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海烽烟 第37章

作者:希灵使徒00

  世界上第一款超无畏舰俄里翁级,单舰造价不过185万英镑(真的是便宜得令人发指),哪怕是狮级战列巡洋舰,造价也就2,083,999英镑,说白了,战列巡洋舰并不一定是脆皮,重甲和高速并非不可兼得——只要你舍得加钱!

  而维多利亚帝国虽然表面上长期维持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但是实际上国力已经完全不足以享受这种全能的军舰了,真的想要打造一支由这种全重甲的高速舰所组成的主力舰队,那恐怕得是一个从经济到工业都强大的史无前例的超级大国才能够做到的事情。

  劳合·乔治也彻底明白了费舍尔的意思,就像当初的维多利亚皇家海军放弃了重甲高速舰一样,这当然并不是因为重甲高速舰不好,纯粹是自己没有能力这么做。

  就像现在面对东方的问题一样,维多利亚帝国并不是不知道怎么样才是最好的,但是现在的维多利亚帝国已经没有能力去这么做了。

  “那我们现在...........”

  “当敌人无法战胜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有了做朋友的基础了。”

  劳合·乔治首相沉默着思考了许久之后缓缓的点了点头:“我明白了。”

  -------------------------------------

  延平 东都

  作为大明朝最为重要的海外封国之一,也是大明自思宗以后三大异姓王之一的宋王府的封地所在,延平大岛是大明朝工业化的开端,延平曾经一度占到了大明帝国工业产值的50%以上

  虽然说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之后,这里作为早些年的老工业区被后来规划的新工业区和新工业城市不断超越,在帝国治下的范围内工业占比不断下降,但是,曾经属于这里的、在大明帝国工业发展史当中特殊的地位是不会被抹去的。

  东都(现如今的文莱)作为延平王国的首府,也曾经是东南亚一颗璀璨的明珠,只是现如今在这片土地上已经看不到这颗明珠了,曾经繁荣且漂亮的东都城区已经消失不见,城外郊区漂亮的东南亚风情雨林早已经被焚烧殆尽,而城区的建筑也遍布着残骸与硝烟。

  现如今距离哥伦比亚合众国为首的协约国联军登上延平这片土地已经有一年之久,而东都保卫战更是从大半年前便持续至今。

  在战火刚刚烧到这座大岛上的时候,延平其实是没有做好战争准备的,毕竟谁能够想到此前还占据相对优势,刚刚获得了苏禄海海战胜利的海军舰队居然接下来就在爪哇海翻车了呢?谁又能想到北方的东瀛王国居然举国跳反,直接为哥伦比亚合众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进攻跳板呢?

  所以当哥伦比亚合众国的部队在北部登陆之初,延平当地的守军始终未能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哥伦比亚军登陆之后一路南下,接连夺取了山打根、祥安、加旺等地,并且沿着海岸线迅速的推进到了东都城下。

  当时联邦陆战一师的师长曾经指着东都城外郊区的一处里程碑上的数字拍照留念,那一处里程碑表明距离东都还有一华里,当时在那张照片上已经可以从那位师长的身后看到东都的城区了。

  纽约时报当初刊登这张照片的时候,搭配的标题是《最后一华里!只需要一个冲锋就能够拿下东都》。

  然后仗打到了现在,虽然事实上哥伦比亚军早就已经跨过了那一华里的距离,但是他们始终没有能够成功地控制全部城区,甚至没有能够模到宋王府——作为大明最早开始宪政的地区,延平的宋王府的地位早就如同不列颠的王室一般,基本上不过问政务了,因此宋王府现在事实上是被用作延平地方政府的办公机构所在地在使用,宋王一家日常其实是待在城郊的庄园当中。

  但是在敌人兵临城下的时候,宋王居然带着全家搬回了宋王府,用宋王郑钦国的话来说,宋王府现在做不了什么实事,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这个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鼓舞民心,不坠先祖之威名。

  虽然敌人的炮弹都已经能够打到王府了,但是宋王还真就宁可躲在王府的地下室里吃了三个月的土,也没有离开王府一步,而直到今天哥伦比亚军都始终都没有拿下这座城市,事实上在去年圣诞节的时候,当地守军就曾经用无线电公开嘲讽对面的哥伦比亚军——现在你们知道一华里有多远了吧?

  虽然延平上下同心,在东都保卫战当中贡献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直到现在也没有让这座城市陷落,但是长期以来整体战局的恶化,还是让众多奋战的军民有些看不到胜利的希望。

  从欧洲的莱塔尼亚盟友崩溃投降,再到大明朝居然能搞出皇帝和左都御史在一场惨烈的攻辩当中同归于尽的事情,整个国家局面动荡,风雨飘摇,他们奋战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可是在这一年的时间当中,从国内所送来的援助和补给却相对有限。

  虽然延平本身自己有很多工厂,不仅从子弹到炮弹都能够自产,就算是像大炮这样的装备,也能够通过为海军制造反雷击炮的工厂开发陆军炮架的形式来进行补充。

  但是延平毕竟没有完整的工业产业链,有些东西能造,但是有些东西造不了,就比如火炮上正常来说是要配备光学瞄准镜的,可是延平整个岛上都没有一家精密的光学设备制造企业,所以这方面自己自然补充不了。

  至于其他的东西,比如说炮弹里面所装填的炸药,目前靠的是岛上的化肥企业转产得来的,用制造化肥的原材料转产炸药来提供给大炮使用带来的副作用就是炮弹的威力相对不足,不过眼下有总比没有强。

  总之在这样一个坏消息接一个坏消息的情况下,虽然抵抗依然在继续,虽然战斗依然在进行,但是基层的军官给上面的报告表明,逃兵相比于以前上升了足足三个百分点,而且不仅仅是基层的士兵,就连一些军官都对于这场战争的未来前景持悲观态度。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一个多月以来,延平这边听到的唯二两个好消息,一个是此前的平壤大捷,而另一个就是东新罗湾海战的胜利。

  “真没有想到,晋王殿下接受大局之后,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让我们的气象就为之一新,在战场上更是接连取胜,通知下去,要赶快把海战的胜利消息传下去,印刷成宣传手册分发下去。”

  在宋王府的前朝文渊阁当中,延平执政、同时也是延平开战以来事实上的政府首脑陈世英赶快就根据这最新的捷报来制作新一期的宣传手册,这场胜利对于遭受敌人重重围困的延平来说,确实是难得的强心剂。

  “执政,我们像这样大张旗鼓的宣传,是不是也要考虑一下宋王府那边的心情?”

  听到自己手底下的人提到宋王府,陈世英也不禁有些头疼起来,现在的宋王虽然在哥伦比亚合众国入侵的过程当中表现得非常“深明大义”,但是作为执政,陈世英很清楚,可能大家看到捷报都很开心,但是唯独宋王府会心情复杂。

  这当然并不是因为宋王府只是表面工作做的好,实际上想着怎么投降,宋王府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基本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地方,甚至在敌人入侵首府的时候主动来到城内,这已经可以作为全世界大多数的贵族的表率了。

  但是,宋王府有一点,那就是对于大明朝确实是忠心耿耿——不带任何夸张和调侃成分的忠心耿耿。

  要知道,宋王府并不仅仅只是延平的宋王,放眼整个东南亚,直到现在当初的郑成功都依然有极高的影响力。

  而宋王府对于晋王府的态度,准确来说是当今的宋王对晋王的态度可就算不上有多好了,因为宋王不止一次的在李宗棣宣布奉天靖难之后,对李宗棣各种各样的冷嘲热讽,至少在宋王的眼中,这晋王就是当今的活曹操。

  只是现在接连取得的胜利,无论是在地面上还是在海上,好像都是和晋王府有关的,这就让宋王非常的不高兴。

第八十四章 延平(2)

  “我不喜欢他,那是出于我的个人情感,我不会因为我的个人情感来破坏眼下的抗战大局。”

  宋王郑钦国看着眼前专门前来拜见的执政,有些不满地嘟囔道:“我也是读过三国的,这季汉和东吴之间,在麦城和夷陵之战以后,几乎都能称得上是血海深仇了,但是在抗曹的大局面前,就是刘禅都知道轻重缓急,难道执政觉得孤王还不如后主吗?”

  陈世英有些忍俊不禁的笑了笑,这宋王的性格如今依然是如此地直率可爱,单纯得甚至不像是一个王国的国君。

  延平上下大家都知道,宋王特别喜欢读三国,无论是国家的军国大事,还是日常生活当中的琐碎小事,只要有机会,他就会拿三国当中的例子来打比方,虽然说三国演义在整个东南亚地区都很流行。

  甚至在东南亚这片土地上,两个村镇之间因为土地或者是水井发生冲突的时候,在这片全民皆兵的土地上,双方拉出来的不仅仅只有长枪短炮,更重要的是双方人手一本几乎是充当“参谋教材”的《三国演义》,但是像宋王这样这么喜欢的也算得上是凤毛麟角了。

  但是陈世英可绝对不会因为宋王现在单纯的性格就轻视于他,虽然延平和吕宋都已经宪政多年,宋王府已经有快一个甲子的时间没有干涉过政务了,但是这世界上所有的宪政不要以为像教科书上说的那样是虚君立宪国君就没有权利。

  就像世界上最典型的不列颠王室,真有人以为不列颠王室是一群绵羊吗?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NAZI的副元首赫斯莫名其妙地驾驶飞机来到不列颠,落地之后便被严密地控制起来,真的会有人以为赫斯是个白痴,自己天真地想靠一个人来说服不列颠吗?他的背后真的没有英德两国高层之间的龌龊和默契吗?

  战争结束之后,更是在监狱当中被关到死,这位赫斯的战争罪行难道还能比其他那些战犯更大吗?为什么不列颠人不敢把赫斯给放出来?

  更不用说扑朔迷离的德文郡号保密100年的离谱规定了。

  简而言之是光荣号及随行驱逐舰被莱军击沉的时候,路过的德文郡号重巡收到了求救电报但是谎称自己正在同时进行主炮齐射训练(不列颠人自己都觉得巧,收电报那一刻恰好重巡主炮开火了),然后擦肩而过了,事后1537个不列颠水兵900多爬上救生艇但就活下来46个。

  不列颠海军部编造了一个拙劣借口后,直接把这事的保密级别升到100年,直到1999年这事还在不列颠国会被质询过,答复是未解密。

  考虑到1940年不列颠人还在和莱塔尼亚佬勾兑,而挪威王室和莱塔尼亚关系不浅,赫斯到访之前是谁从中牵线搭桥呢?

  把这以上的线索连起来,那么——温莎王室为了通德把正在和莱军作战的1500水兵扔在海上等死且事后直接定了失踪没去管。

  你猜这句话一个字值几个大臣吧。

  不要把任何所谓虚君立宪的君主都想象成小绵羊,国家的君主愿意让出权力绝不是因为他们心善,即便是那些名义上“虚君”制度下的君主,他们即便不能成事,但是绝对可以坏事。

  如果宋王因为自己个人的情感倾向,而在眼下这个关头做出什么不智的事情,陈世英明白自己真的会很麻烦。

  “殿下,有些话您可能不愿意听,但是我不能不说,我知道您对于晋王殿下靖难以来的所作所为非常的不满,现在能够容忍的很大一个原因在于,我们大家现在明面上至少都还打着大明的旗号,可是这样的局面不会持续太久了,殿下。”

  “你的意思是那个活曹操忍不住了?”

  陈世英摇了摇头:“我相信晋王殿下应该不至于这么心急,否则的话他入住应天府之后就可以自立新朝了,但是眼下有的是人希望晋王殿下走出那一步,这种事情不是晋王殿下一个人的意志就能够左右的。”

  “哼!这个不用你说,我也知道他手底下的人肯定想要劝觐了,只有这样他们才好加官进爵,一群二臣贼子!那个活曹操手底下,都是贾诩和程昱这样的人!”

  (quanjin被和谐叻,所以这次这个不是错别字,事通假字哒!)

  陈世英在心里已经无力吐槽宋王这种比喻手法了,以他的角度说句公道话,晋王有没有野心他不评价,但是晋王手底下的人相对于大明朝堂上曾经的诸公来说,不说更有节操吧,起码底线高不知道哪里去了,贾诩和程昱这样的人目前还真看不到。

  反倒是之前那个临时政府里面有几个这种德性,但没这种水平的家伙,现在还被晋王关在大狱里面呢。

  “殿下,我必须要提醒您,相比起晋王手底下的人劝觐,现在事实上更多的是那些留用的官员劝觐。”陈世英言辞恳切地对宋王道:“之前的大位事实上是一个烂摊子,连宗室里面都没人愿意接手,先帝又只留下了一个女儿,国家没有一个愿意站出来负责的人,晋王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不管他是出于野心还是什么目的,于国而言,利大于弊。”

  宋王哼了一声不说话。

  “而且现在的情况又不一样了,殿下,晋王在起兵靖难之前就已经在平壤之战当中大败哥伦比亚军,而就在昨日,被包围在元山的10万联邦部队放下了武器缴械投降,这又要归功于晋王府二公子和世孙在陆地上和海上的合作。

  尤其是在海上,那位世孙这次所主导的堪称瞒天过海的一计,直接在瀛洲海集中了数百条鱼雷艇,并且在程将军的率领下击溃了联邦海军的第七舰队,这不仅一下子彻底盘活了新罗的战局,就是我们这里的压力很有可能也会因此降低。”

  “哼,活曹操生的好儿孙,曹操生的曹昂,曹丕,曹植这几个儿子,确实要比孙刘的儿辈更强,至于曹睿..........那就更不是孙刘两家可以相比了,他那个孙子自小聪慧我们早有耳闻,我本来以为还会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现在看来确实有能耐。”说到这,宋王又转而哭丧着一张脸:“可怜我英明一世,结果生的几个儿子都是蠢货!一个两个都是刘阿斗,肯定是斗不过活曹操的那些儿孙的,老天不长眼啊..........”

  陈世英自动忽略了宋王所说的“英明一世”,虽然您继位以来这么些年并没有干什么糊涂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就能和英明有什么联系,至于评价自己的儿子,一个两个都是刘阿斗,执政大人也很想吐槽一句——季汉后主的水平可绝不是三国演义里面所体现的那般昏庸,一个在诸葛丞相死后依然全力支持姜维北伐的君主,一个把姜维“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书信藏了几十年的人,你真把他当傻子?

  别给自己脸上贴金叻~

  “殿下,至少从眼下来看,晋王府人才济济,对于大局来说是好事,眼下这种情况,我们应当想起当年隆武帝所说的——宁可亡国不能亡天下,眼下大明的旗帜在未来如果要换成晋王府的大旗,您就是不喜欢,咱们也得忍着。”

  宋王郑钦国张口欲言想要反驳点什么,可是当年隆武帝所说的这话实在是过于有名,哪怕后来景运大帝修景运全书的时候想要把这句话当做春秋笔法给抹去都做不到。

  因为这句话事实上是南明立国之本,没有这句话,以及切实践行这句话的所作所为,隆武帝当年是不可能让三王诚心恭顺的,毕竟当年的三王两个反贼一个海贼,没有这样的魄力和人格魅力,怎么可能征服他们?

  “我的身体不好,活不了几年,我回头就给那个活曹操发去一份电报,我死了之后他做什么我也管不了,我那几个废物儿子也不敢管,但是只要我活着,这日月同辉旗就不能..........”

  “这个时候可不能意气用事啊,殿下。”陈世英有些急切地道:“眼下并不是晋王府一定要借着眼下的大胜所赚取的威望去获得些什么,这场战争总有打完的时候,我们和西方终究在未来要做到一张谈判桌上来谈判,殿下啊,晋王府现在能打着大明的旗号,可是在上谈判桌之前,他们总归是要把新朝的旗号给打出来的,您把这样的话放出来,难道说您到时候自己去跳海吗?”

  宋王瞪大了眼睛用力地敲了敲桌子:“你对本王真的是越来越不恭顺了,哪有你这么对我说话的?”

  “我只是建议殿下,现在什么都不要做为好,尤其是现在无论是我们这还是大陆,政局上都有暗流涌动,上个月涉及到公主殿下的那个案子牵连了多少人?如果公主殿下真的被送到我们这里,殿下,您可就被架到火上烤了!”

  “我不怕被架到火上烤!”宋王扬声道。

  “但是您总得要为公主殿下考虑吧?”陈世英适时地给送往地上一个梯子。

  “那是...........说起来,公主殿下现在还被那个世孙给带在身边监视着,也不知道那个小兔崽子平日里怎么样对待公主殿下,本王想到这里就..........哎!爱卿,你说我们要给公主殿下送点东西去,他们应该没理由阻拦吧?”

  “送点东西去?”陈世英想了想:“您不会是想给公主殿下送一队卫队过去吧?”

  “那当然了,公主殿下身边没有一个负责保护安全的人怎么可以?之前闹出那样的事情,不就是因为公主殿下的身边没有忠心可靠的人能用吗?”

  “与其派卫队,不如只派一个人过去。”陈世英对宋王府话忍不住地摇头:“殿下,您要为公主殿下派一个卫队过去,目的是什么呢?”

  “当然是保护公主殿下的安全了。”

  “那您觉得晋王府难道不会保护公主殿下的安全吗?”

  “我防的就是他们!那个活曹操让自己的孙子把公主殿下带在身边,他现在敢这么做,他以后有什么打算我都不敢想!”

  “我想这个您应该是多虑了,如果晋王未来真的要登上大位的话,世孙可以娶任何一家女子,但是唯独不太可能迎娶公主殿下,否则的话剩下一个带有两家皇朝血脉的后代,对于继位来说反倒是不利因素,殿下想一想唐太宗时候的李恪。”

  宋王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陈世英道:“如果晋王府要对公主殿下下黑手的话,殿下您派一支卫队过去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而且这样只会让您和晋王府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甚至是紧张。

  所以与其派一支卫队过去,不如让郡主殿下过去,郡主殿下允文允武,在公主殿下身边既能够和公主殿下作伴,而且郡主的身份也可以看住那位世孙,不是么?”

  “你是说........让四妹去公主殿下的身边?”

  宋王的眉头微蹙起来,他怎么也没有想到陈世英会出这样一个主意,郑安琪是宋王府唯一的一位郡主,在家里排行老四,所以私底下便被称为四妹,也是宋王老来得子得来的闺女,所以从小就宠得不行。

  “是的,事实上殿下您派人到公主身边,最重要的是建立起公主和您的联络途径,至于为公主提供安全什么的..........这东西就像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篱笆,在这方面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晋王府会善待公主。”

  “怎么什么都要看他们晋王府的脸色啊!”

  “我们现在确实要看晋王府的脸色,因为我们现在很多物资都是晋王府那边想办法给我们送过来的,无论是用潜艇还是巡洋舰,他们总是能够想到办法把我们所急需的物资给送过来,尤其是各种各样的急救药品,前线如果缺少急救药品的话,我们不知道要多死多少人。”

第八十五章 携大胜之威(1)

  胜利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现在整个国家在当下的局势下确实太需要胜利的消息了。

  就像某章姓海军军官所说的那样,对胜利的信念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毕竟晋王当初奉天靖难,直接把临时政府的桌子都给掀了,拒绝承认和接受临时政府所签署的过于丧权辱国的停战协议,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广大民众也意识到了这份停战协议有多么离谱、多么苛刻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那他妈不如打下去!”的想法。

  但是这种想法归根结底终究是一时的义愤填膺,暂时的热血上头,前明的日月同辉旗之所以挂不下去了,在战场上战局遭到扭转只是原因之一,二战苏德战场上从莫斯科到斯大林格勒再到库尔斯克,双方你来我往的这种决斗,国家命运的大决战来回打了那么多场,最终也是等到四四年开始的连续10次的斯大林突击才把德佬彻底打崩。

  大明虽然在工业上和联邦有差距,但是作为一个年钢产量过千万的国家,作为一个工业规模比二战当中的旧瀛洲还要更强的国家,本也不该因为一场海上的大失利就让局面如此地急转直下。

  说白了,根本原因还是内功没有修到位,前线战场上的失败,只不过是引爆了内部经济以及民生问题的导火索,民众们此前虽然因为对苛刻的停战条约的愤慨而支持继续战争,但是如果这些根本问题不解决的话,那么情况在未来只会故态复萌。

  而现在刚刚接手了整个帝国的晋王以及和晋王府有着极为紧密联系的、已经在西北关外的诸多卫所地方施政了十数年的、在大明的朝堂上已经自成西北一脉的“大同派”即便想要在内政上进行调整,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迅速地调理过来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什么问题都想要集火爆炒,短时间内取得成效..........孩子们让我们看看老煤山上的思宗吧。

  而现在这场胜利,可以说极大地坚定了民众们对于“胜利”的信心,如果说民众们对战争的支持是一种资产的话,那么现在的晋王就有足够的资本来进行“贷款”了。

  而在举国上下都在对此欢欣庆祝的时候,海军却并没有沉浸在战胜的喜悦当中迷失了目标,在海参崴军港当中,对于胜利的庆祝活动,仅限于当天晚上的食堂加了餐,每个人都能够分到一杯酒。

  战争打到现在,对于国内的民生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此前政府不适宜的战时经济政策对于国民生计的损害是巨大的,虽然说军队现在依然能够得到优先保障,但是李彻主动提出在眼下这个时期,大家需要节俭和忍耐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尤其是广大的中下层军官,他们比那些贵族军官更清楚自己在后方的家人,现在的生活水平相较于战前下降了多少。

  当然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大家在军港所举行的庆祝舰队凯旋的欢迎仪式,原本这本该是一个欢欣鼓舞的时刻,但是当返航的舰队逐一驶入港口之后,有细心的挨个默念数着入港军舰数量的人已经逐渐红了眼眶。

  曾经那么大规模浩浩荡荡出海的大部队,现在成功返回海参崴军港的只有半数,原本被大量的鱼雷快艇快要挤满的海参崴军港现在一下子显得要空旷了不少。

  虽然说没有返航的舰艇并非全部都战沉了,但是有相当一部分舰艇在惨烈的鱼雷之夜之后,因为损伤过于严重只能冲滩搁浅,虽然理论上这些军舰在未来都是可以进行回收的,但是谁都知道这些搁浅的军舰当中的绝大部分事实上都会被放弃,毕竟这些低成本的鱼雷快艇比起拖回来重新进行修复,或许海军更愿意在未来根据这一战的经验,开工建造更新型的鱼雷快艇。

  毕竟在这一战当中,各种不同型号、不同鱼雷发射方式的鱼雷快艇都经受了惨烈的考验,但是基本上只有那些使用固定鱼雷管向前直接使用压缩空气把鱼雷发射出去的鱼雷快艇被认为使用起来最为得心应手。

  除此之外无论是使用尾部的滑橇让鱼雷滑入水中的方式,还是分布在两侧直接侧抛入水中的方式,要么影响鱼雷在投放之后的航向和精度,要么释放鱼雷的过程过于拖沓繁琐,更容易长时间地暴露在敌人的直射火力面前。

  这些都是烈士的鲜血在这一战当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而无论是那些在这一战当中沉没的舰艇,还是在这一战当中没有沉没的舰艇,这些没有防护的轻型快艇所遭受的敌舰火力打击产生的伤亡都是相当惨痛的。

  因为这一战的航程其实并不算远,因此,牺牲烈士的遗骸并没有举行海葬,在远洋作战的时候,大明海军虽然也有举行海葬的传统,但是像这种距离并不是太远的情况下,大明皇家海军还是倾向于带这些烈士回家。

  深蓝色的裹尸袋被直接铺在甲板上,军旗盖在这些裹尸袋上,那些还活着的海军官兵们。此刻的脸上既没有胜利之后的狂喜也没有对战友牺牲的悲切,他们的表情现在看起来不悲不喜,在经历了这样一场大战之后,或许这些官兵们已经看淡了生死离别。

  但是他们所驾驶的这些舰艇却无声地向旁观者诉说着这场血战的惨烈,因为即便是这些成功返回港口的舰艇,大多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有一些甚至有着相当可怖的战损。

  比如有一条驱逐舰水线以上居然有直径半米的贯穿破口横亘整个船体艏楼,这事实上是这条驱逐舰在战斗当中被敌人战列舰大口径主炮直接命中贯穿而过造成的损伤。

  还有的驱逐舰整个舰艏都撞烂了,这是这条英勇的军舰在夜里发射完了所有的鱼雷之后,主动撞上了敌人的一条巡洋舰,当时整条军舰的舰艏直接凿进了敌人军舰的侧舷,两条船当时就这样被互相“楔”在了一起,而从这条驱逐舰舰桥几乎像蜂窝一样遍布的弹孔就可以看出,当时这条军舰上的官兵使用机关炮和敌人巡洋舰上使用反雷击炮发射榴霰弹的敌人进行了何等惨烈的海上肉搏战。

  有的鱼雷快艇整个前甲板都被炮弹掀开了,有的巡洋舰整个后半部分船体过火,那是在夜间和敌人的缠斗当中被点燃造成的损伤。

  李彻一行人在码头上沉默地行军礼欢迎这些勇士们凯旋,举起来的手久久不曾放下,朱妙云也在其中,她也同样学着周围的人行军礼欢迎这些勇士们,长时间的敬礼让胳膊都有些发酸发麻,这时候的朱妙云忍不住偷偷打量了一番李彻,只见他在寒风吹拂的码头上无论是挺拔的身姿还是举起来行礼的右手,即便站了这么长时间也挑不出一丝毛病。

  于是公主暗暗咬了咬牙,把自己的背又挺直了一些,向这些凯旋的勇士们致以自己最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