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希灵使徒00
在雷州港周围这些大张旗鼓的举动,就差没有把“我要搞事情”这几个大字写在脑门上了,李彻要的就是让那些潜伏的间谍和特务把这样的信息告诉哥伦比亚军。
他可是生怕哥伦比亚军不重视这里。
在码头上,李彻注视着“定远”、“镇远”两舰再次入港,在昨天夜里,这两条战列舰趁着天上没有任何月光的时候,熄灭所有灯光,有两艘战列舰的舰长亲自操舵,在没有任何灯光辅助的情况下,在夜色当中悄悄地溜出了雷州港。
在海上绕了一圈之后,待到今日天亮时分,这两艘战列舰又堂而皇之地驶入了雷州港,两艘战列舰在此之前就已经抹去了两舰的舷号,对于雷州港外海目睹了这两艘战列舰入港的人们来说,他们看到的是在前几日两条巨舰入港之后,今日又有两艘战列舰驶入了雷州港。
这事实上就是李彻参考另一个世界当中开国大典上让空军的受阅飞机在空中多飞一圈的典故,这种带有些许心酸的欺骗方法确实简单好用,至少在外界看来,目前大明海军最强大的四艘定远级战列舰都已经来到了雷州港。
对于哥伦比亚军的情报部门来说,无论他们从什么途径来搜索情报,所有的蛛丝马迹都会指向一个相同的结论——那就是大明皇家海军正在雷州港集结他们除了泗水港内被围困的舰队之外,其他所有海军的主战舰艇。
只是对李彻来说,现在最令人难以心安的就是他现在并不能够确定敌人到底是否受到了他们的战略欺骗,他们现在所做的一切究竟有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他们现在并没有相关的信息能够对此加以佐证。
带着这样的压力,李彻这一段时间以来每天都觉得非常难熬,尽管他在外界所有人的面前都表现得云淡风轻,但是事实上就像他此前在等待元山一战消息的时候,在码头上其实并不是完全为了“致敬历史”一样。
他当时在说出“好儿郎,大破贼!”以后在码头上挥拳庆祝的举动,绝非仅仅是为了cos谢安,而是他当时在得知了大胜的消息之后确实激动难耐,那是他发自真心的狂喜。
而他现在的压抑,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要在所有人的面前都表现出足够的沉稳与自信,因为如果连他这个策划者都没有信心的话,又怎么能够让下面那些具体的施行者相信他们现在所做的一切能够带来胜利呢?
所以朱妙云和德川明子这段时间以来的小动作没有收到任何的成效,也不能仅仅简单地把所有的原因都归咎于李彻在另一个世界当中在互联网上对各种各样的漂亮妹子见得多了,毕竟他在群里面也见过不少在群里面飙车比维斯塔潘都厉害的兄弟,在现实生活的感情当中被女生如汤姆一般玩弄。
他现在纯粹是没有多余的心思和精力罢了。
他现在所做的一切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现在的大明在经过过去一年以来举国上下的乱局之后,一地的烂摊子没有时间去收拾,部队的装备没有时间来整修,军队的战斗力当下没法完全恢复。
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如果能够让现在海军手头上立刻能用的主力舰数量翻个两三倍,能够让码头上凭空多出一排排军舰的话,那别说是朱妙云指点德川明子来诱惑他,就算是朱珠加刘亦菲加迪丽热巴这些丢到他面前,对他搔首弄姿乱抛媚眼,李彻也绝对不会将投向这些大舰巨炮的目光向那些女人投去一眼。
不过这样的等待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随着5月20号早晨的一则消息传来,李彻有些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下了三分。
这个消息便是——哥伦比亚合众国婆罗洲集团军主力,对延平王国首府东都发动了全面进攻。
第三次东都保卫战爆发。
这看起来似乎只是一个寻常的、哥伦比亚军在预料之内对东都所发起的进攻,但是李彻知道自己在雷州港这边做的这些小动作,哥伦比亚军肯定已经注意到了。
原因无他——哥伦比亚合众国的动作实在是有点太快了。
虽然说根据他们现在所掌握的情报来看,事实上,哥伦比亚合众国计划对东都所发动的第三次进攻,早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筹备了,但是在此之后哥伦比亚合众国在整个亚太地区的战略表现出一种几乎弱智的盲目,在南下战略还没有取得成果的情况下,又在新罗开辟一个战场,把原本要投入到吕宋和延平二地的资源分了相当一部分给新罗半岛。
虽然说如果要给哥伦比亚合众国挽尊的话,那么可以用哥伦比亚合众国的高层看穿了此前明帝国临时政府本质上无比软弱的内核,并采用这种“张牙舞爪”的全面进攻以期望能够吓退对手,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是面对晋王和大同派,显然哥伦比亚合众国为他们这种轻率的战略付出了足够沉重的代价。
而现在,在元山之后过去仅仅一个月,哥伦比亚合众国就发动了对于东都的全面进攻,这显然也同样有些过于急迫了,虽然说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哥伦比亚合众国在经历了新罗半岛上的惨败之后,确实需要在其他的地方找回场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正常情况下,他们需要这么急迫地发动这场东都战役。
要知道哪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莱塔尼亚佬在斯大林格勒栽了这么大的跟头,那也得在1943年2月2号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之后休整了好几个月,随后才在1943年7月5号发动了库尔斯克战役。
尽管哥伦比亚合众国在此之前就已经在瀛洲储备了大量的物资,但是战争的准备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只限于一些储备的基础物资而已,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哥伦比亚合众国时隔一个月就发动这样一场大规模的战役,绝对是有些操之过急了。
那么哥伦比亚合众国已经在新罗半岛吃了操之过急的亏之后还依然这般我行我素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如果你认为哥伦比亚合众国高层并不是一群不知道吸取教训的白痴,那么显然就只有一个结果了——他们现在就发动战役也同样是出于一种无奈。
不管场外的因素如何,对于东都这座城市来说,随着第一枚炮弹落下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这座在此前的表现如同钢铁一般的城市,又要经历一场彻骨的淬炼。
-------------------------------------
“陆战一师打了多少炮弹?”潘兴的参谋长拿到了第一天各作战部队的弹药消耗之后,单独抽出了陆战一师送来的那份明显比其他部队更长的清单,用有些难以置信的语气询问负责抄送这份清单的军官。
“24个小时的时间里打出去了超过五万发炮弹?平均一门火炮每天发射超过500发炮弹?虽然我们提倡我们的部队尽可能发扬我们的火力,但是陆战一师难道没有稍微体谅一下我们后勤的意思吗?”
也不怪参谋长如此的激动,因为陆战一师的弹药消耗在过去24个小时当中实在是有些过于夸张了,要知道作为海军陆战队的绝对王牌,陆战一师可是海军陆战队里面少有的几个装备不像是四等人的部队。
整个师拥有一个独立的炮兵团,而该炮兵团下面下辖三个炮兵营,包括一个装备法制M1917 155毫米榴弹炮的炮兵营,以及两个英制25磅榴弹炮营,除此之外,还有另外加强给他们的两个独立的炮兵团,不算迫击炮的话,仅仅是身管火炮,陆战一师就有超过整整100门。
这种相较于其他的陆战队而言,几乎可以算得上是超规格配置的炮兵火力,在第一天有没有给敌人制造惊喜这一点参谋长并不清楚,但是现在可以肯定已经给他造成惊吓了
虽然哥伦比亚合众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工业产值,但是炮弹跨过整个大洋运过来,可真是一点都不容易。
别看这个时代的哥伦比亚合众国,比另一个世界当中100年以后的哥伦比亚合众国弹药生产速率高不知道哪里去了,但是现在的弹药消耗也比幽默的俄乌大区高太多了。
在另一个世界当中的2024年,北美的唯一的155炮弹工厂哪怕24小时轮班生产,目前每月也只能交付一万发155炮弹。
按照最乐观的估计,到两年以后,也就是2026年的极限产能也不过每月两万发;等于平均每天只有不到700发。
而欧洲的总产能还不如北美;欧洲几个北约的155炮弹工厂当前的日总产能加起来也不会超过500发;即便再加上亚洲的半岛南部,美欧亚三者合起来,总日产能都不会超过2000发。
这与每天至少两万发的强烈需求整整差了一个数量级,而在这边两万发炮弹只够陆战一师的炮兵打上八个小时。
“我们的敌人已经几乎快要把东都这座城市的地下给挖空了,尤其是在东都城东北角的那个高地,敌人在那个高地的地下挖掘了大量的地道,就像老鼠一样,给那个阵地不断的补充兵员弹药以及各种各样的物资。
从开战以来,他们就在不断地加固自己的首都,现在这座城市已经被打造得如同一个超大型的钢筋混凝土的碉堡一般,为了能够尽快地打通敌军的外围防线,我们师长下令进行了这种程度的过饱和炮击,并期望通过这种压倒性的火力来破坏敌人的阵地。”
“就是看起来效果应该并不怎么理想。”
接过话茬的是潘兴,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来到了两人的身旁,亲自伸手取过了那份来自陆战一师的消耗清单。
面对总司令,那名军官微不可查地缩了缩脖子:“是的,尽管陆战一师进行了这么长时间的持续高强度炮击,甚至我们在望远镜里面已经看到了敌人的阵地已经几乎被炮弹所掀起来的土壤给掩埋……”
可是每次陆战一师发起进攻的时候,敌人又会像幽灵一样,从原本认为已经被彻底摧毁的堑壕当中钻出来,从挖穿山体的坑道当中钻出来,随后一次又一次的把“这次一定可以拿下无名高地”的哥伦比亚军,一次又一次的给撵下去。
虽然说对于哥伦比亚合众国而言,他们对于东都这座城市的抵抗是有一定的心理预期的,但是很显然即便是潘兴在看到了整整五万发炮弹打出去之后,陆战队的那些两足牲口依然没有拿下阵地,他也由衷地感到了惊讶。
这座城市的韧性和血性,即便哥伦比亚合众国这边做了一定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也依然再一次的超出了他们的心理预期。
“这些该死的东方人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第九十七章 东都保卫战(2)
延平陆军二级上将李亚光看着沙盘,他当然并不清楚现在的潘兴给予了他们多高的评价,但是从他愁眉紧锁的眉头就可以看出,宋军的状况情况绝对没有潘兴所认为的那么好。
哥伦比亚军第一天就投入了五个师级单位发动进攻,其中更是在主攻的陆战一师的方向上一天砸了五万枚炮弹在区区一个高地上,
虽然说陆战一师没有如同他们所期望的那样一口啃下这个高地,但是被砸了五万发炮弹的守军难道就好过吗?
尤其是对于宋军来说,原本作为大明治下的一个海外藩国,原本他们的海陆军并不用承担多么艰巨的作战任务,毕竟天塌了有高个子顶着,延平的海军在前无畏舰时代还从大明进口了几条前无畏,到了无畏舰时代,延平在连南美诸国都买了无畏舰甚至是超无畏的情况下,海军自始至终没有采购一条无畏舰。
毕竟在过去,在海上不需要宋军进行舰队决战,在陆地上也不需要他们挑大梁,海军只需要安心建设好一支地方性质的勤务舰队,陆军只需要打造配合明军能够迅速在东南亚地区进行作战的轻装部队就可以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大明皇家海军婆罗洲分舰队”和“大明编外两栖陆战队”现如今却被迫扛起了在东南亚抵抗的大梁。
“二师的伤亡情况怎么样?”李亚光现在最关注的就是这个东都东北郊区最重要的支撑点,在此前两次东都保卫战当中,这里都曾经发生过惨烈的争夺,也正是因为如此,哥伦比亚军才会一上来就对这里发起如此高强度的炮击。
至于为什么双方都会为这样一个无名高地争夺得如此惨烈,那自然就离不开东都的地形了。
整个婆罗洲的地形北高南低,中间是山地,四周为平原,山脉从内地向四处伸展,东北部有东南亚最高峰京那巴鲁山,海拔4101米。
东都作为一个港口城市,自然坐落在平原上,而中央山脉距离东都的距离至少有一两百公里,也就是说,无论对于宋军还是对于哥伦比亚军来说,在这片战场上几乎找不到多少制高点。
东都东北角的这个高地,在这场战争爆发之前默默无闻甚至没有一个名字,而在先后经历了两次东都保卫战之后,对于东都这座城市而言,无名高地这四个字已经有了特指。
这座高地确实没有多高,但是数不清的无名英雄用自己的身体把这里垫了起来。
“二师已经有一个团几乎快被打光了。”
“一个团快被打光了?他手底下其他的几个团呢?”
“其他的几个团状况还好。”
“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不轮换?”李亚光闻言已经略有些怒气:“他们也是老部队了,我们这一次是要和敌人在这里做长期打算的,一个团伤亡这么大我就算扒人给他补上,这个团在接下来要过多长时间才能够恢复元气?”
对于部队来说,你损失百分之一二十的兵力之后给你补上这么多的新兵,对于部队整体战斗力的影响不会特别显著,而这些新兵在其他老兵的带领下也能够较快的适应战场,很快把新兵带成老兵。
但是如果整个部队损失太大的话,补充进来的大量新兵会让整个部队的战斗力骤降,在接下来的战斗当中,部队也更容易受到损失,更容易受到损失就又需要补充新兵,如此反复地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当中。
这也是为什么部队在战场上如果可能的话,一定要进行轮换的原因,要保证一个部队不能轻易地损伤元气。
“他们撤不下来。”
一句话就让李亚光所有要指责的话都烟消云散了,也是,第二步兵师参加过前面两次东都保卫战,他们不可能不清楚应该怎么样保存自身的战斗力,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不进行轮换也只有这种情况了。
哥伦比亚军24小时不间断的火力,让后续部队根本顶不上去,根本没有机会和前沿的部队进行轮换。
“坑道也过不去吗?”
“这一阵子下了太多的雨,将军您也知道我们这里的地形是个什么样子,有的地道发生了垮塌,还有的干脆被哥伦比亚军延伸的炮击给炸塌了,此前我们想把地道挖的更深一点,但是再往下挖就挖出地下水了..........”
李亚光沉默了。
尽管今天只是哥伦比亚军大规模进攻的第一天,但是他已经感受到了由衷的压力,毕竟这是他第一次指挥如此大规模的战役。
没错,李亚光作为现在东都保卫战当中宋军第一兵团司令,作为整个战役的最高指挥官,他并没有指挥前两次东都保卫战,因此他也并不能够像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的朱可夫那样,从列宁格勒开始不断地磨练自己的指挥水准,更不能够像长沙保卫战当中的薛岳那样在一个地方打出经验,打出手感。
说起来这东都保卫者的名头可并不好当,第一次东都保卫战的指挥官是定安伯陆严,彼时的哥伦比亚军在婆罗洲北部登陆之后进展迅速,并且迅速地沿着中央山脉的山脚下贴着海岸线向东都推进杀来,当时的东都一度人心惶惶。
而陆老爷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先是派出了大量小股的侦察部队进入茂密的丛林当中,整个婆罗洲基本上离开了城市范围之后,就都是茂密的热带雨林,这为那些侦察部队提供了良好的掩护,老爷子抓住了哥伦比亚军当时有些轻敌冒进导致前后部队之间脱节的状况,用一场成功的伏击战重创了哥伦比亚军的先头部队,将哥伦比亚军成功击退,第一次成功的保卫了东都。
但是老爷子本来就年事已高,指挥战役期间的连日操劳,让老爷子在战役的最后时刻因为脑溢血死在了睡梦当中,虽然第一次东都保卫战的规模并不大,但是陆老爷子成功地安定住了人心。
至于第二次东都保卫战,负责指挥作战的是滞留在延平的明军23军军长方克平,这个时候虽然婆罗洲和本土的联系已经几乎断绝,但是在哥伦比亚军登陆初期之后,岛上的明军和作为地方部队的宋军意识到他们已经不能够指望当时的应天府了,因此双方建立了联合指挥部,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够抵抗哥伦比亚军的侵略。
这第二次东都保卫战就是双方硬碰硬的大战了,整个东都的西部和西北部城区都受到了战火的波及,哥伦比亚军因为始终无法拿下东都港区的要塞群和位于城北部的主阵地,再加上为进攻的准备不够充分,在脱离了海岸线之外的炮兵火力上始终无法压制宋军,因此最终在台风季到来之前,哥伦比亚军主动撤出了战斗。
可惜的是在这次战役结束的最后阶段,方克平在出城亲自观察敌军动向的时候,不幸踩中了在城外布设的地雷,倒在了战役胜利的曙光当中。
正因如此,李亚光在接受这次保卫东都的重任的时候,甚至有小报都声称,以延平的实力,想要在节约联军的进攻下守住东都本就难如登天,此前两位将军是用自己的性命为祭才换来了胜利,新接任的将军若是想要守住东都的话,恐怕也要以身献祭才可保东都无恙。
虽然这样的报纸很快就被查封了,但是这样的流言可未曾停止过,毕竟在整个东南亚,封建迷信这东西可向来太有生存市场了。
不管怎么说,第一天打下来,对李亚光而言,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
好消息就是现在他手上的部队确实在此前的战斗当中摸爬滚打出来了,尤其是在上一次的东都保卫战当中,官兵们积累下来了相当丰富的做战经验,官兵们表现出来的素质不仅不逊色于哥伦比亚军那些曾经在欧洲战场上作战过的部队,再加上在自己家乡自己首都作战的心理加成,至少手头上一批主力部队的表现甚至要比哥伦比亚军一线部队更优秀。
再加上东都本身就是婆罗洲上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南洋炮兵厂就设立在这里,延平虽然自己不造战列舰也不买战列舰,但是延平自己也有算得上是世界先进水平的炮兵制造厂,这其中的拳头产品就是多款重型岸防炮,口径从240毫米到280毫米不等,甚至就连大明那边的330毫米舰炮,南阳炮兵厂也在获得技术之后制造成功,开发出了相应的330毫米岸防炮。
在第二次东都保卫战当中,联邦海军舰队就曾经试图对,港区和城区进行炮击,然而哥伦比亚军还没有抵达理想的射击阵位,就被延平宋军港区周围一共三个炮台,总计三座双联装330毫米岸炮、六座双联装280毫米岸防炮和数量超过一打的单装240毫米岸防炮打的灰头土脸。
联邦海军舰队的大炮虽然更多,但是除非直接敲到这些岸防炮的炮塔上那就是在不断的命中地球,军舰和岸防炮兵大多数的交战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甚至在另一个世界当中,哪怕是大清也能够在第二次Y片战争当中用岸防炮兵好好的给英法联军的舰队来个狠的。
可是相较于好消息,他现在要面对的坏消息也更多。
第九十八章 东都保卫战(3)
好消息不见得能够让人多么高兴,但是坏消息足够让人愁眉紧锁。
对于李亚光来说他现在是成也大炮,败也大炮,目前东都的守军最仰仗的是自己的炮兵,而他们最大的短板也同样是炮兵。
这听起来是否有些矛盾?其实一点也不矛盾,他们所仰仗的是那些重型的要塞炮、岸防炮,而他们缺乏的,则是正规的陆军加农炮和榴弹炮。
而这其实就要归因于此前所提到的,延平的海陆军是一支体系不完全的军队,延平的陆军本质上是一支这个时代的“快速反应部队”,是一支“原始斯崔克”,在东南亚这片地方,部队离开了交通线之后在热带丛林当中行进起来相当困难,而离开了铁路和硬化路面之后,在雨季想要拖行那些重型火炮也极为不便。
因此延平陆军的野战炮兵是一支追求轻量化的部队,主要配备的火炮是一种融合了山炮和步兵炮的轻型75毫米火炮,这种火炮的全重只有500公斤,并且可以拆分成多个部分由马匹来驮运,代价就是最大射程只有4500米,这东西可以看作是一种Plus版本的92步兵炮。
毕竟在大明的势力范围之内,过去并没有什么假想敌是需要延平陆军来进行攻坚的,哪怕对于隔着海峡相望的尼德兰殖民地,和这些殖民地部队作战,难道还需要拉上大口径的重炮吗?
更不用说,哪怕是明军的正规陆军部队,在这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普遍配备的野战炮也就是75毫米级别的,因此延平陆军选择开发牺牲了射程的75毫米火炮并没有什么问题。
只是现如今,这成为了延平陆军最大的短板。
此前两次东都保卫战虽然都获得了胜利,但是延平陆军从来未曾将哥伦比亚军驱逐远离东都,因为在离开了东都周边的重型要塞炮和岸防炮的射程范围之后,延平陆军的炮兵火力相较于哥伦比亚军来说,差得实在是太远。
在战争爆发前,延平陆军甚至没有任何一门口径大于75毫米的野战火炮,这比推崇75小姐至甚的高卢陆军还要夸张。
目前军队当中少量的105毫米榴弹炮和加农炮,都是明军带过来的,本来的数量就算不上多,在经过一年的消耗之后,现在手上能用的105毫米级别的陆军野战火炮,数量加在一起也就只有一个炮兵团强。
这就让延平陆军只能被动防守,无法主动出击,尤其是哥伦比亚军还控制了多个在东都东边中央山脉山脚下的关键节点,想要夺回这些地方还需要向上仰攻,这实在是超过了现在延平陆军的作战能力。
可能有人就好奇了,你既然都有一个南洋炮兵厂这样一个大规模的现代化制炮厂,连更大更重技术要求更复杂的重型舰炮都能够建造,难道说还不能制造一批100毫米级别或者150毫米级别的火炮来供应给陆军使用吗?
然而事实上这确实没有那么容易,南洋炮兵厂确实也有一款100毫米和一款150毫米的舰炮/岸炮是处于生产中的,前者供应给驱逐舰和给一些巡洋舰充当副炮,后者给自己的巡洋舰用,同时也作为岸防炮的一部分。
可问题就在于,舰炮和岸炮是完全不一样的,舰炮对于重量没有那么敏感,几吨十几吨重的一门炮别说在几千吨的军舰上,就是大几百吨的炮舰,在这方面也没有特别敏感。
但是陆军可就不一样了,舰炮本来就更重,而当下又没有一种合适的陆军炮架,海军的火炮上岸绝不仅仅只是随便找个炮架装上去就能用的,事实上,在上一次东都保卫战的过程当中,在最紧急的情况下,确实征用了一批100毫米的舰炮用于改造成野战炮,用于支援前线的战斗。
但最终的结果是,这批火炮被部队评价为“可以移动的固定大炮”,因为这种100毫米火炮搭配上应急炮架重量比陆军的150毫米榴弹炮还要更重,然后应急的单脚大架又让火炮的左右射界非常捉急,这种应急产物在火炮当中的地位,基本上和阿琼在现代主战坦克当中的地位一样。
而且相较于炮兵而言,最基本的步兵也同样有不少隐患,这其中最大的隐患就在于后备兵员。
“那些动员师现在的状况怎么样?”
“我们缺乏足够多的军官,现在一线部队开战以来在经过扩充之后也需要军官,我们已经很难从一线部队里面抽调军官去组织新的动员部队了,现在最新组织起来的动员部队里,有相当一部分军官已经是由一些公务员、工厂或者学校的相关领导、工地的包工头这些人来担任,至少他们虽然没有足够的军事能力,但是却有足够的人员组织能力。”
“把这样的部队送到战场上,将会是一场灾难。”李亚光摇了摇头:“军校生呢?”
“我们连二年级生都已经动员了。”参谋叹了口气:“以我们陆军过去的规模而言,抚远军校能提供那么多军校生,已经是紧急扩招下超水平发挥了。”
“我知道..........但是这依然不够,战场是一个非常冷酷的只讲究胜负的地方,不会看你到底付出了多少,有多么不容易,战争只看结果。”
“那就只能把一年级生也给...........”
“算了,抚远一年级生算年纪还没有到18岁,再怎么样我们也不能把没成年的孩子送上战场。”李亚光咬了咬牙:“对了,北边的7师和18师不是说自己的阵地压力大吗?让他们把一半的部队撤下来修整,你挑两个动员师让他们到7师他们的阵地上去,如果有突出部的话,把这两个动员师给塞上去。”
上一篇:救命,我被病娇舰娘包围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