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第167章

作者:花雪飘飘飞

  宰辅大相公,韩章!

  “圣体违和,都转过去!”

  “勿谓言之不预也!”

  韩章冷哼一声,平和的一句话,让人莫名心慌。

  历朝历代,都有类似于“不能仰面视君”的规定。

  当然,文风鼎盛的社会,即便有相似的规定,执行也并不严格。

  君臣争执都是常有的事情,更遑论“仰面视君”。

  不过,这并不代表臣子可以堂而皇之的望着君王出丑。

  起码,不是内阁大学士,最好不要乱看。

  万一真不对劲,皇帝是真的可能清算一波!

  百官心头一震,连忙背过身去。

  “官家勤政致疾,忧劳国事,临朝决事而不倦怠。”

  韩章持着笏板,缓缓道:“料来,寻得名医疗养,就可痊愈。”

  “大相公言之有理。”

  “秘密立储,储君已定!”

  “此言甚善!”

  几位内阁大学士相继附和。

  不论如何,起码得封锁住消息,安抚好人心。

  几位阁老发了话,渐渐有不少官员附和起来。

  秘密立储,这几个字,一定程度上的确是让人心安不少。

  当然,这并不代表人心彻底安稳。

  过继皇太孙,祭祀苍天,注定是虎头蛇尾!

  汴京,积英巷。

  盛府,寿安堂。

  “也就是说,众目睽睽之下,官家竟是中风病发?”盛老太太手中茶盏一抖,甚是惊诧。

  左首,盛纮抚须叹道:“这自是不能有假。祭文念完,官家突然就站立不稳,若非皇后娘娘眼疾手快,怕是就要摔下祭坛。”

  “这?”

  盛老太太眼皮微垂,不知该怎么评价。

  说到底,她也是内宅妇人。

  相比起其她内宅妇人,无非是经历广一些,拔高了视野和见识。

  君王病发,威严尽失,实在是超出了她的认知范围。

  约莫几息,盛老太太一叹,摇了摇头:“多事之秋啊!”

  “如今,昭哥儿解职齐衰。盛氏小门小户,还是低调行事吧。”盛老太太叮嘱道。

  不管怎么样,低调总不会错。

  “嗯。”盛纮点点头。

  “顾侯爷病逝,明儿已经嫁了过去。”

  盛老太太抬了抬眉:“记得提醒小顾将军,莫要凭空惹出争议。”

  这说的是守孝事宜。

  顾偃开病逝,顾廷烨无疑是得守孝三年。

  偏偏,他还娶了妻子。

  二十五六的男子,气血旺盛,要是守孝期间控制不住自己,让妻子怀上了身孕,轻则罢官,重则流放。

  盛纮点头。

  兖王府。

  纤腰婉转,莲步蹁跹。

  “你说,官家可能立谁?”

  佳人轻舞,兖王却没什么欣赏的心情。

  相反,他望向了长子赵士翊。

  祭祀一定,也就意味着皇储之争绵延到了“圣孙”一代。

  暗中争斗不休的“皇子”一代,彻底沦为了过去式。

  关键就在于,虎父有犬子,兖王非常了解长子的水平。

  这玩意能竞争得过其他几人?

  赵士翊沉吟着,摇了摇头:“反正,不太可能是我。”

  要说老一辈的争斗,他还是比较有信心。

  父亲兖王,能力还行有一点的。

  但凡他不拖后腿,还是有一定的希望获胜。

  结果,现在成了小一辈的争斗。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

  兖王沉默了。

  几息,兖王长长一叹:“这下难办了啊!”

  “秘密立储,储君已经定下,英国公镇守十万禁军。”

  “就连谋反,都没机会!”

  “也并非是没有退路。”赵士翊插话道:“入宫读书,鲁国公传授过自保的方式。”

  “孩儿,还是谋求自保吧。”赵士翊窝囊的低着头,补充道。

  “自保?”

  兖王眉心紧皱,有些不信:“怎么自保?”

  “摆正心态,摆正位置。”赵士翊认真道。

  “读书人的鬼话!”

  兖王半点不信。

  邕王府。

  邕王父子二人,亦是异常沉默。

  五者取其一,谁也不敢说自己能够胜出!

第163章 事成之后,许你五品官位!

  金禾铺野,稻香盈野。

  稻田上,农户背着竹篓,手持镰刀。

  一挥,便是一把水稻。

  “呼!”

  手捧一束金黄的稻子,江昭搓了搓,呼气一吹。

  “二,四,六”

  “两百一十三!”

  拈起一粒放入口中,认真咀嚼品味。

  不料

  “嗯?”

  江昭一诧,有些不信邪,一次性拈了两粒入口。

  两粒入口咀嚼,江昭眉心微皱:“怪不得士人以贬低为主。”

  “此稻为交趾蛮夷传入,粒小香薄,炊之不沾,食之少味,甚至有些许微涩。文人墨客,自是不屑于食之。”

  说话之人,头佩折上巾,蓄有长须,着右衽斜襟大袖绿袍,约莫四五十岁的样子。

  此人,却是本地主官,从七品的江都县令,贺真。

  除了县令以外,尚有一些着绿袍,亦或是无官袍的小官小吏,皆是面挂笑容,亦步亦趋。

  “文人墨客,谁人不是资产颇丰,富有田地?”

  江昭摇头微叹:“如此,自是不屑食之。”

  县令贺真附和的点点头:“先帝登基,此稻便传入了福建路,但并未受到重视。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江淮、两浙一带水田不登,恰好此稻耐旱、早熟,为了赈济救灾,方才推广种植。

  然而,此稻口味实在不佳,不受文人与百姓认可,旱灾一过,便又改为种植粳稻。即便先帝手书《占城稻颂》,也无济于事。

  时至今日,也仅仅是淮南、两浙一带有些许种植,并非是没有缘由。”

  占城稻的优势,一目了然。

  生长周期短、耐瘠、耐旱、耐涝!

  占城稻和粳稻,农作规律并不一样。

  粳稻的生长周期为一百八十天,一般是三月播种,九月收割,十月衔接冬小麦,次年五月收割。

  两次收割,合一年零两个月。

  这就导致梗稻与小麦的组合,周期超过了一年。

  继续农作,基本上就得熬到八月种植大豆,并于十月收割,再熬到次年三月种植粳米。

  如此,实现两年收割一次梗米、一次小麦、一次大豆的“养地轮作”模式。

  或者,干脆就是三月种植梗米,九月收割,十月衔接粟、黍、荞麦这样的杂粮。

  杂粮生长期仅仅两月左右,且耐寒,可于十二月收割。

  这一来,就是一年周期内的农作,两年可收割两次梗米,两次杂粮。

  反观占城稻,江淮一带不足一百天就可收割,从五月到十末月,可实现两次收割,其后衔接冬小麦,次年五月收割。

  这一套流程,理论上可做到一年三熟。

  当然,这是理论结果。

  实际上,一些农户考虑到农作效益,可能更倾向于让小麦有更多的肥力供给生长。

  如此,就可能特意腾出一百天的时间,养一养土地的肥力,从而让小麦更好生长,希冀小麦丰收。

  这一来,便是一年两熟,也即“稻麦两熟”。

  两年可收割两次稻米,两次麦子。

  从产量上讲,单一一株占城稻不如粳米,但奈何生长周期短。

  种植粳米,两年可收割两次梗米,两次杂粮,亦或是一次梗米、一次小麦、一次大豆。

  种植占城稻,两年可收割两次稻米,两次麦子。

  一亩粳米和占城稻的产量可能相差百十斤,但小麦和杂粮的产量可是差了不止一点半点。

  两次小麦的收成,足以弥补起稻米产量的差距。

  从长时间的农作产量上讲,绝对是占城稻占优。

  更何况,占城稻还耐旱、耐涝,耐瘠,不受季节影响!

  所谓“旱不求水,潦不废耕”,说的就是占城稻。