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海烽烟 第28章

作者:希灵使徒00

  这一时期很多军舰中雷之后的抗沉性差不仅仅只是因为原始设计结构上的问题,其实很多原因要归结到更简单、更基础的一些思维上来。

  就比如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各国海军有这样一种认识——中央装甲堡铁甲舰的那个装甲堡的浮力如果就能够支持船只飘在水面上,那这条船就是不沉的,其他地方的船壳进水不会导致这条船最终沉没。

  但是事实上,这些设计人员似乎忽略掉了一个最基础最简单的问题——装甲堡漏水怎么办?

  事实上哪怕到了眼下10世纪第2个10年,还有许多在当下算得上是较为新锐的军舰最终沉没的原因非常的幽默。

  远的不说,莱塔尼亚海军在日德兰海战当中受到严重损失的吕佐夫号战列巡洋舰,如果这是一条二战船,在受到相同损伤的情况下肯定能够回到基尔港,因为虽然吕佐夫号在交战当中舰艏进水许多,但是脱离战斗之后军舰的储备浮力尚在,本来是能救得回来的。

  但是在回程的路上吕佐夫号一直在漏水,不是受损的船体从外面向里面漏水,而是莱塔尼亚人发现整个中央装甲纵壁在漏水,说白了就是本来应该起到水密作用的玩意一直在漏水,最后把浮力储备都给漏完了。

  像二战的时候联邦巡洋舰不止一次表演的“无头学姐”,放在眼下这个时代很可能就会因为这种漏水之类的低级问题葬送一条船。

  -------------------------------------

  在被鱼雷命中三分钟之后,查尔斯顿号巡洋舰就因为发电机舱进水丧失了电力,唐怀瑟上校重新回到舰桥上的时候,查尔斯顿号已经没有办法向外界发送电报,更要命的是船只的倾斜在不可控地增大,所有的损管努力都没有收获任何成效,被鱼雷命中仅仅10分钟之后,唐怀瑟上校不得不下令弃舰。

  当唐怀瑟上校也爬上了最后一条救生艇滑入海中之后,查尔斯顿号巡洋舰终于不堪重负地翻覆了过去,包括唐怀瑟上校在那救生艇上的人员以及周围抱着救生圈跳入海中的幸存舰员,此刻都发了疯一样刨水游向远处。

  军舰在翻覆的时候,舰体内的弹药库自然也会跟着翻江倒海,不少军舰都是在翻覆的过程当中发生了弹药库爆炸的事故,把此前幸存跳海的船员给炸死炸伤。

  不过查尔斯顿号的船员们运气应该说在有的时候还是不错的,他们的船并没有发生殉爆,而且很快就有人来对他们施以援手了——唐怀瑟亲眼看到了远处有一条黑色的潜艇浮出了水面,随着那条潜艇的水密舱门打开,钻出来的艇员们迅速的操作着艇艏的88毫米炮还有后面的大口径机枪瞄准他们这些坐在救生艇上的人。

  唐怀瑟上校脸色有些难看地询问同样坐在这条救生艇上的其他官兵:“你们谁的身上有白色的东西?”

  “我!”一名水兵举手,随后从自己衣服里面的口袋里面拿出了一张白布。

  把这玩意掏出来之后,这名水兵才发现救生艇上其他人包括舰长都在死死地盯着他,那眼神传达的意思是——合着原来你连这个都已经提前准备好了?

  那名水兵很快意识到自己被误会了,于是他立刻道:“我家里是高卢裔,这是我父亲保存的波旁王朝的国旗,说是让我带着能够增加好运。”

  不管这名士兵说的话有几个人相信,但是总之白旗是被顺利地挂了起来,由于查尔斯顿号的沉没速度实在是太快了,超过半数的官兵并没有成功地从军舰上面逃出来,但是即便如此,对于水面排水量甚至都不到500吨的小潜艇来说,这么多落水的水兵确实没办法都装到潜艇里。

  这个时候在远处又有潜艇浮出了海面,包括唐怀瑟上校在内的官兵爬上了潜艇的甲板,在明军潜艇兵的枪口下蹲在甲板上,唐怀瑟上校这个时候内心万分懊悔,他一直在提防着海参崴的军港里面有刺客杀出来,但是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些刺客居然在此之前就已经溜了出来,让他指挥的一条一等巡洋舰在几百吨的小潜艇面前翻了船。

  然而就在唐怀瑟上校以为他们接下来就要跟着明军的潜艇被送到海参崴里面的时候,他看到了海参崴的港口出海口处升起的黑烟,这是船只在低速航行的时候主机待机燃料不充分燃烧而形成的,从黑烟的规模来看,显然这并不是零星几条船只出航。

  难道说明军要抓住他们这条负责监视的船翻车的空档,让一个编队的巡洋舰杀出去在瀛洲海里面搅弄风云?

  可是唐怀瑟上校接下来很快就推翻了自己的猜测,因为他目睹了明军在海参崴军港内仅有的两支装备新型巡洋舰的巡洋舰分队依次驶出了军港,只是七条巡洋舰依次在他的眼前从港内驶出来之后,明军的动作并没有停下来,驱逐舰跟在巡洋舰的后面一条又一条的从海参崴的军港里面钻了出来,一开始出来的千吨级驱逐舰还是一条条出来的,到后面出来的那些百吨级的驱逐舰干脆就是并列出来的。

  唐怀瑟上校在潜艇的甲板上惊讶地瞪大了眼睛,甚至连嘴巴都不由自主的张大了,他在心里默默的数着到底有多少条船从港内驶出来,但是很快他就发现自己有些数不清楚了。

  因为在驱逐舰出来之后,紧接着出来的就是不计其数的鱼雷艇,前面的大型鱼雷艇他好歹还能大概数个数字,当后面跟着的那些小型鱼雷艇就像学校的学生放学一般撒欢似的从港口里面撒出来的时候,唐怀瑟上校只觉得自己的脊背都在发冷。

  明明现在的气温已经开始变得有些暖和了,就连瀛洲海的海水温度,在经过一上午的太阳照射之后也有十七八度,可是他此刻觉得自己几乎身处在三九隆冬。

  他的耳朵里听到了从身边水兵们嘴里传来的感叹:“这些明人难道是魔法师吗?他们是怎么变出来这么多船的?”

  没有人能够回答他的问题,但是这些被俘的联邦海军的官兵们都很清楚,到今天巡洋舰被潜艇伏击击沉,大概并不是一个巧合下的倒霉事件,而是敌人处心积虑所为。

  很显然,敌人正在策划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他们现在目睹了一切却无能为力,现在什么都做不了。

  这些联邦海军的官兵在此之前也曾经目睹过自己海军的主力舰编队进出港口,那些巍峨如山岳般的大型军舰从港口内依次驶出的壮观场面,对于每一名首次目睹的联邦海军官兵来说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种直接且强烈的力量上的冲击感所带来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

  但是今天他们首次意识到,这种震撼同样可以从一群小型舰艇的身上获得,如果说此前目睹主力舰出动就像是观摩一群充满力量的猛犸巨象在大海上漫步的话,那么现在这些蜂拥而出的小艇,在他们的眼中就像是一群嗡嗡叫的蜂群,一群张牙舞爪的杀人蜂!

  唐怀瑟上校看了一眼自己手腕上的手表,现在的时间是下午一点,海参崴军港距离元山有大概300多海里的距离,如果这些明军的作战舰艇保持着20节的巡航速度向南边疾驰而去的话,那么这些敌人就能够在第二天拂晓时分正好杀到元山港。

  本森上将在元山港那边布置的防御,能够抵挡得住眼前像是蜂群一般的明军鱼雷艇编队吗?

  如果这些明军的舰艇直接捅穿了合众国海军在元山外围设置的警戒线...........那由此带来的后果唐怀瑟上校已经不敢想象了。

第六十三章 冒着炮火前进!(4)

  本森这两天的心情还不错。

  虽然说此前大明皇家海军整出来的一些麻烦让他一度有些难堪,但是眼下至少在元山所执行的撤退行动目前一切顺利,或者说比想象当中的还要更加顺利一些。

  10多万被包围在元山周边的合众国地面部队在海军第七舰队的支援到来之前情况已经岌岌可危,由于合众国军在此前的战斗当中丢失了绝大部分的重型身管火炮,缺乏炮兵、缺乏弹药、缺乏补给的合众国地面部队已经几乎快要处在崩溃的边缘,当时包围圈外的明军已经开始夺取元山港外围最后一部分还在合众国军控制当中能够屏护港口的高地和山头。

  在这种情况下,联邦海军果断地投入了从不列颠人那里租借的浅水重炮舰,这些专门为了对地攻击而建造的军舰以及这些军舰上面的维多利亚皇家海军的炮手们果然展现出了极其优秀的素质。

  同样是美制14英寸的舰炮,这些装在浅水重炮舰上面的好像就是比合众国装在吨位更大,更稳定理论上也更适合射击的主力舰上面的14英寸舰炮打得更准。

  这些精准且威力强大的炮击成功地把明军已经几乎拿下来的山头和高地又给成功的夺了回去,这些重炮的优秀表现不仅成功地打击了明军的进攻,而且也给包围圈当中的合众国军士兵们重新鼓舞了士气,当被包围的联邦部队看到敌人被海军强大的炮火击退,不得不退出了他们刚刚夺取的阵地之后,这成功地给这些一路败退到这里,不少部队的编制都已经完全混乱的联邦部队官兵带来了极大的安全感,也让整条战线暂时稳定了下来。

  稳定下来的战线非常的重要,因为十几万人的撤退工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还要从这么小的一个港口来进行撤军。

  要知道在另一个世界当中仅仅只隔着一条并不宽的英吉利海峡的情况下,不列颠人倾举国之力发动的敦刻尔克撤退行动,也从5月26号一直撤到了6月4号呢。

  虽然在元山的包围圈内的部队数量上要比敦刻尔克滩头上被包围的英法联军更少,但是合众国此时在瀛洲海内能够投入的运力显然也不能够和不列颠在敦刻尔克投入的运力相提并论——毕竟更多的运力还要投入到南线对吕宋周边战局的补给上。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撤退就要更强调秩序,而让部队恢复秩序并且依次撤退是需要时间的。

  现在在本森看来他们已经成功地争取到了时间,今天是正式开始大规模撤退的首日,情况一切顺利,总共有3000多合众国的小伙子们成功地从元山港登上了运输船只,虽然这人数相较于包围圈来说还不够多,但是在本森看来这并没有什么问题。

  毕竟这只是第一天,接下来的撤退流程大家都会更加熟练,而且海军也在准备除了从港口撤退之外,也从滩头上增加撤退的通道,把两栖登陆作战当中的流程反过来,让那些没有受伤的健康官兵当中一部分可以从滩头上撤退。

  简单来说就是让运输船靠近滩头,然后给两侧船舷挂上麻绳编织的爬行网,在两栖登陆作战当中,陆战队员就需要从这些攀爬网爬下去登上舢舨然后划向滩头,现在只不过是要反过来,划着小船来到这些运输船旁边然后爬上去。

  虽然这样的撤退效率当然和码头上没得比,但是好在海滩够宽敞,可以同时投入多条运输船和大量的舢舨,到时候预计每天也能够像这样撤退好几千人。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接下来2~3天之后撤退的效率就能够达到最高,总计大概10天左右就能够把包围圈内的合众国军官兵大部分都给撤走,虽然说这最后必然要留下一些断后的部队,不过想来到时候这些任务可以交给包围圈内的少量瀛洲部队。

  这些瀛洲人不是讲究武士道吗?正好是他们表演以及证明同哥伦比亚合众国之间友谊的时候了。

  心情大好的本森上将在入夜之后首先表示了对白天撤退行动的高度肯定,随后表示即便在夜间撤退行动也会继续进行,用完晚餐之后的本森上将心情不错甚至还喝了杯红酒,随后他便在佛罗里达号战列舰上就寝了,可是美妙的睡眠还没有持续超过两个小时,本森上将就被从睡梦当中叫醒,而刚刚醒来的本森上将就收到了一个有些意外的消息。

  “明军在夜间发动了全线进攻?”

  本森上将重新来到舰桥上的时候,他的肉眼已经能够看到元山港外围合众国的防线上已经像是东方过年的烟花一般,拉出了炙热的弹雨。

  本森终将忍不住拿过望远镜仔细的端详了一番,此时太阳已经落山,除了港口里面的灯光和交战产生的火光以外,唯一的灯光就是来自于头顶上的月亮。

  本森上将看不清楚岸上的具体情况,但是他可以确认的事情有两点,第一,他并没有看到明军发动的大规模炮击,因为无论是港口外围的阵地上还是港口附近以及滩头上,他都没有看到敌人的炮弹落下产生的爆炸火光。

  第二,他在目光当中能够看到的绝大多数的曳光弹似乎都是合众国的部队自己打出去的。

  于是他很快让人接通和岸上的陆军指挥部之间的通讯,没有等待太多的时间,他很快从话筒当中听到了道格拉斯准将的声音。

  这位此前还是道格拉斯上校的明星军官在安德烈·沃克·布鲁斯特将军受伤、特遣军的参谋长阵亡的情况下,作为目前包围圈内联邦部队的代理参谋长辅助受伤的布鲁斯特将军指挥部队。

  “明军向我们发动了夜袭,全线都发动了攻击,海军能够给我们提供炮火支援吗?”

  本森上将有些不解的问道:“可是我在船上看去,好像只有我们的部队在开火,我似乎并没有看到敌人的重火力?”

  “没有重火力就对了,敌人使用了全新的战术,就像是欧洲战场上,莱军在最后所使用的那种突击队战术一样!对,是暴风突击队!敌人投入了许多由精锐老兵和士官组成的战术小队,他们配备了冲锋枪、散弹枪、轻机枪以及卡宾枪,除此之外还有轻型迫击炮(其实是掷弹筒)和大量的手榴弹,他们渗透进了我们的战线,并且在许多方向同时发动了攻击,我们的小伙子们在这种短兵相接的过程当中,根本不是这些老兵的对手!我们需要大炮!”

  本森上将并没有听过什么突击队战术,毕竟他不是陆军,在他的认知当中确实很难想象在夜间投入许多小分队居然就能够打得整条战线上的大部队难以招架,甚至已经开始呼叫炮兵支援了,本身甚至怀疑是不是陆军的这些家伙,这几天被海军的炮火支援给惯坏了,遇到一点小问题就要海军的炮火支援。

  这夜里哪那么容易进行炮火支援啊!

  “在夜间我们很难进行炮火支援。”本森答道:“我们在夜间没有办法准确地观测弹着点。”

  “不用观测弹着点,你们就不能按照白天的坐标开火吗?”

  “那当然可以,但是我想提醒一下,敌人的部队是动态的,而我们白天射击过的坐标是静态的,你确定我们的炮击一定能够落到敌人的头上?

  而且现在按你的说法,敌人都已经和我们前线的部队搅在一起了,我们的大口径火炮杀伤力非常强大,在这种情况下但凡发生一点偏差都很有可能会伤及到友军,你确定还需要我们进行炮火支援吗?”

第六十四章 冒着炮火前进!(5)

  道格拉斯准将仍然并不在乎误伤的问题:“我们现在是在打仗,打仗哪里有不死人的?如果让这些明军的突击队突破了我们的防线,他们的后续部队就能够跟着这些突击队把我们的防线给冲烂,到时候我们的伤亡只会更多!”

  “我想这样的命令最好还是得到沃克·布鲁斯特将军的首肯比较好。”

  本身可以说是老油条中的老油条、老狐狸里面的老狐狸了,能够在联邦海军当中爬到一支大洋舰队总司令的位置上来,本森打仗的水准怎么样先不说,行政上的问题,那真是拿捏得死死的。

  像这种很有可能造成友军误伤的命令,如果现在不讲清楚明确好责任由谁来承担的话,等到战争结束之后,万一被陆军翻脸不认人地拿出来翻旧账的话,到时候免不了又要牵扯到麻烦的理赔官司当中去。

  所以本森果断地给了道格拉斯准将一个软钉子,因为本身上将从潘兴上将那里多少了解过一些沃克·布鲁斯特将军,这是一个相当勇敢而且诚实的人,以这位过去的所作所为,大概率是不会下达这种有些过于不在乎士兵生命的命令的。

  道格拉斯准将眼见自己准备好的坑并没有人来跳,于是只能有些悻悻地丢下一句自己去请示一下布鲁斯特将军,没过多长时间,道格拉斯准将又重新回到了无线电话筒旁:“道格拉斯将军希望海军能够帮我们处理一下敌人的炮兵阵地。”

  “炮兵阵地?”

  本森上将忍不住推了推自己的眼镜,他并没有看到明军投入多少大炮,因为就算是明军的重型火炮在山后面,开火的时候的炮口焰他们看不到的话,大口径火炮落地之后产生的火光总是能够看到的吧?

  可是他什么都没有看到,所以说明军投入的火炮在哪里?

  “对!他们没有投入大口径的火炮!他们投入的是一些小炮,应该是他们的迫击炮!射速非常快,我们现在一线的机枪手都快要抬不起头了!”

  道格拉斯准将现在只觉得有一肚子的火无处发泄,虽然对于他个人来说,前线的战事不利并没有影响到他晋升的速度,这一次还被潘兴将军火线提拔为了准将,但是今天晚上这仗打得实在是有些让人窝火。

  就像是你在打战地或者战雷的时候,遇到了一群专门的来屠幼捞薯条的家伙,这些王八蛋不仅技术好而且还贼搞你的心态,如果这是游戏的话,那么道格拉斯准将已经处在摔耳机和砸显示屏之间的程度了。

  明军采取的这种突击队战术最恶心和让这个时代常规部队难受的地方就在于突然性,早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各国正规军之间的交战似乎都遵循着这样一个惯例,那就是在双方的步兵交战之前,率先要让双方的炮兵先分出个高下来,尤其是进攻方,在进攻的时候更是需要让炮兵进行持续的火力压制,以求率先杀伤敌人。

  但是在眼下这个堑壕战的时代,除非你的重炮能够达到海军大口径舰炮那样的程度,否则常规的火炮对于战壕的毁伤效果相当地不理想,尤其是在欧洲战场上,无论是协约国还是同盟国都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长时间的持续性炮击效率非常低下。

  长时间的炮击,不仅没有办法把敌人彻底的消灭在阵地上,反而很可能会导致敌人通过持续的炮击来判断出进攻方向,随后在这一段战线的后方迅速的集中部队,到时候进攻部队就算能够在火炮的掩护下突破第一道防线,也会撞上后面赶上来封堵突破口的援军。

  而突击队战术强调一个不进行事先大规模炮击,而是追求隐蔽地接敌,在突然发动攻击之后依靠自身强大的火力迅速地击溃当面之敌,并且在敌人后续封堵缺口的部队还没有来得及调过来的情况下,猛打猛冲,迅速地打开突破口。

  但这并不意味着突击队并没有自己的炮兵支援,明军这边的特点就是除了突击队自身携带的掷弹筒之外,还会给突击队增加相应的迫击炮部队。

  这些迫击炮部队基本上会以连排级为单位跟随突击队一起隐蔽行动,并且在距离敌人阵地还有2公里多的距离上开始架设迫击炮,此时的突击队继续隐蔽前进,等到突击队发起进攻之后,这些迫击炮单位负责为突击队提供最迅速的炮火支援。

  明军负责进行火力支援的迫击炮便是80毫米迫击炮,这种迫击炮的射速非常惊人,基本上可以看作是装炮弹的速度有多快,射速就有多快,

  而80毫米迫击炮的炮弹爆炸之后是几乎不会产生多少火光的,因为迫击炮是主要依靠弹片来杀伤目标的,所以这些迫击炮的炮弹在命中之后虽然掀起了大量的尘土,也造成了相应包围圈内合众国军的慌乱,但是这些迫击炮就是没有被本森发现。

  “这恐怕也有些困难。”本森道:“如果那些火炮是迫击炮的话,那么他们现在一定处在反斜面的山脚下,我们现在手头上的舰炮没有任何一款拥有如此弯曲的弹道,也没有任何一款舰炮有那么大的仰角,敌人架设迫击炮的位置对我们来说是射击的盲区和死角,想要解决他们的迫击炮阵地的话,恐怕需要你们自己想办法了。”

  “好吧,那么我们亲爱的海军,现在这个时候能够做点什么呢?”无线电那一端的道格拉斯准将的语气现在已经可以听得出压抑的怒火了。

  “我想我们或许可以采取另一个方法。”本森道:“我想我可以抽调几艘驱逐舰,让这些驱逐舰用探照灯来盯着那些山头,如果你说的那些敌人的突击队登上了山顶和高地,那么我们就直接对着山顶开火,不就可以了吗?

  正好我们的驱逐舰使用的是五英寸舰炮,这种火炮的射速很快,而且威力对陆军来说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这不就是和前两天的那种战术是一样的吗?”道格拉斯很快反应过来,这种把敌人放到山头上再打的方式,在此之前他们就已经用过了:“我们的敌人应该不会在同一个河流里面淹死两次吧?”

  “还是不一样的,之前使用大口径火炮来轰击,是为了追求杀伤效果,而现在让驱逐舰使用中口径火炮,就是为了追求压制效果。”本森有些耐心的给道格拉斯这个级别比他更低的准将解释道:“一个战术只要真的好用,那就不怕后面继续用,更何况我们已经在原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少改进了。”

  无线电那一端的道格拉斯准将沉默了片刻:“那好吧,如果我们真的要顶不住了的话那就这么办。”

  这话听起来好像很悲壮,但是只要想到此时前线明军实际上发起进攻的部队,恐怕只有合众国军守备部队的几分之一,但是却打得合众国不同阵地上的部队都怨声载道。

  只是直到无线电的通话结束,本森上将看着远处热闹甚至是沸腾起来的元山港,他实在是有些搞不清楚为什么敌人要在夜里像这样发动一场袭击呢?

  难道他们不知道,就算他们在夜里成功地拿下了这些阵地。等到天亮了之后,合众国海军这边的炮火也依然能够把他们给撵走。

  本身觉得对面的指挥官应该也不是傻瓜,但是为什么他却偏偏要这么做呢?

  说白了,他图什么?不会真以为靠着突击队就能够在夜间一举拿下元山了吧?

第六十五章 冒着炮火前进!(6)

  相比于合众国此前在新罗王城遭受的惨败,此刻合众国军的失利才更让包围圈内的联邦部队感到沮丧。

  因为在此之前合众国的军人能够给自己找很多理由——我们是遭到敌人的突袭啦,敌人的炮兵素质确实比我们更高实战经验更丰富了,甚至是当时的明军打破常规在新罗半岛这样的地方还投入了骑兵。

  总之虽然合众国的这些军人打了败仗,但是在他们的心里自己并不是不能打,之前他们可都是在欧洲战场上经历过的汉子,莱塔尼亚人的大炮和毒气他们哪个没有见过?和明军在瀛洲也不是没有交过手。

  在他们看来,自己这边在战场上被明军击败主要是对方有一位世界上公认的名将,主要是有各种各样的场外因素,但是这些合众国的军人并不认为自己比对面的明军要差——毕竟他们此前在瀛洲确实和明军交过手,经历过欧战的合众国军素质甚至可以说犹有胜之。

  但是今天晚上,这些合众国人才知道明军和明军之间的差距居然能够这么大,对于现在以小分队的形式发动进攻的明军,给合众国人的感觉简直和此前他们所熟悉的明军就是两支部队。

  和战地一这样的游戏不同,眼下这个时代步兵单位当中的任何自动武器都是相对稀缺的,所以在赛博世界当中的一战战场上自动武器普及的比二战都要全面的情况是不会出现的,哪怕是采取突击队战术的明军和莱军的突击队,考虑到那些泵动的喷子以及突击队当中使用步枪的精确射手、事实上使用自动武器的作战人员只有大概一半。

  算到自动武器范畴里面的主要是冲锋枪轻机枪以及卡宾枪——最后一种并不是简单的短款步枪,事实上这是一种使用大号手枪弹的半自动武器,而眼下这个时代自动武器的定义当中也包括自动装填武器,也就是说半自动枪械也算是“自动步枪”。

  尽管如此,这种自动武器的配比在这个时代已经相当可怕了。

  而明军的每一个突击队当中,作为绝对火力支柱的自然是配备的轻机枪。

  合众国这样的工业,国家自然不会吝啬给自己的部队配备轻重机枪,合众国军主要配备的重机枪是勃朗宁M917以及仿制的高卢绍沙轻机枪,只是在这种小分队水银泻地的突进作战当中,夜色当中固定在阵地上的勃朗宁M917重机枪一方面行动不便,另一方面往往还没有来及发挥自己的火力,就被老兵发射的掷弹筒给敲掉了。

  而至于绍沙这玩意..........如果说高卢人原产的这种轻机枪还算勉强堪用的话,那么哥伦比亚人自己仿制之后使用自己弹药的绍沙就完全是一坨屎。

  基层官兵对这玩意苦不堪言,射击的时候震动过大,用过这玩意的机枪手都反映这东西的枪托简直就像巴掌在不停扇自己的脸一样,如果说这些还可以勉强忍受的话,过高的故障率才是这种武器口碑低下的主要原因。

  就是这么一款饱受诟病的武器,在眼下这个时代就因为它是自动武器,所以就能够在部队当中占有一席之地,当然合众国陆军也并不是没有意识到问题,他们也考虑用不列颠人表现更好的刘易斯机枪来替换,但是合众国此前已经从高卢那里获得了专利而且生产线都拉出来了,现在转过头去再引进刘易斯机枪并且投产这既是一笔经济账,而且也要花时间。

  这就导致合众国的部队在最基本的步兵自动火力的支柱上远不如明军。

  明军所装备的轻机枪是基于05年引进的麦德森式轻机枪,在08年完成国产化试制装备明军骑兵部队,定名为08式骑兵机枪,由巩县军器局负责仿制。

  同年,于莱塔尼亚引进MG-08式重机枪,以“步兵机枪”名义于汉阳军器局开始仿制,于910年完成试制开始批量生产,在更换了三脚架之后定名为10式步兵机枪,替换了明军此前自己的一种在9世纪90年代中期猎装的早期机枪(大家可以看作是一种类似于柯尔特1895的玩意)。

  在这次世界大战开始后,领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督师远征军的晋王在战争当中所统帅的西北方面军总结出需要轻量化机枪的实战需求,因此将08式骑兵机枪大量装备于步兵部队中,并且开始逐渐衍生出了相应的突击队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