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第7章

作者:花雪飘飘飞

  相对应的则是一句昏睡时默念的话:知足即可,点到为止,不可轻视大意,你已小有成就,理应低调做事,稳稳当当。

  这却是告诫自我,切不可好高骛远,要活在当下,稳当行事,一步一脚印。

  上一世的他,往往是通过短视频了解一个事物,实在容易将办一件事情的难度美化,江昭担心自己好高骛远,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因而有了这句话以警醒自我。

  默念两句话,早已是江昭的日常,自我安抚,保持清醒。

  毕竟,欲成大事者,必得清醒!

  洗漱过后,江昭缓缓走出。

  “禾生,那幅画呢?”江昭问道。

  前些日子,韩嘉彦入京参加春闱大试,考得二甲进士功名而归。

  作为一个顶级官二代,尚有凭借自己的学识考得二甲功名的本事,可谓相当不凡,这也意味着韩氏起码有了守成家业之人,非常值得恭贺。

  不过,这段时间韩章忙于起复召回之事,需得低调做事,无意大操大办,便特意遣人喊了江昭,一起丰盛的吃一顿家宴即可。

  老师无意大操大办,学生却怎么着也得适当表示庆贺。

  江氏几代人,也收藏了一些出名的书画,其中有一幅名为《仙山楼阁图》的画作,乃是唐代宗室子李思训的作品,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尽是盛世气象。

  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都很是不俗,适合送人。

  昨日,江昭特意把这幅画取了出来,吩咐禾生找一个大小合适的盒子摆放装饰,以便于送人。

  “公子,备着呢!”禾生掏出一个精美的楠木盒,盒身纹理细腻,散发淡淡的木香。

  江昭点头道:“那就走吧。”

  韩家。

  不出意外,韩嘉彦一脸意气风发的出来迎人,二十余年苦读有了回报,换作任何人都难免兴奋一些日子。

  “恭喜恭喜。”江昭满脸的笑意,快步走上前去,送上画作。

  韩嘉彦欣然受了礼,交由亲近小厮看管。

  两人交谈起来,一齐肩并肩,往内走去。

  堂内,韩章正与一个温婉妇人闲话。

  “老师。”江昭上前恭谨行了一礼,又向温婉妇人点了点头:“崔姨娘。”

  那温婉妇人连忙起身回礼,悄然退下。

  前些年,妻子崔氏因病逝去,韩章痛彻心扉,并未再娶。

  偏偏他纳了不少小妾,内宅家务也得有人负责打理,小妾中有一人姓崔,颇受宠爱,性子也温良,也就默许负责管理内宅。

  因此,此崔姨娘非是正妻崔氏,仅是撞了姓氏的小妾而已。

  但,不论再怎么管事,名义上不是妻子,终究上不得台面。

  韩章伸手示意两人落座。

  “昭儿送了几件礼物?”韩章突然问道。

  “啊?”江昭一落座,闻言有些意外,旋即反应过来:“莫非是另有喜事?”

  “聪明。”韩章抚须一笑,有个天资聪颖的弟子,聊天都轻松不少。

  说着,韩章掏出一封密旨,示意爱徒观看。

  江昭心头一振,连忙接过密旨认真研读起来。

  密旨通篇谈论君臣之情,唯留最后一句,让人血液沸腾:

  【京西一路,政事废弛,主官无能;定州为边疆,士卒骄横,军纪松弛,无有王师之风,卿早年治军有方,理民得法,着卿即刻入京,御前一叙。】

  江昭长呼一口气,身子不自觉的热了起来。

  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啊!

  恩师浅水久居,终是乘风而起!

  自此,仕途通畅,一路乱杀。

  就是不知道,要是自己努努力,以后有没有机会混个“小阁老”的称呼?

  “老师不日将要入京?以官家的意思,怕是要您治政京西路,亦或是定州路。”江昭稳住心态,沉着问道。

  官家的态度非常明朗。

  如今,官家无子,不少人都躁动了起来。

  烟火四起!

  正好,韩章尚在任职地方,官家有意让他辗转各地,当一段时间“灭火队员”,待一切安定,就往上再升,直入京城。

  这往往也是一方封疆大吏入京的流程,需得压服四方,安定山河。

  “正是。”饶是韩章,也不禁脸露欣喜。

  轻舟已过万重山!

  “恭贺恩师,再度起复!”江昭连忙起身,言辞恳切的恭贺。

  韩章一脸的欣喜,抚须长笑。

  过了好一会儿,韩章收敛笑容,严肃的说道:“治政之事,若非实实在在的观看见证,实在难有收获。昭儿,你以后也迟早要走到治政一方的地步。”

  韩章语重心长的说道:“这次让你看信,主要是要问一问你的意见,是否要同为师一起赶赴汴京,再转京西路或是定州,一边学文,一边观政。毕竟,这种治政一方的机会,哪怕是我也不会太多。”

  以韩章的官位,将来若是仕途顺遂,就是执掌六部、再度入阁拜相;若是仕途不顺,就是致仕荣休,要想再次成为封疆大吏治政一方,几乎不太可能。

  让弟子观政,这也是韩章深思熟虑的结果。

  观理政,养格局,拓视野!

  格局和视野高度,必须得切切实实的瞧见过,方才能养出来。

  这两样东西,看似很虚,实在非常重要。

  庙堂之上,不乏一些寒门出身、政斗天资不俗的人,但格局视野的高度几乎都不会太高,往往小家子气,因此而政斗失利,陷入被动。

  养格局、拓视野,绝对是为官的必经之路,无非早晚的事而已。

  当然,要是江昭待在扬州,以江氏的底蕴,视野格局的下限也不会低。

  但不管怎么样,肯定没有观看一方封疆大吏理政养得更好。

  封疆大吏,就是世间治政一方的巅峰,往上就是治政天下的六部、内阁。

  “学生去。”江昭没有任何犹豫,果断答应。

  “好。”韩章欣慰点头。

第9章 五年!

  皇祐四年,四月,韩章入京,君臣密谈。

  五月,迁京西路安抚使,再度起复,任职封疆大吏,从二品。

  六月,范仲淹病逝。

  作为庆历新政的核心人物,范仲淹遭到的政治打击非常骇人,几地辗转不断,几乎一直都在走马上任的路上。

  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实在是扛不住,病逝也不稀奇。

  死者为大,官家亲书其碑额为“褒贤之碑”,为这位彼时新政失败,争议不断的老臣定性。

  贤臣!

  其后,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魏国公,谥号“文正”。

  自此,范仲淹的政敌不再实行针对打击的事情,让其妻儿老小安宁生活。

  这也是仕林的潜规则,下手狠归狠,但在保证胜利果实的前提下,却又都会做人留一线,给予一个该有的体面。

  说到底,宦海浮沉,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一局不输。

  韩章特意书信一封,以作悼念。

  江昭也特意作了一首《蝶恋花·悼范文正公文》,送去哀悼。

  上次【韩门立雪】的佳话,范仲淹赞过他几句,为他拉去了不少关注度。

  “麒麟才子,淮左江郎”的名号,也因此而流传甚广。

  如今,老人家病逝,又是恩师的好友,作为晚辈于情于理都得表达哀悼之意。

  这也是仕林文人的基本准则,以往他人为你壮了势,那该你为他人壮势的时候,也绝不能沉默寡言。

  江昭识记百经,作词时适当借鉴了南宋时期陆游的《病起书怀》,词篇主要就是称赞范仲淹立志改革的莫大魄力与气节。

  抛开成功与否不谈,这种立志改革弊政的魄力,无疑是值得赞誉。

  一篇词作,斟酌不断,水准自是上佳。

  不过,让江昭有些意外的是他这首词竟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一句“呜呼,文正公,一世之师。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已是待阖棺。”引得文人清流连连称赞。

  这让江昭非常意外。

  《蝶恋花·悼范文正公文》一词,真要说水平,那定然是有的。

  博览百经的他,又是精心作词,又是借鉴名家词句,又是斟酌修改,怎么着也能改出一篇上乘水准的词。

  但,要是说这一篇词是悼念范仲淹的词篇里面水平最高的,几乎不可能。

  须知,他那篇文章水准固然上佳,但绝对达不到传世名作的程度

  而范仲淹作为曾经位列台阁的人物,悼念他的词篇不乏大儒力作,更是有文坛领袖欧阳修为他的碑文撰稿刻字。

  这些人物的词,无一不是上乘水准,但凡不是传世名作,谁敢直言可脱颖而出?

  而经过缜密的分析,江昭倒也渐渐理清了缘由。

  名望!

  因名望的加持,致使词篇出众。

  自从【韩门立雪】传播开来,他身上就渐渐有了三个特殊的标签。

  神童!

  尊师重道!

  诚心求学!

  但凡谈及求学读书,说起年轻一代,就一定会谈到他。

  读书人为了科举往往是苦读书,没有时间搞些别的事情。

  纵然有优异者传播过名声,顶天了就是一些“君子之风”、“神童”的标签,根本没有江昭这样具备传世佳话的人物。

  这就使得他隐隐多了一个“年轻一代名望第一人”的标签。

  文无第一,这种标签可是非常少见。

  若非名望达到了断层的地步,几乎不会出现这样的标签

  而一旦出现,也注定标签的主人成为显眼包!

  越是显眼,就越是传扬名声;越是传扬名声,就越是显眼。

  左脚掂右脚,一步一步的滚成了雪球,愣是把【韩门立雪】佳话带来的名望又拔高了一个档次。

  名望高,这就使得江昭的词受到了高度的关注。

  文坛领袖和大儒的词是上乘水准,那不稀奇。

  文坛领袖和大儒的词不是上乘水准,那才稀奇。

  江昭不一样。

  自从成名以来,《蝶恋花·悼范文正公文》是他第一篇面世的文学作品,有着特殊的关注度。

  关注度高,词也是上乘水准,又有名望加持,这篇词不火才是奇怪。

  这也就是所谓的滚雪球。

  但凡名望的主人不自己拉胯,名望传播往往是赢家通吃,只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