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希灵使徒00
第二章 武英殿内人心难测
李彻乘坐的汽车直接驶入了应天府的紫禁城,在他的记忆当中他上一次到这里,还是在另一个世界当中陪着那个女孩来到徽京玩的时候参观的南直隶紫禁城遗址博物馆,那时候作为景点的应天府紫禁城并不需要门票,毕竟留下来的只有一些地基,估计也不好意思收门票。
现在看着眼前这比北边顺天府紫禁城更加高大巍峨的古建筑群,对于他“晋王府家的土老帽”来说确实是有些震撼的。反正他们家山西的晋王府和这紫禁城相比,那简直就是字面意义上的“地主大院”了。
车开到紫禁城承天门前的时候,李彻本来以为从这里开始就要下车了,结果没想到开车的军官方向盘一打就直接开了进去,轿车从承天门开进来一直穿过端门和午门之后才停了下来。
之所以停在这里,不继续往里面开,并不是因为有人阻挡,单纯只是因为因为午门过了之后就是内五龙桥,这些汉白玉石垒出来的精美石桥是没有办法通行汽车的,从这开始就要走进去了。
李彻下车之后略微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容,毕竟在路边的街上睡了一整晚,多少要捯饬一下,不过就在他对着汽车的倒车镜整理自己衣领的时候,在他的身后柔柔的传来了一声恭敬的:“见过世孙殿下。”
李彻这才发现原来在这里早有一名原本属于宫中的侍女在这等候,而且李彻惊讶的发现这个说的一口南京官话的侍女居然是带着一头金发的混血,从五官上看疑似是半个毛妹。
前明在100年前就废除了宦官制度,因此在宫中用于服侍的下人全部都是女官,李彻此前就曾经听说宫中毕竟有一些重体力活,以前是让太监来干的,废除了太监之后就会挑选一些壮妇人。
当年在北疆与西北和毛子交手的时候发现毛子的女人年过中旬之后有很多都体壮如牛,于是便掳掠了一些送入宫去,因此后来前明的皇宫之中一直都有用毛子女人的传统,所以像现在这样有毛子血统的年轻侍女似乎也不足为奇了。
“晋王殿下命我在此等候世孙殿下多时,稍后由我来带领殿下前往武英殿,今日在宫中殿下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告诉奴婢。”半只毛妹的侍女恭敬的行了一礼之后,主动上前一步来帮李彻整理衣容。
李彻虽然放任她帮自己整理衣服,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个侍女的话就相信她,前明还没有摘牌的时候,紫禁城的水就很深,现在摘了牌之后这里的水就变得更浑了,他现在对于紫禁城里面的一切,都保持着谨慎小心的态度。
整理好衣容之后,李彻自己最后正了正帽子,侍女做了个请的手势之后就在前面先行,李彻跟在后面穿过内五龙桥和奉天门,在奉天门后面随之展现在面前的就是三大殿,武英殿在三大殿的西侧,跟着小侍女转过弯在廊下向西而行的李彻也不由的打量着眼前着他首次所见的皇极殿。
在另一个世界当中他只看过这座大殿的地基,只是眼下这座大门紧闭、给人感觉阴沉沉的大殿,似乎还不如那地基看起来顺眼。
穿过中右门,路过右武楼,便能够看到武英殿了,距离武英殿还有一段距离的时候,李彻的耳朵里就能够听到从殿内所传来的些许嘈杂声。
小侍女走在前面,来到殿前。就在小侍女准备扬声宣告李彻晋王府世子孙到的时候,李彻抢先一步把手搭在了侍女的肩膀上,在小侍女那转过来带着些许惊讶的目光当中轻轻的摇了摇头,示意这个小侍女不要高声宣告。
武英殿内显然已经聚集了一些官员,对李彻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了解应天府现在留守官员的机会,他可不希望自己刚一进去就像是被聚光灯打在了身上一样引人注目。
独自走到武英殿的门口,还没有踏入殿内,目光只是从这些已经先一步抵达殿内的人们身上扫过之后,李彻就已经能够基本上从这些三三两两各自以不同的小圈子大圈子凑在一起的人身上看出很多端倪了。
至少在服饰上,此刻在殿内的人当中大多都可以划分成几种不同的风格。
首先就是一些分散开来孤零零在殿内里侧,衣着西装革履的青壮年官员,从他们的服装上就能看出他们在政治上是属于在这场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十几年就已经异军突起,在朝堂上颇具话语权的洋务派。
和这几个西装革履的青壮年相比分外扎眼的,大概就是此刻已经大略在殿内分列左右两边的官员。
他们的身上都穿着如今只有在一些祭典大礼上才会穿着的完全复古的红蓝官袍,胸口上甚至都绣着珍禽异兽呢,再加上这些人头顶上还戴着黑色的乌纱帽,给人的感觉简直就像是回到了8世纪中叶以前一样。
这些人的年纪普遍就要大不少,基本上没有年轻人,除了个别几个红袍以外,大多都是穿着蓝袍的中年人。
只是虽然大家都戴着乌纱帽,但是显然能够看出这些人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已经不蓄发剃了短发的,脸上和下巴上也没有胡子,估计这身复古的官袍也是从压箱底的柜子里扒出来套上的,导致穿起来给人的感觉有些滑稽,没有作为官大人的威严,反倒像是消失了100多年的阉党又重现人间了一样。
大殿当中嘈杂的交谈声大多也是这些人发出来的,众人彼此交谈拱手作揖,李彻走进殿内的时候,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只是扫了一眼,眼见走进来的只是一名领口上挂着两颗没有任何装饰四角星领章的年轻人后,就懒得再多投去一丝目光。
毕竟一个副校尉(中尉),在他们的眼中这也就是个小的不能再小的普通低级军官,紫禁城外面护城河里面的王八都比这样的小军官要多。
最后就是三五人聚在一起,穿着左领右衽的改良款现代汉服式正装的中青年,他们此刻大多都保持着沉默,或者偶尔交流几句,相比起那几个穿着西装革履的年轻人,他们的腰板挺的笔直,就像他们身上所穿的正装类似于去掉领章肩章的军装款式一般,这些人的身上也能看出几分军人作风。
这些人在注意到李彻之后微微一愣,随后纷纷主动迎了上来,而这些人的举动很快引起了殿内其他人的注意。
“国成啊,那走进来的是谁呀,你看那些西北帮的一个两个都迎上去了。”
“哎,小多你还没看出来呀?你看看那些西北帮的态度,你觉得那个年轻人能是个普通的副校尉吗?想想咱们今天来这是为了什么?你还猜不到那位小爷的身份?”
“难道说..........是那位‘好慧孙’?”
“不然还能有哪位?晋王爷有一个聪慧过人的好孙子,这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啊。”
“你确定那真是世孙爷?”
“大战爆发前我曾经有幸见过一面,那时候世孙爷才十一二岁,不过模样和现在有七八分相似........你看看,西北帮的已经开口认世孙殿下了,他们西北帮还能认错晋王的世孙不成?”
此刻在武英殿的大门前,在一阵热情的嘘寒问暖的问候声中,李彻正在努力回忆眼前这些西北帮的官员,这些西北方的官员作为前明边疆区出身,和他们晋王府打的交道比较多,虽然眼前这些他并不全都认识,不过并不妨碍这些人认识自己。
眼下李彻也是有一肚子的疑惑,寒暄几句之后,李彻便主动向一名他能叫出名字的官员问道:“牧之,你们怎么也来了?”
被称为牧之的人姓刘名哲力,牧之是他的表字,包括他在内的这些被视作是西北帮的官员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紧密的政治团体或者说是党派,从对他们的称呼就可以看出,他们是一群出生于帝国西部和北部边疆区选拔出来的官员。
在前明时期,帝国就分为关内地区和关外地区,嘉峪关以西,山海关以北、腾越八关以西南、镇南关以南都是关外地区。关内和关外在很多方面都不一样,比如在关外依旧保留了改良后的卫所制度,现在也可以理解成这个时代背景下的生产建设兵团。
说这只是单纯考虑边疆乃苦寒之地,地广人稀,这样方便进行管理,结果无巧不成书的是由于这些卫所本都因此成为了整个国家近代工业化和宪政革命之后的中流砥柱——由于朝廷对卫所长期的政治优待和超经济剥削,也由于东南亚缺人的状态下要进行持续的大开发,卫所军户们第一批用上了蒸汽机,也成为了大明的第一批工业化人口。
进而在9世纪,这些卫所成为了大明“国营资本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超过1800万军户为帝国提供了80万常备军、230万预备军和近1千万完成了兵役登记的合适年龄男子,同时,其生产职能提供了相当于约30~40%军费的产出,建设了大明5万多公里铁路,90多万公里公路,承担了几乎所有重大建设任务,管理帝国几乎所有重要矿产,可以称得上是国家支柱。
这些卫所军户也以大明18%的人口提供了30%的官员数量,一直拥有相当的政治特权,由于朝廷“不许军户拆户”的命令,关外军户也颇形成了一些汉人大家族,依托家族也形成了完善的族学义务教育体制,进而在科举中占到了先机。
但邕宁帝为了卖官鬻爵大搞选举官,废用科举官让庞大的军户阶层完全失去了上升通道,再加上洋务派内阁甩锅皇帝、背刺军队的不当人蠢事,终于是让9千万卫所军户忍无可忍,以至于出现了晋王“奉天靖难”的事情。
因此这些边疆卫所出身的官员,是帝国上下最讲究实用主义的一部分官僚,他们既不像洋务派那样推崇全盘西化,也不像黄学派那样在这个时代显得多少食古不化。
“世孙您也知道,晋王殿下此前终于下定决心奉天靖难,率军入关之后,我们也出动人手来为大军提供后勤保障,随军到了应天府之后,我们本来是要回去的,结果晋王殿下以现在人手紧这边正需要用人之际的理由把我们全都留下来了。”
刘哲力比较简明扼要的讲述了他们出现在这里的原因,原来是被自己的爷爷拉了壮丁啊,李彻点了点头,随后目光在这殿内的其他人,李彻并没有多问一句话,但是问题已经通过眼神递过来了——这屋子里面的其他人是怎么回事啊?
刘哲力心领神会的介绍道:“这些穿着传统官袍的大人,都是和前内阁首辅大臣不对付的黄学派。”
“他们以前在这样的场合也会穿这么复古的衣服吗?”李彻以前当然听过黄学派的大名,虽然现在有些没落了,但毕竟曾经在大明朝堂上一度有过非常重要的地位。
作为继承了黄宗西的思想并且将其发扬光大的一个政治派别,绝对算得上是名声在外的,只不过虽然有所耳闻,但是正在眼下的朝堂上看到这样一群复古的装扮,还是让李彻有些不解。
“黄学派的官袍就像是不列颠那些法官头顶上的羊毛假发,已经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身份象征。”刘哲力解释道:“当然,这些年以来这样一身行头也被看作是和洋务派划清界限的特殊符号,前明的朝堂上就是这样。”
李彻点了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而他的目光也发现了此刻的大殿当中除了这两拨人以外,这武英殿内还有几个穿着和其他的官员都不一样的人。
因为这些人当中为首的那个的身上穿着一件藏青色的海军制服,袖口上一宽三窄四道金圈的袖口章,表明了此人是一名正儿八经的海军上将。
此时此刻在这个屋子里,他的身份无疑是最高的。
不需要有旁人来介绍,李彻在看到这位海军上将面孔的时候,就已经认出了他的身份。
萨鼎铭。
第三章 晋王
以萨鼎铭为首的几位是在此刻的武英殿当中除李彻外仅有的穿军装的人。
在眼下这个时间的节骨眼上,在应天府依然留任的官员和代表军方的军人出现在这座武英殿当中,那自然是要在这里共商国是,至于为什么除了官员之外就只有几名海军的军官——那自然是因为今天这场大戏的主角,代表着现在整个国家目前最强大已知地面武装力量的晋王还没有到。
趁着自己的爷爷还没到,李彻压低了一些声音向刘哲力问道:“刘兄,敢问你们可知爷爷他老人家把我们都叫过来到这里是所谓何事啊?”
李彻今天一大清早的意识才又一次的结束了在另一个世界的漂泊,通常每一次的意识穿越结束之后,他都需要一阵子来梳理这边世界经历的记忆。
更不用说这一次他在另一边还是被“强制下线”的,今天一大清早醒来到现在几天以来的一些事情他的脑袋还有点晕,所以他也不清楚自己的爷爷把这些人集中起来是要干什么。
听到李彻的话,刘哲力有些哭笑不得的摆了摆手:“你想错了,世孙,这些人并不是晋王殿下召见过来的,事实上,大家聚集在这里,就是等着在这里堵晋王殿下呢。”
“他们在这里堵我爷爷?”李彻有些惊讶的看了一眼这大殿里面的诸君,随后略有些哭笑不得的问道:“他们不知道爷爷刚刚才把临时政府的那些高级官员给统统下了诏狱么?”
自己的爷爷昨天几乎是当了一把“董太公”,刚入城的时候,爷爷率领的部队都被报纸称之为“西凉军”了,这个时候还有这么多官员主动找上门来,这些官员里有姓袁的还是有姓曹的?
“他们当然是知道的,最开始的时候只是袁大人和少数几位大人在紫禁城外求见晋王。”
“等一下?在紫禁城外面?求见我的爷爷?他们不知道我爷爷昨天晚上是睡在城门楼子底下的吗?就和部队的大头兵一样,他怎么想起来跑到紫禁城去求见我爷爷?”
“因为他们觉得晋王让士兵睡大街是在作秀,晋王本人怎么可能在入城之后和大头兵挤在一起睡大街呢?”刘哲力摊手到:“这几位也都是老臣了,让他们走他们也不愿意走,所以就接引到了这里。”
“那其他这些人是.........”
刘哲力颇为无奈的道:“我们把这里的情况汇报给晋王殿下以后,晋王殿下愿意今天上午在这武英殿与之会面,结果没想到消息传出去之后,一上午到现在已经来了这么多人。”
“不请自来?”
“是啊,我感觉这些人今天有些来者不善..........”
“你弄错了。”李彻摇了摇头:“在这座城市,我们才是来者。”
李彻的这句话让刘哲力听了也不由的一乐:“殿下,您这话说的可真是.........”
刘哲力这边话未说完,结果一个更洪亮的声音已经从殿外传来,虽然还离这一段距离,但是在店内尤其是靠门口的众人都听的相当清楚。
“我跟你们强调过多少遍?我们这次入城,部队要像行军打仗一样!军纪要严!我三令五申不得扰民,你把我的话当耳旁风?”
“爹,楚统制不是故意要违反您的命令,他们也没有扰民,他只是觉得那个学校刚刚建好还没有投入使用..........”
“学校里没人也不能住进去!我昨天都睡在城门楼子下面,他带人给我睡到学校里面去了?”
“他手底下的医疗队里面有一些是参军的女学生,女兵毕竟..........”
“女兵也是兵,受不了当兵的苦,就回家当她们的大小姐去!参军入伍可以靠着一时的爱国热情冲动,但是在军队里在战场上,子弹可不分男女!”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李彻隔着老远就听到了自己爷爷的大嗓门,同样听到的还有自己父亲那夹在中间不好做人充满委屈的语气。
看样子自己爷爷对于昨天下达的要求自己手底下的部队入城以后要做到岳家军一般程度的命令非常的重视,执行起来不允许打一点点的折扣。
随着说话声越来越清晰,晋王和世子以及跟随的几位领口上挂着一两颗金四角星的副将(相当于中将)和参将(相当于少将)已经走进了武英殿。
李彻仔细的打量着此刻刚刚踏入大殿的爷爷,晋王李宗棣,自己的爷爷看起来身材高大敦实,身上套着的军装被撑的满满的,虽然腹部看起来有些将军肚般的赘肉,但这恰恰是在沙场上的将领最常见的身材,再坚实的肌肉外面也得有充分的脂肪,才能够经得起战争当中高强度的消耗。
那看起来就久经风霜磨砺的面孔搭配着有些发白的胡须,比他胸口上挂着的勋章更加引人注目,两道浓眉下如同鹰隼般的目光从大殿当中扫过,即便踏入大殿之后未曾发一言,也足够让人感受到一种“气势”几乎实体化的感觉。
相比之下自己的老爹,穿着一件没有军衔的军装跟在自己爷爷后面,有一段时间没见了,没想到之前自己老爹胖得像孙越,现在居然瘦成于谦了,虽然看起来还是挺发福的,但是和以前比可算是健康多了。
“今天很热闹啊,来了这么多人,是今天要在武英殿里面开席吗?”
晋王虽然脸上似乎是挂着一丝笑意,但是完全没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说话的时候倒像是从嘴巴里面往外吐冰碴子。
面对着晋王以及跟随在晋王身边这几位,从西北乌萨斯帝国打到东南维多利亚帝国和哥伦比亚合众国的精兵悍将,面对着这种从沙场上死人堆里滚出来的煞气,有几位官员甚至不由的往后退了几步。
有往后退的,自然也有主动迎上去的,一位穿着红色官袍的老臣上前几步拱手以对:“敢问晋王殿下,今天到这武英殿,是来做周公霍光的,还是来做唐宗成祖的?”
这番话说出口之后,直接让武英殿内其他人的呼吸声都轻了几分,就算是李彻也佩服这个老头子的胆色,这位之前在签名时期就曾经担任过右都御史一职,官位可以说仅次于隆武帝以来事实上的文官首领最常担任的“左都御史”,如今在这座大殿当中,他算得上是一定程度上的“百官之首”,只能说他的胆量也确实配得上他曾经的官职。
一见面就抛出来这么尖锐的问题,这些人今天真的是不怕死来找麻烦的?当着爷爷的面问他是来当周公、霍光还是当李世民和朱棣.........这大明朝跌宕起伏历经五百多年,还真有一批“忠诚之士”啊。
毕竟现在就连他都拿不准自己的爷爷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军队自古以来就是暴力机器,而自己的爷爷现在则是全国掌握着目前最强大的那台暴力机器的人。
“本王是行伍出身,战场上士兵们打生打死,到战斗间隙,火头军把饭送上来,好不容易填填辘辘饥肠,这时候饭还没吃,军官先要论起长幼来了,不合适吧?”
李宗棣似乎并没有因为这位前右都御史的一番话流露出任何较大的情绪波动,李彻目睹着自己的爷爷负手走入大殿,在这武英殿内并没有皇极殿当中的龙椅,只是在大殿两侧摆放着一些公关在这里等候的时候休息的桌椅,所以李宗棣直接径直走向大殿的最中央,让本就备受目光瞩目的自己站到了最受瞩目的位置。
“诸位,我这一次起兵靖难带着大军在过去所做的一切,包括今天站在这里面对诸位,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把我们的国家从泥潭当中拯救出来!
我们的国家在过去的一年当中经历了太多的震荡,前线的失利、朝堂上的党争乃至到后来的金陵之变,我们的国家本该是一个巨人,但是这个巨人的心脑血管却患上了血栓!
而后,暂时接管过权力的临时政府更是居然要在我们前线的将士在新罗、在吕宋、在延平、在旧港,在我们的将士们和西方豺狼浴血奋战的时候,他们却准备把中华的这些外邦全部拱手送人!
老夫戎马半生,书读得不算多,但是我绝不能接受我们国家的利益被这样一群败家子拱手送人,我绝不能接受我们的敌人把大炮架在我们的国门前!
所以今天来到这里的诸位,若是来此与共商国是的,那么请留下,如果是想要准备借机专营好谋求升官发财的,那么也请就此离开,我最看不得贪生怕死、一心只想着升官发财的人出现在我面前。”
李宗棣这一番话说完,大殿里面的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的人似乎对此并不感到意外,而有的则是颇为惊异地和自己身边的同僚交换眼色。
尤其是那些原本就在京城就职的京官,这些年以来他们在应天府所打交道的往往也都是一些快能够和‘通辽神君’坐在一张桌子的神人。
有前明邕宁帝这样卖官鬻爵地捞钱,为了自己的权利整出了一个“老朱家的内阁”,结果最后和那位皇族出身的左都御史来了一出几乎是翻版的“天父杀天兄”,最后彻底玩脱搞得大明这个延续了550多年的老字号被迫摘牌的皇帝。
也有作为洋务派的官员出身,在金陵事变之后原本被寄予希望出来主持大局的临时政府领袖,结果除了让和他们有关的东南商会的那些大商人一个个鸡犬升天地担任要职以外,就是准备用相当匪夷所思的条件来换取和西方停战的曾经所谓“士林领袖”。
在这些人的衬托下,晋王简直正常得不像话,李彻更是有一种在另一个世界里面看某只通辽号的视频前面看了一堆“非洲神君”之后,突然刷到了布基纳法索那一期的视频一样。
“晋王殿下。”首先站出来的就是一名鸿胪寺的官员:“之前临时政府和西方双方关于停战进行的谈判..........”
这显然就是明知故问了,或者说这位鸿胪寺的官员是故意用这样的问题就是要在一开始把立场给摆明。
不明真相的人可能会好奇,晋王发动靖难的原因和理由就是临时政府软弱卖国,中断现在的停战谈判,这不是明摆着的态度吗?
不要觉得这是这位官员在脱裤子放屁,从前明的邕宁帝开始,皇帝在朝堂上就不愿意背任何的锅,无论这个过错是否是源自于皇帝本人,邕宁帝概不愿意负责。
上过班的朋友都知道,职场上摊上一个不愿意负责的上司会让人的血压有多高,而且大领导不愿意负责的结果就是往下一层的领导也不愿意负责,最后变成人人都不愿意负责的局面,政治风气更是逐步发展到了只要做事就会被骂的程度。
而且这个挨骂还不是那种你能够忽略无视的街头吵架,被骂就会被拉入党争当中,拉入党争的结果就是大家一起辩经,辩经完了再干活儿。
就像是17世纪初的大明或者是21世纪的灯塔一样。
“谈个屁,战场上他们还没有拿到手里的东西,指望我们从谈判桌上拱手让给他们?撤回我们的谈判人员,临走前告诉他们,想要地盘就派兵来打!”
晋王这也算是旗帜鲜明地摆明了自己的态度,毕竟晋王是因为反对临时政府签署条约卖国而起兵靖难的,晋王如此顺利地靖难成功,也离不开国内的民心向背——大明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大一部分阶层以及相当一部分民众,他们是宁可把这场战争打下去也不愿意去签署一份屈辱如同布列斯特条约的停战协议的。
晋王可以说背负着这些人的期望来到了应天府,又怎么会轻易的背弃和辜负这些人呢?
第四章 受国之垢,为天下主(1)
“晋王殿下说得对!和这些西方匪类没什么好谈的!”李彻身边的刘哲力在晋王的语音落下之后扬声高呼,李彻都稍微有些被他这突然的举动惊了一下,刘哲力落在他目光当中的是和方才完全不同的狂热与崇拜。
他的话也代表了绝大多数西北帮官员的态度,和东南沿海出生的那些官员在海军的失利之后,对西方畏之如虎的心态不同,在这场世界大战当中大明在战争前期同莱塔尼亚东西并进,逼迫乌萨斯仅仅在开战两年以后就王冠落地被迫退出了战争,成为这场世界大战当中第一个退出战争的国家。
而在西北对乌战场上所取得的成果90%可以说都是源自于他们,虽然乌萨斯是西方帝国主义当中最薄弱的一环,但是这个国家的体量毕竟放在这里,欧洲宪兵的名头放在这里,对乌场上的战绩也让这些少壮派的西北方官员面对维多利亚帝国和哥伦比亚合众国同样有足够的底气说不。
而在过去于西北边疆假节钺,军政大事一肩挑的晋王,自然收获了相当多青年西北军户出身的西北帮官员们的崇敬,这完完全全是过去李宗棣靠着个人能力和人格魅力积累下来的“狂热粉丝”,刘哲力以及他身边的这些年轻官员显然就是这一类人。
不过在这大殿当中,自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晋王李宗棣在方才所作出的决定,
上一篇:救命,我被病娇舰娘包围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