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老婆孩子热炕头 第281章

作者:从前慢

  先前,院儿里风气不好,易中海这壹大爷竟在那拱火瞎戳戳。

  现如今,没了贾婆子,许大茂也见阎王去了。

  易中海心底有了寄托,大、小壮就是他的头等大事。

  顾不上别的,又圆了心思。

  总算没了那些狗屁倒灶的破事儿。

  这风气,壹下子都好了。

  在英子、大刘婶的有意操持下,倒是真有几分热邻比亲近的意思。

  在这院儿里的日子,是越来越舒坦了。

  “刘婶,刘婶……”提着篓子到大刘家门前,把刘婶吆喝出屋。

  英子给她拿了好几颗白菜,一堆土豆、红薯,还有些新鲜的绿菜,几只香蕉。

  “哎哟,够了够了。”刘婶直呼,心底老大不好意思。

  这么些好东…西,谁家不缺的。

  放着自个儿吃多好,给人分了太可惜了。

  “出去这一趟,回来不定得发毛,浪费了才叫可惜。”英子乐呵说完,就要到下家去。

  大刘婶拉着她,说:“你别急,我陪你一块儿。”

  这么大的篓子,一人提着多累。

  刘婶帮着提了壹篓子,挨家挨户的送,逢人先说句“英子给大伙儿送些吃的。”

  把‘正主’先摆前头,免得让人误会。

  要说刘婶,现如今是越来越懂生活了。

  怪不得让街道办给评了个‘优秀调解员,’回头指不定还能得个三八红旗手呢!

  各家拿的多少不大一样儿,谁家该多,谁家该少英子心底有数。

  高不高兴的她管不着,反正当面儿都得道声客气,这就对了。

  谁还能是肚里的蛔虫,管着人心里咋想的。

  秦淮如,傻柱跟易大妈家里拿的是最多的,谁让几家来往的最多。

  往日里可没少帮衬她和家里头,这些大伙儿也都门清儿。

  人就是多分多拿,也没啥可说的。

  其余的有个意思就成,两篓子不大会分个精光。

  把篓子重新放回地窖,英子回屋发现锅碗都洗干净了。

  志怡正搁那擦手,志远则端着碗筷放柜子里。

  欣慰一笑,英子在屋里再转一圈,问:“应该没啥差得了。”

  “那咱出发?”杨建国把火钩挂好,炉子也让他灭了。

  确定的再看了眼,英子点头:“成,走吧!”

  初次离家,又是遥远的南方。

  哪怕明知过些天就回来了,英子心里还是充满不舍,这里有她最美好幸福的回忆。

  一想到要离开,心头就堵得慌。

  可紧跟着,志怡就兴奋叫嚷的往外跑。

  志远脸上也带着笑,让英子受到感染。

  害,不就去十来天,一眨眼就回来了不是。

  啥时候自个儿也变矫情了,这可不是她李英的性子。

  给屋门挂上锁,英子扭身看向当家的,伸手挽住他那结实的胳膊。

  这下,先前还有些不舍的紧张全没了。

  有他在,还管啥到哪儿去?

  只要一家子都在,到哪儿它都是家.

第二百九十章 路程,餐车可真香

  火车站,空落落的大广场,一排木房子就是售票处.

  红色的围墙看着还有几分新意,那是十年间建起来的。

  不过,它这么新可不是因为这个。

  而是近期重新被粉刷一遍,为了遮盖上面清除不掉的大字报及标语痕迹。

  这时候出门,特别是出远门控制极其严格。

  不是春运,下乡知青该原路返回的也到家了。

  所以,火车站的人真不多。

  到了售票大厅,杨建国让英子带孩子在旁边等着,自己拿着介绍信和条子去柜台买票。

  “同志,四张去广省的,这是证明。”先把三张证明,单位、街道办和票证交上去。

  杨建国才掏出钱说:“一共多少钱?”

  先前英子给孩子们看的,就是他刚交的票证。

  有这个到窗口,加上那些证明才能买票。

  对方检查证明,确定没问题笑着回应道:“同志,这上面是特快软卧,一张价格59块。”

  寻常的火车票,从帝都到广省的票价是8.9块。

  换成软卧,价格翻了六倍还多。

  杨建国果断掏了钱,一共给人24张大团结。

  人找回他4块钱,还有四张盖了章的车票。

  “谢谢。”点头致谢,杨建国拿着票回去了。

  瞧见他回来,志怡忙跑上前说:“爸爸,让我看看车票,我看看。”

  杨建国把车票给她,笑道:“拿好了。”

  这丫头别的都好,就是毛毛躁躁的爱丢三落四。

  这票要是丢了,英子非得给她来顿皮带炒肉。

  “嘶~”看着车票上的价格,志怡吓的直吸气。

  差一块钱就要六十,这车票天价啊!

  上面写着的特快软(上),让志怡好奇追问:“啥叫特快软,是电视里外国人坐的吗?”

  有了电视,孩子也涨了不少见识。

  虽说没坐过火车,可在电视里也见过那些外国人坐的车厢。

  有能躺的地方,桌上铺着白色蕾丝边的桌布,上面还摆着小台灯和茶壶。

  单独带门的车厢,跟在自个儿家一样。

  “对,就是那个。”英子伸手把车票拿过来,瞧见价格眼底也闪过一丝心疼。

  这一趟光是车票,就去了两百多块。

  好在建国的单位,还能给报19.8块的普通票价,也算是个安慰!

  车没进站,还得等个把钟头。

  英子坐在椅子上,把布兜放腿上打开:“谁要饿了就说,妈带了饼子,鸡蛋。”

  摇摇头,志怡缠着杨建国给她讲火车的事。

  “特快是目前最快的火车,采用国内最先进的内燃机技术,时速最快120公里。”

  “比起寻常40~60公里的普通车,快了一倍。”

  “并且,特快具有更高的优先路权,可以确保准时抵达。”

  这个年代坐火车的壹大特点,就是准时晚点。

  基本每辆车都要晚上几个小时,很少能有按时抵达都成时代特色了。

  其中原因很多,有铁路技术不达标,铁轨时常出问题的因素。

  也有客车要为生产让步,铁轨数量少,碰上运输物资的总得先靠边呆着。

  还有各地管理,地方主义的特别因素在里头。

  总之,不晚个几小时,它就不叫正常。

  特快就属于‘不正常’范围内,票价贵不光是速度与车厢规格及标准。

  也有优先路权的因素在里面,占比颇重。

  “爸爸,那是不是很快就到了?”

  杨建国回想自己在地图上看到的,目前到窗口的线路没有直达。

  还需要停靠,中转,再加上等待时间。

  起码也得40个小时以上。

  这算是快的了。

  要是碰上运送重要物资中转的特种车辆,那可有的等了。

  优先权也是分等级的,特快要是属于一级,重要物资就是特级。

  谁来了也得让路,乖乖靠边呆着吧!

  “啊?”得知要两天两夜,志怡彻底傻眼。

  杨建国笑着揉了揉她的脑袋,说:“多点耐心,沿途的风光看一看也是种经历。”

  炊烟袅袅,田园与农庄将大地的景色割裂开。

  在列车上去看这些画面,别有风味!

  列车出发了。

  起初上车的兴奋劲儿,在持续四五个小时的路程后消失。

  志怡摸摸肚子,看向妈妈说:“妈妈,我饿了。”

  英子拿出布兜,往外取饼子和鸡蛋。

  杨建国却按住她的手,说:“好不容易坐次火车,咱们带孩子去餐车看看。”

  志怡眼眸一亮,开心点头。

  志远则沉稳说道:“听说餐车的味道很好吃,还有很多外国人,倒是值得去。”

  人小鬼大,装模作样的语气,给英子气笑了:“想去就直说,拿什么腔调!”

  “走,正好咱俩也涨涨见识。”杨建国拉着她的手,率先向外走。

  “等等。”英子把布兜背上,又让志远把箱子放卧铺下面。

  这才跟着出门,问清列车员向餐厅去。

  到车厢门口,让人给拦下来:“同志,请出示车票。”

  杨建国拿出车票,列车员才让开放他们进去。

  干净整洁的车厢里,一切都显的井井有条。

  柜台后站着的姑娘面带微笑,在他们进来时还颔首欠身的表示欢迎。

  这幅表现,让英子和孩子们暗暗称奇。

  这可和往日见的卖货员的表现,一点也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