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老婆孩子热炕头 第116章

作者:从前慢

  要是连当厨子的这点面儿,都留不住。

  他傻柱可算是活儿到头了,还有个什么劲儿。

  大男人,哪个心里还没点傲气了?

  傻柱对他自个儿的手艺——傲着呢!.

第一百三十六章 搭伙儿,家家户户过大年

  “建国,晚上咋安排的?”傻柱。

  北方的年是晚上过,也是吃的最丰盛的一顿。

  一顿吃完,下面可能得连着吃好些天剩菜。

  但是,丰年,丰年!

  若是不丰盛点,一桌菜帮子,叫什么丰年?

  “我打算请刘叔一家,过来搭伙。”

  杨建国知道他那意思,想让他跟着一块和聋老太,易中海两口子搭伙儿.

  杨建国没那心思,几家又不对付,何必凑那热闹?

  哪天易中海把他那点心病给治了,再说一桌子吃饭的事儿。

  现在,咱互相都别添堵,成吗?

  傻柱有点遗憾,也松了口气。

  真要把杨建国两口子请去,他也怕夹在中间难做。

  老易爱给人摆谱,揣长辈拿架子那套。

  在人建国这儿,可不好使!

  “得,那我就不请你了,用我帮着烧菜不?”

  杨建国一摆手,道:“小瞧我了不是?”

  “嘿,瞧把你能耐的,哪天我沾个光尝尝,还不信了。”

  傻柱可不信,他杨建国做饭能比自个儿还好吃。

  其实,也倒真没有。

  可比起寻常人家,那就是大厨的手艺。

  中午简单吃了点,英子在家收拾菜,准备着。

  杨建国则出门到前院儿,敲了大刘家门。

  “来了,谁啊?”

  “婶子,我,建国。”

  大刘婶开开门,看见他直乐:“建国,快进屋,大娟,给你建国哥倒水。”

  茶叶,可不是谁家都有。

  有杯水,就是正常的欢迎接待了。

  至于超常规待遇。

  抱歉,寻常人家他真没这条件。

  “婶子,大娟,别倒水,我说句话就走。”

  杨建国拦住要去忙的大娟,看向大刘婶笑道:“婶子,我是来请你们家晚上到我那去。”

  “咱今晚上,一块儿搭伙儿过大年,你看咋样?”

  咋样,那可太好了。

  可大刘,大刘婶,他不好意思啊!

  自家什么条件?

  包的饺子,九成白菜一成肉。

  还是那没什么油水儿的柴肉。

  人建国-家什么条件?

  四斤肥膘剁的饺子馅儿,往那盆里一瞅全是肉馅儿。

  还有人买那老母鸡,五六斤的胖头(白鲢)鱼,一只全聚德的烤鸭,完了还好几个素菜。

  自家就一连肉馅都‘素’的饺子,怎么跟人搭伙儿?

  “建国,你这……”大刘婶回头看向自家男-人,不知该怎么拒绝。

  炕上的大刘撑起身子,笑道:“建国,你这心思我跟你婶子领了,年就自个儿过吧!”

  “你们小两口的,过第一年,我这拖家带口的哪儿合适,再说我也不方便。”

  大刘拍了拍自个儿的两条废腿,满脸乐呵。

  他现在是真的想开了,有了修车铺子。

  如今,日子也算是在往前走。

  有了奔头,咱还怕什么?

  俩孩子,却在一旁有些失望,谁不想过年吃点好的。

  虽说家里头包了饺子,可跟建国哥家比……

  也甭比了,根本没得比。

  不过,俩闺女都让教的懂事,乖巧。

  低着头一言不发,从头到尾都没吱声儿。

  “刘叔,你说这个就没意思了,那我把桌子搬过来,咱就搁这儿吃了。”

  “行了,就这么定了,婶子您收拾收拾,给我腾个地儿,到饭点我可就来了。”

  说完不等两人开口,杨建国就回去了。

  “建国,建国……”大刘婶吆喝几句,都没叫住。

  随后一回头,为难的看着大刘说:“这,咱咋好意思啊!”

  人建国不光往日里帮衬着,还给自家男-人支起修车铺那一摊子。

  完了在院儿里,让自个儿当起叁大爷。

  没人再敢觉着,自个儿男-人废了,就能让人随便欺负。

  前前后后,这么些个事儿。

  欠的情太多了,大刘婶只觉脸都臊的慌。

  这大过年的,再吃人喝人的。

  以后,她在人面前哪能抬得起头,还怎么说话儿?

  “行了,你也甭为难。”

  “去,拿这钱买瓶好酒,完了……你把家里剩的那点花生米炸了,再看着弄俩菜。”

  大刘婶点头应着,接过男人手里的两块钱。

  两块钱买瓶酒,对他家来说老奢侈了。

  往日里,这两块钱可够俩孩子一月菜钱的。

  “大娟,你去买酒,看着好的买。”

  “小娟,你帮妈剥花生。”

  这头正要忙活,前头英子就过来了:“婶子,忙着呢?”

  “唉,英子,我这准备俩菜,我跟你刘叔谢谢你们两口子。”

  大刘婶一脸感激,瞅着英子眼都含泪了。

  这几个月,她心里的苦。

  那真是只有自己个儿,心里头才最清楚。

  家里的顶梁柱倒下,就跟天塌了一样的。

  这日子,立马没了光亮。

  前头那亮堂的路,都变的黑灯瞎火。

  心里更是没了着落,七上八下的落不踏实。

  好在自个儿男-人,他硬-气。

  没自暴自弃,反倒在家里糊纸盒,干活儿补贴家用。

  这后头,又有建国给撑的摊子。

  黑了灯的路,又有了些许光亮。

  虽说不能跟从前比,可起码不用跌跌撞撞,抹黑前行。

  慢点是慢点,也知道该往哪儿走,咋走。

  隔三差五的帮衬一把不说,大过年都没忘了惦记着。

  让自家过个好年,丰年!

  这么些好,大刘婶翻来覆去的念叨,也道不出心里万分之一的感激。

  英子上前抓着她的手,柔声道:“婶子,大过年的,咱得高兴。”

  大刘婶用手抹了抹眼角,点头应着:“对,高兴,得高兴。”

  看她这样,英子才把手里拎着的坛子往高提。

  “婶子,建国让我把酒先给送来。”

  顺手往屋门里一放,英子扭身小跑着走了:“建国说了,晚上跟刘叔好好喝两口。”

  瞧见那放在门槛里的酒坛子,大刘两口子面面相觑。

  这小两口,不愧是一家人。

  办起事儿来,是一点拒绝的机会都不给你。

  “行,酒也别买了,你就整点花生米得了。”

  “再折腾,反倒像是把人往外撵。”

  有了大刘这话,大刘婶也不啰嗦。

  麻利的给酒提起,放在靠墙的柜子上。

  完了,找出柜里布袋装着的花生米儿,让大娟跟小娟一起帮忙剥着。

  心说‘等会儿得多倒些油,把这花生米炸的焦脆焦脆的,才叫一香。’

  “过年好。”

  “您过年好。”

  “吃了吗?”

  “家里正包着呢,您呢?”

  “一样。”

  凡是这遇上的,都得客客气气的问两句。

  往日里那些个小矛盾,小别扭。

  在这年关理,也都放下了。

  后院儿聋老太的独门里,易中海两口子,跟傻柱两兄妹正搁那包饺子。

  上好的五花儿,肥膘寸厚,剁成饺子馅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