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花雪飘飘飞
江昭松了松官袍,缓步入府。
几十人聚集,不免得喝些醪糟酒。
好在,以江昭的地位,倒也没人敢劝酒。
“呼。”
长呼一口气,江昭摇摇头。
乡党归乡党,若是涉及政斗,打得比谁都狠。
也唯有入阁之际,可堪一用。
“官人。”
盛华兰浅步轻移,一身墨绿袖扇长裙,上前扶着丈夫。
一入庭院,醒酒汤、热敷、热水桶,一一齐备。
享受着妻子的服侍,江昭长长舒气。
轻闭着双眼,不知何时,低低的哭泣声,几不可闻的传来。
江昭为之一怔。
“怎么有哭声?”
这低泣声,赫然是盛淑兰。
盛华兰凑近,轻声道:“此前,大房老太太偶然风寒,官人让赵太医下宥阳诊治。”
“赵太医去了宥阳,把脉诊断,开了些方子,熬煮汤药。”
“不过,怎么治都不见好转。为此,赵太医特意书信一封入京,说是风寒入体,服药已是没什么效果,唯有以银针诊治,方可让大房老太太舒缓疼痛。”
“大房老太太,已然是病入膏肓。”
盛华兰解释道:“大房老太太病重,淑兰妹妹心中担忧,就哭了起来。”
病重?
江昭了然点头,也不意外。
汴京相距宥阳可不近,单是直线都有七八百里。
若是水路、陆路交替赶路,就得绕一段路程,耗费时间也不短。
腊月末,几人尚在熙河路。
让人从熙河路送帖子入京,帖子落到赵太医手上,并让赵太医以“回乡”的名义向太医院告假,下宥阳诊治,流程起码得一月以上。
小病拖成大病,都实属正常。
六十来岁的老太太,一旦病重,几乎就是宣告病逝。
所谓太医诊治,也仅仅是“听天命,尽人事”。
“备上一些贵重的药材,让人送过去。”
“淑兰,便让她于院中摆下香案,诵经祈福吧。”江昭吩咐道。
盛华兰连忙点头。
与人为妾,这已经是非常仁慈、宠爱的解决方式。
甚至,哪怕是正妻原配的祖母病重,也大概率是这样的处置法子。
没办法,汴京相距宥阳实在有点远。
水路、陆路,要是考虑到颠簸问题,起码得一二十天才能抵达。
下宥阳二十天,入京也得二十天,还得哭丧一段时日。
也就是说,起码得四十天不服侍丈夫。
可能吗?
莫说“嫁夫从夫”,女子没有为娘家祖母哭丧的义务,便是丈夫真的应允妻子下宥阳。
你敢吗?
四十天!
夫妻二人分隔四十天,你不慌死才怪!
既然相隔甚远,也唯有送些草药承托孝心,私设香案,焚香沐浴,诚心祈福。
不求真的有效,求的是心安。
第143章 如兰和蔡京?
积英巷。
相距不足一米,两辆马车并排而列。
“如此,就拜托明兰妹妹,替我向几位叔伯、弟弟妹妹问安。”盛淑兰手持锦帕,面有忧虑,恳切道。
近些日子,盛明兰与小公爷齐衡莫名产生了不小的争议,闹得沸沸扬扬。
为了避避风头,盛老太太就特意喊上孙女,一齐下宥阳探亲。
如此,盛淑兰特意拜访,希望让盛明兰顺带捎去草药、锦帛、书信,以作“问疾”之效。
“淑兰姐姐放心。”盛明兰着浅绿长裙,万福一礼。
祖母生病的事安排妥当,盛淑兰心中安定不少,放下帘子。
“走吧。”
说是与人为妾,但主母是二房的姐姐,主君更是心怀仁善,颇为恩宠。
论起日子,她比起绝大多数正头大娘子,都要舒坦不少。
马蹄声响起,并渐渐消失。
盛明兰微叹。
这次,小公爷可着实害惨了她。
原来,小公爷嚷嚷着要让老母亲到盛家提亲。
以平宁郡主的高傲,如何看得起一个庶女?
这一来,不免让人空欢喜一场,随之而来的更是一些明里暗里的讥讽。
一人是小公爷,一人是闺阁女子。
二人闹得沸沸扬扬,对于小公爷而言,可能仅是些许风流韵事。
对于女子而言,可就是涉及声名,一不小心就是一生。
沸沸扬扬的争议,对于女子而言,伤害实在太大。
就她所知,说什么的官眷都有。
有的说她一介庶女,意欲高攀国公府,自不量力,心机深沉。
五品官的庶女,甚至有着一位小阁老的大姐夫,也算是不凡。
论及嫁娶,有机会配一些年轻进士,亦或是四五品官的嫡子。
可要是说配小公爷?
不够!
齐国公府再是落魄,好歹也是世袭的国公,齐小公爷更是国公独子,稳稳的承袭爵位。
相较而言,盛明兰有点配不上。
要是换成如兰,倒是够格。
可如兰乃是南阳郡夫人的同胞妹妹,不少文人都盯着呢!
轮不到小公爷!
总之,就是她配不上小公爷。
有的说小公爷为了攀上大姐夫江昭,不惜娶妻盛氏庶女,也要拉上关系,但平宁郡主性子傲,不屑为之。
齐衡有意走文官路,科考读书,这事并不是什么秘密。
不过,勋贵子弟要走文官路,肯定得有人支持。
小阁老无疑是一等一的人选。
当然,一样的道理,盛如兰轮不到小公爷。
谁娶了盛如兰,谁就是小阁老货真价实的连襟。
但凡有真才实学,受到小阁老扶持,努力上进,轻轻松松混个四、五品官位,甚至三品紫袍也并非没有希望。
娶盛如兰,小公爷是哪根葱?
如此一来,既然娶不上如兰,那小公爷自是着眼于明兰。
可惜,平宁郡主性子太傲,不答应。
盛明兰叹着气,摇摇头。
反正,她的风评受到了不小的损害。
“六妹妹。”
一道温和呼声响起,盛明兰一怔。
小公爷!
“你来干什么?”
盛明兰低着眉。
小公爷让她非常失望!
“你可否,唤我一声元若。”
“我我不好议论母亲,可我横竖就娶你一人!”
江府。
江昭手持几封书信,不时踱步。
这都是苏子瞻的信。
腊月末,即将涉及三年一度的政绩大考,江昭征求过底下人的意见。
其中,苏轼是留在熙河为官。
如今,其赫然是河州知州,兼熙河书院山长。
自熙河治政以来,不少政策都偏向于稳固边疆,就连科考政策也特意有些偏向,就此引进了不少读书人。
作为山长,苏轼不单擅长治学,还擅长作诗赋词、散文编修、书法绘画、医药养生、饮食烹饪。
这一来,自是什么都能聊两句,借此结交了不少友人。
一如佛印了元、道潜、秦观、黄庭坚、蔡京,米芾等。
甚至,还不乏吐蕃人、西夏人、辽人。
据苏轼所说,他的一些诗词传遍辽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非常受人欢迎。
江昭望着书信,摇摇头。
僧人、诗人、词人、政客、书法家
这朋友圈,好杂乱啊!
【据闻子川有一姨妹,尚待字闺中,兰心蕙质、淑慎其仪。苏某识得一人,名为蔡京,门风端正,文采斐然,年仅十九。不知可否书信一封,引蔡京入京与子川相看,或可成天定良缘。】
兰心蕙质、淑慎其仪!
这说的是盛如兰?
不过,苏轼特意书信入京,究竟是为了什么倒是一目了然。
为了做媒!
上一篇:聊天群:我的群友全在反派阵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