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花雪飘飘飞
其中,西夏为北,吐蕃为南。
河湟、青唐之地,为吐蕃政权。
河西之地,为西夏政权。
西夏、吐蕃两大政权,以河湟之地接壤。
大周、西夏、吐蕃,三者局势关系时常变动。
偶尔是大周、西夏联合对吐蕃,偶尔是大周、吐蕃联合对西夏,偶尔是西夏、吐蕃联合对大周。
局势变动,非常迅速,并以大周最为国力雄厚。
本来,以大周的国力,未必就怕了西夏与吐蕃联合,但奈何大周地理位置十分特殊。
十分国力,往往只敢用处五分,余下的五分则是得防范大周以北的辽国,以及大周以南的大理国。
大周、西夏、吐蕃、辽、大理,五大政权,唯有大周是与四大政权全部接壤,须得特意防范四大政权。
如今,江昭有意上书奏疏,却是因察觉到了西夏与吐蕃两国的脆弱,有意夺取疆域。
吐蕃一国,吐蕃王名为唃厮啰,乃是通过政变上位。
此人,有过两任妻子,分为是妻子李氏与妻子乔氏。
其中,妻子李氏生下了长子瞎毡,次子磨角毡,并于二十年前被废为尼。
这一来,唃厮啰的长子与次子自然不满,须知长子和次子可都是曾经跟着老父亲征战夺权的人,人脉威望都不低。
如此,长子瞎毡、次子磨角毡,都相继独立政权,形成“一父三政权”的分裂局面。
三子董毡为乔氏的儿子,自幼受老父亲宠爱,也是唃厮啰政权的实际继承人。
近些年,唃厮啰病重,不曾想长子瞎毡与次子磨角毡身体更差,两人都在三年前相继去世。
就此,子一代去世,孙子一辈上位掌权。
瞎毡与磨角毡时期,一父三政权,但好歹也是亲生父子,血浓于水,并未有太过强烈的摩擦。
孙子一辈掌权,态度就彻底不一样。
瞎毡与磨角毡的几个儿子,甚至都没有见过祖父唃厮啰,血脉认可几乎没有,杀伐起来可一点也不留情。
吐蕃政权,本就是一父三政权,孙子一辈上位,政权就更是分裂了不少。
自从唃厮啰病重,吐蕃国内相当动荡混乱,时常有内斗兵戈之争。
西夏一方,则是幼主即位。
十二年以前,西夏太祖李元昊去世,两岁的新帝李谅祚登基,太后没藏氏垂帘听政。
时至今日,李谅祚十四岁,也并未正式掌权,实际掌权者是他舅舅没藏讹庞。
母族掌权,幼帝争权,内部自然相当混乱。
而为了掌权,幼帝李谅祚于从两年以前就特意向吐蕃发起了入侵,为的则是借杀伐之名,掌握军权。
吐蕃一方内斗,相互夺权,还得防范西夏。
西夏一方,也是舅甥争斗。
相较而言,大周已经解决了立储问题,政权无疑是稳定了不止一个档次。
就西夏与吐蕃的政权争斗问题,江昭与王韶、蒋之奇、沈括、薛向等人探讨过不止一次,都认为这是趁机夺回疆土,大败西夏、吐蕃的好机会。
本来,要是没有江昭,三方政权就都会动乱。
吐蕃分裂,西夏政权,大周夺嫡。
都一样烂,大周能自保就已经是上上之选,根本没有时间考虑趁机争夺疆土的事情。
但,这一次不一样。
因江昭的缘故,大周政权起码提前稳定了十年!
百官之首,更是他的老师。
这样的机会,天时近乎拉满,实在太少见。
也因此,江昭意欲上一奏疏,尝试杀上一波。
读了两遍奏疏,没发现什么问题,江昭又特意书写了两封信。
奏疏连着书信一并交于书童禾生,江昭吩咐道:“一封书信送到汴京仲怀手上,一封书信送到汴京韩师的手上,奏疏交于韩师,让他帮我呈奏官家。”
前些日子,顾廷烨特意送来了一封信报喜,说的是他考上了秀才的事情,并决定在盛氏私塾持续深造的事情。
对此,江昭并不意外。
顾廷烨此人,本就是文武双全,否则也不会与盛长柏一起参加春闱大试。
拢共算一算,从顾廷烨去读书,一直到参加春闱大试,也方才八九年的时间。
九年时间,速通科考一途。
这天资,岂是尔尔?
这次,既然有意从西夏、吐蕃下手,肯定是有战事发生。
顾廷烨为人有勇有谋,肯定得召集过来相助。
一方面,顾廷烨可助力他掌军。
另一方面,也是要带兄弟升官发财。
“是。”
一封奏折,两封书信落入手中,禾生连忙点头,大步往外赶去。
江昭双手背负,举目远眺。
第83章 常朝决意!
汴京。
文德殿。
鎏金蟠龙烛长燃,烛烟袅袅。
“噹!”
钟声长响,百官进殿。
官家赵祯双袖合拢,举目平视,如常问道:“诸位卿家,可有事上奏啊?”
自“秘密立储法”提出以来,赵祯身上的担子明显轻松不少,就连说话都平添一些气力。
话音一落,一位御史台的官员就要上前弹劾监察事宜,余光瞥见最左首走出的一道身影,连忙退了回去。
左首之位,代表着臣子权势巅峰存在的宰辅大相公——韩章,一步迈出。
“老臣韩章,代陕西转运使江昭,上一奏疏,名为《平戎策》。”
言罢,自有内官上前取过奏疏,呈递于皇帝。
赵祯象征性的翻了两页,就传给了内官。
涉及边疆事宜的奏疏,但凡要于常朝之上公然呈奏,肯定都是提前呈递过皇帝。
这封《平戎策》,更是江昭托韩章上奏。
皇帝、百官之首、武将之首,三人早就在御书房探讨过奏疏的内容。
特意于常朝之上呈奏,一则,适当走走流程,二则,也是想知道百官的态度。
涉及战事,不说要有多大的支撑,起码百官不能拖后腿。
当然,君王与百官之首达成一致意见的那一刻,也不允许有臣子捣乱。
“示于百官吧!”赵祯出声道。
内官闻言,连忙念起了奏疏内容:“臣江昭谨奏:臣观西陲之患,莫剧于夏人。元昊僭号,裂土河西,蚕食河陇。吐蕃诸部,裂为四野。河西故地,西羌蕃酋,狼顾鸱张,或可以蕃制夏
此制蕃上策也。俟吐蕃归心,夏人右臂既断,王师可徐图灵武,复汉唐旧疆矣!”
一封奏疏,洋洋洒洒千余字,并不繁杂。
奏疏主要分析了吐蕃的困境与西夏的夺权争斗,对比了大周政权稳定的优势,并适当分析了决策的可行性。
细究而言,就是养精蓄锐,通过离间、招抚吐蕃,孤立西夏,趁机建功立业。
至于究竟怎么微操,并没有细说。
有些东西,并不是几页纸根本说不清楚。
相比起奏疏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朝堂上有没有人支撑,有没有皇帝的信任。
有这两样,比什么都强!
《平戎策》内容念完,百官相互探讨起来。
赵祯静静的望着文武百官,任由探讨。
其中,武将分为两拨人,一拨人以欣喜为主,一拨人以担忧为主。
欣喜,自然是乐于有战事。
武将立功,本就得倚仗军功。
担忧,则是担忧江昭的本事。
此奏疏既然是江昭提出,一旦施行,大概率是以江昭为主导,武将只有听从命令的份。
这可不太好。
文官一方,并无太过复杂的利益纠葛,几乎都是纯粹的分析奏疏的内容究竟能否实行得通。
万一输了,又是否输得起。
半响,赵祯敲了敲御案,百官寂静。
“诸位爱卿,有何看法?”赵祯问道。
这话一出,文武百官齐齐默不作声。
绝大多数官员,其实就是凑凑热闹,适当探讨一二。
真要论及决策,公开说出想法,起码也得是内阁大学士、枢密副使一级的人物。
武将一方,宁远侯顾偃开走出一步,躬身道:“江运使奏疏之言,不无道理,或可一试。”
从为公上讲,这奏疏内容不无道理,西夏、吐蕃政权内乱,的确是趁机杀伐夺取疆域的好机会。
从私利上讲,顾廷烨与江昭有不浅的交情。
他已经老了,大郎顾廷煜从小身子骨不好,三郎性子太软,文不成武不就。
宁远侯府要想持续辉煌,肯定是得倚仗二子顾廷烨。
顾偃开平时教训二郎贼狠,但他也相当清楚二郎身上的本事。
读书三年,顾廷烨甚至考上了秀才,足以证明这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孩子。
要是真论及顾氏传承,还是得落到二郎的头上。
该卖江昭人情的时候,还是得适当卖一卖人情。
军方二把手顾偃开,赞成!
“老臣以为,或可一试。”内阁大学士文彦博走出一步,表了态。
从理论上讲,现下的确是掣肘西夏、吐蕃的好时机。
以大周的国力,也输得起。
一文一武,相继表态。
忠敬候郑老将军一步踏出,适当斟酌了言语,说道:“陕西边军二十余万,事关国祚,江运使并无统兵经验,怕是不可孤注一掷。”
忠敬候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边疆之地,常有驻兵,多达二十余万。
但这些驻兵事关国祚,一旦瓦解,大周不说亡国,起码也得重创。
江昭意欲拓土,这是好事。
上一篇:聊天群:我的群友全在反派阵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