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第120章

作者:花雪飘飘飞

  此言一出,盛如兰摇头问道:“这护膝,林栖阁可有?”

  从小到大,内院就宅斗不断。

  王若弗与林噙霜争,盛如兰也习惯与盛墨兰争。

  是以,有人送来了护膝,盛如兰却是首先关注林栖阁。

  “都有。”刘妈妈连忙答道。

  “明丫头说话办事,圆满周到,怪不得老太太喜欢。”王若弗拿过护膝,一向重视子女教育的她不免开口道:“你也不说学着点。”

  “呵!”

  此话一出,盛如兰登时心生不爽。

  三个姐妹,都差不多大。

  一般来说,她都是跟墨兰争宠。

  不过,近来明兰受了老太太的支撑,竟然得到了掌家权。

  这已经罢了,母亲竟然还拿明兰教训她!

  这一点,无疑让人颇为不爽。

  盛如兰摸了两下护膝,不平不淡的评价了一句:“倒是两头充好人。”

  王若弗瞥了一眼女儿,没好气道:“你亲哥哥下考场,明兰丫头好歹还送了护膝,你倒是什么也不干,还说起了风凉话。”

  绣护膝,好歹也是一片心意。

  盛如兰手指相缠,没说什么。

  说风凉话,的确是不太好。

  林栖阁。

  丫鬟周雪娘呈上了护膝。

  林噙霜摸了摸,不免摇头。

  这护膝绣得中规中矩,但用料并非上乘。

  作为宠妾,她鲜少用这种料子。

  再说,科考要护膝干什么?

  “长枫。”林噙霜唤了一句。

  盛长枫正烤火,闻言走过去拿起护膝。

  “呀!”

  “差点忘了,还得要护膝呢!”

  盛长枫一笑,拾起护膝。

  其实,就审美而言,这道护膝偏丑。

  要是以往,他定然不会要这道护膝。

  不过,前几年大姐夫作客,谈起过科考都要准备些什么东西。

  护膝,就是其中一件。

  天气清寒,膝盖冰冷,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难受。

  一些没有护膝的举子,或者不知道护膝重要性的举子,唯有以衣裳为护膝,缠在腿上。

  当然,相比起护膝,缠衣裳肯定不方便书写。

  林噙霜一惊。

  女子不能科考,她平时就想着争宠,还真没时间关注什么护膝。

  “我的儿。”

  既然有了护膝,林噙霜也不再纠结,反而叮嘱起来:“你可得好好科考,争取考个进士回来。届时,有你大姐夫支持,定然不缺前程。为娘,也算是有了依靠。”

  作为宠妾,林噙霜一举一动都表现得依靠盛纮,但心中其实并不特别依靠他。

  主要是,人老珠黄。

  谁都有老的一天。

  相比起盛纮,还是儿子、女儿更值得依靠。

  长枫考个进士,求得小阁老支持,不缺为官前程。

  墨兰嫁个权贵,想方设法谋求丈夫恩宠,不缺富贵。

  这一来,她也就有了真正的依靠。

  一举一动,就有了真正的底气。

  盛墨兰也望向了哥哥。

  要是哥哥考得上进士,她也会有更多底气,争攀高枝。

  要是哥哥不行,她也唯有使些独门的手段。

  小娘家道中落,一度沦为婢女,并从一介婢女做起,愣是过得体面,日子风生水起。

  她呢?

  她不仅是五品官家的女儿,还是小阁老的姨妹!

  这样的起点,嫁个侯爷、国公,也并非不行吧?

  盛长枫重重点头。

  他对自己的才学,很有自信!

  贡院。

  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祝二哥哥金榜题名,一举成功。”

  “祝二哥哥鱼跃龙门,蟾宫折桂。”

  “祝二位哥哥考场中多多喝水,好好休息。”

  以盛纮为首,携着墨兰、明兰、如兰三女,特意送考。

  相距三女百余步,齐国公、平宁郡主二人,也在送考。

  “入了考场,切记平静心神,莫要心中生乱。”齐国公叮嘱道。

  作为纨绔二代,他其实没科考过。

  不过,一些基本的常识,还是有的。

  齐衡一礼,端是的儒雅温和,风度翩翩。

  平宁郡主手持团扇,端坐在马车中,微微点头。

  该叮嘱的话语,她早已叮嘱过不知多少遍。

  父母皆已叮嘱,齐衡拎起包袱,大步走向人堆。

  其间,他不禁瞥向盛家一方,并注目于一位衣着浅绿对襟襦裙的女子。

  平宁郡主目视一切,不免眉心微皱。

  “那是盛家的庶女吧?”平宁郡主挥了挥团扇,出声问道。

  齐衡的书童不为就在旁边,略微迟疑,答道:“盛家六姑娘。”

  “哼!”平宁郡主摇了摇头。

  若非盛家嫡长女高攀上了小阁老,以她的脾性,断然得说一句“小门小户”。

  不过,哪怕不能说什么“小门小户”,也不影响她瞧不上庶女。

  要是衡儿心中属意于嫡女如兰,那自是一等一的好。

  甚至,若是真的能与小阁老成为连襟,她定然豁出老脸也要促成姻缘。

  毕竟,一旦衡儿与小阁老成了连襟,定能受到小阁老的提携。

  盛如兰与盛华兰是一母同胞,连襟关系定然密切。

  可,庶女?

  庶女,小妾所生。

  同为连襟,两方妻子非一母同胞,那可就差了十万八千里。

  堂堂下一任齐国公,妻子怎么能是庶女呢?

  还是五品小官家的庶女!

  “走吧。”

  平宁郡主面无表情。

  这门亲事,她不可能同意!

第119章 江昭入京!

  汴京。

  东水门。

  作为汴水下游的水门,常有船只通过,承担汴河航运之效。

  禁军持枪,肃然而立。

  相距禁军十余步,设有专门的官员负责核实船只上人员的路引、户籍。

  攘往熙来,川流不息。

  “两位,怎么样?”

  一位面容清癯着甲将军,手上端着两杯清茶,缓步走向两位时不时眺望一二的青袍官员。

  “多谢。”

  两位青袍官员拱手一礼,相继取过茶水。

  其中一位,身形肖瘦,约莫五十来岁的样子。

  另一位,下颚长有尺许长须,约莫四十来岁。

  “暂时并未望见江大人的船只。”长须官员抚了抚须发,摇头道:“依上报是时日来讲,估摸着也就是这两天。既如此,也唯有守着。”

  着甲将军缓缓点头:“既如此,两位进奏官要是有什么需要,或是出恭,或是口干,便说上一声,我让人来顶替一二。”

  两位青袍官员连忙道谢。

  所谓进奏官,也即掌握一路政务传递、监督、协调之事,负责维稳朝廷与地方的官员。

  进奏官的任职者,多为八九品就入京的县官,隶属于进奏院,归于门下省的正四品官员给事中管辖。

  其主要职责为三:公文传递、信息沟通、政务办理。

  公文传递,即一些事关地方上的政令,须得进奏官特意收集,传达到地方上。

  信息沟通,即要让朝廷时刻知道地方上的情况,让地方上时刻知道朝廷的情况,往往还得涉及地方上与朝廷的互动问题。

  政务办理,则是事关一路赋税的上交,须得通知朝廷。

  当然,其实也可以给进奏院换一个更恰当的称呼。

  驻京办!

  进奏官,也即驻京办事官员。

  一般来说,进奏院都有单独的一路进奏官。

  即,某位进奏官,单独负责某一路的事宜。

  譬如,熙河路进奏官、河东路进奏官、河西路进奏官,都是单独的职位,由不同的人任职。

  其中,封疆大吏入京一事,就涉及“地方与朝廷的互动”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