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第106章

作者:花雪飘飘飞

  一方封疆大吏,掌握千万人的生计。

  要是放到汉末时期,那就是妥妥的诸侯王。

  执政一方,封疆大吏近乎拥有绝对的权力。

  要是治理的太糟糕,官逼民反,说不定就会动荡国本。

  也因此,任何一位封疆大吏,都值得皇帝郑重。

  所谓的京官高一级,对于封疆大吏而言,不存在这种情况。

  江昭并非封疆大吏,但行的是封疆大吏的权势、职责。

  一些该问的,还是得问一问。

  江昭沉吟,答道:“以兵戈守疆土,行政安人和之道,蕃汉相融,稳固疆土。”

  自古以来,新开疆拓土的疆域,都非常不稳定。

  一不小心,就可能让人抢了回去。

  熙河七州,也是一样。

  导致不稳定的因素,主要是涉及吐蕃百姓、西夏百姓的归属感问题。

  熙河七州,吐蕃与西夏撤军,但却还有不少普通百姓常居。

  相比起将士,百姓一生也未必走出小镇。

  边军开疆拓土,怎么着也不可能真的出手大规模屠杀无辜百姓。

  蛮夷之地,作风与汉人大不相同。

  对于这些百姓而言,汉人执政根本没有任何归属感。

  一旦吐蕃、西夏边军卷土重来,那些无辜百姓就可能成为间谍、带路党。

  文化不认同,哪怕占据了一百年,也没什么作用。

  一旦部落起势,天然得到认同,成功一次,就能夺回疆域。

  这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要让疆土彻底稳固,唯有蕃汉、夏汉文化融合,建立书院,鼓励部落高层子嗣入学,实行同化政策。

  “或可实行屯田政策,鼓励蕃汉通婚,茶马互市,经济融合。”

  屯田政策,可让军队实现一定程度的资源自我补给。

  否则,没有任何一个国度,可承受长时间的征战消耗。

  几十万军队,天天吃的粮草,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要想实现粮草自由,唯有屯田。

  蕃汉通婚,则是最经典,也是最管用的汉化解法。

  相比起游牧文明,农耕文明要高端太多。

  一旦结成夫妻,日常生活,加上儒家学说的影响。

  不出三五年,就可见成效。

  持续二十年以上,更替了一代人,疆域就可彻底稳固。

  赵祯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些做法,起码大方向上没有任何问题。

第104章 让我考察好圣孙?

  “熙河路为新拓疆域,卿可要什么支持?”赵祯问道。

  开疆拓土,这是大周百年国祚的首例。

  作为皇帝,他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史书之上,都得大书特书一笔。

  说句不夸张的话,借着开疆拓土的事迹,他甚至都能与太宗皇帝比一比功绩。

  如今,涉及疆域治政,稳固疆域的事情。

  但凡不是特别过分,他都能予以支持。

  特别过分,也不是不能支持。

  总之,为了功绩,在所不惜!

  江昭一怔。

  这种直接让臣子开口要“支持”的话,从皇帝口中说出来,实属少见。

  “单独赐予恩科名额。”

  江昭不假思索,说出了要求。

  “熙河路几乎没有汉人,要想稳固疆土,除了汉化吐蕃人,还得让一些汉人移居过去。”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得让读书人过去。若非给予一定的科考名额,断然是留不住读书人。”

  这个时代,读书人都是精英。

  要想聚集百姓,保障人口不流失,唯有通过“读书”这个诱惑。

  稳固边疆,人口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前,熙河路绝大部分都是吐蕃、西夏百姓。

  要想让百姓从陕西路、河东路等移居熙河路,就得搞“教育资源”优越那一套。

  边疆苦寒,但也意味着竞争压力不大。

  要是有固定的科考名额,这就是大大的优点。

  一些实力不行的举子,为了一线考上进士的希望,自然会拖家带口,移居熙河路。

  而这些举子,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资源。

  慢慢的,熙河路也就可以发展起来。

  “大概要多少?”赵祯沉吟,出声问道。

  恩科名额,这事说起来挺让人出乎意料。

  不过,其实可以接受。

  相比起春闱,单独恩赐进士名额,并不影响其它路举子们的竞争。

  当然,要是有举子不服,自可移居边疆。

  “二十。”江昭给了个中肯的数字。

  一次春闱,取三四百位进士,合十三路。

  一路取士平均是三十左右。

  二十,这个数字在平均线以下。

  “可。”赵祯点头。

  一定的政策支持,非常必要。

  “臣要裁撤冗兵,精简军制。”

  江昭解释道:“边疆开拓,恰逢无人种田。一些老弱病残的士卒,适当赏赐田地,裁撤军籍。”

  “亦可。”赵祯点头。

  冗兵,一向都是军伍存在的大问题。

  历年军费,开支都不小。

  不过,裁军得有理由。

  士卒裁撤,怎么着也得给点补偿,并适当安顿生产事宜。

  否则,裁撤的士卒太多,聚在一起,万一出了个点子王,就可能导致叛乱。

  熙河路地广人稀,赏赐土地,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这是好事!

  “臣要适当调动一些新科进士,维持边疆政局运转。”

  熙河七州,一州起码五六个县,也即三四十个县。

  要是算上配套的小官、小吏,起码得奔一千以上。

  这样数目的官员,都得进士、举子去填。

  “可。”赵祯点了点头。

  新拓疆域,一切都得重新建立,该有的支持,肯定得给到位。

  “暂时就这些。”江昭恭声道。

  其实,除了这些,还有一些隐性的支持。

  一如人事调整、司衙调整等事宜。

  不过,这都是默认的支持,无需说出来。

  “卿不负朕,朕亦不负卿。”赵祯缓缓点头,拍了拍意气风发的青年。

  “臣惶恐。”江昭一惊,连忙下拜。

  就在这时,司礼掌印太监通报道:“陛下,几位公子求见。”

  公子?

  江昭抬了抬眉头。

  公子,这一称呼,放眼外界无疑是相当普遍。

  但,让内官都称呼“公子”的人,怕也唯有几位宗室的子嗣。

  也即,好圣孙!

  赵祯摆了摆手,示意江昭起身。

  他老了!

  近些年,他可以清晰从察觉到自己的精力越来越差。

  要是不出意外,江昭就是他简拔的最后一位能臣。

  一般来说,但凡是人,那就都会对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有些许特殊对待。

  “让他们都进来吧!”

  不足十息,走进来五位年轻人。

  兖王之子,赵士翊。

  邕王之子,赵士骞。

  赵宗谔之子,赵仲。

  赵从式之子,赵世程。

  赵宗全之子,赵策英。

  都是妥妥的圣孙一代。

  几人入内,举动拘束,但俨然并不陌生。

  显然,都没少走进御书房。

  内官适时呈上奏疏,让几人传递观望。

  “这位就是朕提及过多次的宣抚使江昭。”赵祯挥了挥手,望向江昭,介绍道。

  几人心头一凛,连忙行礼。

  开疆拓土,这是妥妥的传世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