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希灵使徒00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本森做出这样的推断都是相当合情合理的,但是奈何他遇到了一个打仗不合情合理的对手,用一种相当不讲道理的方式以铁路运输了那么多的鱼雷艇。
确实是增兵了,但是本森上将错判了对手,并且在接下来的回合当中选错了出装。
总之此时的本森上将意识到自己必须要做点什么,正常情况下,在这种时候本森上将应该尽快的收拢舰队,主动去搜索并迎击那支来夜袭的明军舰队,否则的话一旦让对方杀入到登陆场附近海域,这些结构脆弱的民用运输船只搞不好就会被敌人的舰队当做道具拿过去表演“一炮一个小朋友”。
事实上由于本森上将在此之前自己就抽掉了相当多的驱逐舰用于在大洋上配合己方的巡洋舰来搜捕明军的破交船队,再加上南边的第三舰队也需要许多驱逐舰,自己现在指挥的第7舰队手头上的驱逐舰本身就有些紧巴巴的,可以说在驱逐舰这方面,他几乎是没有预备队的。
那他现在应该做的似乎就是立刻把近距离支援陆军的那几条驱逐舰给拉过来,然后带着这些驱逐舰去搜寻明军可能派来的舰队。
可是当他准备要下达这个命令的时候,在他旗舰上的陆军联络官立刻站了出来,有些激动地表示,那些驱逐舰眼下这个时候绝对不能轻易地撤走。
本森上将向他解释会让浅水重炮舰继续为陆军提供炮火支援,让陆军兄弟们不用那么激动,可是这话说出来那位陆军的联络官依然把头摇得像是拨浪鼓一般。
“将军阁下,我们现在要的并不是大口径的重炮,现在敌人的突击队已经在我们的防线上打开了突破口,敌人大量的部队正在通过这些突破口来和我们进行交战,我们现在前线官兵需要的是高效地对于缺乏岩体防护的软目标集群进行压制,虽然我们都承认那些9.7寸炮和14寸炮在过去的这段时间内给我们的进攻提供了大量的帮助,但是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驱逐舰上的四寸炮。”
和很多人印象当中的情况相反,至少对于没有掩体和工事进行防护的敌方软目标集群来说,三英寸级别火炮的表现要好于四英寸级别的火炮,四英寸级别火炮的表现又要高于六英寸级别的火炮。
大口径重炮在攻坚的时候确实有良好的表现,但是当双方的部队正在进行野外互相开片的时候,只要火炮的口径没有小到一定程度的阈值之下,那么基本上对于软目标来说火炮的射速越快压制效果也就越好。
面对这名陆军的联络军官的表述,虽然本森上将都很清楚,在这条军舰上绝大多数人相较于海军自己能否在大洋上战胜敌人之外,其实并不是很在乎包围圈内的陆军部队究竟能够撤出来多少人,但是自己却不能够表现出完全不在乎陆军官兵的生命。
那么有什么方法能够两全其美呢?
-------------------------------------
李仁煦看着在自己面前忙得像是陀螺一样的第一舰队参谋长,这里是设置在岸上的好几座岸上指挥所当中的一座,这些指挥所的任务就是调度那些进入元山附近海域的鱼雷艇。
多达300条鱼雷艇当然不可能一股脑的撒出去,虽然参与这次行动的各驱逐舰和巡洋舰本身就承担了一部分指挥的职能,但是飘在海上的程恒启指挥和安排的是攻击次序和攻击规模。
或者打一个比方的话,如果把整个舰队看作是一架战斗机或者是截击机的话,程恒启就是坐进飞机里面的飞行员,而他手上有两种不同的“弹药”。其中一款就像R27和麻雀那样是半主动雷达制导的,这种半主动雷达制导的导弹如果没有指引的话,那么在空中很容易就会成为一根烧火棍。
这些设置在岸上的指挥所,起到的其实就是对投入战斗的鱼雷艇编队在进入战区之后进行指引,尤其是这些处在相对较高的地方架设的指挥所通过望远镜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在海上活动的合众国海军舰艇的动向,这也让明军在这场夜色当中可以在海上实现部分信息单向透明。
就在这个时候一直都在操作着望远镜,观察着远处合众国海军动向的那名海军军官突然扬声喊起来:“不好了,这老小子大概是发现有问题了,他们好像准备从岸边把那些抵近射击的驱逐舰给调走!”
李仁炽听到这脸色明显好看了几分,虽然在打开突破口之后再投入的部队都是一些“蓝灰牲口”,他也表现出了一副“为将者慈不掌兵”的态度出来,但是在战场上,谁愿意看到自己手底下的官兵们伤亡数字大呢?
合众国海军组织的几次抵近射击,给陆军的泥腿子们这次都狠狠地长了长眼,现在这些烦人的驱逐舰终于要离开了,这对陆军来说确实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消息了。
可是对于海军那边来说就不一样了,这些驱逐舰被调离之后,肯定是要投入到对于登陆场的保护当中,也就意味着这些驱逐舰接下来将会和大明皇家海军直接对话。
可以说今天晚上的行动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有效地应对或者说牵制合众国海军的驱逐舰。
“要不要我增派一些部队再冲一把?”李仁煦来到第一舰队的参谋长身边试探性的询问道。
这个问题也让有些焦头烂额的参谋长愣了一下,随后如梦方醒般的拍了拍脑袋:“我明白你的意思,你的意思是从地面上给包围圈内的合众国军施加更大的压力,那么缺乏炮兵的在包围圈当中的合众国军肯定就会请求海军的支援...........”
说到这参谋长还是缓缓的摇了摇头:“海军制定这份作战计划,为的就是尽量减少友军部队的伤亡,如果需要友军部队用这种不惜伤亡的战术来为我们争取机..........”
“不用在意这些细枝末节。”李仁煦道:“我想作战计划的真正核心目标并不是减少陆军的伤亡,而是拿下这些包围圈当中的联邦部队,通过这种方式来为我们争取更好的筹码,如果能够以一个比较理想的条件来解除战争的话,那么我们现在所付出的牺牲相较于能够更早的停止战争相比,一切都是值得的。”
参谋长闻言哑然,李仁煦这番话说的确实有道理,不管对方是发自真心也好,还是冠冕堂皇也好,道理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
本森上将最终还是没有把所有火力支援任务的驱逐舰都给调走,他留下了几条驱逐舰和浅水重炮舰共同执行支援任务,而他自己则率领着剩下的舰队向着远离大陆架的方向驶去。
是的,本森上将决定在夜战当中投入他手上的主力舰。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交战双方都会避免在夜战当中使用大型主力舰,因为一般来说谁也不希望自己手上宝贵的主力舰在夜间的战斗当中因为一条不知道从哪来的鱼雷而沉没。
但是从另一个方向来说,战列舰这种庞然大物在夜战当中同样也是高风险高回报的,这一点在另一个时空当中瓜岛夜战当中联邦海军投入的两条战列舰就可以看出来,联邦海军所投入的两条战列舰当中,南达科他号战列舰可以算得上是先买艺后卖身,而华盛顿号战列舰就是那个正面榜样——战列舰强大的火力在夜战的近距离交战当中能够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在本森上将的角度来看,面对敌人大量的巡洋舰,果断地把战列舰给压上去,一定能够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身披重甲的战列舰根本不怕对方巡洋舰和驱逐舰的主炮,
而本森上将此刻也在自己旗舰的舰桥上,他的目光跟随着探照灯的灯光一起搜寻着海上的目标,虽然说他承认在此之前自己似乎一直都被明军在海上牵着鼻子走,但是他相信在这片夜色当中,自己肯定能够给对方带来惊喜。
他现在已经有些期待敌人的巡洋舰撞破了黑夜之后,发现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是一条战列舰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了。
想必到时候敌人军舰舰长脸上的表情一定会非常的精彩吧?
我擦!BOSS翻我牌子了!
一开始上午的时候,我只是以为boss在我的评论区留了个言。
原来boss给我打赏了一个黄金宝箱啊,我的天哪!
前两天才有我亲爱的读者给我打赏一个白银宝箱,没想到BOSS也偏爱我,感动。
我现在真的有点诚惶诚恐了!
没什么好说的了,等月底这几天做账做完,双更!把千的还了再加10更!必须对得起BOSS的打赏!
第七十二章 中计了!(2)
在本森上将决定主动迎击之后,整个第七舰队摆出了两个环形的阵列,从上帝视角来看,简直就像是二次大战时期的轮型防空阵一样。
但是和轮型防空阵所不同的是,这两个轮型阵排布得要更紧密一些,不像二战时候拱卫航空母舰的轮型阵散布的范围非常之大。
本森上将在夜间投入战列舰进行夜战,他自然明白这其中所面临的风险,而他甘愿冒着这种风险投入夜战的原因当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本森上将手上的另一批老将——三条“康涅狄格”级和三条“弗吉尼亚”级战列舰。
这个弗吉尼亚是末代前无畏,又或者说是准无畏舰,不是20世纪末的那个大黑鱼弗吉尼亚,康涅狄格也是同样的准无畏战列舰,而不是海狼级的康涅狄格,如果说在这个时候出现大黑鱼的弗吉尼亚和康涅狄格,那肯定是时空管理局有人摸鱼了。
这现在这个时代已经落伍的老东西也曾经是合众国海军的主力,当年在圣卢西亚海战当中的康涅狄格级战列舰面对..........对不起,串台了,这是隔壁大明发生过的历史。
这两款合众国早些年的末代前无畏是合众国典型的“俺寻思”设计思路指导下的产品,在前无畏时代的末期各国海军都想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进一步地增强一等战列舰的火力,除了最终发展出康庄大道的统一全重炮的无畏舰之外,还有装备大量二级主炮的思路,甚至是全二级主炮思路。(那年头10英寸级别的火炮打得比12英寸的快得多)
合众国就不一样了,强大的工业实力加上奔放的设计思路以及并不丰富的造船经验,让合众国造出了一堆奇葩,比如弗吉尼亚级战列舰把8英寸的二级主炮顶在了12英寸的炮塔上,这样算上侧舷的8吋炮,别的国家装4个8英寸的二级主炮炮塔单侧火力最多投入两座,合众国说我能投入三座,但是全然不考虑这样上下火炮之间的干扰问题。
康涅狄格的外观就正常多了,但是合众国又开创了“三级火力”,也就是在12吋主炮和8吋二级主炮以外,用7吋炮替代6吋炮——因为7吋是人力装填的极限,这样可以最大化增强投射量。
当然现在看来这些都是歪门邪道,几十发打不穿的炮弹也比不上一发能打穿的炮弹,因此在无畏舰登场之后,这些船迅速地都被扫进了垃圾堆。
不过今天在本森上将看来是时候让这些垃圾堆里的船重新焕发生机了。
这些原本设计就是要比拼投射量的船,用来对付敌人的巡洋舰难道不是最合适的吗?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些船虽然也顶着战列舰的名头,但是损失起来不心疼。
虽然说从名义上来说这些都是战列舰,但是战列舰和战列舰之间亦有差距,眼下这个时代考虑各国海军战斗力的时候,已经基本上不会把前无畏给考虑在内了,乌萨斯人在黑海尝试用好几条前无畏编组用来对抗戈本,但是最后的结果证明了,即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这也非常勉强,因此这六条战列舰如果有什么损失的话,可以说几乎不会对合众国海军的实力造成任何实质性的影响,甚至不怎么会影响联邦海军的脸面。
这就像是现在俄乌大区双方的SU25如果被防空导弹干下来了,那这根本不会影响双方的面子,因为这东西损失了正常,但是如果SU35被防空导弹给干下来了,那就是一个字!咩!大家就能够纷纷留言“铁锅炖菜鹅”了之类的。
至于说这些军舰如果在战斗当中损失,必然会伴随着人员的伤亡..........虽然操纵这些战列舰的水兵也都是合众国海军的官兵,但是合众国实际上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对人员伤亡承受能力相当之高的国家,这一点和另一个世界的灯塔国几乎如出一辙。因为无论是在朝鲜半岛还是在越南雨林,灯塔国在这些地方选择停止战争的根本原因没有一个是因为无法忍受人员伤亡。
开玩笑!我合众国可是世界数得上号的低人权优势国家,除非是政客需要用这个来做文章,否则的话合众国打仗什么时候很在乎人员伤亡了?我们发起狠来搞生化武器实验都是用自己国民搞的,小鬼子见了都得惊叹一声“斯国一”。
甚至就算是后面跟着的几条无畏舰,真要是损失那么一两条,对合众国海军的影响都是很小的,毕竟这年头还在用12英寸舰炮的军舰,也就那么回事了。
无论是斯卡德拉克海战还是爪哇海海战,都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280毫米或者305毫米级别的舰炮除了面对那些只有六英寸装甲的初代战列巡洋舰有用,但凡是条有九寸甲的主力舰,都不是这两种火炮能够轻松啃开的。
说穿了,第7舰队从来就不是联邦海军的核心,哪怕第七舰队损失一些主力舰,也不会动摇合众国海军的根基,合众国海军有的是底牌,而底牌充足的本森上将才有足够的底气去冒险,他现在的底气可比另一个世界当中二战时把手上两条快速战列舰丢进瓜岛夜战的尼米兹充足太多了——那个时候南达科他和华盛顿要是损失了,除非把在大西洋舰队的新锐快速战列舰调过来,否则USN就没有新锐快速战列舰可用了。
当然,本森能够承受得起损失,不代表他愿意损失,这个看起来很像二战防空阵的变种轮型阵,其实就是本森上将的另一重保险——驱逐舰和巡洋舰围绕着以纵队行进的战列舰构建出了一层屏障。
本森可是不会忘记敌人的巡洋舰和驱逐舰也是有鱼雷的,舰炮是几乎不可能威胁到他手中主力舰的,但是鱼雷可以。
这些在主力舰外围的护航舰艇,他们的任务就是把敌方的主力舰和敌方的巡洋舰以及驱逐舰隔开,这年头的重型鱼雷有效射程也就在6-8公里左右的程度,如果是要换成更早一些的18英寸级别的鱼雷,那有效射程很可能会缩水到三四公里的程度,因此,这些护航舰艇只需要相对于主力舰保持一段距离,再加上他们自身的火力,就可以把敌人的驱逐舰和巡洋舰阻拦在鱼雷的有效射程之外。
退一万步说,敌人发射的鱼雷首先要经过这些护航舰艇才能够攻击主力舰,在最危急的情况下,这些护航舰艇也可以舍身为后面的主力舰挡雷。
本森觉得自己已经考虑到了所有的状况——他甚至计算了明军那支隐藏在黑夜当中的舰队还有多少鱼雷,之前失联的那几个分队中,如果说驱逐舰分队还可能是突然在夜间近距离遭遇了敌人的巡洋舰,然后在短时间内被猛烈的炮火干掉的,那么那两条老式的一等巡洋舰就肯定是栽在了鱼雷手里。
毕竟是9000多吨的船呢,如果不是鱼雷的话,单纯停在那里让你的巡洋舰用炮去轰半个小时也不见得就能轰沉。
所以可以做出推测,这两条船是被鱼雷放翻的。
这样的结果也很符合本森上将对于自己所要面对对手的推测——驱逐舰和巡洋舰除了火炮之外,最倚仗的不就是鱼雷了吗?
整个舰队在编组完成之后保持着大Z字形前进,这一来是为了扩大搜索范围,二来也是避免潜藏的可能存在的潜艇进行袭击,整个舰队外围的驱逐舰和巡洋舰肆无忌惮地打开探照灯搜索着这片漆黑的海域,而在编队中央的战列舰则一个个都保持了灯光管制。
可是随着舰队持续前进,本森上将的心头也越来越疑惑——他们并没有发现敌人的踪迹。
明明根据当时相对比较靠近那几个警戒编队的舰艇上面的官兵汇报,他们听到了有炮声传来,而且是区别于正在进行火力支援任务的炮声,虽然声音听得并不是很清楚,但是可以确信声音是来自于西南方向。
这个方向也和失联的警戒编队所处的方向是一致的,本森上将也是沿着这个方向展开搜索的,考虑到当时所判断的敌人舰队所处的大概位置,如果敌人在解决了警戒编队之后还要继续深入的话,那么自己现在应该是能够堵上他们的才对啊。
人呢?
正在本森上将思考的时候,处在前方开路的阿尔法编队外围环形阵列上的一条巡洋舰骤然开火,这条巡洋舰的炮火也立刻引来了位置相连的两条巡洋舰的支援。
这几条巡洋舰也并不是什么崭新的型号——“切斯特”级侦察巡洋舰,当年在前无畏舰时代能够跑26节的飞毛腿,不过现在哪怕是经过维护最快也就跑二十三四节了,自然也就降级成为了二线的普通轻巡洋舰来使用。
眼下的切斯特级巡洋舰,就是那种典型的要速度没速度,要防护没防护,要火力也没火力的三无废柴。
三条切斯特加在一起,一共也只能凑出来六门单装的127毫米舰炮,指望这样的火力密度,而且还是在三个不稳定的炮击甲板上一起打出来的火力密度能够打中点什么,那属实是有点想多了。
不过虽然没有打中,但是切斯特号为整个编队指引了目标——尽管那只是一条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大型鱼雷艇,在被探照灯的灯光扫中之后,就迅速的开始掉头,手快的合众国军作战舰艇已经开始射击了,甚至更有甚者——一条哥伦比亚人的驱逐舰就那么追了上去,似乎这条驱逐舰仍然忘了,他正在执行的是护航任务。
本森上将也在舰桥上目睹了这一幕,这一幕无论是哪个指挥官看到了,可能都有一些心肺骤停的感觉。
没办法,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联邦的文化风气就注定了冒险和个人英雄主义永远都更受欢迎,如果这个时候李彻在场的话,那么他肯定会联想到灯塔国曾经拍过的一部战争片《红色机尾》。
在这部电影当中就描述了联邦佬进行战略轰炸早期的时候,那些被派来和护航战斗机交战,保护己方轰炸机的空战老手们纷纷去找109和190狗斗去了,结果就把轰炸机丢在这里,被其他的190和109蜂拥而上地给解决了。
而现在像这样类似的一幕,就在本森上将的眼皮底下上演。
于是本身上将只能让无线电部门赶快通知那条驱逐舰回来,保持队形。
在本森上将看来,今天晚上的夜战最关键的就是这个他总结出来的阵型,在他看来,敌人的驱逐舰和巡洋舰根本不可能轻易地穿过轮型阵来攻击里面的主力舰,
然而很快,在另一个方向也响起了炮声,只不过这次的本森上将还没有来得及发电询问是怎么回事,从他们整个编队的最后面也传来了炮声。
很快开火的军舰迅速传来了电文——他们都在海上看到了鱼雷艇,其中在队伍末尾的那条巡洋舰发来的电文还非常信誓旦旦地表示,他们看到了至少2~3条鱼雷艇,甚至有可能更多。
本森上将把自己收到的这几条船的汇报放在一起比对,一个让他不安的结果很快出现,那就是光是目测观测到的鱼雷艇数量就已经有10条了。
10条鱼雷艇的数量听起来不多,但是这些玩意出现在这里就已经很不合理了,如果说第一条被发现了鱼雷艇是一条大型远洋鱼雷艇,出现在这里还算是正常的话,那么后面出现的鱼雷艇怎么看都不像是能够独自从海参崴开到这里来的样子。
尤其是队尾所发现的那几条鱼雷艇,艇身小到了观测员只能看看清楚近处的一条鱼雷艇,远处的航迹甚至看不清楚到底是几条快艇留下来的,这吨位小的恐怕都不到50吨吧?
等一下...........
本森上将突然意识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敌人获得的增援兵力,真的是像自己之前所推测的那样,是来自于大洋上的破交舰队吗?
“史蒂夫!”本森问向旁边的一名情报参谋:“我们的敌人在海参崴里面有多少鱼雷艇?”
第七十三章 小马拉大车(1)
情报参谋史蒂夫听到司令官问的问题人都傻了,有多少条鱼雷艇?
虽然说搞清楚敌人的兵力和规模是情报部门最基本的任务之一,但是最基本的任务不代表就容易做啊,绍伊古最基本的任务里面还有“建设一支强大的鹅螺狮军队”呢,虽然大家现在都说绍伊古打仗不行打灰可以,用那么点钱能把毛子的场面在22年以前撑起来,让很多军事评论家甚至是联邦都以为毛子真的有一支强大的现代化部队就已经不容易了,这些虽然是客观事实,但是战争是讲结果的呀。
就像现在的史蒂夫一样,联邦的情报部门也已经很努力了,司令官如果想要问海参崴里面的明军有多少条前无畏?有多少条装甲巡洋舰?有多少条轻巡洋舰?有多少条驱逐舰?那么史蒂夫都能够对答如流,虽然说海参崴这种地处偏远而且地理相对封闭的地方情报网想要渗透进去很难,但是情报部门手上有之前的存量信息,以前的存量再加上开战爆发以来海参崴这边的增量,就能够基本上确定港口那第一舰队的规模甚至是军舰的名称。
但是鱼雷艇就不一样了,情报就像是拿一个筛子去筛东西,你能把石头筛出来,但是你想要把沙子给筛出来可就有点难了。
而且对于合众国以及大明这样的国家来说,这都不是在筛沙子了,这他妈是用筛子去筛水啊!
“敌人在港口内应该是有三个快艇大队,但是在明军的编制当中,快艇大队内并不一定都是鱼雷艇..........”史蒂夫少校只能硬着头皮回想这方面的有关情报,虽然自家司令官问的问题有些不合常规,但是做参谋的服务自家长官就像是乙方服务甲方一样。
像是这些连“舰”都够不上的小东西,通常来说情报部门也只会确认其部队编制,反正总归如果是三个大队编制的快艇,那么就算按满编上限来计算,撑死也就是30艘艇,考虑到通常来说明军的快艇大队当中一般不会全都是鱼雷艇,哪怕量敌从宽,敌人手上的鱼雷艇数量也不会超过30条。
“三个大队..........我记得我们的老对手通常喜欢把同一款型号的鱼雷艇配备在同一个大队当中?”本森上将问道:“这还是在战争爆发之前我访问横须贺的时候,从驻日明军那里了解到的,算是他们的一种装备上的使用经验。”
“是的,哪怕直到现在,明军也依然倾向于把同样类型的军舰尽可能编在同一个编制当中,就算军舰类型不同,也尽量要让子系统有关的军舰在同一个编制当中,因为这样可以最大化地减少后勤维护时候的麻烦,提高装备的完备率,在这方面我们自己的编制当中也同样吸收他们的经验,来保证整个舰队装备的有序和完备。”
史蒂夫少校的回答给本森上将的心底又蒙上了一层阴影,虽然在夜色当中没有办法辨别具体的型号,通过刚才几条军舰所汇报的遭遇到的敌军快艇的状况来判断,在三个方向上他们就已经遭遇了三种鱼雷快艇...........
更要紧的是,这里面居然还有50吨级的小艇,这种东西究竟是怎么出现在这里的?难道说沿途不断地靠岸加油?可是新罗东岸他们现在所处的东新罗湾往北虽然也有一些港口,但是在此之前早就被他以防万一地通通用炮给犁了一遍,虽然说码头这样的东西建造完成之后就像是地球的一部分一样,很难用大炮给彻底抹除,但是他确信那些普遍是民用港口的小港大多数的码头设施都已经被炮击所摧毁。
就算是他们港内的那些小艇沿途停靠在那些港口上,也不可能有设施来给他们加油啊,总不能是用人力使用油桶把油给挑上去了吧?
而且敌人这样大规模地出动..........“查尔斯顿”号呢?对啊!“查尔斯顿”号为什么没有预警?不对!我们和“查尔斯顿”号上一次的通讯是在什么时候?
想到这里,本森甚至顾不上开口询问,自己就亲自来到了航海日志旁边,翻开日记本仔细检查一番之后,原来最后一次和“查尔斯顿”号的无线电通讯是在两天前,怪不得此前没有引起自己的警觉,因为像查尔斯顿号这样的蹲点任务,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的话,也不会每天都发报。
那么也就是说直到上一次查尔斯顿号发送电报的时候,敌人在海参崴港内的兵力还没有出动,哪怕假设上一次发过电报之后,查尔斯顿号就马上被偷袭击沉,敌人也就最多不到两天的时间出动舰队赶到这里,如果路上还要靠港加油,而且没有任何的基础设施纯靠人力的话,他们现在还没加完油呢!
那沙滩之子的他们是怎么把这些快艇给弄到这里来的?
装在大船上直接运过来?
本森记得铁甲舰时代的时候,各国的大型铁甲舰都喜欢在军舰上面带两条鱼雷艇,难道说敌人开发出了这种复古的战术?可是就算是50吨级的小艇,他们一条船能带几艘啊?
本森上将现在有太多的问题想不明白了,他已经意识到今天出现在东新罗湾的敌人很可能所图甚大,他们利用了自己一系列的思维惯性...........不,这不是我思维惯性的问题,而是敌人的战术打破了常规。
现在自己舰队这边准备好的战术恐怕要迎接的并不是预想当中的对手,这让本森上将现在产生了强烈的不安,而这种不安也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围的舰艇观察到了敌人的小艇而逐渐加深。
而且他能够感到这种不安的情绪,正在整个司令塔当中蔓延,参谋们脸上的情绪也越来越凝重,因为现在仅仅只是观测到的露了面的鱼雷快艇就已经超过了70艘次,即便去掉重复观测的部分,数量也绝对超过30艘了。
上一篇:救命,我被病娇舰娘包围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