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第103章

作者:花雪飘飘飞

  吴中复叩首至地,眼眶微红:“昔年晚唐之乱,皆由宦寺专权始,陛下不可不鉴!”

  此言一出,大殿窃窃私语骤起,不少官员望向了江昭。

  皇庄赏赐,甚是稀少。

  一般来说,都是武将得到赏赐,十几年也未必能有一处皇庄赏赐出去。

  最近,也就江昭得到了皇庄赏赐。

  赵祯面色一沉:“卿且说来,究竟何人如此大胆?”

  “臣请江大人陈说详情。”吴中复转身肃容道。

  江昭缓步出列:“陛下赐臣皇庄,本为体恤臣下,不想竟成宵小作奸之阶。”

  江昭一叹:“皇庄都是良田,赋税也低,租于佃户,本是天子仁慈之举。

  可皇庄管事者仗着内廷撑腰,私增租赋,逼得佃户典妻卖子,更敢威胁臣曰:皇庄事涉天威,不可轻动。”

  “一处皇庄,虚增债务至数万两。不单是私下增设赋税、租金,甚至还做了假账簿。天子仁田,竟成宦竖私囊!”

  言罢,江昭长长一叹。

  “天底下,不知多少皇庄,也是如此处境。臣请陛下彻查天下皇庄,罢黜旧管事,另设专官治理。”

  江昭再度下拜,“当使皇庄之事纳入考成,优者简拔,劣者罢免!”

  一处皇庄,出租于佃户,几乎都是类似于“赋税”一样的分成,而非单纯的固定租金。

  也就是说,皇庄经营越好,入内库的钱就越多。

  赵祯面色微变。

  江昭几句话,他已经理解了是什么情况。

  他的租金可能都没有一成,那些管事的就敢贪墨两成、三成。

  管事者与宦官合伙造假账,一齐吃黑钱,拿大头。

  他这个皇帝,拿小头。

  皇庄赏赐到臣子手上,名为赏赐,实则也成了累赘。

  “臣韩章,附议。”韩章淡淡的一句话,给了极大的支撑。

  “臣文彦博,附议。”内阁大学士文彦博轻抚长髯,淡淡道。

  “臣庞籍,附议。”

  “臣王尧臣,附议。”

  “臣欧阳修,附议。”

  “臣曾公亮,附议。”

  ……

  关于打压宦官的事情,文官一向给力。

  从江昭的话中,轻松就可察觉到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管事者,威胁三品大员!

  这仅仅是管事者,管事者背后还有宦官呢!

  太狂了!

  这肯定得治一治。

  反正,事关皇庄,对于文官而言没什么利益影响。

  赵祯见状,心中已有计较。

  文官集团对宦官本就水火不容,何况此事涉及皇权体面,断无姑息之理。

  赵祯沉吟了一会儿,点头道:“准奏。”

  “不知卿所在皇庄,却是哪位内官撑腰?”赵祯问道。

  万事都得有个开头,杀鸡儆猴。

  “据传,乃是内官监主事李公公。”

  赵祯缓缓点头。

  这事,他会核实处置。

  皇庄的事情得到了处理,江昭缓步退了回去。

  就这么轻松!

  天底下,让他觉得难的事情有没有呢?

  有!

  但让他老师韩章都觉得难的事情,几乎没有。

  所谓的皇庄事宜,管事者跳来跳去,主要就是没有遇到能够收拾他们的人。

  以往,武将遇到这种事情,生怕坏账遭到文官弹劾。

  坏账这种东西,一旦发现不及时,就非常容易发展为贪污。

  是以,武将要么是发狠赶走佃户,要么是闷声吃亏。

  这也就导致朝臣鲜少注目于皇庄。

  说到底,皇家私产相比起朝政而言,的确是没什么存在感。

  如今,有人提了一嘴,自然就得到了遏制。

  ……

  几天时间,宫内就传出了处置结果。

  贬黜,流放儋州。

  同一时间,朝廷设置了新的九品官位,不断的无条件销去皇庄欠条。

  不少宦官暗自叫苦。

  你说你,没事招惹小阁老干嘛?

第101章 乔迁宴!

  旭日渐升。

  新府中门。

  “向左一点。”

  江昭一身绫罗锦袍,指挥着几位书生悬挂新匾。

  江府!

  新匾上的两个朱红大字,古拙苍劲,雄浑庄重。

  “这样吗?”苏轼托着新匾悬挂,视野有些受限。

  匾额正居中庭。

  “对对对。”江昭连忙点头。

  新匾悬挂,具有些许不凡的意义。

  几个好友,都特意赶来,相助一二。

  苏轼、苏辙二人登梯悬匾,章衡、章惇两人托着梯子,以免梯子滑落,曾布、曾巩二人则是适时传递木槌、铁链等物件。

  江昭负责指挥。

  “哒!”

  “哒!”

  苏轼、苏辙二人手持木槌,敲击木榫、钩紧铁链。

  不一会儿,新匾就悬挂稳固。

  挂好新匾,苏轼猛地一跳,健步落地。

  “辛苦了!”

  江昭温和一笑,适时端上几杯茶水。

  几人相继取过清茶,举目望向悬挂好的匾额。

  这种没什么难度,但具有一定意义的活动,相当符合文人的“雅致”要求。

  特别是旭日初升,不冷不热,喊上三五好友,适当活动一二,就更是惹人心怀一畅。

  “子川的字,不乏名家风采啊!”苏轼抿了一口清茶,观望了两眼匾额上的书法,不禁出声赞誉。

  “哈哈。”江昭温和一笑,摆了摆手:“无非就是仗着胸中一口气,强自书写而已。要真论起名家风范,还是得子瞻、子厚。”

  这话,江昭倒不是故作谦逊。

  这是实话!

  从书法层面上讲,他的书法更多是是具备上位者的莫大胸怀气魄。

  单纯的书法造诣,并不特别高,更多的是上位者的气度撑起了书法的档次。

  要论起单纯的书法造诣,实则是不如苏轼、章惇两人。

  苏轼、章惇二人相视一眼,并未反驳。

  嘉佑七子,几乎都有独到的本事。

  都是相交多年的好友,涉及他们专业的一方面,没必要刻意谦逊。

  “走,入府逛一逛。”

  江昭拍了拍手:“待会儿,女眷登门,可就不太方便。”

  这个时代,女子鲜少抛头露面。

  一般来说,唯有大型盛会,亦或是高官举办宴席,女子方才有机会聚集在一起。

  也正是因此,凡是官眷贵妇,都非常珍惜聚集玩乐的机会。

  最多半个时辰,官眷贵妇就会慢慢的登门。

  近午时,官员有近一个时辰用作午寐。

  这段时间,就是文官登门做客的时间。

  特意抽出午寐时间聚会,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相比起无所事事的武将勋贵,文官的确是要忙碌不少。

  汇天下之政务于汴京,若非节假日,文官都得时刻处理政务。

  相较而言,武将勋贵举办十次大型聚会,文官也不见得有时间举办一次。

  几人相继点头。

  就在这时,一道喊声传来。

  “子川。”

  几人齐齐回首望去。

  顾廷烨一手挥着打招呼,一手端着一方锦盒,缓步走来。

  “仲怀!”

  江昭挥手回应。

  不足十息,顾廷烨已然走近。

  “乔迁之喜,谨奉薄礼,聊表庆贺。”

  说着,顾廷烨爽朗一笑,送出锦盒。

  “如此,就却之不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