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海烽烟 第154章

作者:希灵使徒00

  在改造工作正式开始之后,最初设计师想在该舰上安装8门203毫米口径火炮,并采用双联装炮塔,这样火力就不弱于西方的条约型巡洋舰。

  但如此小的排水量显然这种想法太冒进,后改用6门180毫米口径火炮,并安装于3座炮塔内。

  尽管如此,对一艘滨海巡洋舰而且还是半路出家改造而来的舰体而言这还是偏重了一些,所以最终将180mm火炮改为4门,安装于4门炮塔内。

  但是这样的方案拿出来之后李彻就觉得不是很靠谱,因为这个方案实在是太像红色高加索号了,只不过由于是从头开始便按照重巡洋舰设计的,因此没有像红色高加索号那样浪费吨位,7000多吨的标准排水量才上了4门180,这边至少在纸面上实现了5500吨装备4门210毫米主炮,虽然实际吨位也奔着6000吨以上去了,但是这种设计上的减重成功并不能掩盖这条船比红色高加索号更小的事实。

  而红色高加索号的性能.........李彻反正是很怀疑两艘这种所谓的小型巡洋舰在一起能不能打得过一条正儿八经的重巡的。

  军舰的对抗当中,互相之间的性能也应当有一个合理的阈值,比如说在前无畏时代相当成功的加里波第级装甲巡洋舰,在牺牲了些许恶劣天气以及海况的适应性的情况下,才获得了同其他国家万吨级的那些一等巡洋舰相当的战斗力,但是我们同时应该认识到,加里波第级的吨位事实上已经是这种以小博大的下限,如果吨位再低的话,那么军舰的性能会断崖式的下跌,甚至下跌到哪怕2打1都很难能够取得优势的程度。

  以李彻看来,如果整一款吨位在7000吨左右有六门主炮的重巡洋舰,那确实有可能去对抗哥伦比亚和维多利亚那些设计的相对粗放的万吨重巡,但是吨位再低的话。恐怕就连一个稳定的炮击平台恐怕都无法维持,更不用去谈装甲或者是雷装了。

  “我可以问一下,这条船的装甲是多少吗?”李彻指着设计图上面阴影部分的装甲带问道:“这个我看好像并没有标注数据。”

  “装甲带的数值目前还没有最终确定,不过目前初步计划有55毫米的版本以及75毫米的版本。”设计人员迅速的答复道。

  “55毫米和75毫米的版本..........”李彻眉头皱的更紧了:“那岂不是说哪怕是最厚的75毫米的版本,我们的这款重巡洋舰的火炮,哪怕是抵御六英寸级别的穿甲弹在常见距离上都很困难吗?”

  设计人员擦了擦额头的汗:“这个..........如果摆航向角的话还是可以抵御的,而且巡洋舰本身的装甲防护范围都比较小,我们对于弹药库的防护是专门精心设计过的,不仅处于水下,而且还拥有额外的小型装甲盒。”

  “巡洋舰的装甲带防护范围有限这个我知道,很多地方实际上都是靠船体结构来扛炮弹,但问题是我们这条船的吨位也不大,结构也不够坚固吧?重巡洋舰不仅仅是要对抗敌人的重巡洋舰,作为海军的次,主力舰也应当对于其他国家的轻巡洋舰拥有压制力吧?”

  设计人员头上的汗更多了,虽然此前就听闻过皇太孙在海军的技术问题上了解的比较多,但是现在看来皇太孙对于这款巡洋舰的设计问题那哪里是懂得多,简直就是一针见血。

  可是这个方向毕竟是自己这边提出来的,设计师也只能硬着头皮表示他们会想办法回去尽量的进行改动和加强,不过看设计师的语气李彻就觉得估计他们心里也没什么信心。

  毕竟如果要增强装甲的话,那么为了维持适航性和干舷高度的要求就需要增加船体的尺寸,增加了尺寸那么为了维持动力就需要增加锅炉,然后船的吨位都涨到7000多吨了,那么如果不增强火力的话四门炮实在是有些单薄,然后你把炮加到六门的时候你会觉得.........

  我为什么不一开始把船造大呢?

  按了按自己的太阳穴,李彻接着又让人把万吨级的方案给拿过来看看,但是随即他被告知,走质量决胜路线的万吨级方案..........设计人员好像和海军的代表吵起来了。

  听到这,李彻本着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吃瓜..........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劝架的精神迅速的跟人赶了过去,在海军部大楼的走廊里面就听到了里面屋子里所传来的争吵声:“将军阁下,您不可能同时要求我们的巡洋舰拥有33节以上的速度,能够防御自身舰炮的防护,同时还要求安装10门210毫米舰炮,这根本就不是1万吨的吨位能够拿下来的!”

  “吨位上我们可以做点文章,稍微超一点不是吗,比如说放大到11,000吨,多出来这点吨位是看不出来的,我们宣称是1万吨不就行了?”

  “哪有这么容易的?就算是放大到11,000吨这也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指标!将军阁下您知道要跑到33级以上,需要多少动力多少锅炉吗?您知道能够防御八英寸级别穿甲弹的双连装210毫米炮塔有多重吗?一个炮塔的重量就有300吨!5个炮塔加在一起就已经有1500吨了!”

  怎么设计师的声音还是一个妹子的声音?敢这样和海军部的将军说话,这妹子是哪个设计局的部将,怎得如此生猛?

第349章 25毫米装甲的争执(1)

  李彻负着手带着强烈的好奇走进来以后,看到的是一个有些熟悉而且算得上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人。

  没错,就是此前在讨论军舰锅炉问题的时候,手拿计算尺大吼一声就要扑向自己领导的女汉子。

  看样子有一段时间没见,这位美女设计师的脾气更甚以往啊,现在已经进化到了敢和挂着两颗将星标志的海军中将拍桌子的程度了。

  想来也确实只有这位才会敢和甲方这般大吵大闹,这间屋子里并不仅仅只有他们二人,还有一位穿着看来也像是设计局内工作人员的中年男性有些紧张的看着看起来已经像是要吵起来的两人,随后他的目光就注意到了走进来的李彻。

  见到皇太孙之后,他立刻开始给程明娜打眼色,暗示她不要再吵下去了,但是现在程明娜已经被海军三番五次的不合理要求给逼出了真火来,现在火气上头,已经什么都管不了了。

  “一开始的时候你们给的速度标准是31节,然后哥伦比亚的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服役之后,你们获悉这条战列巡洋舰的速度很可能在33节以上,所以要求我们也要把速度提到33节,如果不是我强烈反对的话您甚至要把速度提高到36节以上!航速的指标对一条船来说有多么的重要,是能够这样朝令夕改的吗?”

  “海军总要根据现实的威胁来修正我们我们所需要的军舰应有的性能指标,你这个娘们要是做不到,就换能做到的来!

  战争现在已经结束了,海军未来最主要的订单就是围绕这些巡洋舰,你们设计局不干有的是人愿意干!还跑过来跟我拍桌子质问我为什么说你们的设计方案不合格?防护指标上你们的炮塔有一个能达标吗?”

  “我可以接受别人质疑我的人品,但我不能接受别人质疑我的能力!请示我直言我也受够了您这个门外汉一刻不停的在给我们提出一系列不切实际的要求!

  一边要求10门210毫米舰炮一门都不能少一边又要求配备4座四连装的550毫米鱼雷发射管,然后这4个鱼雷发射管还要配上再装填装置,并且让我们在完成以上的指标的同时,还要让这条船能够抵挡八英寸的穿甲弹,将军,我们是造船的,不是写惊奇小说的作家!”

  屋子里面挂着上将军衔的那位将军李彻并没有什么印象,毕竟在战争结束之后能够混到中将位置的人说实话那是真不少,哪怕是在包括后勤在内的一些非一线岗位上,都有不少混资力熬到这个位置的将军,所以李彻对这位将军并不是很熟悉。

  但是这位将军显然是认识他的,因为这个将军刚才的脸色肉眼可见的被这位美女设计师赌成了猪肝色,张开了嘴大概正要还击可能还想要随手摔点什么东西,结果看到走进来的是皇太孙之后,他硬生生的把接下来可能要带有一些不雅文字的话给憋了回去,然后立正向着李彻敬了一个军礼:“太孙殿下!”

  李彻随意的向他回了一礼,随后饶有兴致的看着屋内的几人脸上精彩的表情,尤其是程明娜这个别说在这个时代哪怕在另一个世界当中都相当罕见的美女设计师。

  美女和军武能够联系在一起,李彻的印象当中好像只存在于二次元世界才对,因此上次再见到这位程明娜的时候,李彻确实对这个美女设计师有了那么点兴趣还专门让人打探了一下这位的经历。

  当然这可不是我们的皇太孙见到美女就感兴趣啊,这是必须要澄清的,除了单纯的好奇之外最主要就是因为李彻想通过这妹子的履历来看看这个妹子是否可能也是个穿越者。

  如果是的话,这可能还是个穿越过后性转娘化的倒霉蛋,想当初在另一个世界里在群里水群的时候,群友们就曾经热烈的讨论过一整个群几百号水笔们集体穿越并且驾驶着战雷里面的载具性转到以前战场上会怎么样,一开始还在讨论什么开着杠3碾四号,驾驶279打长津湖之类的,但是大家到后面讨论的就变成了谁穿越之后会变成白毛萝莉,谁穿越之后会变成凭E近人的御姐之类的。

  现在看到真有这样一个美女军舰设计师,那肯定要考虑一下是不是真的群里面有水笔穿越过来了。

  当然调查和试探的结果证明确实不是,这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土著,不过确实在军舰设计这方面有着超乎常人的天赋,不然的话在这个时代是干不到以女性的身份入职229局的,这可是隶属于江南集团下面的直属设计局,所以李彻。怀疑也有可能是穿越者灵魂穿越的过程当中被原本的这个妹子的灵魂给吞掉了,穿越者的意识没了,但是技能被当做大礼包继承给了妹子。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我们皇太孙瞎猜的,自上次的那一面之缘之后,李彻后面也就没有太过关注这位美女设计师了,毕竟他可是皇太孙,因为老爷子的原因有很多事情要做,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军事上面来.mp3(奉化口音)

  他直接来到了桌边,拿起了桌子上摆着的刚才已经被程明娜卷成了纸筒下一刻可能都要甩出去砸人的投标书,只是刚刚翻开封面看到的里面所描绘的简图以及附带标注的那些简单的数据,李彻就忍不住狠狠的挑了挑眉头。

  这投标书上的方案并不只有一种,而是有略大和略小的两种型号,但是不管哪种型号..........看起来好“廉扩康泰”啊。

  尤其是这舰桥...........两条船的舰桥看起来真的和Takao至少有七分神似,都是属于那种在造型上相当丰硕美观,而且对于后世的人来说,一看就像往上面贴几块宙斯盾的相控阵雷达面板的造型。

  如果真的要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大概就是在火炮的布局上了,投标书的两个方案当中,标准排水量9980吨的那一条配备4座双联装210毫米舰炮,和Takao相比就像是舰体缩短了一些。并且砍掉了处于舰体前部的3号炮塔一样。

  而吨位略大的那一条,注明了实际上的标准排水量达到了10,980吨,配备了5座双联装的210毫米舰炮,但是火炮布局也和Takao并不相同,相反却和天城级战列巡洋舰有些类似,两座双联装的主炮塔以背负式布置在舰体前部,另外三座炮塔则布置在舰体后部。

  这两款巡洋舰都按照海军的要求配备了4座4联装的550毫米鱼雷发射管,当然在鱼雷的布局上又差分了好几个子方案,有的布置在舰体中部,有的布置在舰体尾部,不过两条巡洋舰上面的鱼雷发射管都并未按照海军部的要求配备鱼雷再装填装置。

  如果要说这两条船有什么看起来美中不足的地方,那大概可能是因为时代的眼光所限,也有可能是因为条约排水量的限制,两条巡洋舰的副炮火力都显得有些单薄,两个方案都只配备了6门单装的105毫米副炮,当然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副炮这东西只要愿意进行修改的话,以这两条船的体量换装4~6座双联装的中口径DP炮并不困难。

  很显然,这两条船一条是严格的按照条约的吨位限制来设计的,而另一条就是在突破条约限制的情况下来设计的,不过看起来程明娜作为一名设计师来说还是不够厚颜无耻,排水量超了980吨在李彻看来对条约重巡那都不算什么,超标了这么点重量也叫超吗?我们可都是在用力的活着,你和海军条约说去吧。

  不管从哪个方向来看这两条巡洋舰都是相当优秀的设计,尤其是这漂亮的飞剪式舰艏,这大概是这两条船风格上最不“联阔康泰”的地方了,但是说实话从颜值上面来说确实要比Takao原本的那种双曲线的舰艏看起来更漂亮美观。

  “这两条船看起来不错啊。”李彻的余光注意到了桌子上的名牌,知道了这位负责审查巡洋舰设计方案的中将名叫王有德:“林将...........哦,我是说王将军,我觉得这两条船看起来不错啊,你刚才说这两条船的设计不合格?”

  那位王有德中将倒是没有注意到皇太孙刚才说错了他的姓,皇太孙不知道他这样一个在海军当中普普通通的中将太正常了,他从桌子旁拿起海军最新的招标书递给李彻:

  “殿下,按照海军最新的要求,万吨级重巡洋舰方案的防护标准应当在军舰的主体部位能够抵御八英寸级别的火炮,最好能够抵挡自身的210毫米舰炮,这都是明明白白写上去的,其他家投标上来的方案就没有炮塔装甲小于150毫米的,你看看他们的巡洋舰炮塔才多少装甲?才25毫米!”

第350章 25毫米装甲的争执(2)

  合着这个王有德中将在乎的是这个啊,不过这也正常,以这位的年纪,他应当是在蒸汽铁甲舰时代参军入伍,伴随着上世纪末装甲巡洋舰的迅猛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名海军将领。

  在这些将领们的眼中,现在条约所规定的重型巡洋舰其实就是一种相当于他们当年的“一等装甲巡洋舰”的玩意,事实上大明皇家海军时期在战争当中就服役了类似于维多利亚皇家海军霍金斯级巡洋舰的“长江”级。

  而这些装甲巡洋舰所配备的火炮如果是甲板炮也就算了,但凡有炮塔的,那基本上都是整条军舰防护最厚的部位,比如加里波第级装甲巡洋舰的炮塔装甲就和侧舷的主装甲一样都是152毫米,维多利亚皇家海军的装甲巡洋舰炮塔正面厚度更是能够达到七英寸。

  正是因为有如此之多这样的例子存在,因此在王有德这种上一代的海军人眼中,你这条1万吨的巡洋舰配的炮塔怎么能像这样裸奔呢?

  “最少也得有个150毫米的装甲吧?”王有德中将最后如此这般说道。

  “哪怕是150毫米的装甲,也很难在交战当中抵挡八英寸级别的穿甲弹,炮塔正面装甲和侧舷装甲不一样,侧舷装甲靠着交战当中的航向角可以增加一定的等效防护,但是炮塔在交战的时候总是要正面面对敌人的。”你既然提到数据,那程明娜可就不困了:

  “按照新一代的210毫米硬被帽穿甲弹的测试结果,在1万米的距离上足够威胁厚达190毫米的装甲,哪怕炮弹飞行到初速降低至500米/秒的情况下,也依然可以穿透30度入射角下的150毫米装甲,请问将军,这重巡洋舰的炮塔装甲加到多厚才算厚啊?难道说要加到200毫米以上吗?”

  “这.........”王有德一时哑然,而程明娜却转过头面向李彻:

  “太孙殿下,我只说一点,我所递交的设计方案上所采用的双联装210毫米炮塔重量,预计在150吨左右,如果要想采用,能够抵御210毫米穿甲弹的重防护炮塔的重量在此基础上可能要高出100吨,而且这还是共鞍炮的重量,非共鞍炮塔的重量还会更高。”

  李彻点了点头,实际上他的心里对于这个229所提交的方案是非常满意的,因为在另一个世界当中他知道25毫米的铁皮炮塔其实才是大多数国家重巡洋舰的选择,小日子和牛牛的重巡洋舰都是25毫米的炮塔,髮国的重巡洋舰早期也是25毫米的铁皮炮塔,在条约时代各国重巡洋舰当中普遍采用重防护方案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共鞍炮。

  反正在李彻的角度看来,基本上普遍在中距离才能有效炮战的轻巡洋舰用共鞍也就用了,散步问题相对没那么突出,而且火炮的射速也比较快,但是以另一个世界当中许多战历史的例子来看,重巡洋舰是存在明确的远距离炮战的需求的。

  至少老美的那些用共鞍炮的重巡洋舰在二战当中的炮术表现不能说是糟糕透顶吧,起码也算得上是一言难尽,虽然小日子那边也有些重巡的散步会莫名大一点,但是拿去和老美一比,那就是用自己的下限去比人家的上限了。

  “可是殿下,我们海军以前的一等巡洋舰可从来没有像这样放弃炮塔防护的,主炮塔是一条船的火力支柱所在,如果主炮塔能够被随便击穿的话..........这种装甲就算是驱逐舰的火炮都能够轻松击穿吧?”

  “有哪个驱逐舰的火炮能够准确的攻击15,000米以上的目标?120毫米左右的炮弹射击,这么远的目标受到风偏之后的散布有多大?”程明娜继续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样子:

  “殿下,我认为我们的重巡洋舰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如何战胜敌人的重巡洋舰,在完成了这一目标之后,才应当考虑如何压制敌人的轻巡洋舰和驱逐舰,25毫米的均质钢不会触发穿甲弹的引信,炮弹即便命中了,我们的炮塔也会在炮塔前后留下两个对穿的弹孔过后落入后方的海中,有的时候没有装甲就是最好的装甲。

  这25毫米的装甲也并非是我们拍脑袋随便得来的,而是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爆炸测试,25毫米的均质钢装甲可以兜得住大多数炮弹爆炸所产生的破片,只要炮弹不直接命中炮塔内部就能够最大程度上保护炮塔里面的人员,而穿甲弹就算击中了炮塔,顶多只会造成炮塔内少数人员伤亡,除非直接击中火炮主体,否则整个炮塔在接下来依旧可以具备作战能力。”

  李彻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在另一个世界当中安东星上2S38改内构之前,这种脆皮车几乎比锅盖头都更能扛,是真的做到了钢针穿车过,BVVD心中留。

  虽然游戏肯定不能够完全代表实际情况,但是在实战当中轻质结构确实会对一些引信不那么敏感的弹药有异乎寻常的出色效果。

  尤其是在条约时代,万吨级的设计让巡洋舰在重量上必须要锱铢必较的时候,与其加强炮塔的防护,倒不如把这些重量用于增强军舰的水平防护和侧舷防护。

  “那如果敌人要是使用高爆弹或者是半穿甲弹呢?”王有德情急之下甚至反驳的话都开始有些不经过大脑了。

  程明娜闻言差点笑出声来,用高爆弹或者半穿甲弹就随他们用呗?25毫米的炮塔对于半穿甲弹来说,依旧很有可能会无伤过穿,就算真的在炮塔内部爆炸把炮塔给击毁了又能怎么样呢?

  半穿甲弹和高爆弹是更不可能威胁舰体装甲的,而我们发射的穿甲弹却能够打穿他们,他们在用高爆弹或者半穿甲弹把我们所有的炮塔都给摧毁之前,他们巡洋舰上的弹药库大概都已经被我们给点爆了。”

  李彻明显要受过更专业的训练,所以他并没有笑,不过他也知道指望用驱逐舰或者是巡洋舰的密集火力,靠洗甲板这样的战术来把一条重巡洋舰或者是战列舰给洗死,这种情况几乎只有可能发生在某魔法海战游戏当中。

  在实战当中炮弹更重、受风偏更小的重巡洋舰几乎必然会在炮战当中在更远的距离上就对轻巡洋舰形成有效的压制,哪怕是在夜战这种极端环境下,更看重的也是哪一方首先发现另一方,射速的优势在实战当中远没有那么重要。

  毕竟在海战当中永远遵循这样一条定律,十发打不进核心舱的炮弹比不过一发打进核心舱的炮弹。

  眼见王有德还要继续争辩,李彻却微笑着打断了他:“王有德将军,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拿过去的装甲巡洋舰来和现在的重巡洋舰进行简单的对比,过去的万吨装甲巡洋舰长度不过一百三四十米,但是您看看我们现在的这些重巡洋舰,为了确保能够有足够高的速度,长宽比远不是以前的那些军舰能够相提并论的。

  229所提交的这两个方案的水线一个超过了185米,而另一个的长度更是在200米..........从长度上来说,这些万吨级的巡洋舰已经不逊色于那些两三万吨的主力舰了。

  在这么长的舰体上,我相信我们的设计人员能够尽量为船体配备足够的侧舷装甲和水平装甲就已经竭尽全力了,炮塔的话.........就像刚才程总师所说的那样,没有装甲就是最好的装甲。

  我觉得229所所提交的方案是很不错的,海军部当然可以提出性能指标上的需求,但是我觉得海军部的指标也应当符合实际需求,或者王友德将军,你这里有没有其他的设计所所提交的方案?我想看看有没有其他的设计部门提交的方案能够满足我们海军部所定下的要求。”

  李彻的这番话让王有德中将的脸色变得更难看了,其他能够符合海军部指标的设计?

  这个到目前为止好像还真的没有一个方案能够完全符合,毕竟现在是20年,光是一个舰用锅炉动力就无法和另一个世界当中许多大家所熟悉的重巡洋舰相提并论,在动力舱更加累赘的情况下,想要实现在另一个世界当中的30年代都难以实现的性能,反正在条约限定的吨位内几乎是不可能的。

  李彻大概的翻了一下其他几本投标书,有同时具备150毫米的侧舷装甲和200毫米的炮塔装甲的重装甲重巡,这防护甚至要比维多利亚帝国的初代战巡更好,但是这个方案的重巡洋舰最高速度只有29节——而且还特么是过载的情况下炮出来的。

  还有的方案同时具备150毫米的侧舷装甲和150毫米的炮塔装甲,但是在只上了4座双联装炮塔的情况下吨位就已经超标了,而且那150毫米的侧弦装甲只有薄薄一条,比基尼对人体的防护面积比例都比这个要大。

  还有的方案防护范围倒是够了,但是100毫米的侧弦装甲显然挡不住八寸炮,120毫米的炮塔装甲也挡不住8寸炮,活脱脱一个对轻巡战神,主打一个对下虐菜。

  “王友德将军,我看还是给程总师他们的方案一个机会,先进入到下一阶段的评选当中,让接下来一线舰队的代表们来看看他们觉得哪个方案更好,你觉得呢?”

  虽然王有德的做派确实老了一些,但是他还是能够明白你的领导问你“你觉得呢?”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意思?这绝对不是领导真的想要遵循你的意思,事实上当领导这么说话的时候,就意味着领导已经有了决定。

  最终王有德也只能在程明娜得意的目光当中,相当不情愿的点了点头,然后把那份投标书给放到了通过的初筛那一摞当中。

  -------------------------------------

  PS:从昨天开始偏头疼疼的厉害,真的是字面意义上的脑壳疼了,医生警告我不能熬夜,所以接下来的更新..........

  我只能在12点以前发出来了(瘫)

  我知道,这对我来说是很有挑战性的一件事,但是为了身体健康,我现在必须这么做了。

  以后你们在周一到周五的晚上6点-11点间见到我还在水群,请务必对我说:滚去码字!

第351章 和平时期就是要慢工出细活

  一个国家的海军在战时与非战时的军舰研发流程是截然不同的,在战争时期所开发的舰艇,自然是要尽量追求使用成熟可靠的技术,比起实现性能上的巨大跨越和指标上面的尽善尽美,最重要的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定型生产并服役。

  在这方面,维多利亚皇家海军和哥伦比亚海军都是不错的典范,哥伦比亚海军自在战争爆发前的标准战列舰上实现了巨大的技术跨越之后,在整个战争期间内所有生产的战列舰都是标准战列舰这个结构下的小规模不断改进,确保不会因为生产上的技术问题而耽误舰队规模的扩张。

  哪怕是在战争后期准备换装更强大的武器系统,但是科罗拉多级战列舰依然能够在16英寸舰炮难产的情况下用维多利亚帝国的15英寸炮塔替代,南达科他级战列舰虽然在船体尺寸和武器系统上都与前面的标准战列舰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从结构上来说几乎可以看作是标准战列舰的等比放大。

  而维多利亚帝国在战时舰艇的设计与生产上就显得要比哥伦比亚更加保守,早在战争爆发之前的军备竞赛时代,维多利亚帝国的那些13.5英寸主炮的超无畏舰就秉持着小步快跑的理念,以压低单舰价格的方式追求尽可能多的数量。

  所有的13.5英寸超无畏舰和13.5英寸战列巡洋舰在包括军舰的主机锅炉还有武器系统上基本保持了统一,因此维多利亚帝国才能在短短的09~12年这4年当中开工了多达17条装备13.5英寸舰炮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

  诚然,维多利亚帝国的这些主力舰受限于海军方面过于苛刻的造舰成本和早期维多利亚皇家海军军械局的一些体质问题,在性能上面来说确实略有欠缺,但是不可忽略的一点是正是这些主力舰压倒性的数量,确保了维多利亚帝国在战争时期多线交战下还能够尽可能的从容应对。

  而到了后面进入15英寸舰炮的时代,从伊丽莎白女王和复仇再到声望和海军上将,除了复仇级战列舰由于海军内部的保守思想以及暂时缺乏足够燃油供应的现实担忧恢复了燃煤锅炉,其他三型舰艇依然在武器装备及火控等重要子系统上基本保持了一致。

  如果不是因为在战争后期莱塔尼亚公海舰队的威胁已经事实上解除以及维多利亚帝国造船业的人力缺乏愈发明显,海军上将级战列巡洋舰事实上将会是上三强当中最早服役的超级主力舰,不过也正因如此,这个世界的海军上将级战列巡洋舰才能够相比另一个世界当中的海军上将及战列巡洋舰更换更新一代的锅炉,大幅缩小的动力舱成功的多塞进了一个双联装15英寸炮塔。

  但是相比从动力到火力再到火控都进行了换代升级,甚至连防护布局都进一步精心修改的龙渊,是个人都能看出龙渊这种少有的在战争爆发期间也依然按照传统的开发流程“慢工出细活”的“精品”在火力和防护上的巨大差距。

  但是是个明白人都能够看得出,龙渊级战列舰在性能上所取得的成功,和这一款战列舰在战略上的失败之间是一体两面的,至少对于当初投资并开发龙渊级战列舰的大明帝国来说,直到帝国崩溃的那一刻也没有等来他们所期望的能够在海上扭转大局的龙渊。

  哪怕对于后来继承者大唐帝国来说,龙渊级战列舰投入使用的时间事实上已经对于改变战局的走向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了,只能说是在促使西方妥协停战这方面又加上了一个砝码而已。

  现在战争已经结束,在这个海军假日时期,各国海军的主力舰建造在可以预见的几年之内都会结束,由此往后的首个条约期的15年内,各国事实上能够建造的最大吨位的水面舰艇也就是万吨级的重巡洋舰。

  因此除了高卢王国这个手头上大量老式装甲巡洋舰在未来面临集中退役,同时自己其他的轻巡洋舰数量不足,必须要迅速建造新式巡洋舰顶替的国家以外,大部分国家对于自己将要开工的第1款重巡洋舰都是很谨慎的。

  反正短期内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对于重巡洋舰这一舰种在设计阶段,自然显得瞻前顾后,相比之下大唐皇家海军由于其前身大明,皇家海军在战争时期就开工过两条属性上类似于重巡洋舰的所谓新型一等装甲巡洋舰,因此反倒要比其他国家更清楚重巡洋舰所应当承担的作战任务。

  或者更准确的说——是重巡洋舰在大唐皇家海军的作战体系当中应当承担的作战任务。

  相比起那些坐在办公室里面的海军部官员和王有德这样的将领,海军一线舰队当中的壮年军官在被邀请来审评几家设计局所提交的十几种不同设计方案的时候,最先被毙掉的就是那些牺牲了速度去堆装甲和火力的——所有速度上不能够达到31节的巡洋舰方案都被一线军官们一致否决。

  不过这些军官们否决这些慢速方案的理由倒并非是因为哥伦比亚合众国海军建造了能跑到33节的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尽管这些重巡洋舰的设计指标当中有需要被重点考虑的保交破交任务,但是根据上次世界大战当中实战的经验来看,执行破交任务的速度确实重要,但是最重要的并非是最高速度而是持续最高速度。

  说白了要的是吉普乔格这样的马拉松冠军,而并非是百米之王博尔特这样的冲刺选手。

  不能低于31节,事实上是源自于配合驱逐舰编队执行雷击作战的需求,大唐皇家海军的许多战术规范是继承自大明皇家海军的,就比如说在舰队决战当中执行雷击任务的时候,巡洋舰需要伴随驱逐舰编队一起前出,并且为驱逐舰编队提供可靠的直接伴随火力,在此过程当中打赢对面前来阻击的巡洋舰和驱逐舰,为己方驱逐舰编队抢占有力的雷击阵位起到关键作用。

  虽然海军现在新一代的驱逐舰速度都已经提高到了35节以上,但是那种强压通风的速度是留在最后雷击的冲刺阶段,重巡洋舰作为未来主力舰队的高速侧位的一部分,需要做到的仅仅是自己最高速度,能够配合驱逐舰部队抢占至阵位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