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第74章

作者:花雪飘飘飞

  去岁八月,秋闱大试,十五岁的盛长柏考上了举子,技惊淮左。

  作为江昭的小舅子,又是小名气,颇有才华,盛长柏自然也就慢慢的融入了小圈子。

  “怎么样,子厚可有信心考个榜眼?”江昭夹起菜,望着章惇调笑了一句。

  过往调笑过他的人,一个也跑不掉的!

  三年之期过去,章惇已经二十五岁,也成了亲。

  江昭、苏轼、苏辙、曾巩、曾布、章衡六人,都有送去庆贺诗词,以及一些礼物祝贺。

  或许是妻子的存在,让他身上多了些责任,举止间却是多了些沉稳。

  说起要超越族侄,章惇不免脸色一红,眼神飘忽。

  时至今日,他自然知道科考存在一定的运气缘故。

  他可能才学不输族侄,但要论起排名,却未必比得过。

  且相对而言,科考仅是仕途的开端而已。

  考个庶吉士就行,没必要太过较真。

  一念至此,章惇坐立难安,面红耳赤。

  上次科考的自己,都说了些什么胡话啊!

  “子川,莫要取笑。”章惇面色严肃,端杯饮酒。

  江昭一望,不免笑了起来。

  原来他们上次调笑自己的时候,就是这么个视角啊!

  “不笑,不笑!”

  “榜眼!”就在这时,苏轼故技重施,重重喊了一句。

  这一喊,章惇双手紧握。

  嘶~!

  苏子瞻,你小子要是遭贬了,章某绝对不捞你!

  “子瞻,你也莫要调笑。”章惇郑重批评道。

  他算是有些理解了子川的感受。

  “呀!子厚何故假作平常?”章衡出手了。

  他是真正的榜眼,也是章惇要超越的人。

  章衡说着,不禁一笑。

  这一笑,章惇立刻就有些忍不住,憋得脸色发红。

  章惇彻底理解了子川的感受。

  原来,子川的视角是这样的啊!

  章惇深呼一口气,面色又平静下来。

  他逐一望向几人,试图记住几人的嘴脸。

  这几个,谁都得重演一遍!

  “据闻,子川是这一次的科考考官?”章惇望向江昭,出声转移话题。

  “不错。”江昭点了点头。

  作为状元郎,又是礼部郎中。

  他既可以选择监考,还可以选择出题,两个职责二选一。

  不过,相比起监考,出题要麻烦一些。

  出题官从一月初就得关着,一直关到三月初,会试结束。

  为的,就是以免考官透题,造成舞弊现象。

  相比起出题官,考官仅需封闭式监考九天,阅卷十五天,拢共算上殿试的时间也方才不足一个月而已。

  而且,考官涉及改卷,算是“裁判”角色,手中权力可比出题官要高上不止一筹。

  既然有选择,自然是监考官要好一点。

  当然,无论是监考官,亦或是出题官,都是刷资历的工作,为的是科考大事,并无高下之分。

  “哎!”章惇一叹:“都是嘉佑七子,有的人已经是监考官,有的人还在科考。难啊!”

  江昭淡淡一笑,没有说什么。

  同为好友,他肯定得适当助力一二。

  本来,章惇第二次科考就是考的第五名,实力不差。

  他又熟悉章惇的文风,找到机会肯定会出手。

  起码,可以试着把章惇的卷子丢到三鼎甲去。

  一甲前三与二甲第二,实力上的差距根本微乎其微,差的就是有没有人适时支持一二。

  “三年已过,子川与子平就要外放,可决意好去何处为官?”苏轼问道。

  历来,三鼎甲也有背景好坏之分。

  江昭与章衡,无疑就是背景最厉害的一批三鼎甲。

  外放之事,去何处可一言而定。

  江昭沉吟道:“我已是五品官身,三鼎甲三年期满,按例得升一级,京官外放,又是升一级。

  如此,任职官位就得是正四品实职。

  陕西路为边疆,与西夏相接。要是不出意外,我就是去陕西路任转运使一职。”

  转运使,掌管财政、物资转运、监察地方。

  边疆之地,常有战乱,押送粮草也是转运使负责。

  这是一个权力极大,且相对容易创建功绩的官位。

  “子平呢?”苏轼又问道。

  “陕西路,提举常平司公事,领一州知州。”章衡答道。

  提举常平司,主要负责一路平仓、义仓管理、调节粮价、赈灾、市舶司贸易,兼管茶盐。

  提举常平司公事,乃是正五品官员。

  章衡兢兢业业记载起居注,此前受到过宰辅大相公韩章的赞誉,因而升了一级,是为正六品将作监。

  三年期满,又是外放地方,自然就是正五品官位。

  至于领知州一职,则是意在锻炼执政能力。

  不是谁都像江昭一样,十来岁就游历天下,观政一方,甚至亲手操作执政。

  章衡虽为榜眼,却也没有执政经历。

  该锻炼的能力,还是得锻炼。

  言罢,几人皆是微微点头。

  “来,干!”江昭一笑,举了举杯。

  过些日子,他要监考,章惇要科考,苏轼、苏辙、曾布要散馆考试,都有要忙的事情。

  往后,就是他与章衡外放,要想再见,怕是得几年的时间。

  “来!”

  八人齐齐举杯,一饮而尽!

第72章 一门两榜眼!(3k)

  嘉佑五年,二月初一。

  晨曦初露,寒意未散。

  一场关乎无数苦读学子命运的盛事——春闱大试,徐徐拉开帷幕。

  此次春闱,由礼部尚书王尧臣担任主考官,副主考官则是翰林学士海承晏。

  为统筹考务,从六部抽调十三人,科道两人,翰林院两人,合计十七人为考官。

  大考分为三场,第一场考帖经墨义,第二场考策问时务,第三场考论、判、诏、诰、表。

  三场考试,耗时九天。

  如此,考生的任务暂时告一段落。

  十七位负责监考、批卷的考官,则是彻底忙起来。

  经烧香叩问至圣先师,庄严盟誓,主考官与副主考官阐述批卷要求,十七位负责批卷的考官,就此投入紧张的批卷工作。

  相比起嘉佑二年的万余举子入京科考,嘉佑五年的春闱大试,考生人数要少上一些。

  当然,天下学子千万,一步一步方才成为举子。

  哪怕少上一些考生,也仍有八九千人。

  而以惯例论之,须得十五天左右的时间批好考卷,并以优劣排序。

  贡院。

  江昭手持朱笔,不时书写“荐”、“通”、“粗”、“否”等字,予以考卷一定的评价。

  这些卷子,绝大多数都难入考官法眼,没有进士该有的水准。

  这些不合格的考生,都没机会送到主、副主考官的手上,就罢黜落榜。

  一般来说,有资格送到主、副考官手上的荐卷,都得有一两个“荐”字,难度非常之高。

  偶尔要是运气不好,遇到的考官不懂得欣赏考生的卷子,那不管考生答得再好,也是枉然。

  秉持着为人负责的原则,江昭一向是尽量找优点,从而给予评价。

  此次科考,一份卷子要经三位考官的手,综合批改评价。

  江昭手上的一沓卷子,都是通过了两位考官批阅的“策问时务”卷。

  经他手上的卷子就是最后一次批阅,批阅过后会选出几十份荐卷,呈送于主、副考官。

  “咦?”

  江昭方才放下一份卷子,顺手抽起下一份,不免来了些精神。

  这篇考卷,竟是有两个“荐”字,说明前两位考官都给予了高度认可。

  “臣对:伏读制策,忧勤丁宁,此尧舜咨儆之心也”

  江昭读了几句,不免抬了抬眉。

  文风有点熟悉。

  章惇的卷子!

  同为嘉佑七子,两人没少通过书信联系,都非常熟悉彼此的文风。

  章惇此人,文风务实刚健,重实用而轻辞藻,且字里行间隐具豪迈之气。

  非常具有辨识度!

  荐!

  江昭淡定落笔,给予了高度评价。

  顺手,特意把这份卷子放到了上首,方便待会儿单独拎出来。

  科考一途,除了硬实力,偶尔也需要一点运气。

  一般来说,前三名三与前五名的差距,微乎其微。

  究竟谁能名列前茅,就看有没有人支撑。

  巧了,江昭是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