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第114章

作者:花雪飘飘飞

  百万淳朴的吐蕃百姓,足迹遍布河州、宕州。

  平坦的田野上,金灿灿的小麦散发淡淡清香。

  一眼望去,不乏有淳朴百姓手持薅刀,利索的割麦,沉甸甸的麦子搭在一起,甚是诱人。

  此外,也有百姓紧握长粑,耙松泥土,顺手丢下种子。

  一边收割,一边播种,甚是奇特。

  田野边缘,以江昭为首,约五六十人,缓步走动。

  “这是冬小麦还是春小麦?”江昭向着割麦的百姓指了指,和煦一笑,出声问道。

  堂堂从三品紫袍大员,行封疆大吏之权,江昭越是面对普通百姓,形象就越发温和。

  “冬小麦。”

  一人落后江昭半步,头戴平定毡帽,蓄长发扎辫,发中编入了些许红丝绒,一身藏青对襟交领羚羊袍,腰束革带,热情的回应。

  这人,却是河州河州俞龙珂部落的百余位主事者之一,扎木。

  俞龙珂归顺大周,得以赐封官位,这事无疑是有益于其部落的生存。

  不过,他一走,部落就没了正式管事的首领。

  百万吐蕃百姓聚集在一起,实在太危险。

  要是受了有心之人的鼓动,未免平添大乱。

  于是乎,近两年的时间,经江昭授意,熙河路的官员都有意将大型部落分割为一些小型部落,不让百余万百姓聚集在一起。

  渐渐地,俞龙珂部落遭到分割,却是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状态。

  扎木其所在部落,约莫两千户人,乃是河州最大的小型俞龙珂部落。

  江昭了然,缓缓点头,望向翻田的吐蕃百姓,问道:“冬小麦一经收割,就再次种麦,可是两年三熟的种法?”

  “大人真是学识渊博,竟知晓农耕之事。”主事者扎木出声解释道:“河州水土肥沃,行两年三熟之策,可富裕些许余粮。”

  所谓两年三熟,也即头一年八、九月种植冬小麦,次年六、七月收割。

  一经收割,就立刻播种粟,粟的成熟周期仅是三个月。

  如此,同年十月左右就可收割成熟的粟。

  一经收割,立马种植冬小麦,如此就形成了循环。

  自头一年八、九月种植冬小麦,次年次年六、七月收割小麦,十月收割粟,拢共耗时一年,收割了一次冬小麦、一次粟。

  理论上,这是一年两熟。

  不过,考虑到土壤肥沃问题,往往涉及修养问题。

  一般循环了一次,就得让土地修养三个月的时间,蕴养肥力。

  也即,特意腾出一次种粟的时间,不种粮食。

  这一来,本来的“小麦-粟-小麦-粟”的收割模式,就成了“小麦-粟-小麦”。

  两年四熟就成了两年三熟。

  “无非是通过书本知晓些许皮毛而已。”

  江昭淡淡一笑,颇有兴致的向身后官员望去。

  这次,巡视百姓耕田,本就是他特意为之,为此特地喊上了五位宗室。

  “纸上得来终是浅,未免要试试耕田,方知躬耕之苦。不若,都下去试试吧?”

  说着,江昭着重望向五位宗室。

  五位宗室齐齐一怔。

  赵策英目光微动,率先反应过来。

  这是要作秀啊!

  “太史公有言: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农耕之事,实属必要啊!”赵策英连忙附和道。

  此言一出,余下四位宗室相继反应了过来。

  躬耕,这可是表达亲民的好机会。

  开籍田,躬耕以劝百姓!

  怪不得宣抚使特意喊齐了五位宗室。

  “诸葛武侯,就有躬耕先例。”

  “《齐民要术》有言: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起自农耕,民生之本啊!”

  “耕田好啊,得耕田!”

  几位宗室,相继表了态。

  读书厉害一点,就引经据典。

  读书不行,就适当编一两句。

  反正,得耕田!

  河州通判苏轼扬了扬手,朗声道:“大人言之有理,躬耕而行,方知粮食之不易。”

  主事者扎木心头一诧,连忙让人去找来农具。

  吐蕃蛮夷之地,读书习文并不普遍。

  哪怕作为主事者,他也没怎么读过书,不清楚几位大人物究竟都在说些什么。

  反正,就是要亲自耕田。

  这样的大人物,亲自耕田!

  这是何等的贤明啊!

  不足一炷香,自有几十柄农具呈了过来。

  江昭爽朗一笑,拎起一柄长耙,挽了挽紫袍玉带,卷起裤腿,大步向着农田走去。

  几位宗室、几十位官员相继拾起农具,跟了上去。

  其间,眼见尽是官袍的大人物齐齐走进田野,不少吐蕃百姓尽是惊诧,不免观望起来。

  一些百姓向着住所跑去,告知这一消息。

  于是乎,越来越多的百姓聚集,观望起来。

  须知,这可是紫袍大员亲耕!

  这样的大人物耕田,不免惹人好奇。

  几十位官员,手持农具,示范躬耕。

  当然,真正躬耕的仅是八个人。

  江昭、苏轼、扎木、五位宗室。

  余下的官员,主要就负责称颂吹捧。

  怎么着,也不能抢了顶头上司和几位宗室的风头。

  “昔范文正公守边屯田,今小阁老持钧秉轴,犹执耒耜于陇亩。观其犁雨耕烟之勤,不逊诸葛南阳之隐!”

  “掌兵刑钱谷之暇,仍循颜子、郭外之志啊!”

  “昔孔融让梨,公让膏腴千顷,使边氓得粟帛之养,岂非古先贤遗风再显?”

  “昔人谓【宰相必起于州部】,今观小阁老与几位公子,乃知【贤臣育于畎亩,明主生于闾巷】。”

  “诸公子纡朱曳紫,而常布衣巡野。闻恰似汉文帝露台惜费之典故啊!”

  “几位公子,实是亲民之人,他日若是登基,定为千古贤君!”

  “昔李锡任虞城令,苦井变甘泉;今公子抚黔首,寒窑化春台,此【贞观遗直】,岂让前贤?”

  称颂之声,不绝于耳。

  江昭长久未曾体力劳动,本是耙了一炷香就有些撑不住。

  结果,底下人实在太能称颂,愣是让他平添一股力气,耙了足足两炷香。

  大汗淋漓,江昭举目望向几位宗室。

  几乎也是一样。

  称颂之声太浓,让人不得不强撑着犁地,立下“亲民”、“贤德”之名。

  江昭暗自一叹。

  大意了!

  太特么能吹了!

  吹到不努力干活,感觉都对不起吹捧的话语。

  好在,围观百姓不少,从隐隐的探讨声中可知,效果还行。

  毕竟,从吹捧的话语中,不少吐蕃百姓都知道了几人的身份。

  封疆大吏、河州父母官、还有几位可能是将来的太子、皇帝的人物。

  如此人物,犁地犁得冒汗,不免惹得人注目。

  封疆大吏与五位公子一齐耕田,鼓励百姓勤于耕作,实为一等一的亲民之举。

  一次耕田,一传十,十传百,部落与部落相传。

  不足十日,关于耕田的消息,已然传遍熙河路。

  此外,不乏文人赋诗作词,称颂此举。

  大儒邵雍、大儒周敦颐、曾巩、苏辙等人相继作文,称颂此事。

  特别是苏轼,一连六篇词,传遍天下。

  一时间,天下仕人,探讨不休。

第113章 书院筹备,划进士之名!(3k)

  开籍田,躬耕以劝百姓!

  此举自古有之,益处颇多。

  一则,上位者躬耕,可鼓励百姓务农。

  二则,上位者躬耕,可彰显“亲民”姿态。

  三则,上位者躬耕,也可乘势彰显出“重视农业”的态度。

  上行下效,顶头上司重视,底下官员自然也会重视。

  熙河耕田,劝课农桑,除了近乎封疆大吏的江昭,还有五位可能是皇太孙的宗室,自是受到不浅的关注。

  一经文人墨客传播,躬耕之举,传遍天下。

  熙州,安抚副使厅。

  江昭手持朱笔,不断的勾划着一些名字。

  一道人名,就是一位二甲、三甲进士。

  这些进士,无一例外,都是近三年登第的新科进士。

  论起官位,几乎都是九品,鲜少一两位是八品。

  划了名字,名录传下去,要是有意调到边疆,起步就是八品的县丞、县尉。

  其中,就有一些淮左的友人。

  张辞、陈辅。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江、陈、张三氏族的出色子弟。

  一如江氏,经老爷子江志教导,就相继出了两位三四十岁的进士,颇有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