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老婆孩子热炕头 第461章

作者:从前慢

  他哪怕在心里杀光了漫天神佛,毁灭世界。

  那他也是个当之无愧的好人,值得尊敬的有威望的能人。

  观其行,不观其心,若观其心,世上无完人。

  何工对这句话,颇为赞同。

  “留步,司机就在外面等我。”跟何工道别,杨建国乘车就往吕工家去。

  吕工住的地方,倒是比何工要好。

  两间大房是祖产,因为他的工作性质,房子一直都是他们家的。

  可家里的情况,也是不容乐观。

  瘫痪的老娘身子骨弱,天天都得吃药维持。

  何工是有些积蓄,可也坚持不了几天。

  “我不知道是谁,为什么非得诬陷我和老何。

  可他这么干,不是在逼着我和老娘去死吗?”

  提起自己身上的遭遇,吕工声泪俱下。

  他辛苦了大半辈子,勤勤恳恳,事无巨细,拼了老命的干。

  最后,被扣了个‘贪污’的罪名。

  他要真贪污了,第一件事就是把老娘送到国外,把病给治好了。

  吕工说的是泣不成声,老伴在一旁也是老泪横流,为自家男人心酸。

  多好个人,怎么就成了贪污犯。

  这世上是不是容不下好人,老实人就活该让人欺负,啊?

  “吕工,你放心,这事儿我会给你个交代。”

  杨建国没什么多余的话,就一句:肯定会还他个公道。

  事实如何,他会亲自调查清楚。

  出门的时候,吕工对他也是千恩万谢,相信他肯定能给自己个公道。

  “回去,回去吧!”坐在车里,向路旁的吕工夫妻挥手告别。

  小段启动车子,向来时的方向驶去。

  一路上,车里的气氛都格外沉默,小段想说两句宽慰的话。

  可看杨建国闭着双眼,枕在靠背上假寐思考,他就选择放弃。

  这会儿,还是别打扰领导的好。

  “小段,你亲自去一趟科学院,问问到底是什么情况。”

  “私下里问,别大张旗鼓的,搞的众人皆知。”

  听见领导吩咐,小段说:“领导,我知道,我找小车班司机问问,这些人消息最灵通。”

  都是司机,天然的亲近感更方便他打探消息。

  车驶入南锣鼓巷,杨建国在巷口开车,就让他先回去了。

  趁着时间还早,小段把车开到供销社。

  买了点肉食和两瓶酒,拎着就往老邱家里去。

  领导交代的事儿,他得先给办了。

  沿着巷子到家门口,杨建国深吸几口气,调整好心情才进了门。

  前院花香四溢,英子把弟弟送来的这些花草侍弄的特别好。

  几只不知从哪儿来的小鸟,在院里跳来跳去,时而展翅腾飞,又徐徐落下。

  前院儿,已经彻底沦为少有人用的花园。

  刘婶偶尔还有回来看看,拉个家长里短。

  阎老抠一家,是彻底没了消息。

  也不知这一家老小,如今怎么样了。

  中院也是静悄悄的,刘海中老两口几乎很少出门,成日里冷冷清清。

  日子好过了,屋里多的却不是笑声,而是死气沉沉的清冷。

  其余几户搬走的搬走,没搬的也少有来往。

  没了那些家长里短的破事儿,彼此间的距离仿佛被拉远了好些。

  如今,唯独后院儿还有些热闹。

  老易跟傻柱一家,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羡煞旁人。

  杨建国两口子,更是神仙眷侣,人人羡慕。

  可比起穿过门洞就到的隔壁书海,差的太远了.

第五百一十三章 辩论,没有争论才可怕

  今日,没听见朗朗读书,慷慨激昂的豪迈之声。

  反倒是有人在大声辩论,对社会种种变化所带来的局面进行批判与辩解。

  沿着门洞来到中院儿,杨建国看到两方人泾渭分明的分成两派。

  为首站着的有男有女,神色各异,向周围的读者宣扬自己的观念.

  “如今,人人都在向钱看,追求丰富的物质,攀比成性,骗子横行,更有笑贫不笑娼的说法。

  这是何其的悲哀,一个民族可以暂时贫穷,但不可以丢掉精神与信仰。

  如果衡量一切的标准,只需要看赚钱多少来判断,那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悲哀。”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

  “难道我们就不配过好日子吗?人民追求幸福生活有什么错,没有错。

  谁都想要过好一点,我是这样,你是这样,他们也是这样。”

  “是,社会上是有一些不良风气,可这些不良风气穷的时候就没有吗?”

  “我看未必吧!只是现在基数变大,问题被放大了。”

  “你们不能只看负面,不去看正面,这和耍流氓有什么分别?”

  翩翩君子,言语间并没有嘶声力竭,却又抛地有声,有理有据。

  举出多个实例来进行反驳,没有强调‘向钱看’是正确的,是一切的标准。

  也不认为‘追求美好生活’是错的,人民就该贫穷。

  听起来像是和稀泥,可这就是老百姓骨子里的中庸。

  这一次辩论,以对方的论点大获全胜终结。

  看到人群三三两两散去,杨建国一时间大受启发,这样的辩论赛是什么时候有的?

  “建国,你也听了这场辩论。”在另一边门洞旁观的英子,看到人群后的杨建国。

  “听到了,很有启发!”杨建国认可点头,满脸笑意的问:“这样的辩论有很多?”

  “多,一周就有两三场,有时候天天得有。”

  英子不无感慨的说:“开放了,这些学生可真是幸福。”

  他们那些言论,绝大多数往前推10年。

  不被送去吃花生,也得装车游街,再关上个几年才行。

  哪里像现在,上至朝堂,下至贩夫走卒,什么问题都可以拿来讨论。

  整日高谈阔论的,不知道的还以为这都是什么大人物。

  其实,当地大学生占了9成。

  “挺好的,就让他们在这讨论,以后说不定还能形成一个传统。”

  “有争论是好的,要是哪天没有争论才叫可怕。”

  拎着公文包,杨建国帮英子把东西收一收,交代店员准时关门,就往家里走。

  没错,书海现在也雇人了。

  还一次性雇了5个,两女三男,全都是勤工俭学的学生。

  平日里帮忙送茶倒水,书籍整理、检查和摆放。

  闲了找个地方歇着,想看书也行。

  月工资30元,可以说是难得的好工作。

  稳定、清闲,不光能看书学习,还可以跟同龄学生、五湖四海来的人交流。

  增长见闻。

  如今,书海的‘书童’可是个抢手的工作。

  之前有学校来联络英子,想要几个固定向书海推荐‘穷学生’的推荐名额。

  被她给拒绝了。

  “做得好,我媳妇儿就是聪明。”杨建国笑着夸赞。

  英子回以微笑,说:“我可没你那么多心眼,就觉着做事儿得公平。”

  绝对的公平她保证不了,相对的公平还是可以的。

  招聘就用板子挂门口,先来符合条件就上。

  至于说有些人看见晚了,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有些事儿,它真就没法按常理来论。

  “你的事儿呢,办的怎么样了?”

  英子这么一问,杨建国的表情就有些沉重。

  可他还是笑着说:“我让小段去打听消息了,先把问题搞清楚了再说。”

  “你也别太上火,这世上有好人,那就有坏人,啥时候都少不了。”

  “再说,问题调查清楚钱,你可不能凭主观做定论。”

  英子是想要让他宽心,更要多一份谨慎。

  看到的未必就是真的,说不定他就是犯错误了呢!

  当然,事实的真相还需要调查。

  在此之前,说什么都是不确定的猜测。

  “我知道了,要不我怎么先让小段去打听消息。”

  有些事儿,上面看不清楚,下面的小道消息早就传的沸沸扬扬。

  这种说是阶层也好,圈子也罢,造成的局限性和困扰是免不了的。

  所以,想要看清一件事,看全面了。

  三教九流,达官贵胄,这些人里都要有自己的耳朵才行。

  有了这些耳朵,才能避免一叶障目,不被某些人蒙蔽哄骗。

  “晚上吃面条行吗?”

  “行。”

  杨建国就好面条这口,说吃面他就没不行的。

  “对了,你上回不是说,要给闺女安排个工作,怎么样了?”

  “正在谈草案,具体实施还得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