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卫青,真不是姐控 第224章

作者:豆蔻

  先不说俩女一个屋檐下生活了四五年,早就情同姐妹,更不要说如果没有白洛这些年在外保护卫青,义妁也放心不下。

  帝后临走时,又送给俩孩子一份见面礼,是两位白帝山特有的长生玉雕刻而成的玉牌。带在身上有强健体魄、滋养神魂的功效,保证孩子能够茁壮成长。

  帝后走后,白起依旧留在昔日的淮阴侯府里,平日里的一举一动都受皇室的监视,身边到是有几位大妖保护。

  秋收过后,百姓兜里总算是鼓起来了,西市比平日也开的更早,关的更晚,只要逛一圈总能听到各式各样的叫卖声。

  有时候老百姓很不理解,明明自己还是跟以往一样春种秋收,这两年来也没有说旱涝,或者大丰收的情况,日子和往年没什么区别,怎么就吃得起肉了。

  收成没有变,税收没做变,日子却越来越好了,兜里的钱也没有变,变得只有日子越来越好了?

  这究竟是为什么?如果仔细对比会发现,长安的物价比前两年低了不少,相对应的质量反而更好,也更加实用了。

  商品更好了,难道不应该价格更高吗?

  这样的疑惑,不仅老百姓有,官员们也有,甚至说最近白起也感叹这种变化。

  他住在长安的这些日子里,几乎每隔三五天,就会离开府邸,走在长安的街市观察这里人的生活。

  如果搁在工业革命时期,躲在家里宅上一百年,出来的时候估计都要怀疑自己穿越了。

  即便是汉朝,百年之后也变得焕然一新,从衣食住行,再到人的消费能力和精神面貌,都发生巨大改变。

  尤其是各种娱乐卡牌层出不穷,看的人眼花缭乱,白起尝试过几次,很快就意识到其中的乐趣所在。

  对于他这种人来说,熟练掌握并精通一种卡牌,只需要短短几天的时间就足够了。

  得亏卡牌需要运气,否则凭借白起这段时间大杀四方,估计早就成为一方欧巴了。

  如果说卡牌给白起带来了新奇,那产品价格低廉的原因,卓实让他感到不解。

  尤其是发现这些商品都是由卓氏商行贩卖,或是其他家代理了卓氏商行的产品,于是白起对这个商行更加感兴趣。

  几次拦住了百姓问,问到最后都说卓氏商行的掌柜是个才女寡妇,因为姓卓所以叫卓氏商行。

  白起很快意识到,如此庞大的商业体系,绝不可能是个出生商贾世家的寡妇能撑起来的,背后必然有人支持,于是又去问跟踪自己的那些皇室的人,得出来的结果是背后是阳信公主。

  提到阳信,白起很快就联想到了卫青,带着疑惑回到了府邸。

  看到韩信后,便把心中的疑惑说了出来,想要听听韩信的看法...

  生前的韩信,不仅懂打仗,更懂算学和管理,这是他与其他名将最大的不同。

  虽说韩信当初南征北战时,后面有刘邦军提供补给,可大多数情况下补给还是跟不上,这种情况下就得靠自己想办法。

  对于古代名将来说,补给始终是个问题,也是他们受制于朝廷的保险。

  韩信则不同,他手下的兵不仅能越打越多,而且从来不需要为补给发愁,不用担心由于从各地征兵,从而出现军中内斗的情况,不用担心手下将士们执行命令时,出现哗变的情况。

  有人说韩信不懂政治,但他韩信的确是天生的统帅,不仅限于军队,也包括百姓。

  可惜他这个王,跟项羽一样生错了年代,如果出生在周朝,必然是名震天下的诸侯王,但经过了始皇帝一统天下,分封制已经被扫进了垃圾堆。

  而他们又恰巧遇到的刘邦,这个即便将华夏五千年的领导者全都算上,也能挤进前八,甚至前五的伟大帝王。

  所以结果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化为厉鬼的韩信,抛开了所有的情绪,变得更加理智,如同一台洞悉人性,却泯灭了人性的人工智能。

  当他将白起所讲的所有信息,全都汇总后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钱并没有多,只是老百姓手里的粮食,所能换取的资源更多了。

  换而言之,本质上是,物价更加便宜了。

  白起听韩信说完,心说还用你说,这种事连道馆小鬼都知道的。

  还是搞不明白,明明商品比自己叱咤风云的那个时代做工更优秀,用起来更加趁手,为何反而卖的越便宜了?

  如果韩信还活着,他肯定能找出问题所在,可惜已经死了,所以只能:无可奉告。

  韩信不知道,知道有一个人肯定知道。

  于是带着心中的好奇,在无数“保镖”的“看护”下,大摇大摆的来到了冠军侯府。

  武安君表示,这个面子只给卫青。

  听说白起亲自拜访,还是来请卫青传道受业解惑,卫青的那些小伙伴都看待了。

  【百夫长好棒棒】

  众人虎躯一震,艹,堂堂武安君也有要请教百夫长的时候?

  “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

  卫青让曹英等人淡定,小场面,不值一提。

  于是在小弟们崇拜的目光下,卫青大摇大摆的去了前院。

  钱伯已经把白起接到正堂,又命家仆送来热茶,哪怕身为堂堂白帝山的皇子,白起很喜欢冠军侯府的茶点、精致,于是开口又要了盘糕点。

  考虑到白帝山里面的大妖,根本不需要吃饭,也就没有什么厨子。

  想吃顿当然容易了,白帝山的食材品质一流,就算直接扔到水里煮着吃,味道也足够鲜美。卫青临走时都忍不住薅羊毛,带回来不少,打算让稷下学宫培育驯化,改善下饮食条件。

  但糕点、茶水这种奢侈甜点,那就是纯想多了,山脚下的老百姓们,都饱一顿饿一顿呢,对外有没有交流,有材料没技术,怎么可能做的出来。

  再说了这种糕点,即便是在长安,也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

  咱能先别吃了吗?

  落座后的卫青,看着白起嘴巴就没听过,一头黑线,难道白帝山的都是吃货?

  白洛是吃货也就算了,老婆嘛,吃货是萌点。

  怎么你个浓眉大眼,杀人如麻的白起,也是个吃货不成?

  “武安君此次前来,不知道所为何事?”

  白起放下手里的糕点,喝了口茶水,太甜了有点腻,“哦,是关于在西市看到的一切趣事,心中颇感疑惑,故此前来请冠军侯来解惑。”

  “西市?”

  “是啊,我在西市闲逛时,发现长安的百姓每年的收成没什么变化,税收与前几十年也没太大变化,为何卓氏伤害贩卖的商品不仅质量更好,价格反而也更便宜了?”

  卫青听白起讲完心中免不得有些狐疑,你白起是军事家还是经济学家,怎么连这种事儿都关心?老百姓过的怎么样,跟你有一毛钱关系?

  “武安君为何偏偏对此感兴趣?”

  白起笑道:“如果我要建立一个国,总得考虑下民生问题吧?不能只想着打仗。”

  建国?

  建国之后不许成精?

  卫青怎么都无法把白起和建国联系到一起,杀神白起统治的国家,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打仗、打仗、打仗,除了打仗还是打仗的主儿吧?

  也是,您还治理个什么国家,天天带兵打仗就行了,最好从西域一直打穿到罗马,再统一整个欧洲,也省的日后再蹦出个盎格鲁-撒克逊人建立的白头鹰了。

  卫青道:“没想到武安君也喜欢说笑语。”

  白起摇摇头,很认真的表示:“我是真打算建立个国,并不说要与汉朝争天下。你知道,我的身份比较特殊,并非人族,也非神妖,汉朝容不下我,白帝山也容不下我。”

  “所以你就想自己建个国玩玩?”

  卫青有些无力吐槽,也就搁您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把建国说的跟喝汤一样。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您也姓大大大河内呢。

  如果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白起说要建国,其实并不能异想天开。

  首先白起的思维,还停留在周朝,周朝就是裂土封国的。

  白起临走之前,天下还是以分封制为主。

  不管烽火戏诸侯是真是假,总之自从周幽王作了一波大死,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也就是西周结束,东迁的周王室衰弱到了极点,统辖的范围方圆不足六百里。

  各诸侯眼看着周王室混的一日不如一日,索性也就不去朝拜周天子了,再后来连周天子说的话也不听了,最后直接裂土称公,各自为政了。

  据统计春秋时期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加起来差不多有一百四十多个,这还是有记录的,没有记录的更是不胜繁多。

  到了战国时期,由于国家之间互相吞并,数量远不如之前,最为突出的也就是所谓战国七雄,但除了战国七雄外,还有不少小国在夹缝中求生。

  到了汉朝异姓王死光光后,大汉的王都姓刘,而一个王就是一个国,考虑到姓刘的王辣么多,国自然也很多。

  《礼记·祭法》:“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

  所以作为“遗老”的白起,表示自己再怎么说也是白帝的儿子,不就是王嘛,建国不是很正常?

  白起道:“有个想法而已,如果西域逐鹿夺得头筹,便打算再建国,不知冠军侯是否也有这方面的意思?”

  呵呵!

  爷还不想死!

  卫青不咸不淡的说:“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白起知道卫青误会了,大笑着解释说:“哈哈哈,冠军侯不必如此,我并非要在中原称王。”

  中原以外如果换成其他人,那倒也不是问题。只是白起这种人显然不在其中,危险性太大了。

  卫青耐着性子询问说:“武安君是有意效仿南越王?”

  白起否认说:“并非如此,赵佗身为华夏人,居然连先祖文化都抛弃了,也就是我答应了不插手华夏间的战事,否则早就带兵将他剿灭。”

  “是打算教化一方?那样的话难度颇大。”文化认同这种东西最麻烦了,需要几代人才能同化完成,好在白起最不缺的就是时间。

  “教化算了,我要的是地,至于蛮夷,到是可以用来做奴隶。”白起不明白,有教化必要吗?将愿意追随我的华夏人、妖族带去,不就可以了吗?

  听白起讲完自己的打算,卫青不得不说一句,现在是你比较强。

  卫青认为自己算是种族主义者了,但跟白起比来,还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他也听出来了,白起所谓的建立国家,应该也不是什么大国,应该是类似白帝山这种一方势力,说白了就是给自己弄个安身之处罢了。

  对于白起的想法,卫青也说不上支持还是反对,反正为了汉朝未来考虑,哪怕对方是自己的大舅哥,但还是希望他老老实实的待在白帝山里不出来,最好老死在里面。

  卫青道:“如此说来,那卫青在这里也只能提前预祝武安君能心想事成了。

第二十二章:以一己之力,令白起打消念头

  关于物价的问题,无非是产品的成本降低,原先成本一金的成品,现在只需要十分之一,甚至更低。果品也是如此,由于运输成本的降低,所以果品销售的价格自然降低了,有什么问题吗?”

  白起还是不明白,他反问道:“商人逐利,既然成本降低了,只要按照原先的价格继续售卖,不是挣得更多吗?有谁愿意跟钱过不去呢?”

  是啊,即便是天子,也希望把内帑填满,只有钱才能保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维持价格不变,由于成本降低,自然是收入增加,有必要降低物品的售价吗?难道真就为了百姓着想?

  卫青猜到白起会这么问,他解释说:“降低商品价格,主要是为了刺激消费,原先的市场本就趋于平稳,现在由于新的技术提高了产量,或是因为运输方便,产生了更多的商品。

  如果还是按照原先的价格来卖,必然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到那时候难不成真的把牛奶倒掉?”

  经济危机期间西方农场主宁愿将牛奶倒掉,也不愿意送给百姓,并不是单纯的维持牛奶的价格稳定,保证奶农的利益;

  还有当时的农场多数都是建在农村,因此他们要想卖掉牛奶就必须开车把牛奶送到城中收购商那里。但是对很多农场主和农民来说,低价出售牛奶的钱都不够运费。

  其次送给贫穷人也是如此,运费、储存的费用谁来出?这笔费用的价格,甚至超过了那些牛奶本身的价值。

  其次牛奶的质量问题,当时美国的牛奶行业已经出现牛奶分类定价,优质奶源稍微经加工就可饮用的为一级液态奶,差一点的则是二级奶,用来制造奶酪和黄油。

  而倒掉的多数都是二级奶,因为质量的问题,所以如果送与别人直接饮用,可能会由于卫生问题,出现饮用者生病的情况。

  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念,如果发生这种情况,生病的人会很自然会将矛头,回过头来指向好心将牛奶赠予他们的农场主。

  正是考虑到这些原因,所以农场主宁可将牛奶倒掉,也不愿意卖给百姓。

  为了避免产能过剩,正常的手段无非是“去产能”和开辟新市场。

  去产能属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尤其是现在的汉朝,正是蓬勃发展的时候,卫青千辛万苦减少成本,增加产能,就是为了“去产能”?

  搞锤子?

  所以只能开辟新市场,之前因为价格的原因,百姓就算想买,看着兜里的三瓜俩枣也只能忍痛放心,也就是市场太小。

  现在价格下去了,百姓手里的钱,可以低价买到原先梦寐以求的商品,第一想法是我赚了。

  不管百姓赚没赚,反正卓氏商行肯定没亏。

  最关键可以拉内需,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增加资金流通,结果就是百姓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卓氏商行钱赚到手了,并且将钱投入到研究当中,制造出更加物美价廉的产品,继续投放到市场当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卫青紧接着又讲了,为何采用产品售价降低,而不是增加百姓的收入。

  这就牵扯到后世经济问题了,降低售价会损害一部分工商利益,但汉朝工商本身就处于社会底层,且数量较少,而农的数量最多,必须要维稳。

  如果维持产品售价不变,提高百姓收入,粮食是百姓的基本盘,就得粮食的价格。这样需要不断的增发货币,从而出现百姓曾经兜里的钱大幅度贬值的情况。

  其次这个时代的钱又不是纸币,不是想印多少就是多少,钱是由铜制造而成,汉朝如今缺铜少银,想要增发货币也得拿的出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