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第121章

作者:花雪飘飘飞

  并且,政治高度还不低。

  封疆大吏入京,定然涉及诉职一事。

  君臣密谈,政治高度自然不低。

  其中,进奏官主要就是负责接待封疆大吏。

  一些封疆大吏,可能已经几年未曾入京,不太清楚京城的情况。

  如此,关于封疆大吏的衣、食、住、行,都得进奏院一一协调安排,不可出分毫差错。

  毕竟,这可是执掌一路大权的人物,从二品大员。

  须知,进奏官的主管官员给事中也就四品。

  要是真的招待不周,不小心得罪了某位封疆大吏,惹人不爽,甚至就连顶头上司都有可能被一撸到底。

  是以,但凡有一位封疆大吏入京,进奏院上上下下就都得协调配合,担惊受怕。

  而今,熙河路安抚副使、宣抚使江昭要入京一事,已然经熙河路上报。

  如此,作为熙河路进奏官的两人,自然得时刻守着,准备接待。

  着甲将军打了个招呼,就巡视起来。

  封疆大吏入京,的确是得重视。

  就连他这个守门的将军,也莫名严肃了不少。

  万一要是让入京的封疆大吏认为城门守备松散,不小心御前提了一嘴,他这个守将说不定就得换个职位。

  以往,并非没有这样的先例。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足足过了半个时辰。

  “呼~!”

  “呼~!”

  几道船体破水声响起,淡淡的抛锚声传开。

  “慢靠!”

  “带揽!”

  这样的行船声,绝对是大船!

  两位青袍官员相视一眼,连忙眺望。

  距离东水门几百步,几艘大船泊岸。

  其中一艘,高挂“熙河宣抚使”衔牌,一人紫袍披身,负手而立,衣诀飘飘,几位公子哥样式的青年,皆是位列船头,眺望京城。

  除此以外,还有两人,眉宇间颇有英气,皆是着五品红袍。

  余下几艘,上有几百位精锐士卒持枪,甚是威严。

  “快!”

  两人一惊,连忙唤上办事小吏,小跑过去。

  “下官恭迎江大人!”

  “下官恭迎江大人!”

  两人的喊声,引得江昭注目过去。

  青袍?

  江昭一怔。

  以他的段位,哪怕是有人特意来讨他欢心,起码也得是五六品的红袍官员,方才算得上“有面子”。

  八九品?

  那就是官方差遣,而非主动想来迎候。

  江昭疑惑道:“莫非是进奏官?”

  “正是。”两人连忙点头。

  “仲怀,子纯。”江昭望向身旁的顾廷烨、王韶两人:“你二人且带着士卒去往东郊大营。”

  此次入京,他仅是带上了顾廷烨、王韶与五位宗室。

  余下的苏辙、韩嘉彦,以及一些知州、同知,有些人可能暂时入不了京。

  三年一度,入京的五品官也就三十左右。

  具体哪些人有机会入京,还得等一等。

  入京的具体名额,除了官员政绩以外,还得多方博弈。

  当然,以韩系的实力,以及熙河路官员的政绩而言,起码得有十位以上有资格入京。

  届时,具体是谁,就得经过商议,朱笔勾划名字。

  顾廷烨。王韶二人相继点头,下了船,大步向着士卒乘坐的大船走去。

  江昭举目,望向几位宗室:“为免不敬,还是就此入宫吧。”

  几位宗室齐齐点头。

  如此,经两位进奏官引路,六人齐齐入宫。

  御书房。

  “吭!”

  “吭!”

  赵祯手持朱笔,重重咳嗽了两声。

  一招手,自有宫女呈上汤药。

  五十有六的君王,已然是一等一的长寿。

  作为君王,时刻都有来之不绝的奏折须得批示。

  一般来说,工作六七个时辰,都是常态。

  长久端坐,费心劳神,还得宣召妃嫔侍寝,损失精力。

  扛得到五六十岁,已经是体质上佳。

  咳嗽,早就是赵祯的老毛病。

  以往,臣子强烈要求过继宗室期间,他心中一急,连着咳嗽半刻钟都是常态。

  好在,一道秘密立储法,为他解决了立储难题。

  心中不急,咳嗽一事方才得到了些许缓解。

  一碗汤药入肚七分,司礼掌印太监缓步入内。

  赵祯瞥了一眼,手中汤药递回宫女端着的盘中。

  既然内官特意走进来,八九不离十,定是有人要求见。

  果然,司礼掌印太监通报道:“陛下,熙河路宣抚使与五位公子入京,特来求见。”

  “哦,已经到了?”赵祯心头微振,摆了摆手:“让他们进来吧。”

  熙河路涉及唯一的一次开疆拓土,且有五位“好圣孙”入边生活,近几年受到了他的高度关注。

  五位宗室,一月一封的书信。

  宣抚使江昭,三月一次的密信。

  三年时间,近两百份书信,赵祯都有一一观读。

  为的,自然是选出一位有望开疆拓土的“好圣孙”。

  而今,他心中已经有了些偏向。

第120章 谁为好圣孙?

  不出十息,六人相继入内。

  “微臣江昭,拜见陛下。”

  江昭身着紫袍,重重一礼。

  “臣赵策英,拜见陛下!”

  “臣赵仲”

  赵策英、赵仲、赵世程、赵士翊、赵士骞五人,相继行礼。

  “都免礼”

  赵祯罢了罢手:“赐座。”

  几人入座。

  赵祯沉吟,率先望向几位“好圣孙”,缓缓问道:“入边三年,都有什么体悟?”

  此言一出,除了赵策英以外,几位宗室齐齐眼神闪躲。

  体悟?

  这该怎么答?

  几位小辈宗室的考验,结果会影响皇储之位的定夺,让人不得不谨慎。

  一时间,却是无人主动搭话。

  “都说一说吧。”赵祯向下一一扫视,最终注目于面色沉着的赵策英。

  就呈上来的书信而言,相比起余下的四位,赵策英几乎是独一档的存在!

  官家注目,赵策英心头一凛,连忙起身,恭谨答道:“近三年,臣效力于怀远将军麾下,练兵五百,行屯田之策,亲历剿匪,亦曾安抚过吐蕃诸部,几次与西夏边军交锋。

  以臣之见解,吐蕃受江大人影响,招抚了不少亲周部落,应以蕃汉融合之策,使其渐习耕织,拱卫疆土。

  西夏骑兵悍勇,若非是江大人开拓了河湟之地,并开通茶马互市,广纳良驹,边军要抵挡西夏骑兵,定是难上加难。若要治西夏,唯有饲养良驹,训练骑兵,避免弱项。”

  说着,赵策英目光微动,说道:“依臣之见,开疆拓土千难万难,恐需几代君王励精图治,非一代可成。”

  这话,江昭与他探讨边疆局势之时几次说过,让他印象很深。

  准确的说,并不是“非一代可成”,而是非“赵祯可成”。

  赵祯太老了!

  江昭十八岁入仕,二十二岁开疆拓土,这已经是查阅史书都难寻的贤臣。

  然而,彼时赵祯已然五十一岁。

  君臣二人,足足差了近三十岁!

  以江昭的本事,要是有贤君托举,有生之年说不定真的能够助力君王实现大一统,成为千古一帝。

  可惜,赵祯等不起!

  否则,要是江昭早生三十年,君臣二人皆是二三十岁,那还真就可能是“一代可成”。

  此言一出,赵祯闭目微叹。

  所谓的“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莫过如此。

  作为君王,赵祯自然是知道实现大一统可为千古一帝。

  近些年,吐蕃分裂、西夏内乱,大周甚至还出了一位有本事开疆拓土的臣子!

  天时、人和兼具!

  可惜,那是大周的天时,并非是他的天时。

  他老了!

  赵祯睁开,面色平和的罢了罢手。

  赵策英的几句话,格局宏大,切中时弊。

  策英,英气勃发,兼具武德,这个“英”字,取得还真是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