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海烽烟 第10章

作者:希灵使徒00

  “当然也不排除维多利亚人希望获得一些现实利益..........比如说那几条战列巡洋舰停泊的港口,敲竹杠嘛。”

请个假,明天双更

  周天晚上做连夜的火车回来一晚上也没休息好,早上下了火车就去上班,晚上还加班,今天实在是太累了,写了1000多字撑不住了,明天我给大家补上。

  这里顺便贴一下明军陆军的军衔体系,顺便大家投票一下未来的大唐陆军的军衔体系是否要延续这套系统还是说按照更主流的将校尉制来。

  军衔——对应的军职——大明军职——他人尊称

  大将(尊号将军)——集团军司令——总兵官——大总戎

  副将——军长——提督——大镇国

  参将——师长——指挥使——大参戎

  正都司——团长——标统——大都阃

  副都司——副团长——副标统

  协都司——营长——营官——户侯

  正校尉——连长——队官——百宰

  副校尉——副连长——副队官

  协校尉——排长——排长

  正郎官——上士

  副郎官——中士

  协郎官——下士

  旗兵——上等兵

  健儿——列兵

  同意保留的在这留言

  未来更喜欢将校尉的在这留言

第二十四章 老二和老三

  伴随着M1917榴弹炮的轰鸣声逐渐停下,李仁煦放下了自己手中的望远镜,颇为满意地对于他这个观察位下方的一名负责组织这次炮击的军官点了点头。

  这些高卢的M1917榴弹炮便是此前平壤战役当中李宗棣率军战胜合众国军的缴获,联邦陆军基本上除了他们装备的春田步枪以外,从轻重机枪再到各种野战火炮,基本上都完全是高卢式的。

  毕竟合众国军自从南北战争结束以来,至这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陆军不仅规模小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作战经验,所以联邦人在战争爆发之前开始扩充军备的时候,就选择了.........莱塔尼亚陆军作为学习的对象。

  是的,当然是莱塔尼亚人,毕竟莱高战争当中莱塔尼亚人干净利落的放翻了高卢,不学胜利者难道还去学失败者吗?联邦和莱塔尼亚之间的军事交流,事实上在莱高战争没有结束的时候就开始了。

  谢尔曼当时曾经率领合众国军的观察团观摩了莱高战争,并且还给当时的莱塔尼亚军队提了不少建议——总结一下就是传授了谢尔曼将军在联邦南部作战的“实战经验”,建议莱塔尼亚人像他在联邦南部一样对高卢人搞三光政策,这样很快就能够打垮高卢人。

  莱塔尼亚人听了之后连连表示联邦人你们实在是太极端了。

  在此之后联邦陆军虽然固步自封,但是总的来说莱塔尼亚味还是更浓一些,毕竟你看春田步枪和哪支步枪更像也能看得出来,但是随着联邦人决定介入世界大战并且开始扩军之后,联邦人很快发现自己在军事上的欠账可太多了。

  空前庞大的工业规模固然让联邦人能够作为“自由世界的兵工厂”,但是许多枪械种类和野战火炮联邦人自己并没有自研的型号,因此这些基本上都需要授权生产,在协约国当中这方面水平最高的那当然还得找高卢人,因此这场世界大战的合众国军自然也配备了许多“高卢械”就比如这些155毫米的M1917榴弹炮。

  这些重型火炮对于曾经的明军来说还是比较稀罕的,当然这并不是因为明军自己没有同等规格的火炮,只不过绝大多数的明军哪怕军级部队都不会配备这种级别的火炮。

  相对于欧陆战场上的西线交战双方的重炮集群几年下来对轰出来的重炮兵而言,明军长期首先要考虑的是部队的机动性,毕竟国家的领土摆在这里,尤其是北疆和西域,考虑这些地方的交通条件,火炮的重量就不能太大。

  更不用说东方在过去几十年以来虽然培养出了一批还不错的骑兵军马,但是重型挽马的培养相比于西方还有比较明显的差距,火炮太重的话脱离了铁路线,机动起来就太过于困难了,这也是此前李宗棣率军进入新罗的时候,最重要的远程压制火炮只是105毫米口径的加农炮的原因。

  不过,口径更小但是更灵活的明军炮兵在新罗击败了联邦人的重炮,光是在平壤周边明军就缴获了超过50门M1917以及大量的弹药,现在这些重型榴弹炮已经反过来成为明军手中为包围圈内的合众国军所敲响的丧钟。

  李仁煦同自己那位文弱的大哥不同,他从小就对舞枪弄棒的事情很感兴趣,在自己还未成年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在军中了,后来自己考取了常山步兵学院,毕业以后从基层军官做起,逐渐的在军队当中崭露头角,就连李宗棣也曾经在他人面前当众夸赞过自己这个儿子——“英果类我”。

  所以晋王在带着自己的大儿子一起去“起兵靖难”的时候,就把新罗这边的大部队交给了李仁煦来节制。

  “我觉得文川周围的土都快被咱们用炮弹给翻一遍了,二哥,你为什么不让我带人去把这地方给占下来?我们要是拿下文川的话,把这些缴获的高卢大炮给挪到文川,那直接就能够轰得到远山港了。”老三李仁燧再一次的亲眼目睹了这些重型榴弹炮的威力之后,深深陶醉于其中,再一次地向自己的二哥建议趁现在一鼓作气地拿下文川。

  “你知道为什么爹起兵靖难之后让我来掌管剩下来的部队,而不是让别人来接手部队,比如说你?”李仁煦给自己的三弟翻了个白眼,问道。

  “你比我大呗,还能咋滴?”李仁燧哼哼道:“我要是比你大的话,咱爹肯定就把这活交给我了,他老人家带着部队入京,剩下的部队不交给咱们哥两个,他老人家能放心吗?”

  “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这辈子的能力也就是当个指挥使了。”李仁煦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爹让我来接手部队,那是因为除了他老人家以外,在新罗的这些人里论行军打仗的能力我就是最强的,你看下面的那些副将和参将可有人队伍不服的?”

  “王婆卖瓜.........”被吊了一通的李仁燧偏过头去在那里小声的曲曲。

  “你说什么?”

  “我说二哥你英明神武。”李仁燧接受了自己“最多指挥一个师”的评价:“所以我们为什么不拿下文川呢?”

  李仁煦伸手指了指远处树下堆着的一批货物,李仁燧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发现那些货物是运来的救生圈。

  “二哥,你啥意思?”

  “你要是能抱着那东西,揣着炸药包去海上把联邦人的军舰都给炸了,我今天就拿下文川。”

  “你又消遣我!”

  “因为你又犯蠢!”李仁煦瞪了他一眼:“爹发来的电报你没有看吗?现在大侄子正在和海军那些人一起想办法了,距离计划完成还有半个月的时间,你半个月的耐心都没有了吗?”

  “我当然看了,这不是前几天说维多利亚人又派了一支舰队来了吗?”李仁燧一脸的“你不要总是把我当傻子”的表情:“就因为维多利亚人来了,所以我才问你咱们要不要现在就打文川,大侄子毕竟嘴上没毛他办事不牢,那小子聪明是聪明,但是我可听说了,这几条战列巡洋舰对大侄子制定的那个什么计划影响可大了,就像是孙猴子的金箍棒遇到了青牛精的金刚琢,大侄子现在的计划能否推行得下去都要两说呢。”

  “你还知道问别人了?”李仁煦投去了审视的目光。

  “那海军不是刚往咱们这边派了几个联络官吗?他们那个什么袭击登陆场的计划到时候还需要组织通讯联络什么的,我问的是领队的指挥使,不然我哪能知道啊。”

  “海军没有指挥使,人家那是少将。”李仁煦摇了摇头,不过片刻之后他还是追问道:“海军那边到底是怎么说的?确定会影响到我们吗?”

  “那倒也不是.........好像是说影响比较大的是南边派巡洋舰出去到海上打联邦人商船闷棍,至于咱们这边的影响他没说,但是我觉得海上的情况难保不会欠一发而动全身吧?”

  李仁煦听罢摇了摇头:“如果敌人海军更多的注意力要是能够被南边吸引去的话,虽然从长期来看不是一个好消息,但是从短期来讲,对于我们围歼在元山的敌人说不定反倒是件好事。”

  “二哥你也说了是说不定,万一要是影响到了呢,而且..........”李仁燧说到这用余光扫视了一下,周围并没有人,才压低了声音在李仁煦耳边道:“老二,咱们眼前这一仗如果真按照计划打完的话,此战忙前忙后你辛辛苦苦的啃下来首功也要和大侄子平分,所以最好咱们还是要自己打下来。”

  “咱们现在可和以前不一样了,爹以前是亲王,以后可不好说,如果爹真的走到了那一步,这天底下说不准就得叫大唐了,唐太宗可也不是长子。”

  李仁煦偏过头用有些怪异的目光盯了老三一眼,那目光看得老三有些心里发慌:“二哥,咱哥俩从小关系就更好,我当然更希望二哥你..........”

  “老三,今天你说的这些话,我就当没有听到,如果你下次再说这样的话,我就替大哥好好地教训教训你。”李仁煦用手指在李仁燧的眼前点了点,双眸盯着他:“我可不敢把自己当做李世民,你看大哥文弱,把他当李建成?那是你看错了大哥,老大就算以后当了太子,那也是懿文太子!”

  李仁燧发现自己现在根本看不透自己的二哥眼底的深邃,他连忙低头认错:“我错了,二哥,我没有不敬重大哥的意思,我只是觉得现在这个节骨眼上咱们国家未来更需要一个更勇武的.........”

  “现在把你的嘴闭上,回去带好你的兵!”

第二十五章 保密就是保打赢(1)

  “我觉得那位世孙大人简直是疯了,每个礼拜更换一次密钥以及密码本..........从在新罗的参战部队再到海军相应的参战部队,那么多地方那么多人有多少精力都被耗费在了密码上,至于这么小心吗?维多利亚人就是神仙也不可能这么频繁的破译我们的密码呀。”

  一位海军的报务员在领到了新的密码本和密钥之后发出了无奈的哀叹,他们现在的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不断在学习走路的孩子,每次刚刚学会了怎么走路之后就会被强行让他们忘记这种走路的方式,然后让他们学习另一种走路的姿势。

  这个过程是非常枯燥而且痛苦的。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所有密码都是使用手工来编码的,直截了当地说——就是铅笔加纸的方式。

  手工编码的方式给使用密码的一方带来很多的不便。首先,这使得发送信息的效率极其低下。明文(就是没有经过加密的原始文本)必须由加密员人工一个字一个字地转换为密文。

  考虑到不能多次重复同一种明文到密文的转换方式——否则这很容易使敌人猜出这种转换方式。

  然而这名报务员刚抱怨两句,坐在他旁边的同僚就在桌子下面用脚踢了踢他的小腿肚子,这个时候这位老哥才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世孙已经来到他们这间电讯室了,而自己走进屋子里之后居然完全没有发现,甚至连同僚们今天异常安静这样的奇怪状况也没有引起重视。

  完蛋了!

  从世孙向他这边投来的目光就可以看出,对方肯定已经听到他所说的话了,这在领导面前说领导的坏话,恐怕自己的海军生涯大概也即将要走到尽头了吧,估计明天到岗的时候,就会因为左脚先跨入大门而被剥夺军籍?

  对于下属的抱怨,李彻并不是非常的在意,某种程度上,他现在就像是一个在实行996的老板,大多数让员工996的老板肯定清楚,在背后员工是不可能说他们好话的,他现在就像是那些无良老板一样,把自己手底下的这些人当做牛马来使唤。

  即便是专门增加了人手,但是现在电报破译工作依然非常的繁重,每天需要进行12~14个小时的破译工作那都再正常不过了。

  而之所以会忙成这个样子,那自然也是他三令五申的要求——采用更复杂的加密手段、更加频繁的更换密码和密钥。

  没办法,这是为了胜利的必要保障。

  在李彻看来,海军输掉爪哇海海战的疑点并不仅仅只有海军自己所总结的那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很可能是和密码泄露有关。

  毕竟根据李彻在另一个世界当中,对维多利亚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当中情报战线上的表现所产生的刻板印象,维多利亚人的情报机构牛逼这一点已经被深深的印在了他心中,莱塔尼亚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当中的密码都被维多利亚人给攻破了,什么叫专业啊?这就叫专业。

  更不用说大明在这次世界大战当中和莱塔尼亚人还是盟友,双方的军事交流并不仅仅停留在军事装备上,也体现在包括无线电通讯之类的方面,两军的密码虽然有所区别,但是互相之间进行交流和联络的过程当中必然需要进行转译,而如果其中一方的密码被破译的话,另一方的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

  现在已知莱塔尼亚人的密码,反正已经被破译的差不多了,因此在李彻看来,大明留下来的那一套密码体系实在是不可靠。

  但是现在想要现编一套体系完整的密码系统已经不现实了,尤其是眼下这个时代的密码你还不能为了保密就把密码设置的极为复杂。

  和民用的电报编码解码不同,加密人员并不能把转换方式牢记于心。转换通常是采用查表的方法,所查表又每日不同,所以解码速度极慢。

  而接收密码一方又要用同样的方式将密文转为明文。其次,这种效率的低下的手工操作也使得许多复杂的保密性能更好的加密方法不能被实际应用,而简单的加密方法根本不能抵挡解密学的威力。

  这就是眼下这个时代通讯密码所矛盾的地方,保密性能更好的加密方法在转译的过程当中过于复杂,毕竟再复杂的密码本质上都是要服务于通讯系统,如果密码复杂到了自己人这边使用的过程当中都会拖累通讯效率的话,那么敌人是否破译了你的密码就已经不重要了。

  所以李彻让人找出来了前明时期就已经准备好,但是并没有使用过的密码和密钥,虽然这些密码和密钥同之前使用过的密码都是一个体系出来的,可以说互相之间有一些类似的规律,从安全性的角度上来说,如果假设此前的密码已经被破译的话,那么现在这些密码也并不是很安全。

  但是李彻准备打快攻。

  在这个破译密码主要靠举穷法的年代,这种方法确实是很有效的,因为敌人通过监听并且尝试破译密码总是需要一个时间的,现在就是通过不断更换密码和密钥的方式来打时间差。

  李彻并没有去向下面这些人解释些什么,这也是爷爷教他的——很多东西不用说的那么清楚,只是这样一来就苦了下面这些报务员了。

  不过这种方法也并非是长久之计,大明留下来的备用密码和密钥数量总归是有限的,以现在这个速度更换下去的话,那么两个多月的时间,就足够把备用密码和密钥全部都消耗干净了。

  虽然到时候关键的元山战役应该已经结束,但是到时候双方在海上围绕着护航和破交之间的战斗也将愈演愈烈,而到时候密码的安全性很可能会成为影响战局左右的基石。

  李彻看着这些报务员们奋笔疾书的样子,脑子里也在努力的思考如何让大家“减负”,可惜的是在另一个世界当中,他也对于密码学方面的信息了解得并不是很多,指望他自己能够整出一套高效且安全的密码系统,那还不如指望一位普通的数学专业的大学生,他对于密码的了解大概也仅限于知道二战当中恩尼格玛的故事。

  嗯?

  恩尼格玛?

  这玩意好像.........是在去年的时候被发明出来的吧?至少在另一个时空当中是这样。

第二十六章 保密就是保打赢(2)

  李彻回想了一下恩尼格玛机的原理,不过说来惭愧,他只能大概地记得这东西是通过几个转子来进行加密的,最早的时候好像只有两个转子,后面好像通过增加转子,可以把整台密码机的密码多样性推到了靠简单的举穷法无法计算的地步。

  但是可惜,在另一个世界的时候他除了从那个世界获取很多知识以外,确实有一部分的精力被花费到了不一定有用的地方——比如给某个俄罗斯游戏当黑奴。

  所以出于这样的原因,以他脑海当中对于恩尼格玛的了解,肯定是不可能支持他指点身边的人弄一台出来的,否则的话能够因此一口气水上一两千字。

  不过他倒是记得最早的恩尼格玛的原型机就是在一战末期出现的,但是可惜他同样不记得是哪个人发明了恩尼格玛,因此李彻虽然专门谴人去调查,但是以明帝国和莱塔尼亚两国之间的距离,再加上莱塔尼亚刚刚战败之后现在比东边老朋友还要混乱的局势,短时间内想要获得恩尼格玛的早期原型机显然是不现实的。

  想要能够把真实的作战意图完全瞒过联邦人的眼睛,光是频繁地更换现在的密码本和密钥都是不够的。

  不过好在李彻从另一个世界当中虽然没有了解清楚恩尼格玛机的原理,但是他还有很多其他的经验可以在眼下进行借鉴——保密从来都都不仅仅是被动的。

  保密就是保打赢,但是有的时候泄密也能保打赢。

  在长江口的码头上,一批一共6艘准备北上的大型鱼雷艇和4条老式驱逐舰正在进行着出航前的最后检查。

  这六艇四舰加在一块的总吨位才4000吨,这些大型鱼雷艇是05年服役的,吨位只有300吨,有27节的速度,有三门50毫米火炮和三具回转式500毫米鱼雷发射管,四周驱逐舰是在906年服役的,吨位也只有570吨,配备两门88毫米火炮以及同样的三具500毫米回转式鱼雷发射管。

  这些吨位不到千吨的早期驱逐舰和大型远洋鱼雷艇基本上都是前无畏时代末期的产物了,轻型舰艇的更新速度远比主力舰要更快,通常来说主力舰服役8~10年之后就算不上是一线的作战舰艇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有替代的后继型号了,而轻型作战舰艇的这种更新频率在这个年代会被压缩到5年左右。

  事实上,在10年左右的驱逐舰普遍吨位就已经提高到了千吨级,而在战争最后期,各国服役的新一代驱逐舰的吨位已经几乎2000吨了,在这些更新更强更快更大的后辈面前,这些又老又小又慢的早期技术先烈,本来已经没有太多发挥的机会和舞台了。

  但是现在他们又被重新集中起来,然后紧急对于动力系统进行了维护之后,这些鱼雷艇和驱逐舰将会一边向北航行一边继续在路上维护他们的武器设备。

  这些涂装斑驳、从外观上就能够直观地看出饱经风霜磨砺的老东西们无论是从边边角角甚至带有锈蚀的火炮上,还是从那些涂了一层又一层的油漆之后在风浪的吹蚀下开裂的鱼雷发射管漆面上,你都能够看到如同21世纪俄国海军身上才能看到的那种厚重的历史感。

  毕竟这些船只原本都是几乎快要退役报废的军舰了,现在这些老爷船居然获得了和自己的那些更年轻的后辈们一同征战沙场的机会,只是这些老爷船上面的水兵们,大多数的面容却显得有些稚气未脱。

  他们大多都在兴奋地清除军舰表面的铁锈,或者是使用油漆给这些军舰的指挥塔还有火炮都涂上一层深灰与浅灰色相间的割裂迷彩,只是相较于这些年轻人,总有一些留着胡子一看就上了年纪的军官在这些军舰上或是沉默地在那里抽烟,又或者干脆靠在军舰的围栏上一言不发。

  这些军官大多数都是退伍之后重新吸纳入伍的老兵了,他们当中的某些人甚至在中央装甲堡铁甲舰上服役过,不过他们现在就要带着这样一群刚从军校当中走出来没多久的大孩子们上战场了。

  李彻今天从码头旁边路过的时候,也注意到了这些即将出发的军舰,有一些年轻的水兵们甚至会对坐在车上的他招手,李彻相信那些水兵应该并不知道他的具体身份,他们只是单纯地充满热情地和自己见到的每一个人这样打招呼而已。

  而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将会是北边的威海和青岛。

  在那里,同样会集结上百艘鱼雷艇和几十条驱逐舰,这些鱼雷艇和驱逐舰,他们的任务就是届时率先对釜山发动攻击,而这一切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吸引联邦人的注意。

  毕竟现在正在施行的旱地行舟计划需要累计往海参崴运送200多条鱼雷艇,这样再加上海参崴原本就有的鱼雷艇才能凑够300条,而像这样大规模的兵力调动和集中想要完全保密那时候根本不可能的,联邦人肯定能够从中获得一些风声。

  因此在明面上,李彻决定要给联邦人一个“解释”,我集中了这么多的鱼雷艇集中到哪里去了?当然是准备集中起来切断对马海峡,截断新罗半岛同瀛洲列岛之间最短的那条海上通道。

  这从逻辑上看也是非常合理的,毕竟眼下联邦人除了在元山一带被包围了差不多10万人之外,在南边此前在平壤一战之后后撤的合众国军无论是要重新积蓄兵力反推回去,还是就此放弃新罗半岛撤回瀛洲,那肯定都需要从釜山到瀛洲的海上交通线。

  只要明军切断这条海上交通线,那么不管接下来的战局怎么发展,对联邦人都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