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海烽烟 第4章

作者:希灵使徒00

  但是这位世子一直以来都以沉着仁厚著称,越是在这样的关头,有些话就越适合由他来说,晋王自己也明白,自己这个大儿子这时候说的话,他最听得进去,也听得最清楚。

  所谓的人设就是这样,平时立的人设就是为了在关键的时候让自己说出来的话更有分量,李仁炽也是一个普通人,普通人就有七情六欲,面对皇帝宝座的诱惑没有想法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他更清醒,这皇帝的宝座可不是白坐的,李宗棣是他爹,是他的老子,虽然他相信自己老子的政治智慧能够明白现在的局势,但是他依然要强调一下。

  眼下可不是在几百年前做皇帝,甚至不是在高卢大革命以前的时代做皇帝.........在眼下这个时代做皇帝,而且还是在这样一个外敌入侵、朝局动荡的情况下当这个皇帝。

  现在的朝臣们和很多民众们是怀揣着对前明邕宁帝极大的失望、怀着对你晋王李宗棣这位战争英雄的无限期望,拥戴你成为皇帝的,大家拥你登上帝位就是希望你能够处理眼前的烂摊子,你要是处理好了那么自然皆大欢喜,大家歌颂你英明神武,你可以谦称君民鱼水情。

  如果你做得不好,甚至哪怕相大多数民众心目当中的预期做得还“不够好”,那你都完蛋了。

  李宗棣似乎有些烦闷地叹了口气,在战场上的时候,他被称为李老虎,只是现在这头老虎看起来并不像之前在大殿当中在众人面前表现的那么胸有成竹。

  他也有顾虑和担忧。

  这时候他的目光扫到了站在李仁炽身旁落后一步位置的李彻,在李宗棣的眼中,这小子的眼珠子此刻正贼溜溜地在那里转来转去。

  “小子,你怎么看?你是同意你爹说的话,还是也想当一当皇太孙呢?”

  “爷爷。”李彻知道自己刚才的微表情引起了老爷子的注意,于是他此刻收敛了神态肃容以对:“请容孙儿大胆猜测,爷爷现在举棋难定的根本在于一方面您觉得父亲说的话不错,在眼下这个年代做皇帝不是什么好差事,倒不如当大统领来的进退自如。

  但是我想爷爷顾虑的根本在于,我们现在终究和西方为首的协约国处于战争状态,国内人心浮动、各方势力错综复杂,爷爷即位就算有种种后患之忧,也是目前最快能够迅速稳定国内朝局,凝聚人心国力,同西方为首的协约国以战促和打出一个和平来的手段了。

  更何况如果现在行共和之事的话,我们又要如何处理和周边原本属于我国藩属的那些朝贡国的关系?纵使是药三分毒,但是现在在爷爷看来也别无他法。”

  李彻这番话说得李宗棣微微点头,自己这个好大孙李宗棣一向都是颇为喜欢的,甚至由于晋王府世代担任军职,李宗棣对自己那个有些文弱的大儿子虽然不至于说不喜欢,但是多少和自己有些性格不合,不过自己这个大儿子生的这个孙子,他倒是极为满意。

  李彻是个自从开蒙之后就被时人称之为神童的孩子,这孩子在不失孩童天分之余总是能够时常表现出不符合于年龄的成熟与聪慧,这孩子过去常常在闲谈当中对于国际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有过让人非常惊叹的预判。

  就比如李彻在战争刚刚爆发之初就预言了“欧洲宪兵”乌萨斯帝国不过是一个外强中干的“欧洲病夫”,更是在不列颠人发动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之初就预测不列颠人必然会在奥斯曼人面前撞的头破血流,那个时候全世界都没有多少人看好被称为西亚病夫的奥斯曼。

  而今天自己这个孙子说的这些话,更是说到了他的心坎里面去。

  “你这小子不懂轻重,你和你爷爷都觉得眼下这样的做法短期来看是最有效的,但是如果我们真的打不赢怎么办?我们难道一点退路都不给自己留吗?”

  “父亲为何觉得行共和之事、当了大统领之后就比当了皇帝更有退路呢?”李彻反问道。

  “因为行共和之事就像各自出股成立一个公司,如何不能更有退路?”李仁炽的话透出了他的真实想法,他倒不是说作为晋王府的世子,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共和主义分子,纯粹只是觉得这样子进行破产清算的话更方便抽身而出。

  但是李彻依然摇头:“那我请问父亲和爷爷,假如爷爷决心让这个国家走向共和的话,那么我们这个国家还算是华夏正统吗?”

  “当然是华夏正统了。”李宗棣和李仁炽两人都异口同声的回答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非常明确的。

  “自古以来在这片土地上,要当一个华夏文明的正统,就必须对这方土地上的人类文明负起无限责任。就像今天蔡大人所说的那样——受国不祥为天下王。

  无论是水灾还是大旱,无论是发生地震还是外地入侵,只要我们承认自己是中原正统所在,那么我们都要为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天灾人祸无限负责。

  如果我们摆不平事,度不了劫,那就是我们无能无德,那就是天命不在我们,就要换有德者居之。

  自大禹治水以来,这方土地政权从来都是无限责任政权,无论灾难和挑战来自人类还是非人类,得天命者必承其责!

第八章 火锅不可不品尝

  李彻的这番话让李宗棣终于开怀的笑出声来,自己这个孙子在以前就曾经不止一次地让自己有刮目相看的感觉,但是这小子总能给自己整一些新的惊喜。

  晋王现在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所谓念头通达也不过如此吧?

  在那把天下至高宝座的诱惑面前,他真的完全没有心动过吗?他现在所做的这一切有多少是出于公心,有多少是出于私心?未来这个国家的制度究竟应该做出何种选择?

  这是他现在所需要操心的事情吗?

  如果他能够打赢剩下的这场战争,为这个国家争得元气、打出一个和平的未来,那么他自然就会是举国上下公认的承接天命之人。

  他想要做什么都可以——就像当初的高卢人民对于拿破仑一样,你要共和,那你便是第一执政,你想称孤道寡,大家送你登上大位!

  但是如果你打不赢,受不了这沉甸甸的、5000年的天命,那么到时候被压死、压得永世不得翻身也不要有怨言。

  这份天命和平时期不上秤你感觉不到三两重,但是到了关键的时候上了称,千万斤也打不住!

  李宗棣虽然是念头通达了,但是这个世界终归是唯物的,想要驱逐哥伦比亚和维多利亚联军,就像今天在大殿当中所争论的那样,海军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

  李宗棣在刚才很豪迈地笑了一阵之后,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于是些许愁容又挂到了他的脸上。

  晋王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数得着的名将,这一点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有目共睹的,大明晋王李宗棣和高卢的贝当元帅、莱塔尼亚的鲁普雷希特亲王、俄国的布鲁西诺夫元帅一起,被誉为眼下这个时代最为出色的大兵团作战指挥官。

  但是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海军和陆军在专业上的差距,那可比比亚迪的电车同丰田油车之间的技术差距还要大,李宗棣对于海军不能说是两眼一抹黑吧,至少也称得上是七窍通了六窍。

  不过虽然李宗棣不懂海军,但是作为这个时代最顶尖的军事将领,李宗棣向来明白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不懂的地方就要听取专业人员的建议。

  “派人去将萨鼎铭将军请来!”

  这位海军司令是从前明海军蒸汽动力铁甲舰时代就参军入伍一路走到现在的,他经历了从9世纪末到现在海军技术变动最剧烈的几十年。

  在这几十年当中,海军的装备从防护巡洋舰到穹甲巡洋舰再到装甲巡洋舰,从中央装甲堡铁甲舰到前无畏舰、无畏舰..........他见证了海军不止一个时代的兴起和落幕,他就是现在海军还活着的人形海军进代发展史和百科全书。

  在眼下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人比他更适合对于眼下所面临的来源于海上的困局,提出意见和建议了。

  像他这样的人现在或许不一定能够想出破局的方法,但是以他的经验和能力来说,他至少能够明确哪些方法是不可行的,哪些作战计划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

  没过多长时间,萨鼎铭便再次匆匆而来,早上在武英殿内众人散场之后,萨鼎铭顾不上休息就马不停蹄的找到了工部下面矿物司的官员,希望能够趁着现在眼下这个虽然有些混乱,但是没有那么多官员和部门扯皮的时间点,看看能不能为在金兰湾的舰队弄一点优质的无烟煤和重油。

  在大明摘了牌子之后,海军在外的舰队以及官兵就像是大毛解体之后飘在天上的空间站和宇航员一样,没有谁在这种节骨眼上会真正关心海军现在的情况怎么样。曾经以待遇优渥著称的海军部分偏远的基地,驻守官兵的伙食甚至连过去他们看不起的陆军泥腿子都不如了。

  但是这位海军司令一直都没有放弃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把海军给撑起来,晋王现在决心要抗战下去固然是个好消息,对海军来说前景依然不明朗,因为以现在的局面来看,想要在海上扳回一城的难度实在是太高了。

  说不定晋王就根本没有对海军寄予厚望呢?萨鼎铭甚至都已经做好了在相对私下的场合当中面见晋王的时候,兜售一种极端的作战计划——可以用现存的驱逐舰和巡洋舰来充当高速武装运输船,趁着月色维持对吕宋以及延平两地还在抵抗的部队的必要补给和增援。

  这种作战计划已经是完全把海军置于陆军的附庸之下,属于是海军把自己的脸皮子贴到地上来乞活了。

  因此哪怕他现在做的这些事情他自己都戏称就像是老鼠往家里面搬粮一样狼狈,他也要觍着脸去做。

  他这一辈子都献给了海军,总不能看着海军在自己的手上饿死吧,这简直就是一支强大的海军最屈辱的死法了。

  不过眼下虽然没有此前前明时期以及临时政府时期,各部门之间互相掣肘、只顾辩经或者是大肆捞钱的状况,但是在如今许多部门的主要官员要么因为密谋签“新时代绍兴和议”而被李宗棣一个一个的请到了“孝陵卫宾馆”里面暂时控制起来,要么就是听到风声之后吓得弃官而去,所以现在的矿物司虽然没有人来掣肘,但也同样没人能够拿主意。

  就在萨鼎铭都准备咬咬牙让海军派两条登陆舰和水兵过来直接装煤的时候,晋王派人来找他说是有要事相问。

  于是萨鼎铭二话不说,立刻驱车以最快的速度赶去面见晋王。

  然而当他感到紫禁城门前的时候,下了车正要往里面快步走去,却被门口执勤的卫兵拦了下来,卫兵们似乎是专门在这里等他的:“萨将军,晋王不在紫禁城内。”

  “什么?”萨鼎铭略有些吃惊,追问之下才知道,晋王根本没准备住在紫禁城里。

  今天晋王面对百官的拥戴自然是没有接受的,不过大家都对此不以为意,毕竟中国自古讲究一个三辞三让,这也算是中国人特有的含蓄了,你拒绝了没事的,我们接下来再请你两次就行了。

  可是晋王住不住在紫禁城里面,在百官看来就是一个政治上重要的风向标,难道说晋王..........

  “殿下派人去到将军的住所,请将军的时候发现将军不在,后来得知将军为了海军的事情去矿务司了,殿下觉得将军应该没空吃午饭,所以中午准备请将军下馆子,说是要和将军边吃边谈。”

  当萨鼎铭见到晋王的时候,看到的是李宗棣正在使唤自己的儿子和孙子一起支起一口锅来涮火锅的模样,这所谓吃饭下馆子的地方,其实只是如今应天府街边少数开业的一家普通的菜馆,是个开在应天府的重庆火锅店。

  这个店一共只有两个不大的包间,在这个包间里除了晋王、世子和世孙以外,还有几位官员和一位集团军参谋长做陪。

  几年前的时候陆军还管参谋长叫做领军使呢,不过在战争当中晋王主导了军队当中的一系列改革,尤其是对领军司、护军司和屯军司职能的进一步细化和划分,提高了参谋部的地位和权力,并且在一些名称上也进行了改变。

  李宗棣见到萨鼎铭后,非常热情地招呼他坐下来,桌子上的涮菜基本上都已经上的差不多了,火锅里面的锅底也已经烧得滚烫,李宗棣在萨鼎铭落座之后,和此前在大殿当中展现出了一副颇为迥异的面孔,他此刻态度和蔼地对众人道:

  “今天我就随便挑了一个馆子来请大家吃火锅,在座的诸位都是国家的精英,国家的前途,抗战的重任,就寄托在诸位的身上了,有什么事情我们边吃边谈。”

第九章 海军的过往

  “来!今天酒就不喝了,大家先吃两口压压肚子。”

  说罢,李宗棣还真的就开始吃了起来,前面晋王说自己喜欢吃火锅所言确实不虚,这边话音刚落,就已经迅速的下筷子,从锅里面捞出了刚刚烫好的去骨鸭掌,这东西在火锅里面烫熟以后皮软筋弹,最是可口。

  这屋子里面有一半都是军旅出身的粗人,除了萨鼎铭之外更是基本上都穿着陆军的军服,对于作战的时候风餐露宿的陆军来说,你当然不能指望他们的饮食有多么的文雅,哪怕晋王贵为国家的一字亲王也是如此。

  有晋王开头,大家基本上也有样学样开始从火锅里面捞东西吃,这屋里坐着的大家基本上都没吃东西,虽然几位官员和萨鼎铭都还有些拘谨,不过熟悉晋王为人的这个时候都已经开始不客气地动筷子了,李彻就抢在自己老爹之前把眼前火锅里面这一波最后一块煮熟的无骨鸭掌给捞了上来,美滋滋地送进了嘴里。

  “萨司令,海军现在的状况我大概知道一些。”李宗棣吃了几口之后给自己灌了一大口茶水,舔了舔嘴唇终于开始了正式话题:

  “就在今天饭前,我刚刚给西北发去了电报,在接下来我会从关外的北方和西方几十个卫所当中,抽调3000名官员,这3000名官员将会在一个礼拜的时间进入关内,担负各部职务,把现在已经几乎停止运转的国家机器给重新运转起来。”

  李宗棣的这番话就让萨鼎铭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大手笔,这可不是抽掉3000名士兵或者是军官,这是抽掉了3000名精干的官员,用边疆区的官僚系统来整建制的替换现在已经基本上失能的政府。

  这让萨鼎铭看到了希望,实际上前明朝廷在总崩溃之前,整个国家的国力依然还是非常强大的,在战争爆发前的钢产量就突破千万吨,在战争时期最顶峰的钢产量更是能够达到1,500万吨,虽然在战争的后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国家机器的运转越来越迟缓,工业生产效率也越来越低,但是大明依然是世界上数得着的工业强国。

  毕竟仅算钢产量的话,在另一个时空当中的旧瀛洲帝国侵略了那么多周边的国家,掠夺了那么多资源直到被物理意义上的“二次元”的时候,他们的钢产量最多也就一年600万吨级别。

  这样一个国家只要国家的机器正常地运转起来,本不应该打成战争后期的那副样子。

  然而萨鼎铭还没有来及开口奉承些什么,李宗棣已经继续说下去了:

  “在接下来我们面对西方需要动用我们能够运用的一切的力量,我每每想到国家到了现在这副样子,便总会悲愤不已,现在我也是怀着极大的悲愤向你询问,萨将军,如果我提供海军所需要的所有的各种物资,海军在接下来能够做什么?”

  李彻看着自己的爷爷,他不禁在心里感叹老爷子的水平确实够高,他虽然猜到了自己爷爷叫萨鼎铭就是要摸一摸海军的底,但是没想到自己的爷爷居然是这样摸底的。

  不,这甚至给人感觉更像是一场面试。

  自己的爷爷现在就像是一位HR询问求职者你能够为公司带来什么一样?他在问萨鼎铭——如果海军能够得到所需要的物资和维护,那么海军剩下的作战力量能够做到什么地步?你们能够为现在的国家抗战做点什么呢?

  萨鼎铭原本准备好的一些话语此刻居然一时说不出口。

  因为他知道,晋王以这样的语气来问自己,那就定然不是要像自己之前怀疑的那样小打小闹,毕竟前面调动3000多名关外边疆卫所的官员入关来恢复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这是何等的大手笔?可以说他萨鼎铭现在非常确信晋王对海军是有着很高的期望的。

  因此自己原本那个像老鼠运粮一般的用海军快速舰艇来进行补给的计划,定然是没有办法满足晋王的胃口的,或者说达不到晋王殿下希望从自己这里能够获得的预期。

  那么自己就应该顺着晋王所期待的那样,“贷款”海军的能力,向晋王表明只要给海军提供充足的资源来恢复舰队的维护和运作,那海军就能够重新和协约国的海上力量争雄于太平洋之上?

  又或者是自己现在应该发誓赌咒,不提海军能做到什么,而是表明海军愿意奋战到最后一条船来表决心?

  不,萨鼎铭相信晋王想听的也不是这些,而且当下国事亦然如此,上面的那些做法或许可以一时获得资源上的倾斜,但是最终对于海军和国家来说都是相当不负责任的做法。

  他看着晋王投来的目光,片刻之后他骤然灵光乍现,于是萨鼎铭这边放下了手中的碗,双手按在自己的膝盖上,认真地对李宗棣道:

  “海军首先要做的就是团结,爪哇海海战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情报失利、意外变故、战术选择等等因素都有,但是最关键的问题大概是海军不够团结。”

  “你知道就好。”这果然是李宗棣想要听的答案:“身为军人就应该知道上下一心有多重要,我虽然不懂海军,但是在这方面,我想海陆军应当是一致的,若是海军的南北两派始终都能精诚团结,想来在爪哇海战当中也不会承受这么大的损失。”

  曾经的前明的皇家海军,是一支非常强大且光荣的舰队,在这场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事实上相较于长期被维多利亚皇家海军围困在港内,在整场战争当中除了日德兰海战之外甚少有主动出击的莱塔尼亚公海舰队,大明皇家海军在战争当中的表现格外主动。

  而在大明皇家海军的军官派系当中,最主要的就是山东的鲁系和福建的闽系。

  在战争初期的时候,大明皇家海军就在短时间内肃清了马六甲海峡以东的西方殖民地舰队,最后迅速进入巴拉特洋,试图打通巴拉特洋上前往中东的通道,甚至是试图夺取苏伊士运河,和在欧洲的同盟国取得联系。

  在这一段时间内,大明皇家海军由于取得了丰厚的战果,战略上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几乎要把不列颠人王冠上最璀璨的宝石和欧洲的联系彻底切断,不列颠巴拉特洋舰队一度撤退到波斯湾。

  规模上,一批新服役的主力舰让大明皇家海军在吨位上也反超了在战争爆发之后就基本停止了大多数大型水面舰艇建造工作的莱塔尼亚公海舰队。

  一时之间作为海内外所公认的世界第二海军,似乎下一刻就能够趁着老牌世界海军霸主不列颠人分身乏术的时间,把不列颠人从五洋七海霸主的宝座上给拉下来。

  在初期战局顺利的时候,鲁系和闽系之间对于海军从战略战术再到人事任命等等方面的矛盾都被遮掩得很好,毕竟分蛋糕的问题就算有矛盾,在蛋糕始终能够做大的情况下,总归是能够掩盖下去的。

  但是随着17年联邦加入战争,大明皇家海军大洋舰队不得不考虑太平洋上联邦海军的威胁将兵力向南海收缩后,海军内部的两大派系之间的争执和矛盾也就越来越多。

  由于两派对于海军接下来战略方向侧重上面的分歧,一个主张应该将主要的重点转移回太平洋,另一个则主张应该继续在巴拉特洋上取得进展,这就导致了在海军内部、尤其是在海军高层的指挥层面,南北两派互相看对方不顺眼,在作战当中也互相变得越来越不配合对方的行动。

  这自然也就为海军后来的爪哇海海战惨败埋下了最初的祸根。

第十章 失败的前奏

  “晋王殿下说的是。”萨鼎铭此刻也是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海军在爪哇海海战遭遇的失利原因有很多,但是造成失利最初的因素确实是海军内部的派系意见之争,导致我方丧失了战略上的主动权..........我等罔食国禄,实在是愧对牺牲的将士以及对我们寄予厚望的国民。”

  说到这萨鼎铭甚至语气都有些哽咽,说实话萨鼎铭这幅可能有些过于感性的模样在有的人看来可能有些做作,但是以李彻对另一个世界当中萨鼎铭的了解,他确实是一个把全身心都扑在海军建设上的人。

  在另一个时空当中当他在老年时得知攻克汉城的消息之后,回想起50多年前至今的沧桑岁月,当即作诗一首:“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

  凭心而论,这首诗写得很一般,但是有的诗属于文学,有的诗属于历史,这首诗无疑是后者。

  “萨将军。”李彻主动向萨鼎铭抛出了问题:“在爪哇海海战之后,当时朝廷出于稳定军心民心的角度考虑,对于整场海战的经过语焉不详,至今就算是我们也并不清楚海军明明在爪哇海海战之前还是一副势如破竹的架势,甚至在苏禄海战当中还取得了对联邦人的胜利,为何紧接下来的损失便如此之重呢?”

  李彻问出的问题其实也是在场大多数人的心声,海军在战争当中的表现如果看成是一场足球比赛的话,那么简直就像是在上半场势如破竹狂进三分以后,下半场一上来进球吃了个饱,给人的观感上来说,简直就像是打了假球一样。

  虽然说在明帝国时期军队的统帅部不至于会像旧瀛洲帝国灭亡前夕那样,搞出一系列让自己人都不相信的大本营战报,但是在面对前线重大失利的情况下,自然也是会采取传统的春秋笔法来进行报道的。

  这就让很多人都难以了解,堪称整个大明帝国在世界大战当中转折点的爪哇海海战的详细经过究竟是怎么样的。

  所以,在李彻问出这个问题之后,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萨鼎铭。

  萨鼎铭咬了咬牙给自己像是喝酒一样猛灌了一大杯茶之后,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方才打开了话匣子:

  “爪哇海海战爆发之前我们面临的局势是——原本在战争初期我军面对协约国在亚洲和巴拉特洋的殖民地舰队拥有绝对优势,因此战事进展的极其顺利,但是随着17年联邦加入战争,大明皇家海军大洋舰队不得不考虑太平洋上联邦海军威胁。

  而在联邦海军的威胁面前,海军的南北两派不同的意见导致我们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的应对相当被动,最终海军在南北两派的意见相佐之下,能够做出的应对措施也是相对消极的。”

  “相对消极?”李彻回忆了一下海军在此之前对联邦人所取得的战果:“可是我记得我们对联邦海军的表现还不错?”

  “那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在官兵的素质上、在基本的战术训练上比缺乏经验的联邦人更好带来的早期红利。”萨鼎铭不住的摇头道:“可以说海军在早期的胜利,完全是在用战术优势来扭转战略上的颓势。”

  懂了,意思是防守反击打的还不错,李彻在心里默念。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7年秋,也就是在合众国军参战大半年以后。虽然联邦人在这大半年当中一系列中小规模的交战打得都有些灰头土脸,但是由于合众国军是沿着澳洲向东南亚地区展开攻势,再加上我们此前的兵力分散,所以南海乃至整个西南太平洋的防御压力都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