机械化改装的第四师,其他师都是重型步兵师,而十二个国民警备旅则是轻步兵旅。

国民警备队就像是民兵预备役一样,平时主要是对内的治安和剿匪任务,战时一个旅可以直接扩编为轻型步兵师并迅速投入战斗!

如此大规模的兵力部署,薛霖已经在做最坏的打算了,是时候清理掉寄生在这个国家身上,让这个国家百病缠身的寄生虫们了!

“命令第九师、第十师向黄河以及河南边界运动,命令第十二师、第十四师向河南、陕西边界运动。”薛霖扶着额头,目光决然。

“同时给我发电张自忠!将中央军彻底打出陇南!并且向河南边0.8境运动!做出一副进攻南阳、襄阳的态势!”

“是!”陈震亲自记录下命令。

“军队先缓缓调动,之后我会找李渡让人把这半年来我们收购的粮食向山东运输,农民们要罢耕,总要先把肚子填满吧。”

陈震这时抬头看向薛霖:“薛帅,曲阜大火还没有调查清楚,但农会状告地主案难免会让那些人铤而走险,许英智身边是不是……”

薛霖猛地一顿,扶着额头的手微微颤抖,一股寒意从脚底席卷全身。

他抿了抿嘴唇,抬头用他自己都害怕的冰冷语气道:“不用了!”。

第437章:帝路

夜,琼华岛。

薛霖穿着睡衣站在阳台上,看着满天的繁星,在夜幕下灯火阑珊的城市,他伸手从一旁的桌子上的烟盒里拿出一支烟,给自己点上,单手环抱在胸前,右手夹着烟,一口一口地吞云吐雾,眉头紧锁。

轻微的脚步声从身后传来,一件毛绒大衣盖在了薛霖的肩膀上。

他转过头,只见挺着大肚子的双双为他送来一张大衣,见他凝眉深皱,忍不住问道:“少爷怎么抽起来了?”

薛霖赶紧将烟掐灭,仍在烟灰缸里,转身抱着爱人坐在了椅子上。

自从双双怀孕后,薛霖本来想用更多的时间来陪她,却经常被红着脸的双双推到隔壁唐悠悠的房间。

今日难得在双双这里过夜。

已初具贵妇雍容姿态的双双拿起桌上果盘里的一片西瓜喂给薛霖,一双大眼睛好奇的一眨一眨:“少爷是在为那些农民伯伯们担心吗?不是安排了唐老爷子和端木哥哥去曲阜吗?”

薛霖嘴里咀嚼着西瓜,微微叹息一声。

17他很少向双双说公事,甚至在唐悠悠面前也少以提及,两个清纯天真的女孩薛霖总想把她们呵护在怀里,不让她们接触到外面的险恶。

但今天,他心中有些淤堵的话实在是闷得慌。

抱着怀里的佳人,一双大手慢慢向孕育着新生命的肚子抹去,看着她的一颦一笑,薛霖说道:“特别法庭有唐老坐镇,还有端木宇领队的陪审团,农会状告地主案直指契约违宪,再加上已经蔓延到中原的数千万农民大罢耕,这场官司毫无悬念。”

“他们以为我要对付的是孔家,我要的是那些泥腿子去填边疆,甚至不惜调动军队准备随时镇压,但这一切不过是表面一层罢了。说到底,我是在怕他们啊……”

怀中佳人微微一颤,握着薛霖的手也忍不住紧了紧。

她抬头望向闭目沉思的薛霖,第一次见到他这幅心事重重的样子。

哪怕以前在东北打鬼子最艰难的时候,这个男人也是充满了自信,入主北平后,更是展现出睥睨天下的气势,手握百万大军,鲸吞山东,平乱西北,大力发展国内重工业,实行五年计划。

她爱死这个男人了。

但这次她却是第一次听到这个男人阐述着他所害怕的东西。

薛霖像是一摊软泥般,瘫软在椅子上,抬头望着星空的漫天繁星,低沉的声音带着点点沙哑:“所有人都以为这次是为了往西北、东北移民,巩固边防,为了重新分配华北的土地,但其实都不是啊!”

“东北能吸纳商议人口,拥有足够的土地缓解国内的人口压力,西北虽然贫苦,但适合耕种小麦、棉花等经济作物,也能移民数千万人,哪怕我们什么都不做,只是发布移民政策,也会源源不断的吸引农民去这三地,哪怕我们什么都不做,国家也能活的比满清更久!”

“我发布这么多法案,进行这么多改革为的是什么?是对付那群寄生在这个国家身上不断吸血的他们啊!”

“士绅豪族,一个统治了华夏数千年的阶级,他们就像一群吸血虫一样附着在这个国家的身上,民国官员有九成半出自他们的人,民国最富庶的人是他们,接受最先进教育的是他们,解除最新工商业的也是他们,他们不可否认是这个国家的精英,为华夏文明的传承、民众教育、国家进步做着贡献甚至牺牲!!”

“但是华夏有四万万人啊!四万万挣扎在底层的普通民众!”说道这里,薛霖的衣衫已经被泪水打湿,双眼充斥着迷离的雾水。

“这四万万人才是国家的基础,可是他们现在正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每天都有人受到压迫,生命财产得不到安全保障,哪怕是在我的统治下也得不到保障!我一直在想办法救他们,从东北的时候给他们发土地,给孩子提供免费教育,大力建设工业商业,让他们进入工厂成为工人,地主迫害的情况在东北越来越少,可是入主北平,接收了华北之后我才发现,我救不过来!我真的救不过来!甚至倾尽整个北方政府的力量也救不过来!”

“哪怕是在我的治下,要不是从军队退役了那么多坚定的人进入基础行政,北平政府一道命令下去,地方上做到的却屈指可数!甚至到了现在,在很多地方,政府的一道政令还没有氏族族长的一句话管用!”

“从我主政以来,一直要求司法独立,依法治理,但即使现在,在华北各地,有些地方氏族私设公堂,草菅人命!在本地完全是一手遮天!政府的减息法案颁布下去是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可有些地方变着法的向农民增收税赋!”

“我恨不得能直接杀了那些人!杀光那些人!把他们全部抓起来枪毙!”说道这里的时候,薛霖双眼通红,充满了血丝。

随后哀嚎一声:“可是不能啊!死了一群士绅豪族,还会有另一群新士绅崛起!只要有人,只要有贫穷,这个阶级就是不可能被消灭的!哪怕我动用百万军队把这些人全部杀光!不到三年,就会有一批新的士绅诞生!他们就像野草一样,只要有土地的地方就会滋生蔓延,烧不尽,杀不完!到头来受苦的还是四万万国民!”

“所以我只能掘了他们的根!让一群他们想不到的人掘他们的根!”

“谁来做这个掘墓人呢?不是我,不是军队,而是一群他们想不到的人!他们眼中数千年来被他们压榨欺辱的苦哈哈、泥腿子!”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今我就是用这四万万农民将他们淹死!重新规划这片土地!他们不想被如水的四万万民众淹死,就只能转350头工商业,发展成为新的大树!”

“双双,你知道吗?从入主北平一来,很多人都在劝我称帝。”薛霖低语着,一句‘称帝’却让佳人露出了惊恐之色,一双小手在胸前紧捏着衣角。

“自满清之后,称帝者都没有好下场,我心中也偏向共和国体,但现在的情况,国内军阀割据,共和在三十年内是不可能的,而如今,只要我完成了这一切,将四万万国民解放出来,我距离那个位子,更近了……”

“我害怕,我害怕有一天我的部下突然给我黄袍加身!我害怕这四万万国民将我推上那个位子!”薛霖心中充满了不安:“四万万国民,整个国家压在我肩上,我的一举一动将决定这个国家的走向,将决定四万万人的生死!一个不慎,整个国家都将万劫不复!”

薛霖仰着头,目光有些呆滞。

双双静静地躺在他怀里,犹如一只安静的猫咪,薛霖没有再继续说话,目光渐渐看向南方。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国家走向大国之路!重新回到世界巅峰!可是无数光环加在他身上,他所做的一切在更多人眼中,何尝不是在向帝路靠拢?

无论是手中忠心耿耿的百万大军,还是解放这四万万农民,任何一个基础都足以让他在习惯了几千年帝制的华夏称帝!。

第474章:委员长的算计

九月,炙热的武汉行营内。

蒋委员长怒气冲冲的将手中的电报摔在桌上,重哼一声:“这薛霖真是越来越无法无天了!曲阜之事竟然要联合组建特别法庭,他这把南京政府放在哪里了?”

下面的戴立、陈果人等人见委员长正在气头上,都是不敢大出气。

刚刚担任行政院长的汪静卫拿起桌子上的电报看了看,俊逸的脸上也不由凝神皱眉起来,将电报递给了一旁的何应庆。

自1928年和蒋委员长化解矛盾后,何应庆便被重新启用,因为其留学东洋,以及在黄埔时期担任教官的履历,岭南战争爆发后,被委员长任命为湘赣粤闽边区剿逆总司令,名义上统辖着两位黄埔悍将胡宗楠、卫立皇。

何应庆无论在政治还是军事上都有不逊于蒋委员长的威望,他翻开电报看了一眼后眉头紧缩,盯着上面的一个名字,若有所思道:“没想到唐绍仪竟然跑到北方去了?”

“哼!”提到这个唐绍仪,蒋委员长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华夏民国开国元老就那么几位,在政治上能与唐绍仪并肩的并不多,而且大多已经年事已高,不像唐绍仪和萨真冰还能到处跑。

本来唐绍仪在护法战争后担任南京政府监察委员和财政部长,但因为和孙逸仙在政治理念上的不合,以及长达十几年的战争让唐绍仪心力交瘁,于是在1929年退出南京中央,回到老家担任中山县长。

却没想到不到三年,竟然重新出山了!

蒋委员长的心猛然下沉,脸色更加不好看了。

手握重权已经基本统一了长江中下游流域,占着中央大义的蒋委员长非常清楚唐绍仪在政界的威望,那是自己都难以撼动的存在!

此时唐绍仪竟然主动撮合南北组建曲阜特别大法庭,提议他本人担任这个特别法庭的大法官,其用心蒋委员长又怎会不知。

“薛霖这下子是要对整个士绅阶级动手吗?竟然还找孔家开刀〃` !”汪静卫想不明白,按照现在搜集到的情报,这个薛霖自己都是一个大家族出身,竟然想撼动孔家在华夏的地位。

就为了几百万的泥腿子移民?汪静卫想不通,真的想不通。

“委员长。”何应庆开口,将蒋委员长的目光吸引了过去,他缓缓道:“虽然我们并不清楚去薛霖拿孔家和曲阜士绅开刀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将那群泥腿子移民戍边还是什么原因,但至少有一点对我们有利!”

“你是说……”蒋委员长微眯着眼睛,已经猜到了。

何应庆笑道:“他挑衅士绅,但难道还能将那群泥腿子发动起来造成农民大起义吗?那样别说是那些士绅了,就连他自己都会忙得焦头烂额!他在东北大力扶持工商业,此时若是学那苏维埃,怕是会自行瓦解!”

自古以来,农民大起义都是统治者最头疼的事之一,再联想到几年前在苏国境内爆发的那场大革命,薛霖的真实意图越发让人看不懂了。

无论是从哪个角度看,薛霖无疑都是统治阶级,他有自己的家族利益需要维护,还有一个庞大的家族联盟的利益,他在东北的投资大到难以想象!光是那一支舰队就算是整个民国一年的税收也未必能买下!

但这样一个统治者,竟然不去拉拢士绅,反而去帮那些泥腿子、苦哈哈们,这不是在自掘坟墓吗?

几千年来的道理告诉他们,要统治这个国家,必然要得到士绅阶级的支持!

唐代有关陇集团,宋代有江南士绅,明代虽然开国杀得商人血流成河,但仅仅百年之后,新兴的士绅阶级已经再次成为这个国家的中高层,上到朝廷大员,下到地方官吏,贫民出身者屈指可数。

即使蒋委员长的崛起,也是得到了江南士绅的支持,宋家和孔家的支持力度最大。

“不管曲阜特别法庭的判决如何,对我们都没有影响,泥腿子赢了,士绅们自然会联合起来反对薛霖的统治。士绅们赢了,泥腿子们最多就是闹出些乱民暴动,也不用我们去操心,薛霖若是大动干戈,我们还能斥责他对国民滥用武力!”何应庆缓缓说道。

“.“既然这样……”蒋委员长被说得有些心动,支持自己的多是长江中下游的士绅,薛霖也对付不到他们,曲阜的事闹得再大,也是给薛霖内部增加压力,制造麻烦。

蒋委员长手中权杖微微触底,淡然道:“那就让孔祥喜负责组织南方陪审团,亲自去曲阜看看情况。”

妙啊!陈果人和戴立互视了一眼。

孔家在外面最大的权贵就是此时担任南京政府财政部长的孔祥喜了!要知道四大家族中最深不可测,关系网千丝万缕的就是孔家了!

“另外,再通知一下在天津租界的孙传方、段琪瑞,还有在北平的吴秀才。”蒋委员长微笑着对副官吩咐着。

何应庆也笑(了了好)道:“恐怕不用委员长吩咐,北方的士绅们就得去找这些人了。”

两人心有灵犀的哈哈大笑,一旁的戴立思索了片刻这三人的信息很快便知道了缘由。

孙传方乃北宋孙复后人,祖上可追溯至孙武!

段琪瑞也是世家出身,祖父段佩以功累保提督衔记名总兵,官至振威将军!

而吴秀才自然指的是吴佩浮,他虽出身寒门,却也是山东人!

而这三人代表的则是曾笑傲华夏数十年,至今仍在华北还未完全消散的一座大山——北洋!

PS:有读者投了催更票,一万两千字,明天至少还有五更才能完成任务啊。

PS2:上一张序列错了……但是自己不能修改……

第475章:特别法院开庭【第一更】

1932年9月7日,曲阜,成为了今天全华夏的中心。

所有人都在讨论着今天即将在曲阜发生的特别法庭宣判!

即使相隔甚远,即使战争阻隔,曲阜特别法庭受理曲阜农会状告536位地主案件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席卷了整个华夏大地!

从岭南之地到东北,从江南到西康,大半个华夏都在等待着曲阜的宣判,田野间忙碌插秧的农民们漫不经心,时不时抬头望向山东的方向,虽然他们连曲阜在山东哪里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