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第112章

作者:花雪飘飘飞

  除了十几位入座的官员以外,尚有几十位没资格落座的官员,或是六七品,或是吐蕃小将。

  茶盏轻放,江昭向下望去,打破沉寂:“近来,吐蕃小型部落,不乏惊扰大周边疆者。不知董毡赞普,却是何意?”

  “宣抚使有所不知。”仁多保忠连忙答道:“我王受先王嘱托,受封赞普。然,以木征为首的宵小之辈,存心挑衅我王威严。一些小型部落,有样学样,实在是不受约束。”

  这种事情,两方都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

  而今,董毡部落处境不优,仁多保忠也唯有低声下气的解释。

  “董毡赞普威望不足,难以服众,江某甚是理解。”

  说着,江昭一叹:“其实,大周以往并未有拓土熙河七州的野心。怎料,吐蕃部落常常入侵熙州,官家就让本官来了边疆。可谓时也,命也。”

  仁多保忠面色微变。

  熙河七州,也即河湟之地。

  此地可不是一般的肥沃。

  失去熙河七州,于吐蕃而言,无疑是大损元气。

  可惜,疆域已经失去,胜利者不管说什么,失败者也唯有受着。

  “木征已于青唐屯兵,意欲湟州、廓州、西宁州三州,从而一统吐蕃。”江昭面色微沉,叱道:“此举,无疑是大逆不道。”

  “此次,特意召使者入熙河一叙,却是想知道董毡赞普的意思。”

  江昭平和说道:“说到底,无论是木征赢,亦或是董毡赞普赢,都是吐蕃内部的事情。

  不过,大周忍受吐蕃侵扰近百年,猛地拓土七州,士气正旺。要想约束好底下人,不继续开疆拓土,也唯有董毡赞普出钱安抚一二。”

  言下之意,自是要些好处。

  “宣抚使未免言过其实。”仁多保忠冷哼一声,他低声下气,为的是更好的谈条件,而非让人得寸进尺。

  他反驳道:“熙河七州,为新拓疆土,须得一定的时日修养。若是我王不敌木征,也唯有冒死东进。甚至,要是木征一统吐蕃,联合西夏东进,熙河七州的士卒,未必就守得住到手的疆土。须知,熙河七州,有两州都是西夏的疆土。”

  江昭淡淡的瞥了一眼。

  仁多保忠所言,的确是实话。

  以董毡的兵力,一旦联合西夏入侵大周,肯定得被西夏黑吃黑。

  这也是董毡没有找寻西夏的缘故。

  可要是木征一统吐蕃,近十万兵力,还真就未必怕了西夏。

  如此,自然是可以联合。

  吐蕃十万,西夏来个一二十万,熙河七州还真就不一定守得住。

  “使者言之有理。”江昭一笑,赞同道。

  “如此,董毡赞普担心大周西进,大周担心董毡赞普东进,都有和平诉求。本官为官家钦定的宣抚使,可决意一切边疆事务。就是不知董毡赞普,有意和谈否?”

  从一开始,江昭要的就是两方议和,从而发展熙河路,稳固疆域。

  所谓的要好处,要到了自然最好,要不到也无可厚非。

  仁多保忠面色一松:“赞普也有此意。”

  “董毡赞普,为人向来诚信,本官早有耳闻。”江昭赞誉了一句。

  话音一转:“不过,议和一事,终究是涉及两国交集,不能以本官一己之见为准。不知董毡赞普,诚意如何?”

  既然议和目标一致,接下来就是为议和增添筹码。

  仁多保忠早有准备,出声道:“宣抚使且说一说条件吧。”

  作为董毡的心腹,他知道首领的底线。

  江昭开价,他适当还价就行。

  “茶马互市,利于两国。本官意欲特设“榷场”,促进边疆贸易,允许吐蕃部落以马匹、皮毛换取茶叶、食盐、瓷器等物。不过,禁制吐蕃与西夏、辽国交易。”

  马匹,绝对是大周军队的弱势点。

  大周盘踞南方,根本没什么好的马种。

  吐蕃马匹上佳,以茶叶、食盐、瓷器等小有价值,但又不影响国力的东西置换马匹,换到一匹就赚一匹。

  一旦吐蕃开放政策,定然不乏卖马匹的商人。

  至于吐蕃商人会不会觉得这是卖国、削减国力,从而不做生意?

  商人要是有良心,就富裕不了!

  “可以。”仁多保忠应声答应。

  吐蕃部落,的确是需要茶叶、食盐、瓷器。

  以往,也有类似的交易、走私。

  这一次的要求严厉了一点,增添了不准向西夏、辽国贩卖战马。

  “若是吐蕃小型部落归顺大周,董毡赞普不得阻拦。”江昭又说道。

  “可以。”仁多保忠点了点头。

  吐蕃本就是部落制度,时常分裂,这一点对于大周和西夏这样的国度而言,可能难以接受,但对于吐蕃而言,还在容许范围。

  “要允许大周在边境修建堡垒,黄河、洮河沿岸交于大周军队镇守。”江昭缓缓说道。

  仁多保忠一惊,一下子反应强烈起来:“不可能!”

  吐蕃与西夏,若是要交流,定然得经过黄河、洮河。

  此举,一旦应下,吐蕃却是再也没有了西夏联合的机会。

  沿着黄河、洮河,都不需要驻守太多军队,两三千就行。

  两三千军队驻守,就可确保没有人通过黄河、洮河与西夏交流。

  “那就待定。”江昭淡淡一笑。

  说着,江昭望了过去。

  仁多保忠心头一振,连忙说出要求:“茶马互市,必须得允许置换铁器。”

  “不可能。”江昭摆摆手,直接拒绝。

  大周一向限制铁器、农具、盐等战略物资流进吐蕃,若非是为了换取战马,茶马互市甚至都不可能有盐。

  仁多保忠面色一滞。

  这还只是第一个条件呢!

  他沉住气,说道:“须得让皇帝迎娶吐蕃贵女为妃,以作联姻之用。或者,大周嫁公主。”

  “不可能。”江昭罢了罢手,又一次拒绝。

  老皇帝已经年迈,肯定不会迎娶吐蕃女子。

  嫁公主,那就更是不可能。

  大周开疆拓土,可是“胜利国”。

  连续两个条件都遭到拒绝,仁多保忠有些沉不住气:“我王已然释放诚意,但却没有看到宣抚使的诚意!”

  此言,不乏“待价而沽”的意思。

  要是再不答应,那就谈不拢。

  江昭沉吟了一会儿,缓缓点头“有道理。”

  或许是想起了什么,他面露痛惜之色:“熙河七州,驻有十万大军,要是算是俞龙珂部落,便是二十万军队。”

  “这样的军队数量,想来就是让董毡赞普心有不安的来源。”

  说着,江昭迟疑的望了下去。

  仁多保忠心神一震。

  莫非?

  “宣抚使可削减镇守熙河七州的军队?”仁多保忠急切的问道。

  要是真能减少镇守熙河七州的军队,哪怕就只有这一个条件,那也还有的谈。

  “这样吧。”江昭一叹:“俞龙珂部落的十万士卒,可行屯田之策,不再常规驻守,如何?”

  仁多保忠长呼一口气。

  这可太给力了!

  行屯田之策,哪怕要召集起来,也须得一定的时间。

  士卒归田,常规驻守军队减少,这就是诚意!

  “大周军队呢?”仁多保忠有意讨价还价。

  “若是允许大周在边境修建堡垒,黄河、洮河沿岸交于大周军队镇守——”在仁多保忠期待的目光下,江昭缓缓说道:“江某承诺,可裁减士卒两万人!”

  “宣抚使此言为真?”仁多保忠心头大震。

  一招屯田,一招裁军。

  要是真的能施行下去,熙河路常规镇守的边军就只有六七万。

  这个数目,肯定有三四万得防备西夏。

  余下的三四万,分布八个州郡,力量已经相当分散。

  这样数目的士卒,无疑让人心安。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江昭淡淡道。

  本来,他就有屯田政策与裁军政策要施行,从而一定程度实现军队粮草的补给。

  要是真的凭此达成议和,那就堪比空手套白狼。

  稳赚不赔!

  “好,那就允许大周在边境修建堡垒,并交出黄河、洮河沿岸。”仁多保忠果断做出决定。

  二十万军队,一下子就剩下六七万常驻。

  这可太有诚意了!

  江昭嘴角微扬,爽朗一笑,起身招手道:“来人啊,编写誓书,设下酒宴,本官要与仁多保忠将军畅饮。”

  议和,谈成!

  一时间,大周文官与吐蕃使者,其乐融融。

  我嘞个豆啊!最后三天,愣是涨了一千多票,这下子得加更四张了。

  不行,我要振作起来,还老爷们的恩情。

  我屯屯稿子吧,尽量过了端午就放出来。

第111章 布政一方!

  熙州议和,使者西归。

  此举,意味着两国达成有效共识,结为盟友,互不侵犯。

  当然,这样的盟约究竟能持续多久,谁也不敢断定。

  不过,任何一段盟约都有所谓的“蜜月期”,起码三五年以内,盟约绝对有效。

  议和不足一旬,一道圣旨传遍天下。

  【皇帝敕曰:

  朕绍膺骏命,恢拓西疆。今熙河七州新附,吐蕃求和,膏壤沃野千里,实王化未敷之域。念边氓待哺,贤才阙如,特颁恩诏,广纳俊彦,以固边圉而兴文教。

  一、科举专额以励英才。

  自嘉佑八年始,熙河路特设恩科进士二十名,别立“陇右榜”。凡本路举子,无论中原、西域与否,入边籍者皆许投牒应试。其文优者,前三授进士出身,余下赐同进士出身,可参与庶吉士考试,授予官职,兼领屯田、茶马实务。

  二、授田减赋以安黎庶。

  凡迁熙河者,无论读书与否,授永业田,丁男给水浇地二十亩,桑地五亩,新垦之地首岁免籴。

  三、女子入边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