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海烽烟 第58章

作者:希灵使徒00

  电话那一段明显被这个问题弄得有些慌乱,朱妙云能够感觉到自己的脸正在发烫,不用照镜子她就能。猜到自己的脸现在肯定红扑扑的。

  “你怎么突然说这个?我.........我们俩之间难道不是好朋友、好哥们、好闺蜜的关系吗?谁要答应做你的太孙妃了?你到时候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还不把我给气死?”

  李彻摸了摸后脑勺:“当时在车上我们都亲过了,我以为我们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已经..........”

  “那只是..........那只是朋友久别重逢不见.........就像西方的贴面礼一样..........”朱妙云显然一时间连语言都组织不太好了,到最后李彻能听到电话那边朱妙云猛的一跺脚:“总之你连表白都没有!怎么就能从那个时候开始算了!不行!不算!”

  李彻强忍着笑意:“那你是需要我现在表白吗?”

  “在电话里面表白,就像在QQ和微信里面表白一样,是绝对不能接受的!”电话那一端的朱妙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除非你当着我的面说给我听,否则我是不会答应的!”

  “说实话,在你面前说起那几个字,我总觉得有些惭愧。”李彻对着话筒轻轻地道:“我能够向你承诺很多东西,但是婚姻和爱情当中的忠诚恐怕是我唯一无法向你承诺的,我爹和我娘都或明示或暗示地告诉我,在眼下这个情况下我恐怕要面临不止一场的政治联姻..........”

  电话那一端的朱妙云保持了长久的沉默,这一点事实上此前两人都曾经想到过,但是互相都没有点破过。

  眼下这个时代,婚姻法所限制的“一夫一妻”只是针对平民,勋贵是可以娶不止一个老婆的,更不用说王府和皇室了。

  大唐在短时间内在法律上肯定也必然会沿袭明朝所留下来的律法,就算是以后在这方面做出修订,恐怕也不会影响到皇室。

  其实李晋王府长期以来大多都是一夫一妻的,李宗棣在原配夫人去世之后,十几年来就再也没有碰过女人了,李仁炽和李仁煦也都只有一个夫人,也就只有老三李仁燧除了自己的正妻之外还有两位平妻——大明朝的婚姻法虽然不禁止贵族娶不止一个老婆,但是终归在一些地方,也算是有一些进步,那就是没有“妾”了,娶了老婆那就是妻子。

  如果没有这场战争,如果没有李宗棣起兵靖难,如果没有建立这个新朝,那李彻大概也只会有一个夫人,不过眼下新朝初立,政治联姻这东西对于眼下稳定国内外的各方局势来说确实好用。

  这方面你不能说欧洲那些国家的国王和贵族之间彼此都是亲戚,但是这场世界大战把狗脑子都快打出来了,所以联姻根本没用,这种认知就太片面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因为欧洲各国之间的互相联姻,这场世界大战才会在10世纪的第2个10年爆发,如果大家彼此之间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的话,说不定这场世界大战能够早爆发20年!

  朱妙云其实通过德川明子就明白,李彻的父辈和祖辈已经准备用他来进行一系列的联姻,以便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稳定内外局势,让新朝可以尽可能完整地吃下大明留下的政治遗产。

  至于为什么只逮着李彻,而不考虑李仁煦和李仁燧的孩子,当然不只是因为李彻是主角了(这一句划掉),主要是因为李彻二叔和三叔大概是行周公之礼的时候去了女儿国,两个人加在一起给李彻添了六个妹妹,其中自己二叔有两个闺女,自己的三叔家里更是有四个闺女。

  虽然二叔三叔都正值壮年,生了六个孩子也证明了生育能力没问题,以后可以再生,但是到时候生出来的孩子总不能等他过了18年以后再联姻吧?

  所以那不可得逮着李彻薅么?

  “你既然知道你理亏,那你得要补偿我!”朱妙云在电话那一端沉默了好一会儿之后突然开口道。

  “你要补偿什么?”李彻稍微有些懵,他想过女孩可能会拒绝,甚至离他而去,当然他也想好了,到时候挽留的说辞,但是没有想到女孩直接让他给补偿。

  不能是要加彩礼吧?

  “我要当皇后!”朱妙云一字一句的道。

  ???

  李彻有些懵。

  这算是什么要求?

  “就算你不说,以后我也肯定会.........”

  “我是说,以后你只能有我一个皇后,我以后要做你唯一的皇后,无论是我活着还是以后我死了,你都只能有我一个皇后。”女孩的声音带有几分任性,李彻这才明白这其实是女孩自己对他的“割地赔款”,所谓的“唯一的皇后”更多的只不过是女孩想要一个属于她的“独一无二”。

  对于一个来自另一个世界当中的灵魂来说,这种爱情其实已经有些卑微了,所以朱妙云用这样的方式来给自己的自尊强行挽尊。

  “好的,我现在就可以发誓.........”

  “我不要你发誓!男人的嘴骗人的鬼,谁知道你现在发的誓言以后会不会忘掉?上一个指洛水为誓的,现在天天被大家骂呢!”朱妙云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我有办法让你遵守誓言!你是属于我的猪,当主人的还治不了你了?”

  李彻只觉得这对话听起来有些莫名熟悉,这种傲娇的感觉.........怎么和某个老贼笔下的大耶老师听起来一模一样啊?

  不过朱妙云的长相也确实很符合那个老贼笔下的大耶老师就是了。

  “你有什么能够治我的方法?”

  “之前我们在车上的时候,我亲你的那一吻你感觉怎么样?”

  “我感觉那是我一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刻。”

  李彻当然知道在这个时候应该说什么话,那就是tmd说实话,任何试图在这个时候插科打诨和活跃气氛的都是蠢B。

  “如果你要是失信的话,我以后就会变成鬼带走你这部分记忆,这样你就永远无法回味你一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刻了。”

第133章 加冕(1)

  晋王府要开立新朝,这在如今的应天府已经算不上是一个秘密了,而民众们对此的反应也是相当复杂的。

  首先,虽然因为邕宁帝此前一系列的“大恩大德”,不仅把国家糟蹋成了这个样子,而且最后的那场“天京之变”当中,隶属于皇帝的禁卫军和忠于左都御史的卫戍部队在城内大打出手,自然也给这座城里的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位大明的末代皇帝自然也口碑崩塌,

  可是民众们对于大明又还是有感情的,尤其是对于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是经历过当年开始工业革命之后的大明一个全新的辉煌时代的,通常来说,国民的心情大概就像是汉末时面对汉灵帝的大汉一样,哪怕是业务能力出众如曹老板一般,想要取汉而代之也照样要背上汉贼的骂名

  可对于李晋王府,情况又和汉末的时候不一样,因为这李晋王府无论是追溯到最早的李定国,还是追溯到现在的王府,无论是祖辈上积累下来的名望,还是现在李晋王府的德行操守与实际行动,除了最铁杆最无脑的那一小批保皇党之外,没有任何人能够挑出什么毛病来。

  李定国自不用多说,作为可以决定地位的三王之一,作为隆武帝结拜的异姓兄弟,李定国在自己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做到了站在大义的那一方,前半生因为明廷暴政起义,后半生抗击后金入侵,在民众们的心目中那就是关二爷再世的人物。

  而李宗棣作为现在的晋王,如果说他真的像司马家或者哪怕是像曹氏那样废除皇帝之后登极的话,恐怕邕宁帝再怎么昏庸,这大明快600年的基业也必然会有一批人强烈反对。

  可问题在于他没有,邕宁帝的死和他没有关系,他甚至是在收拾那个临时政府的烂摊子,虽然不排除百余年后可能会有一些阴谋论的论调产生,以谁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来论证,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放眼当下,李宗棣就是在这场战争当中是最数得着的战争英雄。

  而民众们无论是出于对于英雄的滤镜,还是出于对期望晋王能够带领大家稳定局势、走出困境、获得胜利或者说起码的体面的方式结束这场世界大战的期望。

  所以这些民众一方面处于骂之前那个狗皇帝、一方面有些怀念大明、一方面又有些期待李宗棣真的能够整顿好当下的局势。

  至于这个新朝究竟叫什么、是什么、和之前的大明有什么区别?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反倒并没有那么在乎。

  现在的局势相当于一只靴子已经落下来了,但是大家都在等着另一只靴子什么时候落地,在这方面金陵的人力车车夫和出租车司机基本上可以算作是消息最为灵通的两群人了,这些师傅们基本上就像你刻板印象当中老北京的出租车司机一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国家大事无所不知,没有他们不能点评的。

  这一段日子以来,这些师傅们总是在那里交流,而得出的结论基本上也都是——什么时候看到街上面开始张灯挂彩了、这城市的面貌开始突击翻修整理了、紫禁城面前的广场上开始布置场地了,那这另一个靴子就该落下来了。

  可是这些征兆始终都没有出现,就在有些人都开始怀疑这另一只靴子到底会不会落下来的时候,在9月9号这一天,是农历己未年闰七月廿六,黄历上说这一天宜出行、沐浴、祭祀。

  也就是在这一天的清晨,人们发现晋王手下的一批部队集结在了紫禁城外的大道上,这些士兵身上都穿着整洁的全新军装,军官身上更是穿着礼服,不少人的胸口都带着徽章,这是他们在此前的大战当中所获得的荣誉。

  再加上这些官兵脸上满脸的煞气,任谁都能看出像这样一支军队那真的是在战场上走出来的百战雄师,只是没人知道像这样一支部队在清晨的时候集结在这里是为了什么?甚至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支部队就像当初他们入城的时候那样悄悄地来一样,你都不知道他们是何时在这里完成集结的。

  早上的晨雾还没有完全散去,但是已经有不少受到了风声的媒体赶到了这里,当然对于这些经历了邕宁时期的新闻记者来说,他们实在是猜不到这究竟葫芦里面要卖什么药?

  不是没有人猜测这是不是要举行加冕典礼了,可是现场除了这支穿了新军装的军队集结以外,街道上看不到任何其他的东西,没有彩带、没有彩灯、没有鲜花、甚至没有号组织起来“拥护”的群众。

  现场聚集的民众大多都是早晨起来之后发现这里的状况驻足围观的,有不少人手里还拎着去早市买的菜,没有一个手里拿着事先准备好的条幅之类的东西。

  紧接着,紫禁城的大门突然打开了,骑在马上的仪仗队簇拥着五匹白马从紫禁城当中一路小跑着出来,那五匹白马当中最前面的,便是穿着全套元帅军服的李宗棣。

  闪光灯哗啦啦的响了起来,一时之间竟然比雾蒙蒙的清晨远处正在升起的太阳更加刺眼,李宗棣一手持马将一手握着军刀,在仪仗队的簇拥下从列队的士兵旁掠阵而过,跟在李宗棣身后的,便是他的三个儿子李仁炽、李仁煦和李仁燧,以及唯一的好慧孙李彻。

  李彻看着自己爷爷在前面纵马的英姿,不知为何他联想到了苏联卫国战争胜利之后的阅兵式上,那个骑着白马检阅苏联军队的朱可夫元帅。

  只不过虽然都骑着白马,但是朱可夫元帅以及全体受阅的苏军部队都是带着一种“得偿所愿”的心情参加阅兵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战士们把第三帝国的军旗倒放于地,把这些曾经带给他们苦难、曾经象征着普鲁士无上荣耀的军旗通通地掷于烈火当中焚烧,虽然他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伤痛,但是那一刻他们可以尽情地欢呼胜利,就像记录那一切的视频当中齐声高呼的乌拉一般。

  而现在,自己的爷爷虽然身上也曾经有许多在战场上获得的荣誉,但是他现在更多的是在负重前行,他担负着这个正处在泥潭当中的国家走出泥泞的期望。

  他的腰杆现在在马背上挺得笔直,那不仅仅是他的腰杆,也是这个时代整个国家最需要的中流砥柱。

  今天确实是自己爷爷进行加冕的日子,他老人家并没有选择华夏君王所传统的天子冕冠——尽管礼部的人强烈建议应该这么做,但是爷爷拒绝穿上那一身华丽庄重的冕服。

  甚至就连原本礼部选的日子,也被爷爷调整到了今天。

  (礼部:总觉得有的时候我挺多余的)

  今天是什么日子?

  从黄历上来说今天并不是一个适合的日子,但是如果考虑到今天加冕仪式所举行的地方,那今天这个日子就再适合不过了。

  队伍的目的地是位于郊区的英烈祠。

  李宗棣加冕的典礼,也将会在那里举行,今天要进行的不仅仅是一个帝王的加冕仪式,同时也要进行的,是一场盛大的葬礼。

  而在葬礼上要祭奠的,便是在这场战争爆发以来,所有为国捐躯的烈士。

  -------------------------------------

  李彻记得自己当初小的时候看书的时候,看到燕王朱棣进城途中,路旁拥挤的人群中突然跑出一个叫杨荣的人,拦住朱棣的马道:“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

  按照帝王即位的程序,登极之前,新君必须先祭告天地祖先,这样,他的皇位才是注过册的,朱棣兴奋过度,竟然将如此重要的事情忘之脑后。

  而自己的爷爷并不觉得自己的皇位是来源于上天——毕竟他老人家都已经和大同派混到一起了,这一点事实上也是朝堂上保留的很多原前明官员比较介意的一点,他们这些人其实倒并不是很关心这皇帝究竟是姓朱还是姓李,但是他们觉得不管是姓朱还是姓李,你都得按照传统来。

  皇帝有皇帝的规矩,大臣有大臣的规矩,大家都遵守这些规矩,那么大家就都能稳稳当当顺顺利利。

  可是现在这位准皇帝虽然年纪不小了,可是个性却着实古怪得很,对于那些关内的官员来说,他们大多数人是很难理解为什么晋王府会和大同派有那么亲密的关系,毕竟怎么看大同派这种学说,到最后都是在刨皇位的根啊。

  不过虽然在这方面大臣们都挺有意见的,但是大家都很擅长保留意见,怎么说呢?这倒并不是因为李宗棣入京之后拉了两轮名单的缘故,他就是不拉这个名单,大家也能够保留意见。

  毕竟相比于前朝大明的那些皇帝,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爱好,现在新朝的皇帝有那么一点对大同派学说感兴趣的爱好又有什么了?只要日后皇帝陛下干得好,那这些都是伟大的陛下无关紧要的一些个人的小爱好而已。

  随着队伍向郊区行进,越来越多刚起床的人注意到了这支队伍,而在这些人当中有不少人选择跟在队伍后面一起走,大部分其实是出于好奇,除此之外也还有许多人抱有各种各样的心态,这里不一而足。

  今天的整个加冕仪式,都是本着尽量简化流程、不要过度打扰大众的目的去的,因此还特别的避开了上班早高峰的时间段,但即便如此。跟在队伍后面的人群和车流都已经排成了长龙。

  因为有眼尖的人已经注意到了,这些队伍当中有些士兵并没有握着钢枪,他们在胸前捧着的,是盖着国旗的骨灰盒。

  再加上这队伍行进的方向,已经有不少人猜测到了目的地是哪里,而有一些更聪明的人也已经大概猜到了,今天大概就是那只靴子落地的一天。

  只是把这么重要的日子放在这样的地方来举行,这里面所蕴含的意味,可就不仅仅是一些聪明人要思考的了,对于在金陵城内那些消息灵通的他国外交人员来说,这里面就能够解读更多的意味了。

  合众国驻华大使——哦,现在应该叫特使才对,毕竟合众国和大明之间的关系在宣战之后便已经互相降低到了代办处的级别,双方都很有默契地并没有撤回外交人员,在双方部队在前线打生打死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外交联系其实从来没有中断过。

  而原本的驻华大使则被授予了对明外交全权特使的职务,在过去战争爆发的几年当中,他作为联邦所无法更换的官员,和大明的外交官们没少进行唇枪舌剑的交锋。

  对于这位特使来说,他曾经一向坚定信仰的一个信条便是,在战场上无法得到的东西,那么在谈判桌上也休想获得。事实上这也是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谈判逻辑,因此外交这东西在很多时候和军事以及战争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

  可是眼下对于合众国来说,这样的“原则”是否还依然通用?要不要继续坚守已经成为了一个“碰都不能碰的话题”。

  “你确定那位亲王现在正在往他们的烈士陵园而去?”桑德斯特使从巴西使领馆那里获得的消息,让他的大脑开始飞速地运转了起来。

  虽然合众国和大明理论上都是两个相当世俗化的国家,但事实上两国的大统领和皇帝在某些方面又显得相当的“迷信”,就像联邦的大统领在宣誓就职的时候需要把手放在圣经上一样,中国的天子总是要与苍天联系在一起,因此才会有天坛——这原本才是应该中国天子祭天举行加冕典礼的地方。

  可是那位亲王却并没有去天坛。

  “难道说,这又是一个像拿破仑那样的皇帝吗?”

  这样的念头刚冒出来就止不住了,毕竟一样都是军人出身,一样都是在战场上积累了声望和功绩,然后一样都以一种有些叛逆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加冕仪式,区别是在于拿破仑选择直接把王冠拿过来带到自己的头上,而眼前这位则是干脆直接挪了个地方。

  在烈士陵园进行加冕仪式,这算是给合众国传递了某种信号吗?

第134章 加冕(2)

  在应天府举行加冕仪式的同时,在港岛锚地,已经焕然一新的海军第一战列舰分队、第二战列舰分队以及。现在重新编组之后的第一快速侦察舰队齐聚于此。

  12艘巨舰以及配套的军辅船支挤占了港岛码头上几乎所有的深水泊位,直接导致了剩下的几条轻巡洋舰和10条驱逐舰都被像是罐头里面的沙丁鱼一样挤到了港口的角落里。

  在过去的几个月当中,黄埔造船厂和江南造船厂几乎集中了自己所有的工人来对这些军舰进行三班倒的维护和修理,造船业在这个时代固然是代表了先进技术的“高技术附加值产业”,但同样也是典型的人力密集型产业。

  在另一个时空当中维多利亚皇家海军那堪称一战版压码头的“海军上将”级战列巡洋舰,就因为暂时有大量的军舰需要修理和维护,并且还有许多军辅船和轻型舰艇要加班加点的建造,因此缺乏足够的产业工人,直接导致这四条海军上将级战列巡洋舰的建造进度拖延,并且最终也只有一条成功建成。

  大明这边的状况倒是恰好和不列颠那边反了过来,由于战争导致的航运萧条以及海军在过去一度被邕宁帝放弃,所以造船厂这边除了在低速建造新一代420毫米炮主力舰的江南造船厂还有口饭吃以外,其他的不少造船厂在晋王入主京师之前都快饿死了。

  因此当这些造船厂分配到了给海军的各型主力舰进行维护保养的这些任务订单的时候,那些造船厂的老板那真的是“眼里有光”,许多之前因为造船厂萧条而被遣散的工人更是被迅速地又召集了回来,在这些工人连日的奋战下,目前海军手中拥有发生了炮塔自爆重伤至今终于完成修理的“宁远”号战列舰,四条战列巡洋舰、八条战列舰的全部超无畏都已经恢复到了理想的作战状态。

  这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一次工业奇迹,因为这并不是说单独集中人力物力修理一条军舰赶工创造出来的新记录,像联邦人在另一个世界当中于中途岛海战之前三天修好约克城号航空母舰的“奇迹”和当下几大造船厂的所奋战出来的“奇迹”相比,那也要略逊一筹。

  毕竟一来,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在珊瑚海海战当中,说到底也只是被一枚250公斤的炸弹命中,而本子海军航空兵那些俯冲轰炸机所投掷的炸弹当中,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的炸弹引信设置并不合理,相比于USN那边至少都是GP,IJN这些炸弹当中有一些因为引信过于灵敏,所以有一些炸弹只能算是HE。

  约克城级的防护虽然不算好,但是区区250公斤的炸弹还不至于说让这条航空母舰身受重伤,三天之内修好航空母舰,其实也就是把炸毁的飞行甲板和机库尽量维修一下而已,和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对两位数的主力舰分别完成更换主炮炮管、修复受损甲板和副炮、修复水下船体破损等等。

  尤其是那几条战列巡洋舰,由于在爪哇海海战当中打满全场,前半段负责侦查,后半段负责殿后,因此这几条船上的陈年旧伤也是最多的,在泗水港被围困的一年当中也没有得到彻底的维护和修理,这一次总算是找到了足够的机会,把受损部位的装甲进行更换,对于水下的船体重新维护并清理船底藤壶。

  现在这几条战列巡洋舰基本上都恢复到了比较理想的状态,虽然自然有一条海圻级战列巡洋舰有两个锅炉在此前交战的过程当中被炮弹命中爆炸之后所崩落的破片命中而造成损伤,但是眼下的情况较为紧急,如果要是把船体切开更换锅炉的话,那这条船短时间内就没有办法恢复战斗力了,所以在经过商量并且尽可能地进行了修理之后,顺便直接让这两台锅炉歇着。

  反正一条战列巡洋舰上20多个锅炉,少两个的影响也不是很大,也就是最大航速稍微掉了一点,眼下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那一批最老的战列巡洋舰现在只能跑25节,原本27节的海圻就是少两个锅炉也比这些老船跑得快,更比联邦人的铁王八跑得快。

  现在在优先保障了这些超无畏舰恢复战斗力之后,明军剩余的无畏舰又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已经恢复了战斗力的,还有一部分眼下还在船台上加班加点地进行修理和维护。

  “萨总司令现在在金陵,所以这个会议便由我来主持,会议的内容很简单,首先第一个是关于我们海军从今天起就要更名了,大明皇家海军从今天起将成为历史,我们从今天开始就是大唐皇家海军了。”

  瘸了一条腿的刘敦诚此刻在定远号战列舰的军官会议室当中,主持这场特殊的海军会议。

  而他所提到的是第一件事,便让在座的很多海军军人脸上露出了明显的不舍,大明朝到现在真的画上句号了,虽然在座的大家都理解走到今天这一步,这大明自己的问题是很严重的,但是对于这一群从小就立志加入大明皇家海军,成为这支伟大的军队当中的一部分的军官们来说,曾经的名字意味着他们的历史和过去的荣耀。

  “我们的消息要比民众们稍快一些,现在的晋王殿下应该已经在举行加冕仪式了,我想用不了多久,从我们的广播电台当中就能够传来晋王殿下加冕为帝的新闻播报。

  过去的历史没有什么好怀念的,无论我们是大明皇家海军,还是大唐皇家海军,我们都是为了同一个国家而战,并背负着全体国民的期望。

  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截止到这个月月底,我们手上基本具备全任务作战能力的主力舰数量将会恢复到大约20艘的样子,各位,晋王麾下的大同派官员接管造船厂的时候,在座的各位当中也曾经有对此提出异议的,认为这些人从来没有管过造船厂,到时候只会弄得一片混乱。

  但是现在的事实是我们都看到了,由他们接手的造船厂展现出了此前从来没有过效率和速度,如果放在以前大明还在的时候,给这么多船完成修理和维护绝对不是短短几个月内就能够结束的。

  现在结果大家都已经看到了,海军是不可能作为无根之萍而存在的,世孙殿下在和我私下聊天的时候曾经说过,他是最不在乎我们这些海军军人是持什么态度、会不会拥护晋王府的,因为他说如果我们还想雪耻爪哇的话,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没有别的选择。”

  说到这,刘敦诚抬起头来看一下在座参会的诸位:“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这些比过去更加高效、更加廉洁的后勤维护保障体系,是我们曾经不敢奢望的,有一句老话说的好,识时务者为俊杰,我们应当分得清怎么样才是对国家对国民有利的决定。”

  “刘司令说得对。”在东新罗湾海战之后以一战扬名的程恒启此刻也参加了这场会议,而且还坐在了刘敦诚的旁边,像刚才那样“一唱一和”。

  不过今年的这个会议上当然并不仅仅为了这两件事,更重要的是接下来讨论并决定一下海军接下来一个阶段应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