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第110章

作者:花雪飘飘飞

第108章 熙河现状

  熙河路,熙州。

  熙河开边,拓土七州,即拓土洮州、河州、兰州、乐州、岷州、叠州、宕州。

  所谓的熙河七州,并不囊括熙州。

  以往,开疆拓土,乃是以熙州为运转核心。

  彼时,建造了不少官邸,以处理军务、政务。

  如今,熙河七州自成一路,皆是曾经的异族统治区域。

  为了便于统辖,官家赵祯下诏,特意划了陕西统辖的熙州给熙河路,合八州之地。

  如此,自然就是以熙州为治所。

  安抚司,安抚副使厅。

  江昭端坐主位,章衡、苏轼、苏辙、章惇、曾布、顾廷烨、王韶、种谔、沈括、薛向、蒋之奇,以及赵策英等五位宗室,一一齐聚,分列左右。

  其中,苏轼、苏辙、章惇、曾布、沈括、薛向几人,要么是一州知州,要么是一州通判,都是州郡官员,本应上州郡任职。

  不过,涉及边疆,几人都是初步入边,不清楚边疆政局,却是特意旁听一二。

  “近来,边疆如何?”江昭举目向下,望向一位着甲小将。

  此人,姓郑,乃是忠敬侯郑顺的幼子,人称小郑将军。

  要是不出意外,估摸着就是英国公独女张桂芬心有属意之人,也即后来娶了国舅爷妹妹小沈氏的人。

  相比起顾廷烨,这位小郑将军缺了一份谋略,但论起果敢却是未必输上多少,也算是武将勋贵年轻一代第一档次的人物。

  “禀宣抚使。”

  小郑将军重重抱拳,禀报道:“近来,吐蕃首领唃厮啰病逝,传位于幼子董毡。董毡仓促即位,实际掌控地域仅是湟州、廓州、西宁州三州。

  董毡威望不足,瞎毡之子木征、董谷、结吴延征、瞎无叱、巴毡角、巴毡抹,磨角毡之子瞎撒欺丁,都有趁机动摇董毡地位的迹象。

  其中,以占据了大部分青唐之地的瞎毡之子木征为其最,几度举兵试探。”

  江昭了然,缓缓点头。

  湟州、廓州、西宁州,都是非常临近黄河的区域。

  这可都是水土肥沃之地。

  相比起熙河七州,湟州、廓州、西宁州的肥沃程度肯定是要差上不少。

  不过,相比起青唐(甘肃)之地,湟州、廓州、西宁州三州,肯定是要肥沃不止一个档次。

  (如图:左上角是湟州、廓州、西宁州,大概就是这样)

  而今,木征占据了大部分青唐之地,士气正盛,一旦杀死了董毡,动荡的吐蕃部落肯定降服于最强者,木征就可成为下一位“唃厮啰”。

  “董毡此人,可尝试过拉拢?”江昭出声问道。

  掌握湟州、廓州、西宁州三州,董毡就是最临近熙河七州的吐蕃部落首领。

  余下的,肯定也还有一些部落临近熙河七州,但都部落太小,成不了大器。

  这样临近的部落,还是以拉拢为主。

  一如俞龙珂部落,就是在河州、宕州附近生活,渐渐融入农耕生活,为大周抵御吐蕃。

  “英国公老将军遣人找过董毡。”

  “如何?”江昭望了过去。

  要是董毡亲周,无疑是最好,支持就行。

  让吐蕃人打吐蕃人。

  要是董毡排周,事情就要难办不少。

  偶尔支持,偶尔不支持。

  总之,须得保持董毡部落半死不活,但又不能让他真的灭亡。

  董毡部落,因地理位置的缘故,注定是大周与木征的缓和点。

  “态度摇摆不定。”小郑将军解释道:“此人,几次变卦,一时说要与大周守望互助,一时又说吐蕃与大周是两个国度。”

  江昭摇头一笑,摆手道:“摇摆不定就是亲周。”

  堂堂部落首领,态度不清晰,肯定是有所顾虑。

  董毡的顾虑,无非就是担心大周与木征两面夹击,是以表现出了些许亲周态度。

  这就够了!

  这可是上一任首领的幼子,这一任名义上的吐蕃首领。

  这样的人物,态度摇摆不定,足矣!

  “联系上董毡,让他派个勉强有点话语权的人过来。”江昭吩咐道。

  “是。”小郑将军连忙点头。

  “熙河路的士卒还有多少?”江昭又问道。

  二十万边军,本来是单独镇守陕西路,防范西夏,如今得镇守陕西、熙河两路。

  相比起以往,陕西路镇守的士卒肯定少了不少。

  这也就怪不得英国公心慌。

  陕西路出了问题,就是西夏正面入侵,熙河路出了问题,就是丢失近百年国祚的首次拓土疆域。

  “九万余。”

  “九万?”江昭缓缓点头。

  这个数目,算是非常充足。

  毕竟,相比起西夏,吐蕃无疑是要弱上不少。

  要是算上俞龙珂(包顺)部落的十余万士卒,可就是二十万边军,镇压吐蕃,根本不是问题。

  事态尚且可控,并未发生战事,十几位官员都明显松了口气。

  要知道,熙河一路新建,基本上就配置了主管官员,底下的县、乡官员,办事小吏,都尚未配好。

  可以说,熙河一路,都还运转不起来。

  缺官员、缺小吏、缺百姓。

  要是猛地来一次大的突袭,还没足够的力量防守,那可就不太好办。

  “州郡官员,都去往州府上任吧。”江昭吩咐道。

  熙河路,汉人百姓几乎没有。

  不过,河湟地区一向肥沃,致仕吐蕃百姓不少,起码是两三百万之数。

  特别是俞龙珂部落,养得起十余万士卒,已然是百万人口的部落。

  作为边疆,这个数目的百姓已经相当客观。

  “是。”几人齐齐点头,起身拱了拱手,退了出去。

  “你们也去忙自己的政务吧。”江昭望向章衡、王韶、顾廷烨等人。

  几人若有所思的望了一眼五位宗室,齐齐行礼,退了下去。

  十几人一走,厅内唯有张载、禾生、程颢几人。

  这几人都是起“秘书”的作用。

  几位宗室相视一眼,齐齐端坐。

  要是不出意外,接下来就是他们的职务问题。

  “按理来说,以几位公子的身份才学,哪怕没有治政经验,安排个四五品的官位,也实属常情。”

  江昭温和的赞誉了一句,话音一转:“不过,官家特意吩咐,须得以七八品的官位,方才有历练之效。”

  几位宗室,齐齐面露期待。

  这还真就是几人首次掌权。

  公子哥手底下有奴仆是一回事,独自掌权又是一回事。

  “依江某之见,不若都定在从七品。若是治政,可为一县县令;若是治军,则为一营指挥,合五都,五百人。”

  “不知,几位公子,意下如何?”江昭淡淡一笑,平和问道。

  不管几人是选择治政,亦或是掌握军务,他都会派遣一些人协助。

  选择治政,那就派遣副官治政,不说立下什么政绩,起码不祸害百姓。

  选择掌握军务,那就派遣得力的士卒保护一二。

  “甚好。”五人齐齐点头。

  “那几位公子,作何选择?”

  “县。”

  “县。”

  “军。”

  “军。”

  兖王之子赵士翊、邕王之子赵士骞,两人没有任何犹豫,选择了治政一县。

  两人都是娇生惯养,实在是吃不了什么苦。

  赵仲、赵世程两人,略微迟疑,选择了执掌五百士卒。

  相比起兖王、邕王的长子,这两人的父辈并非是王爷,虽是有些娇生惯养,但也不至于一点苦都不能吃。

  关键的是,以两人的才学,治政一县,几乎不可能出什么政绩,

  相比起来,管五百个人肯定要容易一点。

  反正,宣抚使大概率不会让他们上战场。

  哪怕执掌军队,也没什么危险。

  江昭举目,望向了最后一人。

  赵策英!

  “军!”赵策英坚决道。

  相较于赵仲、赵世程两人,赵策英多了些许而言果敢英气。

  大丈夫,该拼就得拼!

  江昭点头,相继为几人分了所属:“士翊公子治政云水县,士骞公子治政怀水县,仲公子入转运司,负责粮草押运。世程公子入提举常平司,负责茶马互市的维护。策英公子入怀化将军麾下,负责练兵。”

  无一例外,都没什么危险。

  五人有了职责,都有些小兴奋,齐齐拱手一礼,退了下去。

  江昭摇了摇头,端起一杯蜜水,沉心品味。

  时间一长,孰优孰劣,自见分晓!

第109章 赵策英有意建功立业!

  西宁州。

  自唃厮啰病逝,传基业于幼子董毡,吐蕃便内乱横生。

  新的首领董毡,实际掌控疆域仅是湟州、廓州、西宁州三州。

  其中,湟州与廓州都临近大周,恐受大周侵袭。

  是以,董毡便以西宁州为大本营,屯兵于此。

  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