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海烽烟 第174章

作者:希灵使徒00

  “只是有些担心,毕竟在穿越前..........”

  朱妙云突然用手捧起李彻的脑袋强行让他的目光看向自己:“你这头猪给我听好了,我爱好和平但我并不是一个迂腐的圣母,事实上我在联合国在加沙组织中就有同事在见到了加沙的惨状之后辞去了志愿者的身份,你知道他后来干什么去了吗。”

  “不会阿克萨洪水的行动有他的一份力吧?”

  “那倒没有,不过他确实加入了哈马斯,那些用反坦克体操炸鱿鱼坦克的加沙勇士们使用的反坦克雷,就有一部分是他手搓出来的,我在另一个世界的祖国,在二战抵抗那些小鬼子的侵略的时候,也有很多国际友人向我们伸出援手,甚至是直接加入我们的军队帮助我们作战,难道这些人不爱好和平吗?”

  李彻嘴角扬起一抹笑意:“看来我这个留学生的思想觉悟到底是比不过真正的穿越者呀,老婆真厉害。”

  “你下一站就要去莱塔尼亚帝国了,我不知道,在这个世界当中,这个莱塔尼亚帝国会不会也有一个小胡子下士,但是我在这里也要事先说明,我虽然也对现在这个国际秩序有些不满,而且我对犹太人有很大的成见,但这并不代表我认同小胡子和他的NAZI,这些家伙只不过是一丘之貉,你可千万不要和小胡子搞到一起。”

  “放心吧,早在两年前就让我们在欧洲的情报人员注意搜集莱塔尼亚帝国内部有没有一个能够对应的上小胡子的下士,目前看来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消息。

  虽然这两年莱塔尼亚帝国国内的局势和经济都非常的糟糕,可以说就政治土壤而言,几乎和另一个世界当中的魏玛共和国如出一辙,但是现在跳的最欢的几个家伙很明显都不是小胡子。

  这些家伙既没有小胡子的能力,也没有小胡子的野心,毕竟不是同一个世界,在这边恐怕没有能够对应小胡子的一战老兵了,反倒是流亡在外的莱塔尼亚帝国皇室心心念念想着复辟,不过他们现在被维多利亚帝国的情报机构看得很严,维多利亚帝国肯定是不会允许莱塔尼亚的皇室回去复辟他们的帝国的。”

  “一个没有小胡子的欧洲.........听起来是件好事?”朱妙云对这个结果显然有些意外,虽然对小胡子有些担忧,但是真听到这个世界,可能连小胡子都没有之后,有一种固定刷新的npc突然消失的违和感。

  “应该.........会是件好事吧。”李彻的语气也充满了,不确定:“这种事情谁知道呢?就像穿越前的时候,我在你们那个世界的互联网上看过的一个经典笑话,一个二毛的科学家研发了时间机器之后回到了普子的婴儿时代,然后一把把婴儿给掐死了,然后当这个科学家重新穿越回去的时候,看到新闻上正在播报大毛总统泽连斯基宣布对乌克兰进行特别军事行动的消息。”

  朱妙云被这个笑话逗的笑的前仰后合,不过笑完之后朱妙云也多少回过一点味来:“看来你的意思是,就算没有小胡子,也会有大胡子或者是没有胡子这家伙来做相似的事情。”

  “是这个意思。”

  “所以你接下来去莱塔尼亚是为了?”

  “当然是为了另一个笑话。”

  朱妙云:???

  另一个笑话?

  朱妙云立刻做出一幅哈士奇指人的表情:“你马上给我交代清楚,不要在这和我当谜语人,什么笑话?速速说来!”

  “这个笑话啊,说的是冷战的时候,老美和毛子进行航天竞赛,两个国家分别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两颗卫星的轨道会定期的交错,第1次两颗卫星在北美上空交错的时候,老美的卫星对毛子的卫星说—— Good morning wietnam...........啊不是,应该是Good morning, friend。”

  “你那第1句英文的语气好奇怪啊。”

  “你知道的,有些话在你说的时候,你就会不由自主的用上一些特殊的语气,你说我现在说我不明白的时候总感觉带一点奉化口音。”

  “少玩梗,继续说笑话。”朱妙云催促起来。

  “第2次两颗卫星交错的时候是在西伯利亚上空,于是毛子的卫星对哥伦比亚的卫星道——晚上好,阿达瓦里希。

  第3次两个卫星交错的时候是在南半球的大洋上空,这个时候两颗卫星四下看了看之后,非常热情的用德语交流起来:终于没有其他人了,我们现在可算是能说德语了。”

  朱妙云虽然在笑话说到一半的时候,大概就已经猜到了这个笑话的结果,是听到结果之后却依然有些忍俊不禁。

  “所以你到莱塔尼亚帝国是要去挖人的?”

  “一个是人,一个是技术,其实我这次来维多利亚帝国也是挖人挖技术的,不过可以预见的是,我们在莱塔尼亚帝国,无论是挖人还是买技术都会更方便也更容易。”李彻道:“眼下的莱塔尼亚帝国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抄底的好机会。”

  “可是我怎么记得在网上好像看过有人科普,德国人的黑科技并没有很多好像传闻当中的那么神奇和离谱?”

  “那是自然,但是在其中一些领域德国人技术积累确实要显著领先于其他国家,如果你忽视这些那就陷入到另一个极端了,起码没有冯布劳恩的话,老美登月肯定没有那么快。”

  “所以你是要去挖冯布劳恩?”

  李彻摇了摇头:“我不是挖具体的一个人,我们国家的工业规模还行,但是在一些更高端的技术领域积累和底蕴还是不够,前明说到底就是一个超级沙俄,再超级的沙俄也就是沙俄,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我要挖的不是一个人,而是能挖多少挖多少。”

第391章 勉强算是宾主尽欢(错别字修改大家可以刷新一下)

  虽然在海军军控问题上,大唐和维多利亚帝国之间并未达成一致,是好在两个国家在经济问题上还是谈的比较愉快的。

  另一个迫切的希望创收,而另一个则需要购买欧洲的先进技术,双方可以说是一拍即合,是双方在商业谈判上却依然耗费了许多时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唐现在涉及到国内经济能源交通命脉这些行业都主要采取国有制经济之外,李彻的老爹在组织国内制定新的经济和会计法案的时候,宣布不承认“公允价值”这一西方经济学当中的重要新颖概念。

  看起来好像只是一个学术问题,只是在经济法规当中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

  但其实这里面牵扯的东西非常多,也非常复杂。

  首先要在这里解释一下什么是“公允价值”,是西方经济学的一种概念,公允价值可以理解为?买卖双方在知情、自愿且没有强制因素影响下达成的合理成交价?。

  最早在19世纪末史密斯诉阿迈斯案的高等法院判例中,法院首次提出投资者应依据财产的“公允价值”(而非历史成本)获得利润补偿。这一判例从法律角度确立了“公允价值”的理念,虽然尚未形成系统的会计概念,但是可以说,公允价值的概念在此时已经在经济学方面很有市场了。

  打一个大家都能听懂的比方解释公允价值——毛子把基辅号航空母舰以一美元的价格卖给三哥,这一美元的价格就是三哥当时最初买这条航空母舰的价格,但如果要计算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最终的成本肯定还要加上后续掏的改造费用。

  也就是说这条航母的入账成本应该是1美元+24亿美元,(总价45.8亿美元我记得是包括购买舰载机的全部总价)那么公允价值就是24亿美元吗?答案是在2013年这条航母入役的时候这玩意的公允价值肯定不止24亿美元。

  假设印度在2013年维克拉玛蒂亚号航空母舰刚建造好的时候就把它出售给第三国,那购买方要掏的价格起码要算上这么多年以来的通货膨胀吧,所以最终的公允价值肯定是要比24亿要高的。

  大家用买房时候涨价的房产来思考就更容易理解,但问题在于现在采取计划经济的大唐国内的会计制度不承认公允价值这个东西。

  公允价值这个概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经济市场的高度繁荣(这是股票债券之类的市场),市场需要用一种更先进和更合理的概念来衡量资本和资产,方便市场进行投资和交易。

  其制度上来说,这确实是一种进步,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哪怕到了21世纪也依然有很多的经济学家认为公允价值这个概念是有问题的,因为雄厚的资本总是能够用各种各样的手段通过操控公允价值来从中获利,从普通的老百姓和小投资者的身上割韭菜,公允价值概念进一步促进了市场的繁荣,但是吹起来的泡沫,这其中也有他们的一大份力。

  大唐不承认公允价值的概念,虽然确实会导致一些房地产之类的行业没有办法在会计持有期间的账面上体现出这种资产的升值,成本法计量的话,只要这个资产没有卖出去,那么这玩意就不存在升值和贬值,自然也就不方便有些公司进行融资。

  这对于许多外国想要来到大唐投资的资本来说是非常难受的,在欧洲吹泡沫吹惯的他们。来到东方之后不仅发现这里的市场许多行业对他们完全封闭,就连那些允许投资的行业也不能让他们随心所欲的吹泡泡。

  很难说东方和西方的会计计量方法哪一方是对的,你要追求繁荣就要承担经受泡沫的风险,而你过于规避风险就会让市场发展过缓。

  不过好在眼下的维多利亚帝国早已经不是曾经巅峰时期的维多利亚帝国了,现在全世界最贪婪、最有话语权、实力最雄厚的资本和商人都在哥伦比亚的华尔街,维多利亚的资本家早已经不是世界金融中心的最大的巨鳄了,他说在对大唐投资的问题上面结果并不非常满意,是大唐在采购东西这方面确实舍得出钱。

  维多利亚帝国相比于另一个世界当中的灯塔来说呢,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技术问题上完全不敏感。

  维多利亚帝国不像灯塔那样,动不动就搞那种特别可笑的技术禁令——说实在话李彻实在是不能理解灯塔这种如同斗破苍穹里面魂殿派人来给主角刷经验一般的禁令到底意义何在,每次都下一个老钟努努力蹦起来就能够够得着的禁令,搞到最后老美的禁令和制裁的结果都像是长线程游戏当中的阶段通关奖励了。

  维多利亚帝国完全是另外一种画风,只要掏钱而且不违背他们所签署的国际法规,那么这世上就没有维多利亚帝国不敢卖的东西。

  这么说吧,莱塔尼亚帝国和维多利亚帝国在世界大战爆发之前造舰竞赛已经进入到白热化的阶段,莱塔尼亚帝国有相当一部分主力舰用的蒸汽轮机是从维多利亚帝国进口的,不是走私,就是正当的贸易手段进口的。

  你能想象老中2010S敞开了造舰的情况下老美还会向老钟出口LM2500燃气轮机,又或者是在空军J20首飞之后WS15发动机还不成熟的那几年,我们能够买到F119-PW100么?

  他想不到吧?

  但是无论是这个世界的维多利亚帝国,还是另一个世界的带英,人家就敢这么干。

  从一战爆发前公海舰队早期进口的蒸汽轮机,到二战结束之后毛子从戴英那里买的喷气发动机,对比一下灯塔,只能说这两种迷惑的行为本质上都是哈耶克的大手。

  不过维多利亚帝国目前值得李彻看得上眼的技术和领域并不是非常多,要说现在维多利亚帝国什么产品最受人瞩目,那肯定是他们给自己的纳尔逊级战列舰准备的18英寸舰炮了。

  在大口径舰炮这方面,维多利亚帝国的技术积累确实是世界第一。

  这一方面这玩意没法买卖,就算维多利亚帝国再怎么尊重哈耶克的大手,由于檀香山海军条约的存在这东西就不可能卖,人家海军更不愿意买,大唐买回去了也没有船能装。

  另一方面,但是在大口径火炮上的技术积累世界第一,但是维多利亚帝国大口径火炮的制造技术其实算不上先进,哪怕是他们手头上面最新最强的马克一型18英寸舰炮,依旧是非常传统的缠丝炮,虽然这种传统的造炮工艺并不影响火炮本身的威力,对于火炮的寿命和炮管本身的重量影响因素却不小。

  至于在另一个世界当中带英在二战可以说独步世界的雷达技术.........现在连个毛都没有呢,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李彻可不觉得大唐在这方面的技术发展日后会不如维多利亚帝国。

  那么,这维多利亚帝国就没有李彻能看得上眼的技术了吗?

  答案当然是有的。

  世界第一条气缸加工自动流水线!

  李彻知道这玩意还他妈是在另一个世界上看小说看来的,没错,就是那种穿越题材的架空历史小说,一个叫什么河马的作者写的辛亥大英雄。

  书里面的那个主角在穿越之前是大众公司的员工,那本书里的主角就抢购了这家公司——莫里斯汽车公司。

  朱妙云早上起来看着李彻手里捧着一份最新的商业采购蓝皮书嘴角都快咧开了。

  于是我们的公主大人便用旅长的语气道:“什么事情这么高兴,你吃了蜜蜂屎了?”

  “我们成功的收购了一家汽车公司。”

  “收购一下汽车公司?你把劳斯莱斯买下来了?还是你把路虎卖下来了?”

  “我买劳斯莱斯和路虎干什么.........”

  “是啊,某人这几年支持国内发展汽车行业,那什么筑梦汽车、吉利汽车、长城汽车和龙旗汽车我都不想说你.........”

  “这个不一样,这个莫里斯公司只是一个很小的汽车公司,因为经营不善,所以他们现在的财政状况很不好,创始人莫里斯爵士决定出售,整个公司包括生产线,整个公司事实上只有一条生产线。”

  朱妙云感觉更困惑了:“我们国家好歹也是一个工业强国,我们国内的那些汽车厂难道就没有汽车的流水化生产线吗?还需要从维多利亚帝国买?”

  “不一样的,莫里斯公司的这条是现在全世界第1条自动化发动机缸体加工流水线,整个流水线的长度只有55米,由53台电动马达驱动的自动机床组成,而这条生产线加工出一个气缸只需要4分钟!

  这就是说如果满负荷24小时运作,哪怕算上检修的时间,这条生产线全年也能够稳定地生产超过10万个气缸,老爹现在正在推动农业生产,北疆的大农场需要大型的农业拖拉机,而南方较为破碎的农田也需要轻便的单缸手扶拖拉机,把这条生产线买回去之后,对于我们整个内燃机以及汽车机械行业带来的促进和推动是巨大的。”

  “你确定你嘴咧的这么高,是因为这玩意造拖拉机造的快而不是以后造别的什么东西造的也很快吗?”

  “坦克毕竟也是拖拉机的一个子集嘛。”

  朱妙云凑过来也翻了翻蓝皮书里的内容,随后好看的黛眉微微蹙起来:“你之前不是说在维多利亚帝国的采购并不是最主要的大头么,怎么计划有变?那你怎么买了这么多..........正常来说,你不是应该等经济危机之后再去扫货吗?”

  “没想到你还知道在经济危机之后扫货更便宜啊。”李彻做出一副感叹自家的哈士奇变成边牧的惊讶表情。

  朱妙云咬了咬后槽牙,忍住要给这家伙咬一口的冲动——我们的太孙妃知道踹这个家伙已经算不上是什么惩罚了,所以朱妙云准备以后上咬的。

  “如果这个世界未来也有经济危机的话,那么在经济危机之后来扫货确实更便宜,但是经济危机实在是有些迟了,哥伦比亚的经济危机就算如期爆发,华尔街的金融海啸波及到老欧洲这边来那也是30s初了。

  时间成本总要考虑进去啊,我们这边买的越早我们国内的工业技术吸纳和进步的时间也就越早,真要是等到经济危机爆发之后那价格确实便宜的哈人,但是到时候我们的产业升级肯定没有现在快,甚至不一定能够确认可以在战争爆发之前完成全国的产业升级,这种大工程不是一年两年能够完成的,哪怕是我们现在买的也只是一些小小的拼图碎片而已。”

  朱妙云点了点头:“那你继续看,我回到楼上再睡一会儿。”

  “你还睡啊。”李彻抬头看了看墙上挂着的钟表,你今天早上起的就比较晚,中午的时候你又午休过了,现在刚到傍晚怎么又困了?身体不舒服吗?”

  朱妙云打了个长长的哈欠:“算不上是有什么不舒服,只不过最近这段时间确实有些乏力,整个人略微有些没有精神,找随行的医生看过了,医生说我这是水土不服,如果可以的话你看看能不能在维多利亚帝国这里找个中国厨子来给我烧点真正的中餐。”

  “你不会又怀了吧?”李彻有些担忧的问道,这娘们现在的表现和她第1次怀孕的时候,初期的反应如出一辙,可问题在于现在朱妙云可是刚生完孩子其实没过多长时间呢,如果现在要是再怀上孩子的话对于孩子和孕妇来说都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

  难道是我的保护措施做的不到位?

  “别想了,已经抽血验过了,而且我们这一阵子都有做保护措施,应该就是水土不服,上次怀孕的时候我的肚子多少有点感觉的,而且你见过我怀孕的时候,有现在这么好的胃口主动找你要厨子吗?”

  “行吧,但愿能够在伦敦这个到处都是高卢厨子的地方,给你找个中国厨子。”

第392章 到访莱塔尼亚

  蓝色空间号缓缓靠上汉堡港的泊位,在维多利亚帝国进行了长达一个礼拜的访问之后,李彻一行刚才离开了维多利亚帝国,两条巡洋舰护航着蓝色空间号在经过了斯卡德拉科大海战的遗址之后,终于抵达了这个曾经大明帝国在西方最重要的盟友。

  只可惜现在的莱塔尼亚共和国比起曾经的莱塔尼亚帝国来说,要比大唐帝国之于大明帝国更加物是人非。

  汽笛长鸣,码头上早已严阵以待。尽管是战后百业凋零、百废不知道能不能算是待兴都已经死了有一会儿的莱塔尼亚,但对于来自遥远东方的大唐帝国皇储李彻一行,现在的莱塔尼亚政府依然竭尽全力展现着最高的敬意和旧日的友谊。

  至少从莱塔尼亚海军的欢迎仪式上就能够看得出,由维多利亚帝国归还给他们的4条拿骚级战列舰此刻全部都在汉堡港内,这些曾经莱塔尼亚帝国公海舰队最老的无畏舰现在毫无疑问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曾几何时辉煌鼎盛的公海舰队已经烟消云散,遗留下来的也只有这几条不入流的老船。

  比船只的状况更让人感到悲哀的是,曾经军纪严明的莱塔尼亚帝国公海舰队的官兵似乎也已经不见了踪影,或者说现在能看到的这些官兵早已经丧失了当年的精气神,在欢迎仪式上与战列舰的侧舷站坡的军姿。让人们很难相信,他们曾经是整个欧罗巴军纪最严明的一支军队。

  以武器装备的损失更可怕的,这一支军队的精气神和他们的军魂都被打没了。

  码头上的军乐队奏响了激昂的迎宾曲,红地毯从舷梯口一直铺到码头出口。身着崭新制服、但面容仍带着一丝疲惫的仪仗队士兵持枪肃立。

  莱塔尼亚的官员以及当地名流在码头上列队欢迎,李彻身着笔挺的帝国军礼服,身姿挺拔,在随员簇拥下步下舷梯,与迎上前来的莱塔尼亚官员们握手寒暄,气氛热烈而隆重。

  然而,这份官方的热烈,很快被另一种景象切割开来,因为就在欢迎队伍身后不远,高大的铁栅栏外,密密麻麻地聚集着人群。

  他们大多是男人,穿着洗得发白甚至打着补丁的工装,面容憔悴,眼神里混合着麻木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渴望,像一片无声的灰色浪潮,沉默地涌动着,与码头内的光鲜形成刺眼的对比。

  他们的目光穿透栏杆,紧紧追随着皇储一行华丽的仪仗,更确切地说,是追随着那象征着工作机会的码头深处。

  “殿下,请不必介怀,”大唐驻德大使张伯渊适时地靠近李彻,声音压得很低,带着一丝无奈,“那是等着抢临时工位的失业工人。战争结束了,但工厂要么毁了,要么没了订单,工作机会少得可怜。

  每天清晨,这里都会聚集这么多人,就为了争抢码头偶尔放出的几个装卸散货的临时名额。运气好的话,干一天苦力,也许能挣到几斤马克,勉强够一家人一周买点黑面包和土豆充饥。”大使的声音里透着沉重,“现在的莱塔尼亚..........唉,和战前先帝陛下访问时那个朝气蓬勃的工业巨人,已是天壤之别了。”

  虽然对于莱塔尼亚的通货膨胀多少有点概念,但是听到大石口中震的马克不是用数字来称呼而是以重量单位来称呼,李彻恍惚间差点以为自己来到了津巴布韦。

  李彻微微颔首,目光再次扫过那片沉默而压抑的人群。那些灰蓝色的眼睛里,不再有他年少时听闻的德意志帝国工人的那种自信和活力,只剩下生存的挣扎。

  欢迎仪式虽然很隆重,但是李彻我的心思却根本不在这欢迎仪式上,尤其是在这边高规格的欢迎仪式,同码头外面的工人麻木的目光对比之下,让李彻多少有些不是个滋味。

  而且更重要的是今天朱妙云并没有出席欢迎仪式,太孙妃。水土不适的症状原本在维多利亚帝国的时候通过吃了两顿中餐已经有所缓解,但是船队在北海上遭遇了一场恶劣天气之后,朱妙云水土不服的症状就更恶劣了。

  眼下比起隆重的欢迎仪式,李彻更迫切的是给朱妙云找个医生。

  不过很显然,莱塔尼亚虽然拥有欧洲顶级的化工业,但是在医学方面并不是非常突出,尤其是在战争结束之后的现在,很多莱塔尼亚帝国的医学专家要么选择远渡重洋移民到哥伦比亚,要么便前往柏林发展。

  毕竟就算经济大环境再怎么不好,作为首都的柏林,也要比其他的城市,尤其是那些曾经辉煌的工业城市的状况要好得多。

  在汉堡当地的医生虽然开了药但是服用之后依旧没什么好转的情况下,李彻决定还是先动身前往柏林再说。

  第2天一早,车队便驶向火车站前往准备好的专列,车窗外的景象迅速印证了昨日张大使的话。

  曾经繁忙的工业区,如今显得空旷而寂寥。巨大的厂房如同沉默的巨兽,许多窗户破损,墙皮剥落,烟囱不再吐出象征活力的浓烟。

  很多工厂来说机器停工几乎意味着半报废,通常来说工厂主会想尽办法尽可能维持最低程度的生产,但是现在看来,他们可能确实连这个都已经维持不住了,如今汉堡周围这些李彻能够看到的工厂大多都已经停摆,对莱塔尼亚来说此刻的寒冬不是短时能够离开的。

  从工厂厂区当中延伸出来的铁轨锈迹斑斑延伸向远方,可见已经许久没有得到过养护,废弃的机器零件甚至散落在杂草丛中,仅仅只是荒废了两三年,这些曾经莱塔尼亚帝国为之骄傲的工厂便已经萧条至此。

  街道上行人不多,步履匆匆,神色凝重。偶尔可见衣衫褴褛的退伍军人,这些军人的身上大多都带有残疾,他们身上依然穿着战时的军服,这可能是这些一无所有的退伍军人,现在自己仅有的东西了。

  随着车队驶上了前往火车站的主干道,道路相对宽阔了一些,路面的条件也从砖石路变成了水泥路,尽管已经是这个时代最豪华的轿车,但是朱妙云方才显然在车后座上被颠簸的更加难受,现在整个人都靠在李彻怀里在哪里哼哼唧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