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海烽烟 第81章

作者:希灵使徒00

  “不是,还能他妈是谁啊?”

  ........

  ”总不能是Yf23,1.44和Su47吧“

  ........

  ”也许是心神?“

  ........

  ”Pzl230?这他妈是个啥?“

  -------------------------------------

  或者:

  “港区年度巨X战列难道不是蒙大拿?”

  “深海的紫白菜虽然阵营不同但是这种评选我们也确实不能有阵营偏见。”

  “1938某种程度上实至名归好吧?”

  “亚拉巴马也不是不行........”

  “什么?你说胡德?不不不,我不是说胡德是战巡,战巡也算是战列........现在生物装备也算了?”

  ........

  “不是?怎么选个驱逐舰出来?维内托给了多少钱?”

  -------------------------------------

  以及——

  《最强战巡一定是胡德》

  《大改声望也是实至名归》

  《金刚也说得过去》

  《我草,暴怒是谁》

  ........

  《最强轻巡一定是伍斯特》

  《68bis也是实至名归》

  《最上也是强而有力》

  《我草暴怒怎么又是你》

  ........

  《最强18寸舰设计一定是大和》

  《1938慢但也实至名归》

  《N3也勉强说得过去》

  《我草怎么还是暴怒》

  ........

  《最强航母肯定是中途岛》

  《完全体信浓也实至名归》

  《企业功勋卓著》

  《谁又把暴怒放进来的》

  --------------------------

  今天乐疯了,大家可以在书评区发各种段子,回头点赞最高的可以找我领取坦克模型一辆。

第185章 无形的死神

  上等兵艾伦从睡梦当中被炮声惊醒了。

  他醒过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突如其来的炮击打破了他的梦乡,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突然觉得周边变得安静了下来,所以才从睡梦当中惊醒了过来。

  从东都战役爆发至今,对于在前线摸爬滚打的这些士兵们来说,能够伴着柔美的炮声入眠,已经成为了一种必备的基础技能,如果枪炮声停止的话,那么他们反倒睡不着觉了,虽然大部分情况下这确实意味着战场上陷入了短暂的宁静,但是也有可能是那些东方人该死的突击队战术下,那些如同鬼魅一般的突击队正在试图向他们发动袭击。

  在战场上幸存至今的老兵都很清楚,铺天盖地的重炮对他们造成的杀伤效率,相比于那些以5人制战斗小组为最基础战术单位的突击队摸上来和他们短兵相接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毕竟在婆罗洲的战场上,双方的炮兵部队相较于欧洲而言,完全不是同一个档次的,对面的敌军也更喜欢轮流使用。部署在不同阵地上的火炮轮替射击,以冷枪冷炮的方式,在不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时候消耗他们的战斗意志和生命。

  因此相较于大炮,突击队要更加危险,因为后者一旦突入战壕,是真的能够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里清洗掉整条战壕内的人。

  这些突击队超过半数都配备冲锋枪,就算是突击队当中的步枪手使用的往往也是半自动步枪,而且从打死的这些敌军突击队士兵身上的着装和携行具来看,他们一个人的身上往往至少有6枚进攻型木柄手雷。

  所以这也解释了这些突击队往往在进攻的时候,手榴弹会像雨点一样落下来的原因。

  艾伦当初刚刚走上战场的时候,就曾经听说过明帝国的军队当那位姓李的亲王麾下的部队在人数更少的情况下,先后在西伯利亚和中亚两个方向上将乌萨斯陆军在多次会战当中击败。

  在那个时候便有一些军事观察家注意到了当时那些卫所军所采取的较为原始的突击队战术。

  但是哥伦比亚军却一直没有把这种步兵战术放在眼里,一方面是哥伦比亚军的军官们对自己手底下士兵的素质有着极高的自信——至少单纯从枪法上来说,这些北美大区走出来的选手确实都是优秀的步枪射手。

  只不过他们还要在后来的战场上才能够学会如何成为一名出色的步兵。

  另一方面,直到后来莱军大规模的使用暴风突击队战术之前,相较于不起眼的步兵,欧洲西线战场上双方炮兵集群的对决似乎更能够证明未来陆军的发展方向。

  联邦陆军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走上的战场,对于在亚洲战场上的哥伦比亚军来说,他们要恰好在包括瀛洲战役、吕宋战役以及新罗战役早期所遭遇的部队,要么是明军陆军的常规二线乙种守备部队,要么就是瀛洲、新罗这些藩属国的部队,和这些部队的交手让哥伦比亚军有了一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感觉。

  即便后来明庭派遣了一批常备军当中的甲种部队,这些明军遇上了已经从之前那些垃圾部队身上打出气势,退去新兵成色的哥伦比亚军,也没有占到便宜。

  艾伦就是这样逐渐从下士提升到中士的,只是后来的故事..........当哥伦比亚军真的在战场上开始和晋王府的卫所军交流之后,哥伦比亚军一线的这些指挥官们才发现,这些明军和此前的明军完全就不是一支军队,无论是装备还是士气,都完全无法同日而语。

  甚至在新罗战场上那些南部最终成功撤回瀛洲本土的部队当中,有一些曾经在欧洲战场上和莱军交过手的哥伦比亚军老兵感觉自己仿佛又撞上了莱军一般。

  我在欧洲被突击队刷,我来到了亚洲还被突击队刷?

  亚伦的哥哥当初就在新罗,只不过他的运气很不好,他当时是被包围在元山的部队当中的一员,亚伦一直在南线作战,直到今年夏天之前,他都没有遭遇过那些传闻当中如同恶鬼一般的突击队,因为他交手的对手要么是当地的宋军,要么是此前就驻守在这里协防的明军。

  虽然那些活跃在他们后方的游击队很讨厌,虽然这该死的地方气候让他们觉得很不舒服,虽然此前他们。对东都两次试探性的进攻并没有取得有效的成果,但是亚伦此前一直都相信他们正走在通往胜利的道路上。

  可是随着东边那个大国从大明变成大唐之后,不仅战争结束的日子变得遥遥无期,他们的处境也越来越糟糕了起来。

  前一阵子他被晋升为上士,可是他却完全没有为此而高兴,因为他是在巴士海峡海战结束之后,哥伦比亚军第3次进攻东都遭到彻底失败的那场大撤退当中,因为出色的表现而获得晋升的。

  他的感受就像是你打开战雷准备下班之余打打二战房放松一下,结果点开德系5.7队列连续几把都是大壮丁,费尽心思和对面的苏联慈父以及联邦陆航绞肉到底,把把全队第一但是把把输,同时被敌人和弱智的队友一起恶心,这样的游戏是不会给人带来笑容的。

  现在亚伦最大的期望就是能够离开这片该死的地方,只是现在的联邦远征军似乎陷入了一种奇怪的bug当中,首先能够优先得到撤退的部队,其实是那些已经完全被打溃打崩了,跑得最快的部队——这其中主要都是在去年才开始在国内建设起来之后又送到这里来的新部队。

  尽管溃兵有不少也被重新组织起来,或者是补充到前线的部队当中,但是论起来登船撤退的机会,还是那些表现最差的部队最有可能被撤走。

  毕竟现在前线防守的压力非常非常大,那些真正能打敢打的部队,高层估计也不敢把他们随便撤换下来,而那些扶不起来的阿斗,高层也不希望他们在岛上浪费军粮,左右都是要撤的,能撤就先把这些人给撤掉再说。

  这种情况自然是造成了许多部队官兵严重的心理不平衡,毕竟对于很多老部队来说,算起来他们这个时候早就该轮换回瀛洲进行修整了,这个时候他们本来应该在瀛洲列岛上去玩那些樱花妹。

  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在欧洲战场,那么可能这些部队当中有的哥伦比亚军官兵都会干脆直接向莱塔尼亚佬投降得了,甚至在有的部队当中,可能还会发生哗变的状况。

  但是在这里,这些联邦部队展现出了极高的忍耐力。

  这当然并不是因为在婆罗洲战场上的哥伦比亚军要比其他的联邦少爷部队更能吃苦,更能忍耐。

  亚伦很清楚,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只有一个。

  不敢。

  婆罗洲战场上的哥伦比亚军从上到下都很清楚他们在过去的这段时间以来究竟做了什么,就像是在另一个世界当中的二战时期,西线的莱军更能够接受向盟军投降,而东线的莱军只要能往后面跑,那他们通常就不会向苏军投降。

  禽兽很清楚自己所做的事情,哪怕有1/10被反过来施加在他们自己的身上,对他们而言将会意味着什么?就像在五共当中金部长在“除虫射日”后,在自己一手打造的西冰库当中,他的表现也没有比之前那些被他关进来的政敌好多少?估计金部长那个时候最后悔的就是没有给自己也来一颗子弹。

  从猫耳洞当中爬出来,亚伦看向在潜望镜旁边观察情况的一名士兵,他这边刚刚头绪带着些许疑惑的目光,那边那名士兵就已经转过头来道:“没有敌人发动进攻,上士。”

  “你最好把眼睛放亮一些,那些幽灵最喜欢匍匐在地面上,几乎和地上的泥浆混为一体,然后一点点的摸到能听见我们说话的距离。”

  “我发誓在我的眼皮底下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咳咳咳!”那名士兵说到一半便被剧烈的咳嗽声取代,他一边用手捂着嘴,一边从潜望镜的观察位上爬了下来,然后整个人蜷缩在战壕的一个拐角当中,他在这里用工兵铲在战壕的侧壁掏了一个壁洞出来,在这里面有一个用罐头做的小炉子,里面装着煤油和闪布,其实就是一个大号的煤油灯。

  他从水壶里给另一个罐头盒子倒了半盒水,然后把这个罐头盒子放在他自己自制的小炉子上,接着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了一盒火柴。

  虽然已经入冬了,但是婆罗洲这边的温度完全和寒冷不沾边,因此士兵们并不需要向斯大林格勒战役当中的莱军那样想办法生火取暖,但是现在战壕里面像这样的小炉子已经越来越多了,因为他们要用这样的小炉子来给自己加热饮用水。

  只是一连试了好几根火柴,却没有一根能够成功的打着火,这该死的天气什么东西都容易受潮,这盒火柴看样子也已经报销了,除非能出个好天气把火柴给晒干,可是这该死的老天怎么看都不像是能够在这一段时间出太阳的样子。

  “你应该准备一个这个。”

  亚伦用打火机来帮这名年轻的士兵点着了火,他看着这个其实比他小不了几岁的新兵——好吧,现在这家伙也能算是成长为一名老兵了,看着他全神贯注的盯着眼前的这个小炉子,亚伦干脆把自己的打火机丢给了他,反正这个打火机也是他从格鲁曼那里顺过来的,回头看看能不能从他那里再顺一个就行了。

  在士兵向他道谢之后,亚伦盯着士兵咳的有些潮红的脸:“你没有去到军医那里要一些药来吃么?”

  “除了吗F,咳咳咳.........我们现在还有什么别的药物吗?”士兵面露苦涩:“就算有的话,那些药肯定也是要给状况更重的人来用,我只是有些咳嗽,这一阵子没有发烧,也没有腹泻,嗓子咳的难受的时候喝点热水就行了,热水在东方好像很具有魔力,东方人在不舒服的时候就总会喝热水。”

  亚伦没有说话,他在自己的身上摸了摸,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了半袋咖啡粉,那是他自己之前用咖啡豆磨出来的,在士兵欣喜的目光当中他把那些咖啡粉全部都倒了进去,虽然正常来说咖啡不应该是这么冲出来的,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人在乎了。

  “从昨天到现在死了几个?”

  “您是问战死的还是病死的?”

  “分别死了几个?”

  “好消息是从昨天到现在我们没有人战死,这几天敌人并没有从我们这里发动大规模进攻,昨天只有几个倒霉蛋被弹片给撂倒了,虽然有一个人失去了他下面的兄弟,但是至少大家都活着。”

  “伤员送到后面去了吗?”

  “除了失去下面兄弟的那个之外,其他几个伤员都拒绝后送。”

  一时之间两人都沉默了片刻,大家都很清楚,伤员不愿意往后送并不是这些伤员战斗意志强烈,即便是轻伤也不愿意下火线,那几个伤员当中其实有两个人的状况并不是非常乐观。

  弹片虽然没有打在致命的部位,但是为了从他们的屁股上把弹片取出来,那个不称职的庸医在手术的过程当中,几乎把他们屁股整个给切开花了,那两个家伙现在只能趴着躺在地上,不能站,不能躺,也不能跑。

  但即便如此,他们也不愿意在后方的医院休养,毕竟伤员并不会比其他人更有希望登上撤离的船只,因为伤员更占空间的原因,为了能够尽快的多撤一些人,大多数的伤员都依旧留在婆罗洲。

  但是,从前一段时间开始,在运力这么紧张的情况下,海军依然专门抽出了一批运输船来运病号。

  是的,病号和伤员不是一回事。

  “那昨天病死了几个?”

  “往后面医院送了三个体温超102度(联邦佬肯定是万恶的华氏度叻)的,只是不知道他们现在是死是活,不过我觉得他们应该现在还活着.........咳咳,至少现在还是活着的。”

第186章 用病号返攻?

  哥伦比亚军的战线基本上现在维持在帮家旺到斗湖这一线,对于整个婆罗洲来说,位于东北角的这一块,在地理上相对更类似于一个半岛,从邦家旺到斗湖也是最短的一条战线。

  这条战线总共有200公里长,对于哥伦比亚军来说,维持这样一条200公里的战线,这对于在岛上一线和后勤各种作战单位加在一起有百万人之众的哥伦比亚军来说,现在兵力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最主要的压力了。

  毕竟哥伦比亚军的步兵师编制向来放眼全世界的范围都是很大的,常规的步兵师展开的正面宽度在20公里左右,而哥伦比亚军的步兵是至少能够覆盖30公里的宽度,虽然这种大编制战术灵活性不高,但是对现在的情况倒是恰如其分,哥伦比亚人只需要8~9个师就能够覆盖整条战线——情况本该是这样的。

  只是在这条战线后方,部队糟糕的状态对于任何团级及以上的哥伦比亚军中高级军官来说,已经算不上是什么秘密了。

  虽然说从登上这片土地开始,水土不服、流感和痢疾就一直伴随着这支军队,不过至少在今年上半年的时候,这些状况都还仅仅只是存在于部队当中的少数,是的,和现在相比那真的是少数。

  在过去短短的半个月的时间内,流感开始在整个部队当中迅速的蔓延开来,而且现在传播的速度已经达到了心惊肉跳的水平——在个别的部队当中,甚至有过半的士兵都已经被传染,越来越多的部队因为大量的士兵受到感染而丧失了作战能力。

  原本这些部队很多都能够作为防线上的预备队,可是现在,一方面维持着作战能力的部队数量正在日益减少,毕竟一个部队当中1/3的人患病你就基本不要指望这个部队能够承担什么作战任务了,因为他们甚至连离开驻地都很困难。

  而另一方面,哪怕是那些感染人数没有那么高的部队,又或者是把那些还没有受到感染的人单独抽调出来去支援前线可行吗?这也很难说,因为谁也不知道这些现在看起来没有感染的人当中,有多少是真正没有受到感染的,有多少只是现在看起来状况还不错但是已经携带了流感病毒。

  目前在最前沿防线上面的那些作战部队,因为从后方的单位相对隔离,情况还比较好,但是如果把人送上去的话,现在这种从未见过的传播性极强的流感如果在一线的防线上散播开来...........

  潘兴在11月1号早上起来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喉咙像吞了刀片一样疼痛。

  他知道,现在轮到他了。

  虽然说在此之前,司令部就已经对于现在流行的流感进行了尽可能的预防措施,包括并不限于所有的人员都佩戴口罩,在司令部的周围撒上大量的石灰来进行消毒,严格限制进入司令部的人员等等,但是很显然,这些预防手段并不是绝对有效的,尤其是潘兴本人有的时候无论是出于鼓舞士气的角度还是实地考察部队状况的角度,他都不可能避免同基层部队的接触。

  潘兴没有对于自己生病这件事情进行声张,现在联邦远征军上下很多人都能够倒下,但是如果他现在也倒下的话,那么这只远征军的崩溃也就为时不远了。

  默默的从暖壶当中给自己倒了一杯热水,把一整杯有些发烫的水强忍着不适给吞进嗓子里去,强打起精神之后,潘兴用手试了试自己的额头,他感觉自己应该并没有发烧,但是现在他也不太确定自己的状态,于是给自己又加了一个口罩随后再前往司令部。

  从他的住处到司令部的距离并不远,因为他的司令部现在设置在此前被哥伦比亚军所攻占的一个宋军要塞当中,这是一个有些落伍的楞堡式要塞,这种要塞事实上在婆罗洲北部数量不少。

  现在司令部所选择在这个楞堡里主要就是因为这里面有现成的建筑,在100多年前的时候这样一个楞堡只需要数百人来守卫,靠着内部囤积的物资就能够对抗数倍甚至是十数倍的敌人的长期进攻和围困。

  现在在这个楞堡内部,不仅仅有联邦远征军的司令部的相关部门以及人员,你甚至能够在这里面看到一个马圈和一个牛圈,马圈里面的马倒是很好理解,很多的时候传令兵传达命令或者是通勤的话,马匹都是绝佳的助力。

  而至于那个牛圈,里面原本有几头奶牛,他们的任务就是给司令部提供新鲜牛奶,现在联邦远征军的状况,就算是作为司令官的潘兴想要每天都喝上牛奶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些奶牛还是此前战局顺利的时候,司令部的厨子们专门养起来的,在撤退的时候,这些奶牛居然也被厨子们给带到了这里,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

  虽然在眼下这个时代这种要塞已经远不如上个世纪那般难以撼动,但是如果妥善利用的话,也依旧可以成为坚固的防御支点,潘兴选择在这里作为指挥部,也是因为他向士兵们宣称将会陪他们在这里战斗到最后一刻,如果明军攻破了哥伦比亚军设置的最后防线,那么他就将会在这里战斗到最后一颗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