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第140章

作者:花雪飘飘飞

  “小顾将军不乏领兵经验,实为上佳人选。”苏辙一步走出,拱手道。

  不少官员向着纹丝不动的江昭望了一眼。

  苏辙附和,估摸着就是小阁老的意思。

  “就小顾将军吧。”内阁大学士王尧臣附和了一句。

  说着,他望向其余几位阁老。

  若说苏辙附和,表达了江昭的意思,那王尧臣的附和,就表达了韩系的意思。

  百官之首,三位一体,本就权势滔天。

  从王尧臣入阁的那一刻,韩章就已经屹立于权臣之列。

  几位内阁大学士相视一眼,缓缓点头。

  相比起其他武将,顾廷烨无疑是平叛的上佳选择。

  毕竟,这是文官扶持起来的武将。

  “可。”赵祯点头。

  “着令,马步军都指挥使顾廷烨,为广南西路都部署,入东郊大营,领兵一万平叛。”

  “臣,遵旨。”

  顾廷烨心头微喜,连忙行礼退下。

  “可还有上奏啊?”赵祯缓缓问道。

  说着,他向班列末位的五位宗室望了一眼,俨然是要说些什么。

  此举,引得不少官员向后望去。

  宗室,事关立储,实在太敏感了。

  江昭心头微动,隐晦向着龙椅望去。

  莫非?

  “咳咳!”

  丹陛之上,赵祯拍了拍胸口,持续的咳嗽呛得他面色红涨。

  半响,他缓缓道:“近来,朕龙体抱恙,着赵策英、赵士翊、赵士骞、赵仲、赵世程五位宗室,入宫读书。”

  此言一出,文武百官,齐齐愕然。

  入宫读书,可不是单纯的读书。

  一般来说,还涉及治军、治政、帝王之术的传授。

  这是皇子,乃至于太子的特权。

  须知,就连赵允启、赵允元、赵宗全、赵宗谔、赵从式等五位有望立为皇储的宗室,都没有受诏入宫读书。

  小一辈的宗室,怎么就入宫读书了呢?

  江昭面色平和,毫不意外。

  以老皇帝的身体,顶天了就撑个一两年。

  小一辈的“皇太孙”登基,要想镇得住底下人,还是得具备一定的硬实力。

  特别是秘密立储法,托孤注定了内阁六位大学士与几位实权武将端坐钓鱼台,新帝要想掌权,就得从臣子手中过渡权势。

  没有一点手段,注定举步维艰。

  说句不夸张的话,以新帝的处境,要是几位内阁大学士真有架空皇帝的心思,哪怕是三十年前正直壮年的官家,也未必就能稳妥的过渡权势。

  这也算是秘密立储法的弊端之一。

  当然,对于皇帝而言,这是弊端;对于臣子而言,托孤这一流程能确保权势的延续,乃是天大的好事。

  老皇帝特意腾出时间培养继承人,传授帝王之道,并不稀奇。

  百官愕然,赵祯却没有解释的意思。

  大相公韩章微闭双目,不作声响。

  余下五位内阁大学士,齐齐皱眉。

  官家此举,何意?

  入宫读书,要说是官家随意为之,谁信?

  “着大相公韩章为太傅。”

  “吏部右侍郎江昭,兼詹事府詹事。”

  “大理寺少卿王安石,兼国子监祭酒。”

  “英国公老将军,定期入宫传授军略。”

  “就这样吧。”赵祯摆摆手。

  几句话,腾起轩然大波。

  这配置太高了!

  太傅一职,不必多说,为三公之一,太子名义上的最高导师。

  詹事府詹事,为詹事府主官,正三品,统管皇子教育、政治授课、包括但不限于经史、时政分析等。

  具体的含金量,有高有低。

  高者,便是为太子授课,可为新帝的核心班底。

  低者,则是单纯的闲职,影响力不高不低。

  国子监祭酒,国子监最高长官,偶尔兼任皇子讲官,传授“王道”思想。

  韩章、江昭、王安石,英国公!

  大相公和英国公,绝对是教导太子的标配。

  江昭和王安石,也大有问题。

  这二人,可都是青壮派,有望入阁的人物。

  特别是江昭,手握开疆拓土的功绩,更是有成为庙堂常青树的迹象。

  这样的人,为宗室授课?

  不对劲!

  这是为太子授课的配置!

  “詹事府,少詹、谕德、侍讲、侍读,事关重大。”

  赵祯不管底下人的反应,望向了略有意外,但并不惊奇的江昭:“经筵讲读、编修教材,都得安排妥当。若是有不称职的官员,贬。”

  淡淡的话语,有着不容忤逆的力量。

  江昭点头,抬手一礼。

  “陛下。”

  有官员惊疑道:“为几位宗室授课,以大相公为太傅,以英国公传授武略,以右侍郎为詹事,以少卿为祭酒,规格不合礼制啊!”

  这几人,大相公为太傅,不授课,英国公传授武略,小阁老传授大局观与政斗,王安石传授“王道”思想,都是一等一的顶级配置。

  哪怕太子标配,也莫过如此。

  赵祯挥了挥手,没有解释的意思。

  既然特意说出来,他也不怕臣子猜出来。

  毕竟,小一辈的宗室,也有五位!

  “退朝——”

  一声尖呼,文武百官,相继退去。

  不过,或多或少都有些疑虑。

  今天要四六级了,更的有点少,明天尽量多更吧!

第137章 传道授课!

  百官之首为太傅,武将之首授武略。

  小阁老入主詹事府,大理寺少卿入主国子监。

  老一辈的权臣有之,青壮一辈的储相有之。

  为东宫太子授课,也莫过如此。

  然而,官家竟是让几人为五位小一辈的宗室授课。

  其中意味,让人不免乱想。

  特别是五位老一辈的宗室,心中更是五味杂陈,患得患失。

  雨落如注,水幕垂天。

  江府。

  乌木长几上,摆着清茶、芝麻烤饼、七宝素粥、清炖羊汤。

  羹汤飘香,江昭、江怀瑾、江珩、盛华兰、盛淑兰几人,对坐拈筷。

  这便是日常性的晨食。

  食不言,寝不语。

  不过,这并不影响父子、夫妻之间的温馨。

  盛华兰、盛淑兰都是吃过苦,懂得珍惜好日子的女子。

  江怀瑾入边生活了六年,见惯边疆穷苦,自幼懂事。

  三岁的江珩耳濡目染,早早启蒙读书,也并非娇生惯养的孩子。

  知足常乐,平平常常的一餐,便隐含着难言的幸福。

  半响,江昭一饮清茶,缓缓落筷。

  见状,江怀瑾、江珩连忙立刻停下手中筷子。

  “为父去上衙,继续吃吧。”江昭摆摆手,温声道。

  江怀瑾、江珩相继点头,继续吃起来。

  盛华兰起身,浅步轻移,拾起一件披风为丈夫披上。

  盛淑兰送上一柄油纸伞,小手指了指“哗哗”落下的雨水:“今儿的雨,着实是少见。”

  江昭拢了拢披风,向外走了两步,撑起雨伞,缓缓道:“适时下雨,益于庄稼生长,也是好事。”

  盛华兰、盛淑兰两女万福一礼,望着丈夫的出门。

  延义殿,偏殿。

  江昭入内,手持《汉书》,沉心备课。

  为五位宗室讲课,事关重大,都有章程。

  其中,王安石讲解“王道”思想,主讲五经与《论语》、《孟子》,阐释王道根基。

  讲解的内容,相对枯燥,鲜少变动。

  江昭则是主讲经史、时政。

  经史,也即五经与历代正史。

  因王安石讲解了五经的缘故,他的讲解内容就相对偏向于历代正史,希望宗室以史为鉴,借鉴历代兴亡之事。

  时政,则是朝堂上的政治局势,囊括范围非常之广。

  英国公老将军,一人负责传授武略,骑马、射箭、统兵,都得讲解。

  除了官家钦点的几人以外,左春坊庶子、右春坊庶子、詹事府少詹事、翰林编修等人,都要司职。

  历来,詹事府都归属于东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