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第179章

作者:花雪飘飘飞

  近来,他不断的想起这个庙号。

  世系转移,太适合他了!

  虽然有点小难度,但是只要他成为千古一帝,一切都不是问题。

  “中兴之意,颇为合适先帝!”

  “以高宗为庙号,亦是丝毫不差!”

  “宣字,差点意思。”

  涉及庙号钦定,百官各抒己见,探讨起来。

  当然,也仅是局限于探讨。

  钦定君王庙号,话题太高端,绝大多数人根本没资格插话。

  真正有决定权的,无外乎几位内阁大学士以及官家。

  朝堂之上,交谈之声不绝于耳。

  就连几位内阁大学士,也不免相互分享起了意见。

  半响,几位大学士统一了意见,百官之首韩章上奏道:“启奏陛下,臣等以为【中】更偏向于中兴之意,未经衰败,谈何中兴?【宣】疏忽开疆拓土,唯有【高】为上乘庙号。”

  御座之上,赵策英认可的点点头:“朕也是此意。”

  其实,从“中”字偏向于中兴之意的那一刻,就已经定下了结果。

  毕竟,相比起“高”,“宣”的确是要差上不少。

  一言落定,庙号钦定。

  “百官,尽快向礼部呈奏书谥,以便于集思广益,考功拟谥,定下神主,让先帝入祀太庙。”赵策英叮嘱道。

  定谥号、庙号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要撰写先帝的神主牌位,以便于供奉入太庙,承接宗庙祭祀。

  另一方面,定下了谥号、庙号,秘书省也可正式开始撰写君王实录,为君王撰史。

  百官受到告诫,相继行礼。

  “臣工部尚书有奏”

  积英巷,盛府。

  寿安堂。

  盛老太太手持茶盏,居于正首。

  盛纮、王若弗居于左右首,盛长柏、盛长枫、海氏,依次入座。

  “高宗皇帝?”

  盛老太太一诧。

  这个评价,可不是一点半点的高。

  商高宗武丁,开创“武丁中兴”;唐高宗李治,开创“永徽之治”,使得唐朝疆域达到巅峰。

  而今,先帝赫然是有史以来第三位高宗皇帝。

  评价之高,可见一斑。

  “先帝休养生息近四十载,暮年开疆拓土,一鸣惊人。”盛纮摆摆手,不以为奇:“有此庙号,实属常情。”

  拓土两千里,不管放在哪一朝代,都是非常之大的功绩。

  更何况,先帝还长时间的休养生息,更是给拓土经历平添一分传奇色彩。

  忍辱负重,这是真能忍啊!

  “先帝,真是好命数啊!”盛老太太不免感慨道。

  谁承想,无子的暮年皇帝,竟然能白捡一次开疆拓土的功绩,让评价平白拔高一截呢?

  这是实力问题吗?

  不,纯纯运气!

  以昭哥儿的水平,放到太宗、真宗时期,一样开疆拓土。

  但问题就是,太宗、真宗就是没有一位被誉为“小阁老”的臣子。

  为之奈何?

  盛纮抚须,笑而不言。

  反正,有着这样一位女婿,他是一生不愁了!

  齐国公府。

  小公爷齐衡手持书本,甚是认真。

  近旁,妻子申氏端来一碗粥,暗自一叹。

  也不知那盛明兰究竟有什么魅力?

  区区五品小官的庶女,不单勾走了小公爷的魂,还能传言风风雨雨的情况下,与新任宁远侯顾廷烨结为夫妻。

  关键,即便知道盛明兰已经与人为妻,官人还是挂念着她。

  偶尔昏睡,更是说着什么“早知道就努力考上进士,不负承诺”的话。

  也就是说,官人努力读书,纯粹是为了一介女子。

  按理来说,作为妻子,丈夫努力读书,她应该为之欣慰。

  可问题就是,她真的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官人。”

  申氏缓缓走近,轻声提醒道:“读书辛苦,却也得劳逸结合,喝碗粥吧。”

  齐衡摇摇头,仍是盯着书本。

  “高宗皇帝驾崩,新帝登基,理应是要开恩科。”

  齐衡目光微暗:“还是得有权才行。若非她是小阁老的姨妹,顾廷烨断然不可能娶一五品小官家的庶女。”

  说着,言辞不自觉的激烈不少。

  申氏一叹,不再说什么。

  常朝之议,传遍天下。

  自此,先帝赵祯,便是周高宗!

第176章 辽与西夏的反应!

  农耕时代,关山阻隔。

  也因此,消息的传达甚是艰难。

  对于京畿百姓而言,先帝驾崩已有一月之久。

  长达一月的时间,不单有新帝登基,甚至就连先帝的庙号都已经钦定,先帝驾崩的影响渐渐消弭,生活慢慢的又步入了日常轨道。

  可对于其他地方的百姓而言,却并非如此。

  对于辽、西夏、大理、交趾等政权而言,就更是要迟缓不少。

  君王驾崩,实为一件非常严肃的大事。

  其中,要是涉及向其他政权通告哀悼,便是政权外交。

  为此,甚至都设立了特定的官职。

  告哀使!

  上京,临潢府。

  契丹政权,实为游牧民族,素有“四时捺钵”的制度。

  根据时节更替,君王下令,行政权迁移之举。

  就连都城,都足足修建了五座。

  上京临潢府,南京析律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中京大定府。

  三月,北方青草渐丰,自是轮到了上京。

  开皇殿。

  时年三十五岁的耶律洪基,着窄袖禁断长袍,饰有龙纹,腰系蹀躞带,头顶毡帽,坐在金丝楠木铸成的龙椅上,向下望去。

  自丹陛以下,自有百官班列。

  不过,相比起中原王朝文臣、武将的划分而言,契丹王朝的臣子划分要特殊不少。

  为北面官、南面官!

  其中,北面官主要负责游牧事宜,官服尽是游牧民族特色;南面官主要负责以燕云十六州为核心的农耕地区,官服仿汉、周。

  左右班列,以南、北面官划分,正中站着几人,手持笏板,皆着素服,都是正统的中原王朝服侍,甚是惹眼。

  (如图:豆包跑出来的,不太好驯化)

  “使者千里迢迢而来,所谓何事?”耶律洪基瞥了一眼素服,沉声问道。

  作为真正的“皇二代”,耶律洪基受到良好的教育,专研诗词、书法一道,甚是仰慕中原文化。

  登基十余载,其执政风格已经有了非常浓郁的“汉化”特色。

  “谨奉我朝嗣君旨意,泣告大辽皇帝陛下,先帝不幸晏驾,举国哀悼。今遣臣前来,谨以讣告闻之,伏望陛下察知。”一白发苍苍的素服使者,面色哀戚,行叩拜礼。

  一礼作罢,手捧讣告文书,甚是肃穆。

  “什么?”

  龙椅上,耶律洪基一诧,立刻面有悲意,无声流泪。

  一步一步,耶律洪基走下丹陛,捧过讣告文书。

  仅是望了一眼,便是痛声流涕,长叹唏嘘。

  约莫半柱香,耶律洪基微闭双目,叹道:“四十五年不识兵革矣!”

  这说的是檀渊之盟。

  真宗时期,辽圣宗与萧太后意欲南下擒龙,几乎就要成功。

  幸而宰相寇准领兵征伐,射杀了辽国大将,两方陷入了一定的僵持。

  这种情况下,周辽签定盟约,互称“兄弟”,地位平等,互不侵犯。

  代价就是大周要向辽国“赠送”岁币,合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自先帝赵祯登基以来,周辽严格遵守檀渊之盟,从无大规模战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当然,和平了四十五年,岁币也就“赠送”了四十五年。

  老皇帝驾崩,新帝登基,执政风格可能大不一样,辽国究竟还能否享有岁币,实为变数。

  如此,也就怪不得耶律洪基面色悲伤。

  那可是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年年都有呢!

  和平与财富兼得,谁都得眷念与不舍。

  “唉!”

  耶律洪基长长一叹。

  老皇帝驾崩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新的皇帝。

  新帝的执政风格,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两国接下来的秩序。

  “传令下去。”耶律洪基一挥手,下令道:“集南北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沾涕。”

  一则,赵祯执政四十五载,周辽和平,值得为其举哀。

  二则,此举也可向新帝表态,传递持续缔结友好盟约的意愿。

  “耶律隆庆。”耶律洪基唤了一声:“惜朕不能亲自南下吊唁,你代替朕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