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花雪飘飘飞
以往,赵祯特意观察过几个“好圣孙”,的确是以赵策英为其最,英气勃发。
当然,相比起赵策英,他的父亲赵宗全或许是顾忌太祖血脉的缘故,性子不争,非常低调。
不过
不争,也未必是差!
那些争的人,怕不是巴不得朕死呢!
赵祯目光微动。
太祖血脉吗?
明天就要入京了——
第115章 三年之期已到!
封疆大吏,治政一方,自古不易。
究其而言,却是权责合一。
既是有权,便得担责。
封疆大吏,掌一路之职权,担着千万百姓生计,一言即是政策。
既是政策,就有可能产生难以想象的影响。
如此,自是压力不小。
若是封疆大吏的执政水平太差,甚至可能都不清楚该怎么着手,方可上报君王,让君王认可,下安黎民,让百姓称颂。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法。
于江昭而言,无非官清政简,赏罚分明。
无它,他手底下不缺能人。
不少人,更是历史名臣。
章衡、章惇、曾布、苏辙,都是宰相之才。
苏轼、沈括、薛向等人,不说宰相之才,起码也有治政一方的潜力。
顾廷烨、王韶,皆是帅才。
种谔亦是名将之姿。
既是不缺人才,官清政简,维持好良好的政治生态,让手下人不内耗政斗,自然就能政通人和。
说到底,入仕之人,谁还没点造福百姓的志向。
一般来说,为官一方都得治政、政斗两手抓。
要是政治生态不好,那就让人不得不着重于政斗,从而消耗大量的精力斗争,让人无心治政。
而今,江昭执政,手底下都是故吏、朋党。
顶头上司维持良好的政治生态,赏罚分明,周遭几乎都是朋党。
熙河路又是新建的一路,没有太多乱七八糟的地方关系。
如此一来,没有了无端的政斗,无须凭空消耗太多精力,自可让人尽力治政,造福百姓,拓宽前程。
自嘉佑八年,熙河一路,上下一心,励精图治,可谓政通人和。
逝水流年,乌飞兔走。
两年半,眨眼而过。
治平二年,腊月末。
寒梅映雪,雾淞缀枝。
江昭一袭貂裘披挂,踩雪走动。
“大哥哥,你散学啦?”
“嗯。”
轻轻的脚步声响起,越来越重,越来越近。
“父亲。”
“父亲。”
一大一小,两个锦袍小孩。
大的一位七岁左右,小的一位三岁左右。
其后,两位丫鬟相距十步左右,恭谨行礼。
“巳时初(九点),就已散学?”
江昭回首,走上前抚了抚两个小孩的头,平和的问了一句。
“散馆了。”江怀瑾解释道。
学堂散馆,也即放假。
七岁的江怀瑾,已然启了蒙,渐渐读书习文。
熙州为一路治所,经过几年治政,已然繁荣不少,不乏一些出名的私塾。
经江昭安排,江怀瑾入了附近的一处私塾学文。
私塾先生是一位老年举子,一生就想着入仕。
几十年的积累,学文自是不差。
“该学就学,该玩就玩。既是散馆,那就放心玩吧。”江昭温和道。
长子怀瑾,天资相比起他要差上不少。
不过,读书基因还是不浅。
七岁,已然识得千字,默诵近百诗文。
好好教导,读书科考,入仕为官,不是什么难题。
“嗯。”七岁的江怀瑾认真的点头。
“珩儿,字都学得怎么样?”江昭望向次子。
次子江珩,是淑兰生的孩子。
如今,尚且是启蒙阶段。
“识得——”江珩掰了掰指头,不确定的回道:“几十个了吧。”
江昭和煦一笑,摸了摸次子的头。
“外面冷,都去烤火吧。”江昭摆了摆手。
两个小孩齐齐行了一礼,相继往内院走去。
“二弟,走,去找三弟。”
“好。”
两个小孩,淡淡的交谈声,让江昭不免注目过去。
而今,他也是有三个孩子的人了啊!
三子江珣,年仅一岁半,为妻子华兰所生。
江昭一叹,负手向着衙署走去。
老了!
他都快二十七了!
过个几年,甚至都能自称“老夫”了。
安抚司,安抚副使厅。
主位,江昭手持朱笔,默默批示。
不断的有人入内,经勾当公事张载与书童禾生引导,分列左右落座。
过了约莫一炷香,江昭抬头,扫视了一眼。
章衡、章惇、苏轼、苏辙、曾布、韩嘉彦、薛向、沈括、顾廷烨、王韶.
自左而右,司衙主官、州郡主官、学道官员、掌兵团练,文武合六十余位官员,一一齐聚。
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六品以上的官员。
除了州通判、司衙通判这些“位低权高”的官员以外,绝大部分官员都是红袍披身。
毕竟,一州之地,单是知州、同知、州团练三人,就都是五品红袍。
地方上,红袍官员偏少,但也没有想象中的一样稀少。
熙河路合八州之地,单是州郡五品以上的主官,便有二十四人。
此外,一路四大司衙的官员,也不乏五品以上者。
人已来齐,江昭手中朱笔轻轻撘在砚台上,正色向下望去。
历来,宦海都有“岁课”这一惯例,区别就在于说法不一样。
所谓岁课,也即“年度总结”,州县官员汇报任期内的赋税征收、户口增减、刑狱事宜,汇报内容将成为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优者,往往有擢升的机会。
劣者,则是有可能受到弹劾,罢官、贬官。
一般来说,岁课仅是州县一级举行。
州县举行了岁课,内容上报一路司衙,司衙查实无误,上报三司六部。
不过,也有例外。
涉及政绩大考,官员大幅度的简拔事宜,就可能举办路一级的岁课。
三年一度的政绩大考,大幅度的涉及州县主官的调整,自然得举行路一级的岁课。
自江昭入熙河为官,已然三年。
过几个月,春闱大试一毕,就是三年一度的政绩大考。
此次汇聚,便是涉及官员的简拔事宜。
“汴京传来了些消息。”
江昭身子往后微仰,平和道:“官家钦点,要本官入京为官。届时,要是不出意外,应该是吏部右侍郎张方平调任熙河路安抚使,本官转任吏部右侍郎。”
此言一出,几十位官员齐齐一震。
“恭贺大人,升擢吏部。”
不知是谁喊了一句。
一句话,猛地引动了气氛。
“恭贺大人,升擢吏部!”
“恭贺大人,升擢吏部!”
“恭贺大人,升擢吏部!”
恭贺之声,不绝于耳。
江昭压了压手。
一刹那,寂静无声!
“无非承蒙圣上隆恩尔!”
话音谦逊,丝毫挡不住底下人的兴奋。
这可是吏部右侍郎!
吏部,主张人事,一向是六部之首,吏部尚书更是有“吏部天官”之称。
吏部右侍郎,为吏部三把手,手中权力可不是一般的高。
上一篇:聊天群:我的群友全在反派阵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