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海烽烟 第12章

作者:希灵使徒00

  “父亲,我请您收回刚才的话我只是想用更委婉的方法来劝您,您居然觉得我这是故意和你唱反调?”李仁炽抬起头来问道:“您以前教导我的时候是要求我们要实事求是,要敢言直谏,难道说今天父亲连自己以前说的话也想不起来了吗?”

  “你这是要和我打擂台?”

  “不敢。”李仁炽摇头道:“家有诤子,不败其家,国有诤臣,不亡其国。这句话是父亲您以前教给我的,我现在只是按照父亲您的教诲来做事!”

东唐帝国官制

  (初设,以后续正文内容为准)

  一:御前

  羽林军

  殿前侍卫羽林司——殿前羽林卫士令

  侍卫羽林步军司——侍卫羽林都指挥使

  侍卫羽林马军司——侍卫羽林都指挥使

  帝国枢密省――帝国枢密使大司马大将军(虚位悬设)【军事军令】

  下属:

  枢密左省——枢密副使大司马骠骑将军【1部院5都护府】

  陆军部——陆军总司令官

  安西都护府——经略节度使

  关中都护府——经略节度使

  河朔都护府——经略节度使

  河东都护府——经略节度使

  陇右都护府——经略节度使

  枢密右省——枢密副使大司马车骑将军【1部院6都护府】

  海军部——海军总司令官

  江南都护府——经略节度使

  荆襄都护府——经略节度使

  川康都护府——经略节度使

  岭南都护府——经略节度使

  安南都护府——经略节度使

  旧港都护府——经略节度使

  帝国五兵省——帝国五兵大夫【军事军政】

  下属:

  职方司——参谋司马(参谋)

  卫尉司——卫尉司卿(政治)

  铨叙司——铨叙司卿(选官)

  司库司——司库司卿(勤务)

  军器监——军器监正(装备)

  ,秘书省——帝国承旨学士【御前顾问】

  下属:

  资政阁——资政殿大学士(行政常务)

  承旨阁——含元殿大学士(起草诏书)

  长秋阁——长秋使(宫中常务)

  光禄阁——光禄卿(颁发勋章)

  符宝阁——符宝令(掌管印信)

  二,附枢

  帝国大理台――帝国大理台卿【司法权】

  帝国御史台――帝国御史大夫【监察权】

  下属:

  御史殿院——侍中御史【谏言补阙】

  御史台院——御史中丞【中央百官监察】

  御史察院——监察御史【地方百官监察】

  三,中枢

  尚书省——帝国尚书令(虚位悬设)【行政权】

  下属:

  尚书东省——尚书左仆射【8个部院】

  选官院——尚书左丞【考试权】

  鸿胪部——尚书(外交)

  司寇部——尚书(公安)

  司元部——尚书(民政)

  仪制部——尚书(文教)

  农桑部——尚书(农业)

  司计部——尚书(统计)

  都水部——尚书(水利)

  尚书西省——尚书右仆射【8个部院】

  三司院——尚书右丞【财政权】

  律法部——尚书(司法)

  司珍部——尚书(商业)

  工务部——尚书(工业)

  邮传部——尚书(交通)

  保赤部——尚书(卫生)

  少府部――尚书(审计)

  太常部——尚书(新闻)

  尚书阁——尚书五监公事检正【5个监】

  国子监——祭酒(干部培养)

  钦天监——监正(地震气象)

  宝钞监——监正(中央银行)

  市舶监——监正(海关监察)

  虞衡监——监正(科技工程)

  四、辅枢

  中书省——帝国中书令(虚位悬设)【立法权】

  由尚书左仆射任中书侍郎,下设散骑侍郎二人为辅

  翰林学士院(设六阁学士)——起草外制

  拾阙通事院——清议整理

  门下省——帝国侍中大夫(虚位悬设)【审议权】

  由尚书右仆射任门下侍郎,下设匡正侍郎二人为辅

  通进银台司——通政使【奏议】

  谘政采风司——谘政使【封驳】

  五、地方行政区划

  畿府:2个

  行政长官:府尹 司法长官:通判

  立法长官:冯翎使 监察长官:扶风使

  首府应天

  留都长安

  道:20个

  行政长官:常凭转运使 司法长官:提刑按察使

  立法长官:参政采风使 监察长官:肃政廉访使

  领导机构:漕司、宪司、言司、监司

  PS:这当然是鸡块弄的,在这里放出来主要是作为一个参考,如果大家觉得好那接下来新朝官职就按这个来,当然,和军衔一样,如果觉得实在是太拗口搞不懂的话,那就按照更现代化的称呼来。

  觉得这种风格好的在这留言。

  觉得更现代的好的在这留言。

  不过不管怎么说,鸡块搞官职设定真的挺有一手的,回头有空我趁着现在不要钱给大家多分享两个他的官职设定,大家可以多发表一下意见。

  总的来说,鸡块搞得官职设定对于朝堂上的制衡都处理的相当不错,尤其是他对本书当中大明近代朝堂上由“左都御史”取代“内阁首辅”成为百官之首,自己“士子议会”这些点子其实都是相当神来之笔的。

  只是可惜本书的重点并不在于描绘从1644年以后到19世纪末的大明,这些方面现在的剧情当中也不太适合进行展开,对这方面有兴趣的可以加群讨论。

  哦,到现在好像还没有公布群号,现在的主群705028652,欢迎大家加群讨论。

  最后,惯例还是求大家给我投个月票和推荐票,现在新书阶段,这个对我真的很重要,谢谢大家,谢谢大家。

第二十九章 滚烫的血(3)

  李宗棣嘴边的胡子都要飘起来了,虽然他过去就知道自己这个大儿子外表看起来文弱,但是内心其实一直都有一股倔劲,可是今天他确实没有想到这股子倔劲会像这样用在自己的身上。

  今天如果在这的是老二或者老三,那估计晋王已经开始用弓往那哥俩的屁股上开始抽了,但是老大不一样,在中国传统的家族政治当中,成年以后的长子尤其是嫡长子他的身份可就不仅仅是你的儿子了。

  就好比朱棣如果要是犯了错惹朱元璋不高兴了,朱元璋可以拿着鞭子把朱老四抽成陀螺,但是面对朱标这么做是万万不可行的,这当然不是因为朱元璋特别宠爱朱标,你换成其他父子间的感情没那么好的例子也是一样的——你可以杀,但是不能辱。

  如果你不准备废号重练的话,要么以势压人,要么以理服人。

  李宗棣自然也深知这里面的道理,于是晋王殿下虎躯一震——“老大,你得成全我啊。”

  晋王的眼角都耷拉了下来,老爷子一副可怜巴巴的模样:“我已经是60岁的人了,不知道还有几年好活,外面现在怎么评价你爹的都有,但是咱们自家人关上门说自家话,你爹我不是什么圣人,我也有七情六欲。

  你爹我这辈子最看重的就是身前身后名,这是你爹我的脸,我现在把抗战的这面大旗竖了起来,你爹我现在已经没有退路可走了,你也知道举国上下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我,我能向不列颠苟且吗?”

  李仁炽沉默不言,李宗棣见状继续对自己的儿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且从感情上来说,让咱们一家子下定决心起兵靖难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新加坡要塞沦陷、城内最后的守军在林觉民少校的率领下逆击而出,全军战死的消息。

  林觉民是个好孩子,他是你母亲的侄儿,是你母亲他们家那一脉唯一的男丁,他本来可以过石头记里面贾宝玉一般的日子,但是他却在旧港宣慰司遭到进犯的时候主动从军,并最终壮烈殉国,如果我们和维多利亚人苟且........马上就是清明节了,你到时候给你母亲上香的时候,你要我怎么和她说?”

  “这些道理我都明白,父亲。”李仁炽语气稳定、面不改色的道:“父亲您当初决定起兵,既有深思,也有义愤,对于当时的您来说这都没错,因为您那时候是晋王,是大司马大将军,您是在战场上搏杀的悍将,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您习惯像以前在战场上那样勇敢地发起冲锋,靠着勇气和血性来解决问题..........这当然没有错。

  但是我们中国也有一句古话,叫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您现在已经事实上开始接管这个国家,无论父亲您以后准备把这个国家引向何种方向,就像您那天在大殿当中所说的那样,您要为这个国家负责,我可以把这看作是父亲的政治宣言吗?”

  李宗棣的眉毛微微一挑,他本来是想和自己的大儿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结果没有想到自己家的老大接过话茬之后,反手过来就继续上纲上线。

  而面对李仁炽的问题,李宗棣也只能默然点头——他们李家不是司马家,这边指着洛水为誓,那边就能全当放屁,在大殿上说出去的话一口唾沫一个钉,这确实可以看作是他的政治宣言,无论如何是无从否认的。

  “那既然父亲承认这是政治宣言,那我请父亲首先以国事为重,我认为在国家的利益面前,个人的名誉和得失不足为道,如果牺牲个人的名誉可以使国家免遭劫难的话,我认为这亦是一种荣幸。”

  李仁炽说罢、双眸直直地盯着自己的父亲:“我们现在没有两线开战的资本,如果您在一年前接手这个国家的话,或许我们可以一试,但是现在整个国家已经处在走钢丝的边缘,请恕儿子不能同意您为这个国家增添任何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