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第75章

作者:花雪飘飘飞

  二月二十七,春闱放榜。

  贡院外,人声鼎沸,川流不息。

  “中了!我中了!”有考生长笑不止,跪拜长天。

  “怎么可能?”有举子出声惊呼,一脸的惊怒:“这春闱有内幕,我怎么可能考不上呢?”

  “以我的才学,怎会考不上?”有考生往前冲去,心中不甘。

  “哈哈哈!我中了!”有考生欣喜大笑,直言科考公正,皇恩浩荡。

  苏轼、苏辙、曾巩、曾布、章衡五人望着这一幕,心神激荡。

  哪怕几人都已经考上了进士功名,甚至是庶吉士功名,也不免为之血脉沸腾。

  这就是春闱大试,几乎决定了读书人的一生。

  哪怕时境过迁,也会让人心中紧张。

  更有甚者,偶尔做了个梦,也有可能梦见科考落榜,为之惊醒。

  除了苏轼、苏辙、曾巩、曾布、章衡五人以外,章惇也特意来了贡院。

  相比起苏轼几人,他才是望榜的主角。

  嘉佑七子,唯有他尚未有功名傍身。

  “且找一找吧!”章惇举止从容的向几人行了一礼。

  一呼一吸,略显急促,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走,一起找一找。”苏轼出声道。

  余下几人相继点头。

  偶尔调笑归调笑,但真办起事来,几人可都相当沉稳。

  哪怕是一向跳脱的苏子瞻,也严肃不少。

  几人齐齐往黄榜的方向挤过去,又略微分开一点,一人观望一张黄榜。

  此刻,相距放榜已有一炷香,起码六成的举子都知晓了科考的结果,相对而言已经没那么拥挤。

  “嘉佑五年,二名,建州章惇,父章俞.”

  苏辙走在最左方,望见章惇的名字,不禁大喊了一声:“左榜二名。”

  “什么?左榜二名?”好几位举子让开了一些位子,苏轼几人齐齐挤了过去。

  大周以左为尊,左榜二名,也就是春闱大试的第二名。

  章惇连忙赶过来,望了一眼,心头微松。

  左榜二名,他的前程已经不再是问题。

  并且,这还证明了他不弱于族侄章衡。

  “走吧!”章惇故作平淡。

  苏轼几人相继点头,护着章惇往外走。

  六人一直向外走,约莫走了七八百米,章惇止住脚步,长长舒了口气。

  他的内心,并不平静。

  弃去进士功名没多久,他就娶了妻子,有了家室。

  这些日子,他的压力非常之大。

  人有失手,马有失蹄。

  就怕失误没考上!

  哪怕他知道这种可能性近乎为零,也不影响他紧张。

  结果没有真正出来以前,哪怕是状元之才的人物,也得心中发慌。

  “三年苦读,算是有了回报。”章惇回望一眼,淡淡一笑。

  “嘶~!”苏轼举目望向章衡、章惇两人,惊疑道:“这次,怕是要上演一门两榜眼的佳话啊!”

  此言一出,几人齐齐相视一眼。

  嘶~!

  搞不好,还真是这样。

  苏轼、苏辙两兄弟一门两位庶吉士,名传天下,造就“三苏”之名。

  若是章衡、章惇两人都是三鼎甲,往上还曾经出过一位百官之首章得象,还真就不见得比“三苏”差。

  甚至,论及含金量,可能还要高上一些。

  本来就有先辈担任高官,两位小一辈的还都是榜眼,说不得就会被赞誉有“乃祖之风”呢!

  “虚妄之事,都莫要胡想。”

  章衡负手而笑,望向几人:“几位要么得散馆考,要么得殿试,都不紧张么?”

  嘉佑七子,最近可就他没什么压力。

  “不急,不急。”苏轼一脸无所谓的罢了罢手:“散馆考试而已,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毫无疑问,苏轼就是嘉佑七子中最为乐观的存在。

  “走吧,去小酌几杯。”

  相比起哥哥,苏辙要沉稳不少。

  谈及散馆考试,眉宇间也多了些郑重。

  “走。”

  几人低调离去。

  三月初,东华门外。

  笙箫奏响,编钟长吟。

  “咚!”

  一道钟击长吟,由动而静。

  宰辅大相公韩章出列,高声唱道:

  “天佑大周,俊采星驰。尔等穷经皓首,今跃禹门。东华唱名者,当思致君尧舜;暂屈孙山者,毋忘格物初心。钦哉!”

  “万岁!”山呼海啸,百官、贡士三叩九拜,声震阊阖。

  柷敔三响,韩章皓首苍髯,唱道:

  “嘉佑五年,一甲第一名,莱州王俊民!”

  “嘉佑五年,一甲

  一道道唱名,传遍东华门。

  “章惇?莫非是嘉佑七子中舍去进士功名的章子厚?”有官眷惊道。

  舍弃进士功名,这种做法实在是太让人印象深刻。

  “就是他。”有人感慨道:‘真金不怕火炼啊!’

  时隔三年,章惇再考,位列三鼎甲。

  这样的人物,的确是才华斐然。

  “据说他是章衡的族叔?”有人惊道:“叔侄二人,皆是榜眼功名,实在是不凡啊!”

  “一门两榜眼,着实为一场难得的佳话啊!”有人微叹,甚是感慨。

  这水平,甚至都让人生不起嫉妒之心。

  “嘉佑七子,名不虚传!”有官员赞誉道。

  七人的小圈子,竟是有一位状元、两位榜眼、三位庶吉士。

  哪怕是差一点的曾巩,也是进士功名。

  这个小圈子,既有淮左江郎【韩门立雪】的佳话,也有“三苏”父子三人齐名的佳话。

  过些日子,甚至可能还会有“一门两榜眼”的佳话。

  这样的组合,怕是史书上都得书上一笔。

  太超标了!

  嘉佑七子,单独拎一位出来,可都是名扬一方,甚至是名扬天下的人物。

  以嘉佑年号为名,就连官家也出声赞誉,实在是实至名归!

第73章 皇帝的担忧!

  一场科考,持续了一月有余的时间。

  自东华门唱名,考官的任务算是彻底完成。

  偏殿,十几位考官相视一眼,齐齐松了口气。

  这些日子,都在操劳批卷之事,的确是让人心神疲乏。

  “诸位大人,还望去往御书房一叙。”一位内官来到偏殿,出声道。

  十几位考官齐齐相视一眼,主考官王尧臣挥了挥手:“走吧,去御书房。”

  言罢,十几人齐齐往御书房赶去。

  作为科考考官,批阅科考卷子,固然是个积累资历的好机会,却也费心劳神,非常辛苦。

  科考一事,事关阶级流动,一定程度可缓解阶级矛盾。

  考官批阅卷子,排序时都得适当考虑“耕读传家”背景的学子,适当拔高名次,作为表率。

  事事都要综合考量,实在不是一件易事。

  以惯例论之,科考事宜正常完成,就是大功一件。

  官家不但会予以公开表彰考官,以提高考官的仕林声望,还会赏赐些金银、布帛、器物,以表嘉赏。

  御书房。

  官家赵祯端居主位,手执朱笔。

  往前一些的木椅上坐着内阁大学士庞籍,他似乎是在举荐什么人。

  “若无上佳人选,此人倒也未尝不可。可惜,这一官位已经有了人选,再议吧!”君王金口玉言,一句话,就让举荐一事成空。

  “有了人选?”庞籍有些意外,又问道:“馆阁校勘一职呢?”

  赵祯沉吟了一会儿:“或可观察一二。”

  作为皇帝,赵祯不可能轻易答应什么事情。

  观察一二,已经是有了默许之意。

  要是不出意外,受到举荐之人,大概率是有机会任职馆阁校勘。

  当然,前提是不出意外。

  以往,也不乏举荐已经受到官家默许,结果愣是没成的先例。

  官家默许,举荐之事稳了七成,庞籍行了一礼,告退。

  临走之际,却是着重望了江昭一眼。

  江昭连忙颔首,以示礼貌。

  作为一向游走于顶级圈子的他,庞籍阁老肯定是有些印象,望一眼也实属常情。

  庞籍一走,赵祯不免举目望向十几位考官。

  “此次科考,所录之士,皆经明行修,器识闳远,功在社稷。”赵祯说着,不时点头,表示认可。

  礼部尚书王尧臣上前一步,恭声道:“此臣等分内之责。”

  “嗯。”赵祯点头,挥了挥手:“赐金五十两,帛二十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